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确立高职院校办学理念,重拾人文精神传统,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人文 教育 价值
一、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当今社会的需要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的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统筹规划,贯彻积极发展的方针,充分调动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兴办多种形式、多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局面。到本世纪未,中心城市的行业和每个县,都应当办好一、两所示范性骨干学校或培训中心,同大量形式多样的短期培训相结合,形成职业技术教育的网络。”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我国近几年来高职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就读高职的学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这种发展满足了我国现阶段急需大量工作在第一线的具有高素质的技工人才,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但随之出现的问题大量涌现,如:招入的高职学生呈现综合素质相对下降的趋势;为解决众多的毕业生就业问题而导致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中忽略对学生的品质、意思、世界观、人文等等方面的教育,特别是对于西部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高职院校往往只注重抓生源、重就业、强调学校的发展,学生数量的增加,这种现象尤为明显,有的已经发展到相对畸形的状态。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必须加以改变,只有真正把高职的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能为我们的社会服务的有用之人,才是我们教育的目标。要改变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须大力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高尚的人格是解决问题的重中之重,只有在校园内形成浓厚的人文气息才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去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当前尽管人们有了科技、有了金钱,但最终还是会感悟到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亲情、诚实、信赖等“人情”、“人文”价值更为可贵。
二、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文教育的关键
教师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体,其师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的水平,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德育工作的关键。韩愈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传道”是为师者的首要之义。这里的“道”决非一般的专业知识,而是指人生之大道,即内圣外王、成己成物之道,这是统领一切的普遍价值”的“人文教育”。在当今中国,面对着商业化和市场化的时代浪潮,大学也难免会受到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适应时代潮流的同时继续发扬大学的神圣天职,如何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仍然坚持陶冶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怀,这是放在当今中国大学的管理者和为师者面前的共同使命。当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那种过分实用化的教育模式正在培养出一些有技术无文化、有知识无智慧的教育残次品时,这种人文教育的现实意义就显然更加重要和迫切了。怎样培养高职学生具有人文精神,首先要求我们的师资队伍具有高尚的情操、崇高的人格、丰富的知识,要有时代的崇高使命,要有培养的学生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崇高理想。这需要大力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杜绝那些在教育教学中政治观念淡薄,缺少敬业精神,注重个人功利,只教书、不育人,学术道德观念淡薄,只重个人收获的现象。要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注重以德育人、以身立教,因材施教、依法执教,注意恪尽职守、严于律己、团结协作、热爱集体,并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仪表端庄、语言文明。作为教育者要教育别人,就需要先取得教育的资格即: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耿介拔俗、为人师表。只有为人师表、学术精湛、品德高尚、堪称楷模,才能培养出有用之才。
三、校园文化建设是人文教育保证
美国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在1984年发表的《美国高等教育人文教学研讨报告》指出:人文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受到轻视,导致大学生对文化传统极其陌生。值得忧虑的趋势是,不少大学生对教育目标及人文教育价值没有清晰概念;人文学科在大学课程中丧失了中心地位,设课越来越少;学生主修人文学科的人数比率急剧下降,许多获学士学位的大学生没修过重要的人文课程;许多大学毕业生对历史、文学、艺术、哲学茫然无知。1995年9月,华中理工大学首次对全校3511名新生进行中国语文水平考试,试题包括汉语知识、古代文学、阅读与理解、写作四个部分,总分为150分,及格分为90分。“考试结果,总平均成绩为95.37分,不及格者占26.3%,而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总平均成绩分别为87.06分和89.03分,不及格者分别占61%和52%。” 可想而知,作为更注重技术性培养的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对大学的教育目标及人文教育价值的认识将更为淡薄。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的大学生们在学习知识时,太多地抱着“学以致用”的态度,这固然是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但是如果完全丧失了“学以致知”的情趣和超功利的目的意识,学习本身就会成为一件痛苦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自由性灵的求知活动就完全蜕变为一种“为稻粱谋”的职业准备,人们也就再难以从求知活动中获得广阔的历史视野、深刻的哲学睿智和盎然的审美情趣。要在学生短短的几年就读期间达到改变学生的目的,不仅仅是通过课堂知识的传授中实现,更多的需要从学生的身边做起,从点点滴滴发生在学生事边的事去影响他们的认识、他们的情感:教室、寝室、球场、餐厅,一条具有人文气息的小道,一樽古朴的雕塑;一条具有文化的长廊等等等等可能都可以影响一名学生的改变,使人文精神的传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从而达到以格调高雅的校园环境熏陶人,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教育人,以蓬勃向上的校园精神激励人,以规范科学的校园制度约束人,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
四、健全且长效的机制是人文教育的保障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建立在规范、合理、有序的规章制度基础上的,只有充分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才能让人文之花青春永存。首先,要加强师德、师风制度建设,包括师德建设实施意见、教师工作规范、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办法、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德育大纲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其次,要完善教学规章制度建设,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起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机制,把德育工作置于学生的监管之下,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第三,健全学风建设的规章制度,明确学风建设的主要目标、建设内容和建设措施,建设考核激励机制,使学风建设有可靠的制度保障。第四,完善班级、宿舍管理制度,坚持育人与管理相结合,把思想教育融入到管理之中,使德育工作在有形中升华,在无声中细化,增强时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只有完善且具有长效的机制在工作中不断完善、不断改进并严格的执行,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学校良好的校风校貌,形成自己的传统,才能把人文精神传播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发[1993]3号.
