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叙利亚,哈马斯何去何从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舍主自保”
  据阿拉伯媒体报道,2011年12月18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和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两个派别的领导人当天抵达埃及首都开罗,开始就如何落实此前由埃及撮合双方达成的民族和解协议、如何共同组建联合政府、如何筹备定于2012年5月举行的巴勒斯坦大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会谈。
  开罗的巴勒斯坦研究中心主任易卜拉欣·德拉维告诉笔者,哈马斯和法塔赫这次开罗会谈的级别很高,尤其是哈马斯方面,由其二号人物、政治部副主任带队,成员包括哈马斯前外长等要员,法塔赫方面则由一位中央委员会委员率团与会。德拉维说,从与会的级别和规模等方面不难看出,哈马斯释放出了其对真正实现民族和解的诚意。究其原因,是因为哈马斯正在对其战略做出调整,具体地说,哈马斯在如何对待它的“主子”叙利亚方面正在发生新的变化。种种表现都在显示,哈马斯正在开始摆脱叙利亚的影响和控制,正在与埃及拉近距离,所以才有这次由哈马斯主动提出的开罗会谈。德拉维还透露说,在接下来的一个阶段,哈马斯和法塔赫将会有一系列的会谈,等时机成熟时,双方的最高领导人迈沙阿勒和阿巴斯也将共同坐在开罗的会谈桌前。
  正当笔者对德拉维的分析有些将信将疑的时候,另一个消息似乎证实哈马斯的确正在调整对叙政策。也是12月18日的夜间,以色列释放了550名巴勒斯坦在押犯人,这是哈马斯和以色列双方执行不久前达成的“换俘协议”的第二阶段计划。埃及媒体评论说,“换俘协议”是由哈马斯在埃及的斡旋下与以色列通过多次秘密谈判签署的,几乎不关法塔赫的事儿,哈马斯通过这一计划得到了民众的支持,扩大了其在巴勒斯坦政坛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换句话说,哈马斯从中尝到了“甜头”。更关键的是,当初这一计划是背着叙利亚干的,哈马斯在叙利亚这个大老板不知晓的情况下偷偷与以色列做了一笔大买卖,到头来发现自己赚了。这一结果更坚定了哈马斯调整其强硬路线的决心,开始决定走适当温和的发展道路。
  其实,早在12月初,中东媒体就爆出了哈马斯位于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政治部等重要机构以及长期定居在那里的资深领导人将搬迁的消息。阿拉伯语网站“中东在线”透露说,叙利亚不断恶化的局势使哈马斯觉得继续在这个国家生存下去“前途渺茫”,甚至是“没有出路”。如果叙利亚政权被颠覆,早就被美国等西方国家贴上“恐怖组织”标签的哈马斯的日子无疑将更难过。报道说,正因为如此,哈马斯才打算在危机关头“舍主自保”,“仓皇离开”,并重新评估和定位与叙利亚的关系。虽然哈马斯一位领导人随后否认了这一消息,不过,他否认得有些低调和勉强,甚至是缺乏底气,让人觉得理不直气不壮,更令人相信搬迁一说确有其事。而且,中东媒体对此报道得有鼻子有眼,甚至连哈马斯将要搬迁到的具体地点都提到了,要么是开罗,要么是加沙,而开罗的可能性最大,一是因为埃及正在取代叙利亚与哈马斯走近,试图成为左右哈马斯的新老板;二是因为以色列出于安全和政治等方面的考虑,不会允许哈马斯的领导机构和重要领导人回到加沙地带。
  
  投靠新主人?
