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但语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小学高年级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更广泛,身体机能更为成熟,所以这个阶段的学生有了更浓厚的阅读兴趣。那么,如何指导他们更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呢?在平时工作中,笔者不断摸索,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兴趣为“师”
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这是对兴趣作用的高度概括。实践证明,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境界里学习,注意力最集中,反应最灵敏,思维最活跃,学习效率最高。因此,首当其冲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學生对教师推荐的书目特别感兴趣,经常争相购买阅读。所以,笔者经常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既迎合了他们的阅读需求,又使课内知识得到拓宽、延伸。在兴趣的乐园里。每一位学生都发自内心地爱上了阅读,他们从书籍中汲取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阅读,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
二、方法为“径”
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起来了,但要真正使学生“开卷有益”,教师必须加强指导,发挥主导作用。
1 指导学生挑选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目。科学知识迅速增长的今天,市场上关于学生的书浩如烟海。所以,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笔者强调学生课外阅读时应拓宽阅读面,历史、地理、天文等方面的书籍都要涉猎。那些任凭时间磨洗仍然光彩夺目的书不能忽略,如思想性较强的《红岩》、《铁道游击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对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让他们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普及本,从而开阔眼界,积累丰富的优秀语言。
2 指导学生动笔墨式阅读。徐特立有一条读书的宝贵经验:“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对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尤为重要。如果学生看一篇撂一篇,看一本撂一本,其结果往往所得不多。于是笔者利用每周一节的校本阅读课指导学生动笔阅读。如指导学生用指定的符号圈画重要信息,在书页的旁边作批注,做笔记和摘要,整理阅读提纲,将书读“薄”;或展开想象。进行分析、评价,写心得体会,将书读“厚”。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嘉奖,帮助他们养成“动笔墨”的阅读习惯。
3 指导家长共同营造“书香”氛围。父母对阅读的重视与否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于是,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也在家长会上就“如何与学生一起阅读”和家长进行了探讨,并做了一些方法上的指导。每学期都进行“亲子共读”两本书活动,家长和学生一起读书,一起探讨,分享彼此的生活经验。学期末,进行“书香家庭”的评选,颁发奖状,家长和学生的反响非常热烈。
三、活动为“辅”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每天一句名言警句,隔周一首古诗或一篇美文、每月一次“语文知识大比拼”,每学期一次“语文节”——开展情景剧大赛、辩论会、诗歌朗诵、创编童话、阅读手册展评等活动。一系列的读书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点亮了他们的思维,深厚了他们的底蕴,极大地触动了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四、运用为“的”
阅读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学生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辨析能力后,就要善于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说和写都是表达能力的体现。
口头表达是书面表达的基础。在阅读了一系列的哲学故事后,学生对生活、人生有了新的思考。为此,笔者指导学生开展“生命与尊严孰轻孰重”为主题的班级辩论会。学生们博览群书,作了精心的准备,辩论会上,他们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滔滔不绝。
书面表达是口头表达的升华。高年级的学生已经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所以。笔者不但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读后感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还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力求作文日记化,日记作文化,勤练笔头,学以致用。大部分同学笔耕不辍,每篇日记都写出了新意,表情达意恰当准确,语文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俗话说得好:“词源笔下三千牍。武库胸中十万兵。”课外阅读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教师的引领就如同照亮这个空间的一盏明灯,让学生在书籍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邀游,在知识的滋润下地茁壮快乐地成长,为学生撑起一片诗意、睿智、多彩的生活空间。
一、兴趣为“师”
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这是对兴趣作用的高度概括。实践证明,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境界里学习,注意力最集中,反应最灵敏,思维最活跃,学习效率最高。因此,首当其冲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學生对教师推荐的书目特别感兴趣,经常争相购买阅读。所以,笔者经常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既迎合了他们的阅读需求,又使课内知识得到拓宽、延伸。在兴趣的乐园里。每一位学生都发自内心地爱上了阅读,他们从书籍中汲取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阅读,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
二、方法为“径”
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起来了,但要真正使学生“开卷有益”,教师必须加强指导,发挥主导作用。
1 指导学生挑选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目。科学知识迅速增长的今天,市场上关于学生的书浩如烟海。所以,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笔者强调学生课外阅读时应拓宽阅读面,历史、地理、天文等方面的书籍都要涉猎。那些任凭时间磨洗仍然光彩夺目的书不能忽略,如思想性较强的《红岩》、《铁道游击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对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让他们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普及本,从而开阔眼界,积累丰富的优秀语言。
2 指导学生动笔墨式阅读。徐特立有一条读书的宝贵经验:“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对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尤为重要。如果学生看一篇撂一篇,看一本撂一本,其结果往往所得不多。于是笔者利用每周一节的校本阅读课指导学生动笔阅读。如指导学生用指定的符号圈画重要信息,在书页的旁边作批注,做笔记和摘要,整理阅读提纲,将书读“薄”;或展开想象。进行分析、评价,写心得体会,将书读“厚”。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嘉奖,帮助他们养成“动笔墨”的阅读习惯。
3 指导家长共同营造“书香”氛围。父母对阅读的重视与否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于是,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也在家长会上就“如何与学生一起阅读”和家长进行了探讨,并做了一些方法上的指导。每学期都进行“亲子共读”两本书活动,家长和学生一起读书,一起探讨,分享彼此的生活经验。学期末,进行“书香家庭”的评选,颁发奖状,家长和学生的反响非常热烈。
三、活动为“辅”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每天一句名言警句,隔周一首古诗或一篇美文、每月一次“语文知识大比拼”,每学期一次“语文节”——开展情景剧大赛、辩论会、诗歌朗诵、创编童话、阅读手册展评等活动。一系列的读书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点亮了他们的思维,深厚了他们的底蕴,极大地触动了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四、运用为“的”
阅读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学生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辨析能力后,就要善于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说和写都是表达能力的体现。
口头表达是书面表达的基础。在阅读了一系列的哲学故事后,学生对生活、人生有了新的思考。为此,笔者指导学生开展“生命与尊严孰轻孰重”为主题的班级辩论会。学生们博览群书,作了精心的准备,辩论会上,他们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滔滔不绝。
书面表达是口头表达的升华。高年级的学生已经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所以。笔者不但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读后感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还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力求作文日记化,日记作文化,勤练笔头,学以致用。大部分同学笔耕不辍,每篇日记都写出了新意,表情达意恰当准确,语文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俗话说得好:“词源笔下三千牍。武库胸中十万兵。”课外阅读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教师的引领就如同照亮这个空间的一盏明灯,让学生在书籍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邀游,在知识的滋润下地茁壮快乐地成长,为学生撑起一片诗意、睿智、多彩的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