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素质的提高。而电大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与传统院校有着很大的区别。教师作为学校的主体,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引领与推动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教师作用
电大校园文化是电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的条件,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重要保证。随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总结性评估的结束,标志了开放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一所规模宏大、办学正规的成人高校,要使其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自身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必不可少的。而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教师不断履行自身责任,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与推动作用,电大的教育事业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界定
校园文化作为从属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亚文化,教育界大多注重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以外的文艺、体育、社团等活动,这是从狭义的层面上理解校园文化的概念。其实,校园文化是学校这个群体全部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观念形态)和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师的教学科研条件、学生的学习、娱乐、实践条件等,它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各种保障措施。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是教师和学生长期创造和积淀下来的特定的意识形态、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表现为一种和谐的传承和深厚的底蕴,校园精神文化内在地、隐性地激励或阻碍着学校的发展,影响和决定着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有着巨大的凝聚力、推动力和生命力。
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采取的领导体制、专业设置、教学制度和课外安排、社团活动等旨在实施教育思想、办学思想的程序及组织。它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围绕学校育人目标、任务和要求所确立的规章制度,所形成的校风、教风、学风,是校园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体现。
二、发挥教师在电大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电大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远程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它突破时空障碍,基于计算机网络、卫星电视网络和教学管理网络,运用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多种媒体,构建了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学习平台(“天网”,指卫星电视教育网,“地网”,指计算机互联网,各省级电大目前都已建成了主干千兆或百兆的计算机校园网,“人网”指遍布全国的电大学校和教学点。)。目前,
中央电大、44所省级电大、956所地市级电大、1875个县级电大(工作站)、51665个办学点,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办学系统,可谓“全国有多大,电大有多大”。这些优质的物质条件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成为自我充实和增进动力的补给站,为电大系统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教师是学校相对稳定的主体,理应为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服务,以学生为中心,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在职成人,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更加成熟,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比较强。这就要求我们学校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平台。而电大的网络系统正好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它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发布多媒体教学资源供学生学习使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教师可以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消除学生的学习障碍。在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实际困难,使电大的物质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而且也在此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言行传达了学校教书育人的理念,维护了学校的品牌形象,建设了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
三、发挥教师在电大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教育部陈希副部长和中央电大校长葛道凯同志在2010年全国电大党委书记校长会议讲话中都着重强调,电大发展应牢牢抓住“聚焦内涵,提高质量”这条主线。“聚焦内涵,提高质量”强调了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性。
精神文化是电大在长期运作过程中,在电大教育环境背景下,特别是在中央电大与地方统分结合的管理体制下,与其他高校竞争合作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教育观念、思想、理念等精神成果。精神文化是基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升华与提炼的成果,它规定和支配着电大员工的行为方向,是电大发展、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它包括电大的核心价值观、经营管理哲学、组织使命、目标与愿景、电大精神等。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文化的内核,也是电大文化的核心,它是为电大教职员工所共同拥有、支配教职员工精神的主要价值观念,是电大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纽带。电大精神文化包括服务大众、终身教育的价值取向,职业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开放、平等、服务、共赢等人性化的管理理念,规范、创新、质量、服务与经营并举的经营管理哲学,肩负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普及服务的三大使命,与网络信息社会共进的美好愿景,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的精神等。
电大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离不开教师。大学要真正树立追求人文、追求科学、追求创新的精神,其依靠力量就在于教师。为了更好地适应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教师在自身人文素养不断提高的同时,应积极利用教学辅导或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宣传校园文化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还要把传授知识和文化熏陶、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等结合起来,使传授的知识得以内化和外延,努力追求人文精神向科技领域的渗透,对电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由于电大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教师要尽可能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类指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如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动不想学的学生,在教学中传承团队学习、终身学习的校园文化精神。因此,在电大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形成教师参与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良性机制,从而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电大的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练和人格塑造,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宽松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
