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的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从教多年,笔者不断摸索、探寻,把平时的语文教学和高考结合起来,让学生找到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
1 特别要注重学生的预习环节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主要时间要放在对重点、难点问题的“合作与探究”上。对于文科课程来讲,有不少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完成掌握,对这些内容教师要大胆地留给学生课下完成。笔者每节课前要求学生交2样东西:一是预习提纲,二是预习疑惑。提纲要求学生自己梳理知识结构,疑惑要求学生要带问题来听课。正课前先提问学生本节的结构层次,再对学生的疑惑进行整理归纳,这样就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2 特别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合作与探究”
新课标下的课堂更需要提高效率。那么,到底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过去多讲、快讲、讲清、讲透更高效?还是现在注重课堂设计,突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更能提高效率?笔者认为是后者。因为效率是学生学习的效率而不是教师讲课的效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把激活学生思维放在教学首位,解放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必须注意适时地点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课堂的设计最为关键,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有深度、有意义、可操作,这样的问题是连接教材与生活、理论与社会的桥梁。
3 关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真正学好语文。语文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言显得比其他学科更为复杂,除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性之外,主要存在2个差别:一是因人而异,学生对语言、对文学的理解感悟千差万别,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语文缺乏敏感;二是因内容而异,学生对于适合自己口味的文学作品兴趣浓厚,而对于议论文、说明文等则兴味索然。语文学科内容的多样性、复杂性,比其他学科更为显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找到较为统一的规律性,严重影响学习兴趣。另外,学习方法不当,效率不高,也是影响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教师能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做出主观努力,对语文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却非一件易事。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靠自己的个人魅力,靠精彩的课堂发挥,的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过这种激发作用还是有限的。就全面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言,这种作用显得非常苍白无力。再者,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想把任何一部内容都处理得生动活泼,不免有些幻想的成分。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多数是因为在学习语文方面尚未入门。因为汉语是母语,这就给许多学生造成一种错觉,他们往往认为自己一听就懂,一看就会,没有多少未知的东西值得探讨,从而忽视对语文学习规律的思考。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指导,引导学生进入语文殿堂的大门,从而改变他们对语文的肤浅认识,使他们有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感觉,进而在语文学习方面升堂入室。
4 教师要博学多才
想要把语文课上好,教师本身就要犹如一眼汩汩流淌的清泉。语文教师如果仅仅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靠传授教材的知识来应付考试,那是远远不够的。无论是从学生的角度还是从教师自身的角度,都应不断充实自己。首先,教师要钻研教材,并加以自己独特的见解,把自己理解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告别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其次,经常阅读与教材相关的资料,如报刊或网络。再次,读课文的原著及有关专业的书籍,充分利用课内外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课外知识的掌握也不可小看,教师要经常读一些好的作品,适宜学生的理解水平,然后推荐给学生,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用几分钟来换取学生课下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的自主学习。
“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丰富的知识、独特的见解、真挚的感情、生动的语言,定能叩响莘莘学子的心弦,既教活语文课,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 利用黑板
黑板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沃土,利用黑板的一角或一侧,写上古今中外先贤们的至理名言,那么这块小天地便也广阔起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富润屋,德润身”“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等,高一阶段,这些带有品正、励志的话语想必能给学生以启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等,高二阶段,这些有关学习方法的警句,能让学生尽快找到学习的捷径;“不经一番寒彻骨”“天道酬勤”“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勤”“苦”二字对高三学生来说是他们制胜的法宝,这方面的名句最为实用。
(作者单位:河北省乐亭县第一中学)
1 特别要注重学生的预习环节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主要时间要放在对重点、难点问题的“合作与探究”上。对于文科课程来讲,有不少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完成掌握,对这些内容教师要大胆地留给学生课下完成。笔者每节课前要求学生交2样东西:一是预习提纲,二是预习疑惑。提纲要求学生自己梳理知识结构,疑惑要求学生要带问题来听课。正课前先提问学生本节的结构层次,再对学生的疑惑进行整理归纳,这样就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2 特别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合作与探究”
新课标下的课堂更需要提高效率。那么,到底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过去多讲、快讲、讲清、讲透更高效?还是现在注重课堂设计,突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更能提高效率?笔者认为是后者。因为效率是学生学习的效率而不是教师讲课的效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把激活学生思维放在教学首位,解放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必须注意适时地点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课堂的设计最为关键,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有深度、有意义、可操作,这样的问题是连接教材与生活、理论与社会的桥梁。
3 关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真正学好语文。语文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言显得比其他学科更为复杂,除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性之外,主要存在2个差别:一是因人而异,学生对语言、对文学的理解感悟千差万别,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语文缺乏敏感;二是因内容而异,学生对于适合自己口味的文学作品兴趣浓厚,而对于议论文、说明文等则兴味索然。语文学科内容的多样性、复杂性,比其他学科更为显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找到较为统一的规律性,严重影响学习兴趣。另外,学习方法不当,效率不高,也是影响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教师能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做出主观努力,对语文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却非一件易事。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靠自己的个人魅力,靠精彩的课堂发挥,的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过这种激发作用还是有限的。就全面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言,这种作用显得非常苍白无力。再者,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想把任何一部内容都处理得生动活泼,不免有些幻想的成分。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多数是因为在学习语文方面尚未入门。因为汉语是母语,这就给许多学生造成一种错觉,他们往往认为自己一听就懂,一看就会,没有多少未知的东西值得探讨,从而忽视对语文学习规律的思考。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指导,引导学生进入语文殿堂的大门,从而改变他们对语文的肤浅认识,使他们有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感觉,进而在语文学习方面升堂入室。
4 教师要博学多才
想要把语文课上好,教师本身就要犹如一眼汩汩流淌的清泉。语文教师如果仅仅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靠传授教材的知识来应付考试,那是远远不够的。无论是从学生的角度还是从教师自身的角度,都应不断充实自己。首先,教师要钻研教材,并加以自己独特的见解,把自己理解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告别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其次,经常阅读与教材相关的资料,如报刊或网络。再次,读课文的原著及有关专业的书籍,充分利用课内外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课外知识的掌握也不可小看,教师要经常读一些好的作品,适宜学生的理解水平,然后推荐给学生,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用几分钟来换取学生课下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的自主学习。
“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丰富的知识、独特的见解、真挚的感情、生动的语言,定能叩响莘莘学子的心弦,既教活语文课,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 利用黑板
黑板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沃土,利用黑板的一角或一侧,写上古今中外先贤们的至理名言,那么这块小天地便也广阔起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富润屋,德润身”“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等,高一阶段,这些带有品正、励志的话语想必能给学生以启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等,高二阶段,这些有关学习方法的警句,能让学生尽快找到学习的捷径;“不经一番寒彻骨”“天道酬勤”“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勤”“苦”二字对高三学生来说是他们制胜的法宝,这方面的名句最为实用。
(作者单位:河北省乐亭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