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gmx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临川文集》卷二九)

【赏析】


  题中“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是王安石晚年居金陵紫金山“半山园”时的邻人兼友人。据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的解释,王安石居处,距城七里,距紫金山亦七里,路程恰为由城人山的一半,故以“半山老人”为号,园亦以此得名。杨德逢则是紫金山的一位隐士。从王安石诗集中关于杨德逢的十来首诗看,二人似极相知,且往来亦颇密切。此二诗,就是王安石去杨德逢那里晤聚,并于午睡醒后题于杨家墙壁上的。
  此二诗甚有意思。其一,借写杨德逢之庭园,而赞美杨德逢其人。首句美其简朴、清静;次句美其情趣不俗;后二句则以“一水”“两山”的暗解人意,又是“护田”又是“送青”,来美杨德逢之品性高洁。此二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有说“护田”一词出自《汉书·西域传序》,“排闼”一词则出自《汉书·樊哙传》,此可谓“以史对史,以汉人语对汉人语”,可以看出王安石诗的“用事高妙”。不过,有人则认为这些解释都是附会。也有人说,“一水”两句本自五代沈彬“地隈一水巡城转,天约群山附郭来”,又本自许浑“山形朝阙去,河势抱关来”之句。还有人认为这只是句法偶同罢了,未必有意效法。总之,争议愈多,愈可说明人们对此二句之喜爱。
  其实,作为普通读者,纵抛开这些所谓的“用事”,只照字面意思去直接理解,也很容易,也能体会到那“一水”之柔,“两山”之亲切;也能体会到王安石的真实用意。可惜的是,很多人只顾着这一首以及这两句的好,而忽略了第二首的妙处。
  第二首诗,可谓视觉、嗅觉、听觉、意觉的大合奏,那桑条、那楝花、那风中的暗香、那睡意朦胧间的鸟鸣,皆是为末尾“尚疑身属半山园”一语而设。“尚疑”,实非疑,而是情感上的认定。既认定这午睡之地与自己的半山园一样,便可见此地之山水、之草木、之气息、之氛围,诗人是多么熟悉且喜欢,由此亦可见此地之主人与半山园之主人也是有着同样意趣与心境的人。那么,如上诸多对杨德逢的美誉,便不只是对杨德逢—人的了。写山水,是為写人;言他,是为言己,这大概才是王安石此二诗的主旨。所以说,此二诗既是组诗,就必得连读,方能体察其妙。