  俗话说“无风不起浪”,从综合分析看,哈马斯拟迁址的有关报道可能并非凭空而来。现在的焦点是,没有了叙利亚,哈马斯何去何从?人们都知道,哈马斯的主要支持者就是叙利亚和伊朗,哈马斯不但在政治、道义、精神和宣传上得到叙利亚坚定不移的支持,而且还在人员培训甚至武器来源等方面直接或者间接地获益于叙利亚。阿拉伯媒体分析说,从表面上看,哈马斯更多地听命于伊朗,但伊朗的背后是叙利亚,或者说,伊朗和叙利亚是哈马斯的“双老板”和“共同主人”,只是最近一个时期,叙利亚自身难保,才对哈马斯和真主党等它所庇护的组织有些顾不上。
  德拉维说,去叙利亚化的哈马斯将会更多地听从埃及的指示,因为它已经从现在的埃及那里获益不小。以前穆巴拉克在位时,埃及充当着配合以色列和美国政策的角色,在对待哈马斯的问题上与以色列和美国站在一边,对其采取打压的强硬政策。现在,埃及政权发生更迭,新上台的埃及政府采取了与穆巴拉克不同的政策,把哈马斯当作兄弟,而不再视之为仇敌和打击对象。哈马斯方面也感受到了这一点,所以才在行动中积极与埃及配合,才有了不少内部和解措施以及与以色列签署“换俘协议”等收获。相反,以前哈马斯跟在叙利亚后面亦步亦趋,结果除了伤亡和灾难外,一无所获。所以,今后哈马斯会继续与埃及打交道,埃及会渐渐成为哈马斯倚重的对象,甚至是靠山。当然,哈马斯之所以愿意听埃及的话,是因为埃及实际上也与以色列和美国拉开了一些距离,不再像穆巴拉克时期那样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盟友和可资利用的工具。
  不过,人们估计,哈马斯基本上不会断绝与伊朗的联系。埃及现在乱局依旧,政治和社会前途都充满不确定性,连埃及人自己对他们的未来都一片茫然。倘若埃及选出跟着美国走的总统,将来继续成为美国和以色列的战略伙伴,届时哈马斯的自身利益就会蒙受损失。中东媒体分析说,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哈马斯现在是“多条腿走路”,以免到时出现类似情况时成为“瘸子”。再加上伊朗一直并没有亏待哈马斯,即使现在,伊朗每年都通过各种渠道将大量的美元打进哈马斯的账号,事实上成为哈马斯援助的最大提供者,这一点就连叙利亚都不可相提并论。
  还有一个因素也促使哈马斯继续站在伊朗一边,即现在的伊朗政府,也多多少少在有意与叙利亚撇清界线。前不久,伊朗总统内贾德表态说,叙利亚政府应该顺应民意,进行适当的改革。伊朗和叙利亚是目前国际政治风云变幻形势下的一对“难兄难弟”,两国应该“抱团取暖”以期通过共同的努力,化解政治风险,抵御可能的外来侵略和西方军事打击,这也是两国长期以来的惯常做法。然而,在特殊时期和关键的时间节点上,尤其是在自身难保的情势下,“难兄难弟”自顾自的现象并不少见,何况伊朗觉得自己并没有得罪叙利亚,因为它并没有对叙利亚讲“出格”的话,只是一般性的原则表态,没有要求巴沙尔下台,更没有与西方站在一边对叙利亚进行威胁和恫吓。伊朗在没有对盟友叙利亚“落井下石”的情况下,通过巧妙的表态“摘清”了自己,让美国等磨刀霍霍的西方国家得到自己与叙利亚终究还是不一样的印象。伊朗的这一态度,促使哈马斯继续与其为伍,同时也是推动哈马斯决定同叙利亚拉开距离甚至意欲最终分道扬镳的重要原因。
  
  影响深远
  不过,眼下哈马斯似乎仍与叙利亚存在着藕断丝连的关系,一是它毕竟还没有正式搬迁,二是至少表面上否认了打算“去叙利亚化”的消息。这主要是因为,哈马斯的另一个主人——伊朗在对叙利亚问题上仍然很犹豫和模糊。伊朗并没有完全放弃叙利亚,也没有采取与其疏远的行动,两国说到底是战略盟友,在中东地区事务中互相默契配合、互相支持了几十年,也算是颇有交情了,这种互为战略依托和支撑的特殊关系不是说想勾销就可以轻轻松松一笔勾销的。伊朗仍对叙利亚有这样那样的牵挂乃至不舍,尤其是,伊朗也吃不准到底自己能否逃过西方军事打击的劫数,如果能,它可以“舍叙而自保”,但如果不能,叙利亚还可以为自己充当起一道挡子弹的屏障,不应该放弃叙利亚。正是出于后一个因素的考量,中东媒体报道说,伊朗给哈马斯的指示是“通盘考虑、择机而动,共同行事”。还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伊朗还一度要求哈马斯暂时不要离开大马士革,甚至以断绝援助作为要挟。由此可见,伊朗在叙利亚问题上左右犯难、犹豫不定的纠结心态,也连带着哈马斯对叙利亚这个昔日主子的态度飘忽不定。
  埃及《金字塔报》日前撰文指出,在中东局势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有关国家、有关国家之间、有关组织、有关组织之间的关系也在经历着深刻而前所未有的复杂变化。具体到哈马斯来说,无论如何,这个刚刚庆贺过建立24周年生日的巴勒斯坦极端组织,也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着新的变化、新的调整和新的角色定位等,例如,在如何对待叙利亚的问题上,哈马斯就正在尝试着走一條与以往不一样的政策之路。这样做的后果不可小觑,甚至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中东形势的演变趋势和走向,并影响到中东地区格局的重新分化组合。
其他文献
苏联没了。与二战有关的遗址、遗物、纪念碑、博物馆等已把英雄城市固定在悲壮的花耻。如果仍同属一个国家,这种永恒会是完整的。然而,如今的这些英雄城市分属于不同的国家,这种永恒也被撕裂了。  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是苏联欧洲部分的主体,二战期间是苏德的主战场,战况异常惨烈。为了抵御德国法西斯军队,这里的军民浴血战斗,做出了巨大牺牲。为了表彰他们的“大无畏革命精神”,1945年1月和5月,苏联最高苏维埃
