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借助葛浩文英译本《丰乳肥臀》,对文学作品中的描述性称谓展开研究,从跨文化的角度,阐述描述性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并探究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缺失。语用功能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应根据不同的语境和文化内涵,在译语中得到保留。
关键词:描述性称谓 《丰乳肥臀》
2012年10月,中国当代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随即在国内引起一阵“莫言热”。据透露,葛浩文英译本对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评价说:“1955年出生于中国北方一个农民家庭的莫言,借助残忍的时间、魔幻现实主义、女性崇拜、自然描述及意境深远的隐喻,构建了一个令人叹息的平台。”作为相对成功的译文,葛浩文是如何处理与文化紧密相关的描述性称谓语的?译者是否能够同时兼顾文本的文化功能和语用功能呢?
描述性称谓指“没有固定的称谓对象,是由人们在日常交谈或文学作品中,出于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抒发说话人或作者的情感、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而使用的称谓语”。中国传统社会历来重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汉语称谓语也就成了体现长幼有序、男女分明的有利符号。近现代,这一语用功能渐渐发生了偏离,文学作品中通过对称谓语的“乱用、叠加、新造”等,以达到特殊的情感效果及人物刻画。
Fillmore、Zwicky、Levinsion认为从指称和社交功能的角度看,英语称谓语常具有表达“身份、权势、语境、得体”的语用功能。包惠南指出:“不同的称谓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亲疏关系和情感好恶等。”本文从具体文学作品出发,就亲疏、身份、委婉、好恶、感召、轻视、目的性、人物特征这八个语用功能方面,探析社交称谓语在文化语境下的语用功能及翻译产生的文化缺失。
一、语用功能
1.表达亲疏。汉语称谓语中表达亲疏关系的语用指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亲属关系和非亲属关系。在亲属关系中,以泛化亲属的称谓居多,如“上官大侄子”“大妹子”“老嫂子”“老婶子”“大哥”。说话人和听话人无直接亲属关系,根据年龄判断,说话人添加亲属称谓以称呼对方,表示亲近。在小说中,游击队长沙月亮初见上官来弟时,称“大妹子”,显然二人无亲属关系,沙月亮在抗日活动中遇到普通老百姓上官来弟,“大妹子”这一称谓主要是为了亲近对方,卸下对方防备。事实上,汉语中无亲属关系的人之间,无一套明确的称谓系统,“大妹子”通常用来称呼比说话者年龄小的成年女性。在另一方面,非亲属关系语同样表达亲疏含义,在《丰乳肥臀》小说中,主要以两种方式体现:“老 姓”(如“老张头”),直接姓氏相称(如“上官家的”)。通常,“老”和“小”不表示年龄的大小,与年龄无关时,“老”和“小”通常与成熟性挂钩,而亲近的人之间直接称呼姓氏时,体现距离感。
2.表達身份。汉语中通常用敬语、谦语表达说话双方的身份特征。不恰当的使用敬语、谦语会产生另外的情感效果,如“尊神”“鄙人”,上官吕氏在请樊三帮忙给驴助产,见到蛮不情愿的樊三时,用了“尊神”一词,讽刺了樊三自视甚高的气焰,同时也体现了上官吕氏好强的个性。沙月亮在向司马亭表明身份时,称“鄙人现在是黑驴鸟枪游击队长”,“鄙人”这一自谦语在这里更多地表现了沙月亮对自己身份的骄傲情绪。
3.表达委婉。汉语中通常采用间接的方式表达隐私的情感。文中马洛亚传教士与上官鲁氏有了私生子,在一次私下见面中称上官鲁氏为“孩他娘”,通过第三者的介入,降低说话人的情绪体验,减少心理压力。“我的亲天老爷人家”同样表达了汉语委婉含蓄的这一特征。老金和上官金童产生了特殊的亲近关系,老金用“我的亲天老爷”取代了“丈夫”这一类词,在委婉地传达了双方的特殊关系以外,体现了说话人情感的深切。