位于江西抚州的王安石纪念馆,是为了纪念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而建。

  王安石有《渔家傲》云:“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此乃自述起居好恶的一首词,亦是罢相后居半山园时所作,就中景况与意味,与上二诗所写如出一辙。可见,王安石与杨德逢果真是脾性相投的邻友。王安石另有一首《过杨德逢庄》云:“携僧出西路,日晏昧所投。循河望积谷,一饱觉易谋。稚子举桉出,咄嗟见盘羞。饭新杭有香,煮菜旨且柔。暮从秀岩归,秣蹇得少留。捧腹笑相语,果然无所求。”他说某次与一僧人四处游逛,肚子饿了没处找吃的,想起去杨德逢家里讨饭吃,一桌子饭菜瞬间吃光,拍拍屁股就走了。结合此诗读以上二诗,似更见出王安石与杨德逢的交好与不见外。能有这样一位邻友伴他度过改革失败且又失一子的晚年生活,对于王安石,对于喜欢王安石的读者,都是一种安慰。(杨蓉)
其他文献
拥有一处能遮风挡雨的居所,是人类在吃饱穿暖之外又一基本生存需求。在真正意义上的房屋出现之前,我们的祖先经历了穴居时代,从利用天然洞穴到挖浅穴居住,始终绕不开一个“穴”。因此,要探讨中国人“住”的话题,我们首先得从“穴”字说起。  甲骨文、金文中尚未发现“穴”字。不过,从一些由“穴”充当部首的字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穴”的早期写法。比如“突”的甲骨文,上面是“穴”,像洞穴之形。而从“穴”的小篆字形来看
期刊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人生在世,不可能没有朋友,也不可能不结交朋友,结朋交友本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事情。  朋友是人生中一笔宝贵财富,因志趣相投而结下的友情会给人们带来共鸣与激情,因志同道合而产生的友谊会给人们带来前进的动力。正因如此,真挚的友情、深厚的友谊,历来被人们所推崇和传颂,比如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之交”、管仲与鲍叔牙的“管鲍之交”、廉颇与蔺相如的“刎颈之交”、孔融与祢衡
期刊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我国冬季一种民间习俗。“数九”从“冬至”次日开始,数至九九,寒气尽消。作为寒冬一道特有的风景,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数九、画九和写九的习俗。随着岁月的流逝,在民间又产生了“九九消寒”的习俗,形式也不断翻新。  “数九”习俗起源于何时,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资料记载。不过,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整个冬季中,这九
期刊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似乎只说了一半,这大好雪夜,倘有酒无书岂非落了俗套,更是辜负了此番良辰美景。  江南的雪,可遇而不可求。记得小时候,同龄小伙伴们在雪地里追着闹着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而素来体弱畏寒的我却只能隔着玻璃望雪兴叹。唯一的消遣乐趣就是翻读闲书,可屋外不时传来欢呼雀跃声,搅得我心猿意马,为落个耳根清净,索性捧着书爬上老屋西北角一个无人涉足的小阁楼里
期刊
“仁民爱物”这句话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简称,这个蕴含深厚生态伦理意韵的命题,是由战国中期思想家孟子提出来的。它的意思是,由亲爱亲人推及仁爱百姓,由仁爱百姓推及爱惜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人类应该把天生之万物看成“物”“我”一体,将仁爱之精神和情感贯注于天地万物,给予它们尊重与关怀。  “民胞物与”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简称,是北宋思想家张载在《西铭》中提出来的。意思是说,天地间所有的人都是
期刊
《风俗通义》是东汉学者应劭所著的一部极有特色的作品。《隋书·经籍志》将其列入子部,清代学人开始将其归为小说家,现代学者张舜徽在其主编的《中国史学名著题解》中又将它列入“杂史类”,可见这部书涉及文、史、哲诸多领域,内容极其广博,以致难以归类。  最早对《风俗通义》进行评说的是南朝宋的历史学家范晔,他在《后汉书·应劭列传》中说:“(應劭)撰《风俗通》,以辩物类名号,释时俗嫌疑。文虽不典,后世服其洽闻。
期刊
凡是略读过一点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东坡是中国文坛上一个著名的人物。东坡的文学作品,全恃天才,不假人力。他对于一切的文艺,竟没有一样不会,且各有相当的位置。但是,没有听见他用过什么苦功。不但不曾用过苦功,而且是当作一件游戏事看待。试看他自述道: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期刊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不少人对这首节气歌朗朗上口。如今,二十四节气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蕴含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内涵的二十四节气是如何产生的?其中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完整的“节气歌”是怎样的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产物。由于农耕生产与大自然规律息息相关,上古先民为了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总结了一年中时
期刊
刘子闲居①,有负薪之忧②,食精良弗知其旨③,血气交渗④,炀然焚如⑤。客有谓予:“子病,病积日矣。乃今我里有方士,沦迹于医,厉者造焉而美肥⑥,辄者造焉而善驰⑦。矧常病也,将子诣诸?”予然之,之医所。切脉、观色、聆声,参合而后言曰:“子之病,其兴居之节舛⑧,衣食之齐乖所由致也⑨。今夫藏鲜能安谷⑩,府鲜能母气⑾,徒为美疹之囊橐耳,我能攻之。”乃出药一丸,可兼方寸,以授予曰:“服是足以瀹昏烦而组蕴结⑿,销
期刊
《史记》是一部从多视角、全方位记述司马迁时代社会文化风貌的百科全书式的重要文献。对于当时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反映,是細致生动的。《史记》有关“芬芳”的文字,体现了秦汉社会在当时生态条件下对于来自自然的馨香气息的幸福享用。相关生理和心理体验,又升格为一种审美习尚,一种文化追求,甚至影响到信仰世界的若干迹象。由于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使“西域”异香得以传入,从而丰富了中原人的生活。一、山野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