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性称谓语语用功能及翻译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anhua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借助葛浩文英译本《丰乳肥臀》,对文学作品中的描述性称谓展开研究,从跨文化的角度,阐述描述性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并探究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缺失。语用功能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应根据不同的语境和文化内涵,在译语中得到保留。
  关键词:描述性称谓 《丰乳肥臀》
  2012年10月,中国当代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随即在国内引起一阵“莫言热”。据透露,葛浩文英译本对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评价说:“1955年出生于中国北方一个农民家庭的莫言,借助残忍的时间、魔幻现实主义、女性崇拜、自然描述及意境深远的隐喻,构建了一个令人叹息的平台。”作为相对成功的译文,葛浩文是如何处理与文化紧密相关的描述性称谓语的?译者是否能够同时兼顾文本的文化功能和语用功能呢?
  描述性称谓指“没有固定的称谓对象,是由人们在日常交谈或文学作品中,出于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抒发说话人或作者的情感、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而使用的称谓语”。中国传统社会历来重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汉语称谓语也就成了体现长幼有序、男女分明的有利符号。近现代,这一语用功能渐渐发生了偏离,文学作品中通过对称谓语的“乱用、叠加、新造”等,以达到特殊的情感效果及人物刻画。
  Fillmore、Zwicky、Levinsion认为从指称和社交功能的角度看,英语称谓语常具有表达“身份、权势、语境、得体”的语用功能。包惠南指出:“不同的称谓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亲疏关系和情感好恶等。”本文从具体文学作品出发,就亲疏、身份、委婉、好恶、感召、轻视、目的性、人物特征这八个语用功能方面,探析社交称谓语在文化语境下的语用功能及翻译产生的文化缺失。
  一、语用功能
  1.表达亲疏。汉语称谓语中表达亲疏关系的语用指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亲属关系和非亲属关系。在亲属关系中,以泛化亲属的称谓居多,如“上官大侄子”“大妹子”“老嫂子”“老婶子”“大哥”。说话人和听话人无直接亲属关系,根据年龄判断,说话人添加亲属称谓以称呼对方,表示亲近。在小说中,游击队长沙月亮初见上官来弟时,称“大妹子”,显然二人无亲属关系,沙月亮在抗日活动中遇到普通老百姓上官来弟,“大妹子”这一称谓主要是为了亲近对方,卸下对方防备。事实上,汉语中无亲属关系的人之间,无一套明确的称谓系统,“大妹子”通常用来称呼比说话者年龄小的成年女性。在另一方面,非亲属关系语同样表达亲疏含义,在《丰乳肥臀》小说中,主要以两种方式体现:“老 姓”(如“老张头”),直接姓氏相称(如“上官家的”)。通常,“老”和“小”不表示年龄的大小,与年龄无关时,“老”和“小”通常与成熟性挂钩,而亲近的人之间直接称呼姓氏时,体现距离感。
  2.表達身份。汉语中通常用敬语、谦语表达说话双方的身份特征。不恰当的使用敬语、谦语会产生另外的情感效果,如“尊神”“鄙人”,上官吕氏在请樊三帮忙给驴助产,见到蛮不情愿的樊三时,用了“尊神”一词,讽刺了樊三自视甚高的气焰,同时也体现了上官吕氏好强的个性。沙月亮在向司马亭表明身份时,称“鄙人现在是黑驴鸟枪游击队长”,“鄙人”这一自谦语在这里更多地表现了沙月亮对自己身份的骄傲情绪。
  3.表达委婉。汉语中通常采用间接的方式表达隐私的情感。文中马洛亚传教士与上官鲁氏有了私生子,在一次私下见面中称上官鲁氏为“孩他娘”,通过第三者的介入,降低说话人的情绪体验,减少心理压力。“我的亲天老爷人家”同样表达了汉语委婉含蓄的这一特征。老金和上官金童产生了特殊的亲近关系,老金用“我的亲天老爷”取代了“丈夫”这一类词,在委婉地传达了双方的特殊关系以外,体现了说话人情感的深切。
  4.表达好恶。在具体的语言交际中经常利用称谓来表达交际者的疼爱、爱憎和憎恶情感。“俺的亲亲疼疼的肉儿疙瘩呀”“好宝宝”体现了说话者对对方的疼爱程度,同时通过这一有着较浓乡土气息的称谓,侧面刻画马斯洛需求被中国化的形象。“这个冤孽”“这小东西”体现了爱憎的情感,“这个冤孽”是上官鲁氏对自己唯一的儿子一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疼爱,又对孩子不肯断奶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埋怨,这一称谓是母亲望子成龙的复杂情感的体现。“老东西”“小人”“王八羔子”体现了憎恶的情感。“老东西”是上官鲁氏在发现别在孩子衣服里的缝衣针时,恨恨地称呼想象中的肇事者上官吕儿。一方面表现了上官鲁氏受尽委屈,对婆婆恨之入骨,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上官鲁氏正在步入旧中国女性的传统道路。
  5.表达感召。汉语中对群众的称谓语常常带有一种感召力,有时通过亲属称谓语的叠加使用达到一种鼓动的效果,如“各位乡党,大爷大娘大叔大婶大哥大嫂大兄弟大姊妹们”,演讲者顾及了听众的各个年龄层次,分别使用了对应的称谓。这一称谓引起所有观众的注意,拉近了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在文中,用以唤起听众抗日的决心。
  6.表达轻视。汉语中有时故意降低听话者的辈分或采用一种贬称,常常表达说话者的轻视情感,如“这孙子”“小子”“小丫头片子”。“小丫头片子”属北方话,带有骂人语气,在文中表现巫云雨对沙枣花的作祟恨得牙痒痒,又奈何不得。指出沙枣花小丫头的事实,表明双方力量悬殊,以一种轻视的口吻打压对方,宽慰自己只是一时之困。
  7.表达目的。汉语称谓表面上的冗余信息,常带有讨好的味道,伴有强烈的目的性,如“娘的好闺女”“大太太”“贵太太”。上官鲁氏称呼轻生的女儿上官领弟“娘的好闺女”,这一事实的强调指在劝解女儿打消轻生的念头,表达自己的爱护之情,存在着一定的目的性。“贵太太”“大太太”两个敬语的重复是指盼有钱人家的太太买了自己食不果腹的孩子。