四、发挥教师在电大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电大制度文化是电大为实现电大教育目标,按电大教育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对电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行为,给予一定限制的制度规范。它主要包括领导体制、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三大要素。在电大制度文化体系中,领导体制影响着电大组织结构的设置,制约着电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是电大制度文化的核心。管理制度是电大教育活动容易改造的制度领域,因而也是电大个体制度文化中最重要的部 分,它会因地方电大所处行政区域的不同而有其独特性。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与创新,已经形成以中央电大为核心,省级电大为骨干,各市地分校教学点为基础的组织结构。这个结构是一个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开放远程办学系统。这种系统与结构,使学习者“学有其所,学有人助,学有其效,学有所值。”电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财务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师资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其中,教师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电大制度文化的核心内容,如何建立健全的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以及电大文化形象的传播。
电大教师教学管理制度是衡量电大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电大生存和发展之本,是电大教学工作的生命,关系到电大制度文化建设工作的成败。当前,电大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应该通过建立健全电大制度文化,促使教师树立“质量第一”的责任意识,从而营造一个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氛围,并运用教育、整顿、奖罚等形式,使教师的每一项教学活动都能够严格按照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要求来处理。另外,基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背景下的电大教育,因其教育理念先进、教育模式新颖、教学特点鲜明、教学方式灵活、教学时空虚拟、教学手段多样而展示出迷人的独特风貌,电大教师的工作也因之具有不同于一般学校教学的特殊性,同时也赋予电大教师更高更全面的专业要求,电大教师的专业发展便也随之凸显为影响远程开放教育质量和生命的关键问题。因此电大教师应努力顺应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所赋予的要求,积极支持电大的制度文化建设,从而担负起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的历史重任。
电大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教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力量,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任务与价值,积极发挥引领与推动作用,从而真正投身到电大校园的文化建设中,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电大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许丽玉,褚峥,试论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2)
[2]黄安心,关于电大文化特性的系统思考[J].学术论坛,2006,(4)
[3]智萍利,电大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4]赵素芳,浅析如何加强电大的校园文化建设[J].科学之友,2009,(11)
[5]高勇,基于远程教育环境下校园文化的建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4)
[6]林顺珠,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教师作用
电大校园文化是电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的条件,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重要保证。随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总结性评估的结束,标志了开放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一所规模宏大、办学正规的成人高校,要使其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自身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必不可少的。而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教师不断履行自身责任,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与推动作用,电大的教育事业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界定
校园文化作为从属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亚文化,教育界大多注重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以外的文艺、体育、社团等活动,这是从狭义的层面上理解校园文化的概念。其实,校园文化是学校这个群体全部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观念形态)和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师的教学科研条件、学生的学习、娱乐、实践条件等,它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各种保障措施。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是教师和学生长期创造和积淀下来的特定的意识形态、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表现为一种和谐的传承和深厚的底蕴,校园精神文化内在地、隐性地激励或阻碍着学校的发展,影响和决定着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有着巨大的凝聚力、推动力和生命力。
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采取的领导体制、专业设置、教学制度和课外安排、社团活动等旨在实施教育思想、办学思想的程序及组织。它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围绕学校育人目标、任务和要求所确立的规章制度,所形成的校风、教风、学风,是校园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体现。
二、发挥教师在电大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电大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远程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它突破时空障碍,基于计算机网络、卫星电视网络和教学管理网络,运用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多种媒体,构建了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学习平台(“天网”,指卫星电视教育网,“地网”,指计算机互联网,各省级电大目前都已建成了主干千兆或百兆的计算机校园网,“人网”指遍布全国的电大学校和教学点。)。目前,