[2]李维武.《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
[3]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思考---思想的回应》.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人文 教育 价值
一、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当今社会的需要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的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统筹规划,贯彻积极发展的方针,充分调动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兴办多种形式、多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局面。到本世纪未,中心城市的行业和每个县,都应当办好一、两所示范性骨干学校或培训中心,同大量形式多样的短期培训相结合,形成职业技术教育的网络。”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我国近几年来高职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就读高职的学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这种发展满足了我国现阶段急需大量工作在第一线的具有高素质的技工人才,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但随之出现的问题大量涌现,如:招入的高职学生呈现综合素质相对下降的趋势;为解决众多的毕业生就业问题而导致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中忽略对学生的品质、意思、世界观、人文等等方面的教育,特别是对于西部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高职院校往往只注重抓生源、重就业、强调学校的发展,学生数量的增加,这种现象尤为明显,有的已经发展到相对畸形的状态。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必须加以改变,只有真正把高职的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能为我们的社会服务的有用之人,才是我们教育的目标。要改变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须大力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高尚的人格是解决问题的重中之重,只有在校园内形成浓厚的人文气息才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去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当前尽管人们有了科技、有了金钱,但最终还是会感悟到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亲情、诚实、信赖等“人情”、“人文”价值更为可贵。
二、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文教育的关键
教师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体,其师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的水平,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德育工作的关键。韩愈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传道”是为师者的首要之义。这里的“道”决非一般的专业知识,而是指人生之大道,即内圣外王、成己成物之道,这是统领一切的普遍价值”的“人文教育”。在当今中国,面对着商业化和市场化的时代浪潮,大学也难免会受到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适应时代潮流的同时继续发扬大学的神圣天职,如何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仍然坚持陶冶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怀,这是放在当今中国大学的管理者和为师者面前的共同使命。当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那种过分实用化的教育模式正在培养出一些有技术无文化、有知识无智慧的教育残次品时,这种人文教育的现实意义就显然更加重要和迫切了。怎样培养高职学生具有人文精神,首先要求我们的师资队伍具有高尚的情操、崇高的人格、丰富的知识,要有时代的崇高使命,要有培养的学生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崇高理想。这需要大力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杜绝那些在教育教学中政治观念淡薄,缺少敬业精神,注重个人功利,只教书、不育人,学术道德观念淡薄,只重个人收获的现象。要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注重以德育人、以身立教,因材施教、依法执教,注意恪尽职守、严于律己、团结协作、热爱集体,并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仪表端庄、语言文明。作为教育者要教育别人,就需要先取得教育的资格即: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耿介拔俗、为人师表。只有为人师表、学术精湛、品德高尚、堪称楷模,才能培养出有用之才。
三、校园文化建设是人文教育保证
美国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在1984年发表的《美国高等教育人文教学研讨报告》指出:人文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受到轻视,导致大学生对文化传统极其陌生。值得忧虑的趋势是,不少大学生对教育目标及人文教育价值没有清晰概念;人文学科在大学课程中丧失了中心地位,设课越来越少;学生主修人文学科的人数比率急剧下降,许多获学士学位的大学生没修过重要的人文课程;许多大学毕业生对历史、文学、艺术、哲学茫然无知。1995年9月,华中理工大学首次对全校3511名新生进行中国语文水平考试,试题包括汉语知识、古代文学、阅读与理解、写作四个部分,总分为150分,及格分为90分。“考试结果,总平均成绩为95.37分,不及格者占26.3%,而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总平均成绩分别为87.06分和89.03分,不及格者分别占61%和52%。” 可想而知,作为更注重技术性培养的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对大学的教育目标及人文教育价值的认识将更为淡薄。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的大学生们在学习知识时,太多地抱着“学以致用”的态度,这固然是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但是如果完全丧失了“学以致知”的情趣和超功利的目的意识,学习本身就会成为一件痛苦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自由性灵的求知活动就完全蜕变为一种“为稻粱谋”的职业准备,人们也就再难以从求知活动中获得广阔的历史视野、深刻的哲学睿智和盎然的审美情趣。要在学生短短的几年就读期间达到改变学生的目的,不仅仅是通过课堂知识的传授中实现,更多的需要从学生的身边做起,从点点滴滴发生在学生事边的事去影响他们的认识、他们的情感:教室、寝室、球场、餐厅,一条具有人文气息的小道,一樽古朴的雕塑;一条具有文化的长廊等等等等可能都可以影响一名学生的改变,使人文精神的传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从而达到以格调高雅的校园环境熏陶人,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教育人,以蓬勃向上的校园精神激励人,以规范科学的校园制度约束人,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
四、健全且长效的机制是人文教育的保障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建立在规范、合理、有序的规章制度基础上的,只有充分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才能让人文之花青春永存。首先,要加强师德、师风制度建设,包括师德建设实施意见、教师工作规范、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办法、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德育大纲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其次,要完善教学规章制度建设,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起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机制,把德育工作置于学生的监管之下,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第三,健全学风建设的规章制度,明确学风建设的主要目标、建设内容和建设措施,建设考核激励机制,使学风建设有可靠的制度保障。第四,完善班级、宿舍管理制度,坚持育人与管理相结合,把思想教育融入到管理之中,使德育工作在有形中升华,在无声中细化,增强时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只有完善且具有长效的机制在工作中不断完善、不断改进并严格的执行,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学校良好的校风校貌,形成自己的传统,才能把人文精神传播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发[1993]3号.
[2]李维武.《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
[3]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思考---思想的回应》.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