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初中语文一项首要的教学要求。能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综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繁难偏旧的分析随处可见,但“琅琅的读书声”却只是出现在早读课上。有感情地朗读,正成为一项被逐步忽视的要求。但是,笔者认为,在初中阶段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仍然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正确引导,养成朗读习惯
于漪老师说得好:“我的课堂教学始终在追求这样一种效果:教师激情洋溢,学生进入情境,浓郁的艺术气氛笼罩,结束时有一种刚刚欣赏了一场好戏后的充实、愉悦之感。”要导演好这场“好戏”,一定要让学生进入情境。而进入情境的最好途径之一就是“朗读”。为此,笔者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 每节语文课前留5分钟左右的时间,按学号让学生到讲台前朗读他准备好的短小文章。之后,选出一句优美的或者是有哲理的句子写在黑板的角落里,其他学生抄在摘抄本上,以达到积累优美词句的目的。这样做的好处是:每天班级里至少有一名学生在看有积极意义的课外书,因为他(她)要选出一篇适合朗读的篇章和一两句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优美句子;同时也在无形之中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朗读能力。因为他(她)要在那么多双眼睛的注视下声音响亮地、流畅地读完手中的文章。为了不让自己在熟悉的同学面前出丑,笔者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做到了竭尽全力,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
2 课文的第一遍朗读,一改以前的齐读或泛读为现在的“接力赛读”。具体做法如下:先请一位学生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当听到有读错的时候,不管是读错音还是读得感情不到位,下一个同学就可以马上站起来接着读下去。第一位学生也就不那么光彩地“出局”了。以此类推,直到课文读完为止。为了保证自己不“出局”,读的学生尽力读好,尽量读出感情来;而为了自己能早点“上场”,听的同学侧耳细听,惟恐漏掉别人的一个错误。而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所有的同学都在课下认真预习、积极朗读,以确保自己能在这场比赛中笑到最后。
3 每个学期的最后阶段,抽出两节课的时间进行朗读考试。考试内容为所学课文中的优美语段,考试要求:不读错字、不读破句、不回读,能读出感情来的适当加分。而对于朗读考试的结果,不只是关注分数的高低、成绩的优劣,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考试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改进,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适时指导。把握基本技巧
“书声琅琅”不仅仅是大声地念书,也不仅仅是读准字音、读得流畅。朗读是一项强调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是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是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
朗读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这时,教师进行适时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1 朗读时要注意停顿。停顿时间的长短,一般应根据节奏和标点符号而定。标点符号的停顿也是有讲究的:逗号停一拍,分号和冒号停两拍,句号停三拍,删节号或段落结束停四拍。但有时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显示某一语气,停顿的时间也可以适当变化。
2 注意轻重。在朗读时,对每一句话里的关键字、词或短语,都要读重音。特别是具有鲜明形象的形容词、比喻词以及重叠词等更要读重音。
3 注意语调。语调就是通常所说的腔调。声音的高低变化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高音一般用来表示赞赏、兴奋、喜悦等情感或描述气氛热烈等场面;低音一般用来表现批评、悲伤、惭愧等情感或描述气氛平静、凄凉等场面;同时,还可以通过尾音的升调、降调和平调等表示不同的语气和情感。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方法、技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积累、不断巩固。
三、学生自读,体会感情基调
有了朗读习惯,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也不代表就能把文章读好了。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想收到好的效果。都离不开人的情感的投人,朗讀亦毫无例外。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朗读时把握住文章的情感基调。就基本掌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就能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朗读较好地再现出来,达到读者与作者的感情共鸣。但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情感基调。有的课文要读得委婉细腻,有的要读得粗犷有力;有的要读出高兴轻快的语气,有的就要读出悲愤低沉的语气。对于感情基调的把握,笔者一直坚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琢磨、去把握。如果教师直接把文章的感情基调告诉学生,就等于说给学生套了一个“紧箍咒”,让学生想方设法地往里面钻。这样就不能完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毕竟,不同的学生对文章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文章的感情基调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受、去发掘。
四、教师范读。提升朗读品质
学生读则读矣,但读的效果却会有所不同:或沉浸其中,或草草收兵,或感情充沛,或萎靡不振。但到底自己读得如何,他们往往无从知道,因为没有比较。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就需要教师范读了。
在课程改革逐步深入的今天,教师范读,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承担的重要责任之一。教师如能在范读中“读之以情”,学生就会“感之以趣”,同时也会将自己的朗读和教师的加以比较。找出自己的缺点以利改正。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澎湃的气势。也就会如股股清泉流进学生稚嫩的心田,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诚然,教师范读是要花一番功夫、花一番精力的。教师范读远比放一段录音、用一段多媒体要费神得多。但朗读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就需要付出,尤其是情感的付出。李海林老师有一段精僻的论述:“如果你本人真的被语文‘感动’了,‘震憾’了,那就有了感动、震憾的基础,剩下的只是一个纯技术的问题了,诸如时机的选择、节奏的把握、教学语言的锤烁等等。如果你本人没有这种感动、震憾,那么也就没有了感动、震憾学生的可能。”他所说的“感动”、“震憾”,主要是就情感而言的。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尽情地读,读出轻重、读出起伏、读出缓急、读出真情、读出韵味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吟颂的成就感,这确实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也正是因为它的艰巨和难于驾驭,更因为它的实用性和可利用性,教师们就更应该努力去探索、去实践。语文课堂本来就应该是一种诗意的课堂,广大教师应该利用朗读这一最基本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所侧重地讲解有关知识,训练有关技能,努力让“琅琅的读书声”重回课堂,让“最美惟有读书声”的观念占据学生的心灵。
