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凯接受本刊专访说:“很多经济学家故作高深”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wrencec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很多年轻人一样,郭凯不喜欢在周末工作。起初,出版社把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对他的采访定在周日,但郭凯果断地改成了周五下午4点。这样,只需在日常工作的间隙中挤出1个小时,就可以免去整个周日下午都被占用的痛苦。这,应该就是用经济学的效率优先原则分配时间的例子。
  让王二讲透经济学
  33岁的安徽人郭凯是北大的经济学硕士、哈佛的经济学博士。毕业后曾供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去年回国,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
  工作之外,郭凯还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版最受欢迎的专栏作家,他的文章里只有一个主人公——王二。
  王二是已故作家王小波笔下的一个人物。上世纪90年代,在北大读本科的郭凯无意中读到了王小波的作品,书中表现出来的那种对传统写作模式的叛逆深深触动了郭凯。因此,当他想为专栏主人公起一个名字的时候,“王二是一跃到眼前的最自然的选择”。
  王二是个沒有任何特点、很简单的名字。在郭凯的概念中,他应该是这样的:一个毫无特色的中年男人,身体微微发福、头发开始有点稀疏、衣着普普通通……总之,王二是个不会给你留下任何印象的、生活在你身边的普通人。然而,每个普通人每天都在做出经济决策,小到超市购物,大到买房置业。朦胧中,他能够隐隐感觉到自己的决策受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但并不清楚究竟是如何受到影响的。比如,人民币升值让普通人的财富增加还是缩水了?中国外汇储备越来越大,对老百姓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在王二诞生之前,郭凯也曾写过很多文章来论述这些问题,但是他发现,不管怎么写,都有很多读者无论如何也搞不清楚外汇储备。于是,他虚构了一个王二,写下了这样一个故事:
  王二生活在一个荒岛上,自己开荒种地。每年打下粮食,一些留作种子来年用,一些自己吃。开始每年打的粮食不多,根本沒有余粮,但后来有一年风调雨顺,多收了三五斗,除了放开肚子吃和留下足够的种子之外,还剩下不少。王二于是把多余的粮食借给邻居罗宾逊。罗宾逊把借来的粮食当种子种下,秋收后可以连本带息还给王二。王二在把粮食借给罗宾逊的那一刻,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王二有了自己的外汇储备;罗宾逊有了自己的外债。中国的外汇储备本质就是如此:中国人打下了“粮食”,借给了一些国家(如美国),将来这些国家要还本付息。
  复杂深奥的经济学原理,就这样被郭凯用王二的故事轻松说清楚了。在郭凯笔下,王二一会儿是佃农,一会儿是进城的打工仔,一会儿又成了小企业老板或写字楼里的小白领。王二买火车票、卖粮、盖房子、装修、记账、打工、开公司、上三险一金、去香港打酱油……通过发生在王二身上的生活故事,郭凯向读者揭开了经济现象的神秘面纱。
  写让人看得懂的东西
  郭凯高大儒雅、书卷气十足,与他笔下那个毫无特点的王二完全不同。他说自己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很幸运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我写文章全凭兴趣,沒人看挺好,有人看锦上添花”。因此,他的文章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既不意图取悦上级,也不意图谄媚民众。
  环球人物杂志:王二的故事会提前酝酿多久?
  郭凯:我一般都是写一两个星期内正在发生的事情,很难提前酝酿,也沒有时间提前。先要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然后想清楚这个事情的经济学原理,最后要构思一个故事,有时候很简单,有时候很痛苦。碰上好写的,下午三四点坐那,五六点就写完了。碰上不好写的,可能夜里12点了,还在纠结。
  环球人物杂志:王二的系列故事很受欢迎,但我还是担心,这种用故事讲经济的形式会不会也存在一些缺陷?