4.表达好恶。在具体的语言交际中经常利用称谓来表达交际者的疼爱、爱憎和憎恶情感。“俺的亲亲疼疼的肉儿疙瘩呀”“好宝宝”体现了说话者对对方的疼爱程度,同时通过这一有着较浓乡土气息的称谓,侧面刻画马斯洛需求被中国化的形象。“这个冤孽”“这小东西”体现了爱憎的情感,“这个冤孽”是上官鲁氏对自己唯一的儿子一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疼爱,又对孩子不肯断奶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埋怨,这一称谓是母亲望子成龙的复杂情感的体现。“老东西”“小人”“王八羔子”体现了憎恶的情感。“老东西”是上官鲁氏在发现别在孩子衣服里的缝衣针时,恨恨地称呼想象中的肇事者上官吕儿。一方面表现了上官鲁氏受尽委屈,对婆婆恨之入骨,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上官鲁氏正在步入旧中国女性的传统道路。
5.表达感召。汉语中对群众的称谓语常常带有一种感召力,有时通过亲属称谓语的叠加使用达到一种鼓动的效果,如“各位乡党,大爷大娘大叔大婶大哥大嫂大兄弟大姊妹们”,演讲者顾及了听众的各个年龄层次,分别使用了对应的称谓。这一称谓引起所有观众的注意,拉近了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在文中,用以唤起听众抗日的决心。
6.表达轻视。汉语中有时故意降低听话者的辈分或采用一种贬称,常常表达说话者的轻视情感,如“这孙子”“小子”“小丫头片子”。“小丫头片子”属北方话,带有骂人语气,在文中表现巫云雨对沙枣花的作祟恨得牙痒痒,又奈何不得。指出沙枣花小丫头的事实,表明双方力量悬殊,以一种轻视的口吻打压对方,宽慰自己只是一时之困。
7.表达目的。汉语称谓表面上的冗余信息,常带有讨好的味道,伴有强烈的目的性,如“娘的好闺女”“大太太”“贵太太”。上官鲁氏称呼轻生的女儿上官领弟“娘的好闺女”,这一事实的强调指在劝解女儿打消轻生的念头,表达自己的爱护之情,存在着一定的目的性。“贵太太”“大太太”两个敬语的重复是指盼有钱人家的太太买了自己食不果腹的孩子。
8.表达人物特征。汉语中的职业称谓、性格称谓、外貌称谓常用来刻画人物特征,通常消极的称谓,突出对方的缺点,传达不善的语气,如“饼子脸”“秃疮头”“滑头鬼”。上官金童为了使自己摆脱娜塔莎,不顾一切后果地激怒了肖金钢,称他为“饼子脸”,随后就引发了一场血战。在中国社会,这一消极称谓常被视为骂称。
关键词:描述性称谓 《丰乳肥臀》
2012年10月,中国当代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随即在国内引起一阵“莫言热”。据透露,葛浩文英译本对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评价说:“1955年出生于中国北方一个农民家庭的莫言,借助残忍的时间、魔幻现实主义、女性崇拜、自然描述及意境深远的隐喻,构建了一个令人叹息的平台。”作为相对成功的译文,葛浩文是如何处理与文化紧密相关的描述性称谓语的?译者是否能够同时兼顾文本的文化功能和语用功能呢?
描述性称谓指“没有固定的称谓对象,是由人们在日常交谈或文学作品中,出于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抒发说话人或作者的情感、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而使用的称谓语”。中国传统社会历来重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汉语称谓语也就成了体现长幼有序、男女分明的有利符号。近现代,这一语用功能渐渐发生了偏离,文学作品中通过对称谓语的“乱用、叠加、新造”等,以达到特殊的情感效果及人物刻画。
Fillmore、Zwicky、Levinsion认为从指称和社交功能的角度看,英语称谓语常具有表达“身份、权势、语境、得体”的语用功能。包惠南指出:“不同的称谓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亲疏关系和情感好恶等。”本文从具体文学作品出发,就亲疏、身份、委婉、好恶、感召、轻视、目的性、人物特征这八个语用功能方面,探析社交称谓语在文化语境下的语用功能及翻译产生的文化缺失。
一、语用功能