在40年的外交生涯中,我驻留时间最长的国家是越南:留学三年,工作六年。而且即便是在外交部机关上班的时候,中越关系也一直是我的主管领域。  在新中国外交史上,中越关系极为特殊,从事对越工作的一代代外交官都为之付出了辛勤劳动。如果说几十年来的中越关系是大起大落的话,那么纵横捭阖于其中的中国外交官们所面对的则是大风大浪。  本文无意讲述两国关系的经纬和沿革,只旨在记录几位我接触过的中国驻越大使的点滴过往
不久前,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的最新报告显示,2011年海湾国家从美国采购大量武器装备,总额高达393亿美元,占美国对外军售的59%。大量高技术装备涌入,会给海湾带来安全吗?  一掷千金的买家  如果说国际奢侈品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买家是中国消费者,那么国际军火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主顾当属来自海湾的白袍买家了。众所周知,海湾六国坐拥“世界油库”,世界石油储量的36~40%、天然气储量的22~23%都位于海湾地
近日,柬埔寨正式任命流亡的泰国前总理他信担任柬埔寨首相洪森和柬政府的经济顾问,并拒绝了泰国引渡他信的请求。随即,泰国和柬埔寨先后从对方国家撤回了大使,并开始驱逐其他高级外交官。  柬埔寨和泰国之间围绕流亡的泰国前总理他信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颇富戏剧性。10月21日,柬埔寨首相洪森表示愿为他信“提供政治庇护”并聘其担任“经济顾问”,为即将召开的东盟峰会投上一层阴影。10月27日,柬国王西哈莫尼果真任命他
2012年11月7日,北京时间12点17分,世界各大媒体纷纷宣告,奥巴马获胜连任已成定局。奥巴马随即在个人twitter上宣布竞选获胜,并晒出了他与妻子相拥而庆的照片。巨浪虽退,余波难消。在越来越强烈的娱乐效果之外,美国大选的一些内容也真的十分值得寻味。一个候选人,怎样才能被选民看中,或者说,怎样才能不被选民淘汰出局,从而成为这个世界最强大国家的总统?一场以貌似狂欢的形式进行的政治动员背后,反映着
美国大选又使“未来四年中美关系走势如何”被频频提起,而两位美国总统候选人在彼此竞争中也一再热炒中国话题。正是在本届美国政府在任期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而美国和西方世界正在经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国崛起后会挑战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吗?不少人自然想起了西方和世界历史上那些霸权兴替的先例。在崛起过程中怎样协调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样与美国相处,也是中国必须深思熟虑的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副
特殊的来信  2002年7月下旬,我时任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在吉隆坡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寄信人是大名鼎鼎的画家黄永玉先生。来信称:  “正跃仁弟:我前几天要给你写信,你、小华、应文的名片放在个特别的地方,遍寻无着,幸好苗苗的名片还在,已写了信去探查求助,望其补寄你们的地址给我,好把这封信寄上。  有件事放在心上忐忑不安:在马期间为使馆画的那幅方形的画太小了,挂在你们将要搬去的官邸不太相称,我想再画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一批批中国历史学者奔赴美国学习。时光荏苒,当初青涩的留学生大多已在学术上打开一片天地。功成名就的背后,却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甘苦。  王希、姚平主编《在美国发现历史——留美历史学人反思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一书中,31位当初在美国立身扎根的学者们或叙或议,讲述那一代在美国的中国历史人的种种经历。这部回忆录集的作者们虽然个人经历千差万别、研究方向迥异
不久前,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的《2012财年国防授权法案》正式生效,法案包含对伊朗实行“石油禁运”的内容,规定除非大幅削减对伊石油进口、获得美国政府“豁免”,凡是同伊朗进行石油贸易的国家都将面临严厉的金融制裁,美国将切断该国所有金融机构与美国银行体系的联系。  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金融体系核心,一个是世界重要的能源生产国与出口国,美国发起的单边制裁行为以自身的国家利益划线,迫使其他国家“选边站
6月初,德国检察机关宣布,涉嫌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杀害中国公民林俊的加拿大人卢卡·罗科·马尼奥塔将可能在本月底之前被送回加拿大受审。德国方面已经正式启动了引渡马尼奥塔的法律程序,并将有关材料送交柏林地区高等法院审批。  对于这个杀害了我们同胞的所谓艳星兼同性恋兼变态狂的下场,相信国人一定很关注。除此之外,我还注意到一个不太为一般人所注意的细节:马尼奥塔为何要“不辞辛劳”从加拿大飞往巴黎,再“风尘仆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