  郭凯:为了把一个道理变成一个故事,我有时不得不做一些妥协:或者讲一个有点怪的故事,或者讲一个稍微有点扭的道理,否则故事和道理就对不上。这也许是因为我本人生活经验的缺乏,也有可能是沒有花足时间,有时还因为要说的道理比较复杂。总之,并不是每一个王二的故事都让我满意。
  环球人物杂志:有沒有这种情况:可能这个题材很好,但你真的编不出来这个故事,不得不放弃?
  郭凯:有,有很多。很多事情不能用简单的故事来表达,可能要绕两个弯。如果一个故事绕两个弯,这个事情就不可能说清楚了。所以我写的故事都只有一个弯,只能有一个弯。
  环球人物杂志:经济学其实是很晦涩的,你什么时候意识到应该把它转化为一种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播出去?
  郭凯:我接触过很多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大家,他们讲经济学都是很美的。一个想法本身就是很简单、很优美的。我写东西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对中国经济学家的背叛,他们中的很多人写东西是故作高深,故意加深这种壁垒,让人觉得这个东西只有他能谈论。其实,这些事情沒那么复杂,而且经济理论、经济政策,不是一个经济学家霸权的东西,你得让人理解。我在专业领域写的东西也是很晦涩的,但如果普通受众不是专业人士,那你就得写能让他们看得懂的东西,这是种义务,而不是选择。
  环球人物杂志:你一直在国外,国内发生的很多事情其实不是你切身体会的,当时为什么沒去写一些美国的经济热点事件呢?
  郭凯:很简单,我是中国人,我关心中国的事情,我特别不想去介绍一些和中国百姓生活无关的东西。美国再怎么写都离中国太远了,特别是经济问题,他们面临的经济问题和中国差别很大。比如美国这几年是通货紧缩、经济衰退,而中国不是这样。
  还有一个问题是,写美国的事情,无论你说它好还是不好,都会引起很多争议。你说美国这件事情做得比中国好,国内有些人就会很反感,说你主张“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你说美国这件事情不如中国,又会有人说你生活在美国了,还说它不好,是“得了便宜卖乖”。
  环球人物杂志:但是写中国的问题,无论你是说它好还是说它坏,也都会引起争议。
  郭凯:写中国的东西我不怕引起争议,实际上能够引起讨论是件好事。我的稿子里分析问题的部分多,给结论的时候很小心。这不代表我沒有看法,我只是不去向别人灌输我的看法。比如,我说油价涨不是因为垄断,很多人出来骂我。但涨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国际油价涨了,全世界油价都在涨。我只是说垄断不是导致油价上涨的主因,但并不是说中国沒有垄断或者中国油价沒有因为垄断而变高。我觉得我需要把这个事实说清楚,你可以去说中石油垄断,但是套一个不合适的事实去得出结论,那是不合理的。   经济问题不是非此即彼
  经济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双重身份,让郭凯在看待经济问题时有了更多的考虑,既不偏左,也不偏右,而是在效率和公平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尽可能多地为读者提供多维度的思考视角。
  环球人物杂志:中国现在有很多人对房价、物价、外汇储备、社会保障等等经济政策都存在很大的情绪,仇富心理也很严重,你觉得这种情绪有几分是理性的,几分是因为不懂经济常识造成的?
  郭凯:我觉得大部分都是不太理性的情绪化表达。中国富人富的原因特别复杂,有些人是很勤奋富的,有些人是特别钻营富的,还有些人就是富二代。富人不都是坏人,富人富起来的方式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他背后的制度造成的。你不要针对这些人,而且不能抹杀那部分因勤奋而致富的人。最重要的是,理性看待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还有政策含义,是退回去还是往前走?重新吃大锅饭还是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我想强调一点,当你看到结果不公平,应该想到把过程做到公平,而不是强制搞平均主义。
  环球人物杂志:所以你想告诉读者的,不只是经济学常识,还有思维方法?
