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活水平的提升让当代小学生有了丰富的营养来源,身体与智力成长具备了相比过去雄厚得多的本钱。这对我国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一件好事。但在另一个方面,他们也少了很多需要去关心和注意的事情,造成了一些不太好的后果。责任感的缺失就是一个重要表现。当然,这并不是学生自己的错,班主任也没必要通过让他们多吃苦的方式去培养责任感,但应该重视相关问题,以更有效的途径帮助他们补足这一缺陷。本文即从通过活动来感受责任感、通过榜样来示范责任感和通过家教来巩固责任感三个方面,谈一谈小学班主任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策略
小学生缺乏责任感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除了班主任明确要求或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务,不愿意主动参与;比如不重视彼此之间的承诺,互相之间借了课外书或玩具,随手转借给他人,然后就认为与自己无关;还有不关心集体事务,碰见什么需要自己做得事情都要问一句“凭什么”。在一个强调个性与自由的时代,以上场景屡见不鲜。学生似乎的确有了个性,但这种个性恐怕与各种教育理念中所强调的“发展个性”并不一致,只透出了责任感的缺乏,必须加以纠正。
一、通过活动来感受责任感
想要培养起小学生的责任感,单纯依靠班主任的说教是行不通的,那样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聊、老土。而在具体的活动中,特别是新鲜有趣的活动,当他们不得不去做些什么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时,才会去主动地承担,并亲身体验到责任感到底意味着什么,能够带来什么样良好的结果。因此,班主任应该多组织、多利用实践活动,为这些实践活动注入更多的趣味性,也给学生更大的活动自由,以自然的方式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很多学校会在六一儿童节之前组织联欢会。班主任可以只负责总体上的组织统筹工作,其他的相应准备全部交由学生自己完成,比如节目的准备和安排,物料的收集与布置,等等。这对小学生来说绝对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给了他们极大的行动自由,能够让他们充分参与进来。而在参与的过程中,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的事情完不成,会拖延整个联欢会的进度,最后联欢会呈现出来的样子可能远远达不到自己的想象。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能够让他们感受到为自己负责、为他人负责不是什么麻烦,而是达到美好目标的必备条件。
二、通过榜样来示范责任感
从整体上来看,当代小学生缺少责任感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群体特征。但不同学生之间在责任感上也是有强弱的。很多学校或班主任在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时候会拿一些知名人物来举例,其实相对于那些名人来说,身边更具责任感的同龄人给他们带去的影响更大。在学生责任感还不是很强的时候,他们是意识不到身边的某个人更有责任感的,这时就需要班主任去寻找、发掘,将其树立为典型,然后通过对榜样的鼓励、肯定乃至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责任感,主动向榜样学习。
例如,班主任可以组织一个“我有责任感”的小活动,准备一个小公告栏,每天每个同学包括班主任本人都可以将自己看到的某人做了一件颇具责任感的事情写下来贴到公告栏上。一段时间过去之后,看看谁在公告栏上出现的次数最多,由班主任向其颁发一个小奖状。然后班主任再根据公告栏上体现出的情况,告诉学生们这名获奖的同学在平时到底为大家、为班级做了多少事情,给大家提供了多少方便,最后再号召大家向他学习。这样一来,班主任就把学生平时容易忽略的事情呈现了出来,给大家树立了一个身边的良好典范。
三、通过家教来巩固责任感
上文已经提到,生活条件变好是造成小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因素之一,其作用就是通过家庭教育而产生的。有的家长觉得现在的生活很方便,自己可以摆脱很多繁琐的家务劳动,就更不愿意累到自己的孩子,总是告诉孩子什么都不用管,这等于就在暗示小学生“不用负责”。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如果忽视了家庭教育的因素,就会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冲突,轻则降低学校教育的相应效果,引起学生的困惑;重则造成学生与班主任或家长的冲突,不利于其身心健康。
为此,班主任应该建立起与家长之间的精诚合作,告诉家长让学生参与一些家务劳动不仅能够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也在为这个家负责,能培养其责任感,还会避免他们长大之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赋予他们强大的自理与应变能力,成为其人生成功的必备素质,从而引导家长站到班主任的一边,形成家校合力。日常做家校沟通工作的时候,也不要把关注的目光都放在学生的成绩上,要提醒家长学生在责任感上有了哪些进步,还需要家长配合以解决哪些问题。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应该是一件长期坚持的事情,所采用的方法也应该多种多样,以实现全方位渗透和循序渐进的效果。作为班主任,不能只关心学生的成绩,而要为了他们未来长久的人生历程负责,把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真正放在心上、落在实处。
参考文献:
[1]李新妍,杨淑萍.班级值日活动中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6(20):14-16.