一、正确引导,养成朗读习惯
于漪老师说得好:“我的课堂教学始终在追求这样一种效果:教师激情洋溢,学生进入情境,浓郁的艺术气氛笼罩,结束时有一种刚刚欣赏了一场好戏后的充实、愉悦之感。”要导演好这场“好戏”,一定要让学生进入情境。而进入情境的最好途径之一就是“朗读”。为此,笔者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 每节语文课前留5分钟左右的时间,按学号让学生到讲台前朗读他准备好的短小文章。之后,选出一句优美的或者是有哲理的句子写在黑板的角落里,其他学生抄在摘抄本上,以达到积累优美词句的目的。这样做的好处是:每天班级里至少有一名学生在看有积极意义的课外书,因为他(她)要选出一篇适合朗读的篇章和一两句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优美句子;同时也在无形之中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朗读能力。因为他(她)要在那么多双眼睛的注视下声音响亮地、流畅地读完手中的文章。为了不让自己在熟悉的同学面前出丑,笔者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做到了竭尽全力,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
2 课文的第一遍朗读,一改以前的齐读或泛读为现在的“接力赛读”。具体做法如下:先请一位学生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当听到有读错的时候,不管是读错音还是读得感情不到位,下一个同学就可以马上站起来接着读下去。第一位学生也就不那么光彩地“出局”了。以此类推,直到课文读完为止。为了保证自己不“出局”,读的学生尽力读好,尽量读出感情来;而为了自己能早点“上场”,听的同学侧耳细听,惟恐漏掉别人的一个错误。而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所有的同学都在课下认真预习、积极朗读,以确保自己能在这场比赛中笑到最后。
3 每个学期的最后阶段,抽出两节课的时间进行朗读考试。考试内容为所学课文中的优美语段,考试要求:不读错字、不读破句、不回读,能读出感情来的适当加分。而对于朗读考试的结果,不只是关注分数的高低、成绩的优劣,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考试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改进,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适时指导。把握基本技巧
“书声琅琅”不仅仅是大声地念书,也不仅仅是读准字音、读得流畅。朗读是一项强调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是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是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
朗读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这时,教师进行适时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1 朗读时要注意停顿。停顿时间的长短,一般应根据节奏和标点符号而定。标点符号的停顿也是有讲究的:逗号停一拍,分号和冒号停两拍,句号停三拍,删节号或段落结束停四拍。但有时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显示某一语气,停顿的时间也可以适当变化。
2 注意轻重。在朗读时,对每一句话里的关键字、词或短语,都要读重音。特别是具有鲜明形象的形容词、比喻词以及重叠词等更要读重音。
3 注意语调。语调就是通常所说的腔调。声音的高低变化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高音一般用来表示赞赏、兴奋、喜悦等情感或描述气氛热烈等场面;低音一般用来表现批评、悲伤、惭愧等情感或描述气氛平静、凄凉等场面;同时,还可以通过尾音的升调、降调和平调等表示不同的语气和情感。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方法、技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积累、不断巩固。
三、学生自读,体会感情基调
有了朗读习惯,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也不代表就能把文章读好了。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想收到好的效果。都离不开人的情感的投人,朗讀亦毫无例外。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朗读时把握住文章的情感基调。就基本掌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就能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朗读较好地再现出来,达到读者与作者的感情共鸣。但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情感基调。有的课文要读得委婉细腻,有的要读得粗犷有力;有的要读出高兴轻快的语气,有的就要读出悲愤低沉的语气。对于感情基调的把握,笔者一直坚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琢磨、去把握。如果教师直接把文章的感情基调告诉学生,就等于说给学生套了一个“紧箍咒”,让学生想方设法地往里面钻。这样就不能完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毕竟,不同的学生对文章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文章的感情基调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受、去发掘。
四、教师范读。提升朗读品质
学生读则读矣,但读的效果却会有所不同:或沉浸其中,或草草收兵,或感情充沛,或萎靡不振。但到底自己读得如何,他们往往无从知道,因为没有比较。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就需要教师范读了。
在课程改革逐步深入的今天,教师范读,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承担的重要责任之一。教师如能在范读中“读之以情”,学生就会“感之以趣”,同时也会将自己的朗读和教师的加以比较。找出自己的缺点以利改正。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澎湃的气势。也就会如股股清泉流进学生稚嫩的心田,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诚然,教师范读是要花一番功夫、花一番精力的。教师范读远比放一段录音、用一段多媒体要费神得多。但朗读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就需要付出,尤其是情感的付出。李海林老师有一段精僻的论述:“如果你本人真的被语文‘感动’了,‘震憾’了,那就有了感动、震憾的基础,剩下的只是一个纯技术的问题了,诸如时机的选择、节奏的把握、教学语言的锤烁等等。如果你本人没有这种感动、震憾,那么也就没有了感动、震憾学生的可能。”他所说的“感动”、“震憾”,主要是就情感而言的。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尽情地读,读出轻重、读出起伏、读出缓急、读出真情、读出韵味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吟颂的成就感,这确实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也正是因为它的艰巨和难于驾驭,更因为它的实用性和可利用性,教师们就更应该努力去探索、去实践。语文课堂本来就应该是一种诗意的课堂,广大教师应该利用朗读这一最基本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所侧重地讲解有关知识,训练有关技能,努力让“琅琅的读书声”重回课堂,让“最美惟有读书声”的观念占据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