  郭凯:我觉得看待一个事情有很多维度,我希望我的读者注意到(还有别的维度)。刚开始学经济学,都会很单维度,尤其学西方经济学就是市场至上、自由主义、看不见的手……所以我刚开始看东西也是很极端的,但你慢慢就意识到走极左和极右都是很容易的,唯有公平和效率兼顾是很矛盾很难的。这和我的工作也有关系,我以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它是做宏观政策的,这里去掉100亿,那里加上50亿。做这些政策很简单,可每一个政策底下对应的都是人。你看过那些受到政策影响的人之后,你就不会那么轻松了。在中国更是这样,每个政策都影响千万人。做政策和做理论不一样,不是你在表格上做做平衡就万事搞定了,你得看到那些脸,你得有点基本的关怀精神。
  环球人物杂志:所以你的文章里不管是分析一件事情还是澄清一件事情,都尽可能地从多个角度来论述。
  郭凯:对,在中国,尤其是在中国的网络上,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把一个很复杂的经济问题过度简单化。房价要么就高好,要么就低好;火车票要么就该涨价,要么就不该涨价。中国人群差别特别大,一个政策对不同人群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有不同的考量。在普通商品限购限价的问题上,我是持反对意见的,因为这些东西反市场,但在火车票是否应该涨价的问题上,我自己又持反市场的态度,认为应该限价。这些事情看上去似乎是挺矛盾的,但这不是因为我矛盾,而是因为情况复杂,而且我不极端。
  但社会上,很多经济学家持有特别极端的态度,完全把复杂性忽略了。有的人说火车票涨就行了,价格决定需求,经济学书上就是这么说的。这话沒错,但市场调节之后肯定是有钱人上得了车,沒钱的上不了车,这就牵扯到一个公平问题。所以我就希望提醒大家,包括我的同行,不要把事情想得那么简单,而且不要以为有了理论就能很容易做出好的政策。
  环球人物杂志: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作一些非黑即白的结论,甚至很多经济学家也在有意无意地引导民众的价值判断?
  郭凯:中国的网民很多,但大多不理性,网络上的很多东西一眼望过去,基本都沒有深度。赢得网民的注意力是相对简单的,我写博客写了很多年,我知道写什么样的标题能够获得最大的点击,写什么样的调子会更受欢迎。
  健康理性的辩论对于政策制定是好事,情绪化的辩论反而是误导。我特别担心网络上的极端言论会对政策造成不理性的影响,如果我们制定的政策很多是在这些情绪的感染下进行的,那可能是不健康的。我还怕那些爱思考有理性的人,被这些极端的言论误导,而不去思考了。
  大家好奇我为什么写这么轻松的经济学故事,而我更好奇为什么沒有更多的人来写一些更严肃的东西。对很多人来说,受关注的吸引力是很大的,这种名气带来的回报也是很大的。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和经济学家,是有社会责任的,应该把事情的原理和分析方法告诉大家,而不是轻易地判断对错,一味去迎合大众。
其他文献
现代大学的历史源于十二世纪初的欧洲,在时代变迁、传统流变、思想进化和政府更迭的背景下,这一社会组织不但维持下来、发展壮大,而且在社会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使得大学有别于“目前为止所存在的任何机构”。甚至认为,大学现在“不仅是美国教育的中心而且是美国生活的中心。它仅次于政府成为社会的主要服务者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工具……,它是新思想的源泉、倡导者、推动者和交流中心。”正因此,在大学的整个历史中,都有
“青队加油!”  “白队加油!”  每到春天和秋天这两个适合举办运动会的季节,校园里就会响起这样的声音。韩国的学校每学期都会举办一次运动会,全体学生都要参加,一般分为青队和白队这两个队进行各种各样的比赛。对于小学生来说,学校运动会就像是家庭节日一样,因为除了比赛,学生们还要表演扇子舞、健美操什么的,那天爸爸妈妈也都会到学校来为孩子加油,欣赏孩子精心准备的节目,拍照片留作纪念。但每到这个喜气洋洋的日