[2]杨庆堂.浅谈小学生責任感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7(22):44.
关键词: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策略
小学生缺乏责任感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除了班主任明确要求或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务,不愿意主动参与;比如不重视彼此之间的承诺,互相之间借了课外书或玩具,随手转借给他人,然后就认为与自己无关;还有不关心集体事务,碰见什么需要自己做得事情都要问一句“凭什么”。在一个强调个性与自由的时代,以上场景屡见不鲜。学生似乎的确有了个性,但这种个性恐怕与各种教育理念中所强调的“发展个性”并不一致,只透出了责任感的缺乏,必须加以纠正。
一、通过活动来感受责任感
想要培养起小学生的责任感,单纯依靠班主任的说教是行不通的,那样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聊、老土。而在具体的活动中,特别是新鲜有趣的活动,当他们不得不去做些什么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时,才会去主动地承担,并亲身体验到责任感到底意味着什么,能够带来什么样良好的结果。因此,班主任应该多组织、多利用实践活动,为这些实践活动注入更多的趣味性,也给学生更大的活动自由,以自然的方式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很多学校会在六一儿童节之前组织联欢会。班主任可以只负责总体上的组织统筹工作,其他的相应准备全部交由学生自己完成,比如节目的准备和安排,物料的收集与布置,等等。这对小学生来说绝对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给了他们极大的行动自由,能够让他们充分参与进来。而在参与的过程中,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的事情完不成,会拖延整个联欢会的进度,最后联欢会呈现出来的样子可能远远达不到自己的想象。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能够让他们感受到为自己负责、为他人负责不是什么麻烦,而是达到美好目标的必备条件。
二、通过榜样来示范责任感
从整体上来看,当代小学生缺少责任感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群体特征。但不同学生之间在责任感上也是有强弱的。很多学校或班主任在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时候会拿一些知名人物来举例,其实相对于那些名人来说,身边更具责任感的同龄人给他们带去的影响更大。在学生责任感还不是很强的时候,他们是意识不到身边的某个人更有责任感的,这时就需要班主任去寻找、发掘,将其树立为典型,然后通过对榜样的鼓励、肯定乃至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责任感,主动向榜样学习。
例如,班主任可以组织一个“我有责任感”的小活动,准备一个小公告栏,每天每个同学包括班主任本人都可以将自己看到的某人做了一件颇具责任感的事情写下来贴到公告栏上。一段时间过去之后,看看谁在公告栏上出现的次数最多,由班主任向其颁发一个小奖状。然后班主任再根据公告栏上体现出的情况,告诉学生们这名获奖的同学在平时到底为大家、为班级做了多少事情,给大家提供了多少方便,最后再号召大家向他学习。这样一来,班主任就把学生平时容易忽略的事情呈现了出来,给大家树立了一个身边的良好典范。
三、通过家教来巩固责任感
上文已经提到,生活条件变好是造成小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因素之一,其作用就是通过家庭教育而产生的。有的家长觉得现在的生活很方便,自己可以摆脱很多繁琐的家务劳动,就更不愿意累到自己的孩子,总是告诉孩子什么都不用管,这等于就在暗示小学生“不用负责”。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如果忽视了家庭教育的因素,就会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冲突,轻则降低学校教育的相应效果,引起学生的困惑;重则造成学生与班主任或家长的冲突,不利于其身心健康。
为此,班主任应该建立起与家长之间的精诚合作,告诉家长让学生参与一些家务劳动不仅能够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也在为这个家负责,能培养其责任感,还会避免他们长大之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赋予他们强大的自理与应变能力,成为其人生成功的必备素质,从而引导家长站到班主任的一边,形成家校合力。日常做家校沟通工作的时候,也不要把关注的目光都放在学生的成绩上,要提醒家长学生在责任感上有了哪些进步,还需要家长配合以解决哪些问题。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应该是一件长期坚持的事情,所采用的方法也应该多种多样,以实现全方位渗透和循序渐进的效果。作为班主任,不能只关心学生的成绩,而要为了他们未来长久的人生历程负责,把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真正放在心上、落在实处。
参考文献:
[1]李新妍,杨淑萍.班级值日活动中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6(20):14-16.
[2]杨庆堂.浅谈小学生責任感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7(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