中央电大、44所省级电大、956所地市级电大、1875个县级电大(工作站)、51665个办学点,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办学系统,可谓“全国有多大,电大有多大”。这些优质的物质条件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成为自我充实和增进动力的补给站,为电大系统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教师是学校相对稳定的主体,理应为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服务,以学生为中心,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在职成人,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更加成熟,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比较强。这就要求我们学校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平台。而电大的网络系统正好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它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发布多媒体教学资源供学生学习使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教师可以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消除学生的学习障碍。在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实际困难,使电大的物质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而且也在此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言行传达了学校教书育人的理念,维护了学校的品牌形象,建设了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
三、发挥教师在电大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教育部陈希副部长和中央电大校长葛道凯同志在2010年全国电大党委书记校长会议讲话中都着重强调,电大发展应牢牢抓住“聚焦内涵,提高质量”这条主线。“聚焦内涵,提高质量”强调了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性。
精神文化是电大在长期运作过程中,在电大教育环境背景下,特别是在中央电大与地方统分结合的管理体制下,与其他高校竞争合作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教育观念、思想、理念等精神成果。精神文化是基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升华与提炼的成果,它规定和支配着电大员工的行为方向,是电大发展、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它包括电大的核心价值观、经营管理哲学、组织使命、目标与愿景、电大精神等。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文化的内核,也是电大文化的核心,它是为电大教职员工所共同拥有、支配教职员工精神的主要价值观念,是电大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纽带。电大精神文化包括服务大众、终身教育的价值取向,职业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开放、平等、服务、共赢等人性化的管理理念,规范、创新、质量、服务与经营并举的经营管理哲学,肩负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普及服务的三大使命,与网络信息社会共进的美好愿景,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的精神等。
电大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离不开教师。大学要真正树立追求人文、追求科学、追求创新的精神,其依靠力量就在于教师。为了更好地适应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教师在自身人文素养不断提高的同时,应积极利用教学辅导或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宣传校园文化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还要把传授知识和文化熏陶、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等结合起来,使传授的知识得以内化和外延,努力追求人文精神向科技领域的渗透,对电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由于电大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教师要尽可能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类指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如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动不想学的学生,在教学中传承团队学习、终身学习的校园文化精神。因此,在电大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形成教师参与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良性机制,从而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电大的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练和人格塑造,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宽松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
四、发挥教师在电大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电大制度文化是电大为实现电大教育目标,按电大教育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对电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行为,给予一定限制的制度规范。它主要包括领导体制、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三大要素。在电大制度文化体系中,领导体制影响着电大组织结构的设置,制约着电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是电大制度文化的核心。管理制度是电大教育活动容易改造的制度领域,因而也是电大个体制度文化中最重要的部 分,它会因地方电大所处行政区域的不同而有其独特性。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与创新,已经形成以中央电大为核心,省级电大为骨干,各市地分校教学点为基础的组织结构。这个结构是一个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开放远程办学系统。这种系统与结构,使学习者“学有其所,学有人助,学有其效,学有所值。”电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财务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师资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其中,教师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电大制度文化的核心内容,如何建立健全的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以及电大文化形象的传播。
电大教师教学管理制度是衡量电大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电大生存和发展之本,是电大教学工作的生命,关系到电大制度文化建设工作的成败。当前,电大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应该通过建立健全电大制度文化,促使教师树立“质量第一”的责任意识,从而营造一个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氛围,并运用教育、整顿、奖罚等形式,使教师的每一项教学活动都能够严格按照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要求来处理。另外,基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背景下的电大教育,因其教育理念先进、教育模式新颖、教学特点鲜明、教学方式灵活、教学时空虚拟、教学手段多样而展示出迷人的独特风貌,电大教师的工作也因之具有不同于一般学校教学的特殊性,同时也赋予电大教师更高更全面的专业要求,电大教师的专业发展便也随之凸显为影响远程开放教育质量和生命的关键问题。因此电大教师应努力顺应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所赋予的要求,积极支持电大的制度文化建设,从而担负起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的历史重任。
电大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教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力量,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任务与价值,积极发挥引领与推动作用,从而真正投身到电大校园的文化建设中,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电大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许丽玉,褚峥,试论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2)
[2]黄安心,关于电大文化特性的系统思考[J].学术论坛,2006,(4)
[3]智萍利,电大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4]赵素芳,浅析如何加强电大的校园文化建设[J].科学之友,2009,(11)
[5]高勇,基于远程教育环境下校园文化的建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4)
[6]林顺珠,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