自从新赛季的CBA联赛揭幕以来,最引人注目的焦点并非出自于赛场之上,而是围绕着吴冠希的归属产生了一系列争议。从上海男篮到北京奥神再到中国篮协,几家轮番公布各自的公开声明或者律师函,导致整个事件给外界以扑朔迷离的感觉。面对如此迷局,其实可以用一种化繁为简的思路来梳理争议,将所有矛盾焦点概括为一句话:对于吴冠希事件,到底应该适用法律还是行规?  按理说,职业球员与俱乐部之间属于劳动关系,所以理论上应该
人物简介  鲍里斯·约翰逊,英国保守党人,毕业于牛津大学,2008年5月当选伦敦市长。2012年连任。  “坐地铁得小心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大大咧咧。”作为英国首都的“大管家”,伦敦市长约翰逊天天在为居民操心。最近,伦敦面临严峻的安全形势,恐怖分子蠢蠢欲动,这让约翰逊非常担心,并发出了上述呼吁。  自打美国对“伊斯兰国”极端组织进行空中打击以来,英国已派战机数次空袭伊拉克北部地区“伊斯兰国”盘踞的
指尖世界杯 App  由于时差问题,中国球迷需要在凌晨0时、3时、4时及上午6时观看比赛。这导致有些比赛处于早高峰时段,大多数球迷可能正处于上班、上学的路上或者已经在单位开始工作,那么碎片信息的传递无疑成为移动互联网最大的优势。“指尖世界杯”囊括了2014巴西世界杯全部赛程,包含小组赛球队比赛时间和世界杯日历,并汇集了踢球者、ESPN、马卡报、太阳报、天空体育以及腾讯、新浪、搜狐等国内外主流媒体资
由于此前很多球员和媒体呼吁,球迷投票不够专业,建议引入球员和媒体投票,才出现了本赛季的规则变化。新规则施行后,从中可以看到积极的方面,但也有不成熟的地方。 得分王威斯布鲁克未能成为全明星首发球员,引起不小争议。  NBA全明星首发阵容出炉,东部由勒布朗-詹姆斯、德罗赞、吉米·巴特勒、安特托昆博和欧文组成,西部由库里、哈登、杜兰特、莱纳德和安东尼·戴维斯组成。每一次全明星首发阵容的诞生都伴随着争议,
托马斯·杰斐逊执笔起草的《独立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世界政治思想史上的杰作。《宣言》一开篇,便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指出“在人类事务(human Events)的发展过程中”,“依照自然和自然神明的法则”(Laws of Nature and of Nature’s God),一个民族可以解除与另一个民族的政治联系,在世界各国(Powers of the Earth)之中获得独立和平等的地位。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千古名句世人皆知,可是我在想: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看月亮,真的是一样的吗?我想应该不是,不然怎么会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呢?我想,故乡的月亮要亮一些。  在我念中学之前,每年都要回老家过中秋。那时的中秋节啊,是除了春节之外我最期待的节日。中秋节那天,爷爷会穿过屋后的一片竹林,走下一级一级的台阶,去河边打上一桶水。爷爷用葫芦瓢一勺一勺地舀水,高高扬起洒在堂屋前
社会学家吉登斯(Giddens)在《超越左与右》中指出,“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人为不确定性的世界,其中的风险与现代制度发展早期阶段的风险完全不同”。狂飙突进的科学技术所带来的风险如核风险、化学产品风险、基因工程风险等在摧毁着现代制度应对风险所依托的理性理念和概率计算方法,德国学者贝克(Beck)大声疾呼:对工业时代现代制度产生根本性冲击的“风险社会”已经来临了!  对科学技术与社会、自然的关系的探讨
?天津全运会是改革力度颇大的一届,其中包括运动员跨省组队、增设足球城市组比赛、增设群众比赛项目、广泛开展“我要上全运”活动等七方面内容。改革力度如此之大,其初衷为何?又取得了怎样的反响?全运会应体现综合价值李颖川十三运组委会副主任本届全运会力求在群众性、普及性上创新,在节俭办赛、朴实精彩上创新,力求办成一届创新、节俭、绿色、精彩的体育盛会。天津全运会旨在打破参赛单位界限,鼓励参赛单位之间合作,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