1.表达亲疏。汉语称谓语中表达亲疏关系的语用指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亲属关系和非亲属关系。在亲属关系中,以泛化亲属的称谓居多,如“上官大侄子”“大妹子”“老嫂子”“老婶子”“大哥”。说话人和听话人无直接亲属关系,根据年龄判断,说话人添加亲属称谓以称呼对方,表示亲近。在小说中,游击队长沙月亮初见上官来弟时,称“大妹子”,显然二人无亲属关系,沙月亮在抗日活动中遇到普通老百姓上官来弟,“大妹子”这一称谓主要是为了亲近对方,卸下对方防备。事实上,汉语中无亲属关系的人之间,无一套明确的称谓系统,“大妹子”通常用来称呼比说话者年龄小的成年女性。在另一方面,非亲属关系语同样表达亲疏含义,在《丰乳肥臀》小说中,主要以两种方式体现:“老 姓”(如“老张头”),直接姓氏相称(如“上官家的”)。通常,“老”和“小”不表示年龄的大小,与年龄无关时,“老”和“小”通常与成熟性挂钩,而亲近的人之间直接称呼姓氏时,体现距离感。
2.表達身份。汉语中通常用敬语、谦语表达说话双方的身份特征。不恰当的使用敬语、谦语会产生另外的情感效果,如“尊神”“鄙人”,上官吕氏在请樊三帮忙给驴助产,见到蛮不情愿的樊三时,用了“尊神”一词,讽刺了樊三自视甚高的气焰,同时也体现了上官吕氏好强的个性。沙月亮在向司马亭表明身份时,称“鄙人现在是黑驴鸟枪游击队长”,“鄙人”这一自谦语在这里更多地表现了沙月亮对自己身份的骄傲情绪。
3.表达委婉。汉语中通常采用间接的方式表达隐私的情感。文中马洛亚传教士与上官鲁氏有了私生子,在一次私下见面中称上官鲁氏为“孩他娘”,通过第三者的介入,降低说话人的情绪体验,减少心理压力。“我的亲天老爷人家”同样表达了汉语委婉含蓄的这一特征。老金和上官金童产生了特殊的亲近关系,老金用“我的亲天老爷”取代了“丈夫”这一类词,在委婉地传达了双方的特殊关系以外,体现了说话人情感的深切。
4.表达好恶。在具体的语言交际中经常利用称谓来表达交际者的疼爱、爱憎和憎恶情感。“俺的亲亲疼疼的肉儿疙瘩呀”“好宝宝”体现了说话者对对方的疼爱程度,同时通过这一有着较浓乡土气息的称谓,侧面刻画马斯洛需求被中国化的形象。“这个冤孽”“这小东西”体现了爱憎的情感,“这个冤孽”是上官鲁氏对自己唯一的儿子一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疼爱,又对孩子不肯断奶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埋怨,这一称谓是母亲望子成龙的复杂情感的体现。“老东西”“小人”“王八羔子”体现了憎恶的情感。“老东西”是上官鲁氏在发现别在孩子衣服里的缝衣针时,恨恨地称呼想象中的肇事者上官吕儿。一方面表现了上官鲁氏受尽委屈,对婆婆恨之入骨,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上官鲁氏正在步入旧中国女性的传统道路。
5.表达感召。汉语中对群众的称谓语常常带有一种感召力,有时通过亲属称谓语的叠加使用达到一种鼓动的效果,如“各位乡党,大爷大娘大叔大婶大哥大嫂大兄弟大姊妹们”,演讲者顾及了听众的各个年龄层次,分别使用了对应的称谓。这一称谓引起所有观众的注意,拉近了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在文中,用以唤起听众抗日的决心。
6.表达轻视。汉语中有时故意降低听话者的辈分或采用一种贬称,常常表达说话者的轻视情感,如“这孙子”“小子”“小丫头片子”。“小丫头片子”属北方话,带有骂人语气,在文中表现巫云雨对沙枣花的作祟恨得牙痒痒,又奈何不得。指出沙枣花小丫头的事实,表明双方力量悬殊,以一种轻视的口吻打压对方,宽慰自己只是一时之困。
7.表达目的。汉语称谓表面上的冗余信息,常带有讨好的味道,伴有强烈的目的性,如“娘的好闺女”“大太太”“贵太太”。上官鲁氏称呼轻生的女儿上官领弟“娘的好闺女”,这一事实的强调指在劝解女儿打消轻生的念头,表达自己的爱护之情,存在着一定的目的性。“贵太太”“大太太”两个敬语的重复是指盼有钱人家的太太买了自己食不果腹的孩子。
8.表达人物特征。汉语中的职业称谓、性格称谓、外貌称谓常用来刻画人物特征,通常消极的称谓,突出对方的缺点,传达不善的语气,如“饼子脸”“秃疮头”“滑头鬼”。上官金童为了使自己摆脱娜塔莎,不顾一切后果地激怒了肖金钢,称他为“饼子脸”,随后就引发了一场血战。在中国社会,这一消极称谓常被视为骂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