  8.表达人物特征。汉语中的职业称谓、性格称谓、外貌称谓常用来刻画人物特征,通常消极的称谓,突出对方的缺点,传达不善的语气,如“饼子脸”“秃疮头”“滑头鬼”。上官金童为了使自己摆脱娜塔莎,不顾一切后果地激怒了肖金钢,称他为“饼子脸”,随后就引发了一场血战。在中国社会,这一消极称谓常被视为骂称。
其他文献
带小朋友们到北京天文馆研学时,老纪总会讲1582年10月的故事。并不是这一年有什么大事发生,只不过,如果把手机日历调到1582年10月,会发现这个月只有21天,没有5—14日,而是从4日直接跳到了15日。   怎么回事?其实,这桩历法的“公案”也涉及天文学的范畴。古时候,人类曾遭遇洪水泛滥,又有耕种的需要,就得观察星象位置,这才有了天文学。从斗转星移到四季变化,年月日天的长度都和天象分不开,
【摘 要】引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是社会各界共同的使命,更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立足于时代发展、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宏观角度,积极践行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新时代的教育资源和有利条件,在每个学生的心灵中埋下爱国报国的种子。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渗透;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
摘 要:《上海赋》对老上海的历史、人物、风情等的描摹,体现了木心独特的现实主义手法。“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细节的真实”等都可以从木心所刻画的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上海人,以及生动形象、如临其境的生活场景中窥见。木心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造诣又让他善于运用传统文学形式结构散文,《上海赋》用赋体做整体框架,用白话来添砖加瓦,方言作调味佐料,采用了多样化的写作技巧。  关键词:老上海 赋 现实主义 忧思情怀  
摘要:《全宋诗》由于体量巨大,且出于众手,因此不免存在一些重出问题。近来通过研读发现,胡伸弓名下也有一些诗歌与他人重出,故有必要对其归属加以考证。关键词:《全宋诗》胡仲弓重出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的《全宋诗》在收录诗人之众、诗作量之大等方面均可谓规模空前,但因其体量巨大且出自众手,以至于难免存在误收、重出等问题。笔者在研读南宋江湖诗人胡仲弓诗歌的过程中,发现其名下诗歌也存在重出现象,今对之考
摘 要:《心灵史》是张承志是继《黑骏马》《北方的河》中精神追寻之后的灵魂皈依之作,是他的生命之作。然而在众说纷纭、哗然喧嚣的评述声音中,却很少把《心灵史》文本归于一种情感和心灵的维度,本文尝试以叙述者“我”作为切入点,从历史评述、宗教情感、“我”的联结等角度解读《心灵史》心灵维度的意义。  关键词:《心灵史》 叙述者 “我” 心灵  若提张承志,《心灵史》是绕不开的文本与话题,继《黑骏马》《金牧场
摘 要:杨宪益、戴乃迭是中国最早译介《史记》的翻译名家。学界长期以来对他们翻译的《史记》选译本关注不够,鲜有文章论及这两位翻译大师的《史记》译本。本文梳理了杨氏夫妇出版的各种《史记选》英译本,期待译界能进一步关注和研究这两位大师的《史记》英译。  关键词:杨宪益 戴乃迭 《史记选》 英译本  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英译的《史记》(Records of the Historian)选译本于19
摘 要: 作为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Wallace Chafe(Уоллес Чейф,华莱士·切夫) 在语篇的话语认知分析领域頗有作为。对他的语言学研究成果理论及方法作深入探讨实属必要,以期对普通语言学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起到理论方面的积聚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华莱士·切夫 话语认知 思维流与信息流 言语化过程  Wallace Chafe Уоллес Чейф(华莱士·切夫),美国著名语言学
摘 要:“父亲”一直是许多文学作品乐于探讨的话题,父亲与子女的关系更是意蕴丰富的主题。论文分别从“无父”“审父”“弑父”的叙事语言、爱与恨裹挟的父子关系形态、互相伤害的父子伦理关系这三部分浅谈邵丽小说中的父子关系。  关键词: 父权 父爱 审父 父子关系  邵丽创作的小说散文诗歌数百万字,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当代》《十月》《作家》等全国大型刊物,作品多次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 《新华文摘》
摘要:本次调查以华东理工大学为重点,围绕“大学生对昆曲传播的认知”主题,就大学生对昆曲的了解程度和途径、对昆曲的看法和认识、昆曲进校园三个方面展开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昆曲的了解程度普遍不高;多数大学生对昆曲艺术表示认可,但是对昆曲感兴趣的大学生屈指可数,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昆曲进校园”的想法得到普遍支持和赞赏。基于对本次调查的分析和思考,我们探索出昆曲传播的新途径——昆曲“四化”及“大
摘要: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兰桂竹木”“门”“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喻象都是作者情感思绪的寄托与象征;而朱自清笔下的“背影”,既是父爱的浓缩,又是作者对父亲认识感悟、情感体验的转折和升华。  关键词:喻象 门 象征 背影 父爱 认知 体验  一、《项脊轩志》的喻象与精神原型  《项脊轩志》是一篇叙写伦理亲情的巅峰之作,其朴质无华的真情实感、丰富蕴蓄的内涵和纯熟自然的语言,的确是散文的佳构与精品,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