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精神同生共栖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cat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文本内容,更要注重言语形式,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都蕴藏在具体的文字中。
   一、精读教材是关键
   教材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同时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对话的媒介。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阅读教学的深度。言为心声,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作者常常会精心选择和采用恰当的表达形式。因此,解读文本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读进去,感悟内涵,关注“写什么”。要反复阅读课文,仔细品读课文的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甚至每个标点,深刻领悟其内涵。二是读出来,领悟写法,关注“怎么写”。在领悟课文主旨后,还要仔细品读文字,揣摩作者如何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情达意,体会作者布局谋篇的技巧。三是读丰富,了解作者背景,关注“为什么这样写”,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了解人物。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主要写谈迁在厄运面前不屈不挠的故事,文中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写:1.书稿内容之多,之丰富。2.倾注一生心血的书稿在六十多岁时被偷走了,谈迁悲痛欲绝。3.再成书稿的艰辛。了解到这儿仅仅知道“写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写”。作者通过数字和场面描写来表达文章的中心,但这一点只要教者明白就行,最后学生再查阅资料,更全面地了解谈迁创作《国榷》的艰辛。
   二、有效整合是途径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作为教师,不能“唯教材是教师”,要善用教材,活用教材,用好教材。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在课文中走个来回,甚至对文中的一个标点都要深思熟虑,再对文中的内容合理取舍,选择有价值的资源进行整合再传递给学生。
  如对谈迁所遭受的厄运,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稿,让他如此伤心难过?请大家读读第一节。(指名读)
  师:这仅仅是一组普普通通的数字吗?(引导学生体会数字的深意)
  师:付出了二十多年心血写成的书稿被偷走了,所以他(师引读)——
  生(齐):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师:还因为什么,所以他才如此伤心难过?再读第一、第二小节。
  生(齐):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师:一生的梦想都破灭了,所以他(师引读)——
  生(齐):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师:二十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生命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要再写《国榷》是难上加难,所以他(师引读)——
  生(齐):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学生读过课文之后,很容易就明白:“厄运”指的是谈迁的书稿被偷走了,这部书稿凝结了他很多的心血。但这样理解无疑是不全面的,这时我再引导学生:“小偷偷走的仅仅是一部书稿吗?”学生能知道这是谈迁一生的心血,却很难想到这是他从小的志向。我再让学生读第一小节的句子:“从小就立志写一部史学巨著。”从这一句中,学生能体会到这不仅仅是谈迁一生的心血被偷,更是他一生的理想的破灭!有些学生可能会心有疑问:“谈迁可以再写啊,而且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接着,我再让学生读读文中第二节,学生就会豁然开朗:“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一个六十多岁体弱多病的老人了!”时间已经不允许他再耗费二十年的心血来写《国榷》!此时,学生才能和谈迁感同身受,才能深切体会到谈迁的绝望,为后文理解谈迁在绝望中站起作铺垫。
  文中关于谈迁这三处的描写是零散的,学生很难想到并归纳在一起,这就需要教师精读教材,对教学资源有效地整合,删繁就简,抓住文章的中心来教学,这样才是有效课堂。
  三、品词析句是重点
  汉语最讲究底蕴,一个字便能解出万种风情。在教学中,对这些关键词进行细致的解析,让学生领会附着在词上的底蕴,可以逐步让学生觅得语文真味。
  这篇课文有一组数字,学生一看也能体会到谈迁为写《国榷》付出的艰辛,可在细细追问之下,学生的理解仅仅是浅表性的,他们只知道《国榷》字数多,用的时间长。此时,教师应带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知具体的数字。“400多万字,相当于我们的语文书40多本厚,而且这些字是谈迁一笔一画用毛笔写出来的!”“古人的寿命比较短暂,平均在六十岁左右,想想,二十年,耗掉了谈迁生命的三分之一啊!此时的谈迁已经是六十多岁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还有二十年的生命可用吗?” 教师一引导,使这一组原本平淡的数字变得鲜活而厚重起来,数字厚重的地方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
   “名垂青史”这个词看似指谈迁写的《国榷》,可是细细一想,不是。想象理解课文第四节后,我追问了一句:“名垂青史的,仅仅是《国榷》吗?”学生认真思考,明白了“名垂青史”的还有谈迁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然后再读最后一节“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终会驱散绝望之云”,学生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这里不仅是语言的训练点,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润泽!
   “文章语言是作者的生命体现。”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关注具体的语言文字,才能透视到文字背后作者的思想,才能看到文章的语言和精神共同栖息在学生心灵的家园。
  (责编陈剑平)
其他文献
书名:生态视域下的英美文学研究  作者:毕晟  出版单位: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  ISBN:9787569020458  定价:50元  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工业文明与物质主义导致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大量的文学作品开始关注和聚焦此类问题。毕晟著的《生态视域下的英美文学研究》一书正是基于以上现实背景,旨在从生态角度来研究文学,重点对英美文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探索。  该书共
口语交际的课程目标因其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因此,在近年来的语文教学中,我便根据其不同内容,总结出四字训练要求:实、导、趣、精,使口语交际课如注入了源头活水,让孩子们爱上了这别样的课堂。  现举教材中几个“口语交际”的话题,说说我的设计。    一、介绍类    每年接到一个新班,我便抓住时机,要求新生介绍自己。我的开场白会说这样的话:“同学们,我是你们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实现教学互动的学习形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专题探究来学习语文,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语文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我们要特别关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价值。    教师——探究性学习中的主导  1.把情感融入课堂。教师应以饱满、高昂的激情和愉悦的心境上好每一堂课,用自己的激情投入去激励学生的情感,用精炼
自我校装备电子白板以来,笔者从一开始的观望,到迷信,到现在的择机而用,最深的体会就是谋求使用的“契合”。通俗地说,电子白板使用得顺畅应该包括:教材与电子白板的契合;学生、教师与电子白板的契合;备课与教师艺术的契合。使用得契合就意味着避免了将白板当PPT或全盘白板化的极端,教师能亲身感受到信息技术给课堂带来的变化而不是一种“被变化”。否则,教材与白板只能是两张皮,无视白板的优势,教师还是会回到一张嘴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是四年级上学期一篇介绍现代高科技的说明文,也是一篇科普读物。课文通过对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与人们关系的详细介绍,让我们了解到互联网的奇妙之处,认识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及科技的迅猛发展。文本最鲜明的特点是:语言浅显易懂,同时运用了一些形象化的比喻,如“‘国际互联网’就像包住地球的‘大网’”,又如“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大网”非常生动地把连接亿万台电脑的无数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总喜欢借助多媒体,通过看、听、赏等过程,渲染与文本相匹配的教学情境。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的教学手段,尤其进入课改后,多媒体课件更是成为公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但是,是不是有了多媒体的加入,学生就能进入一种情境,就能深入文本感悟文本呢?请看《一棵紫丁香》教学片断。    【教学案例】  ……  师:绿叶沙沙像什么?  生(齐):绿叶沙沙像在唱歌。  师:是谁给谁唱歌呢?  生:是
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全新要求,是以口头语言为主要中介手段而进行的交际双方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听、说双方运用口头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然而,目前小学生口语教学并不尽如人意。在教学中,我深切感受到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欠缺,存在的不足可以归纳为:(1)胆子小,害怕交际;(2)声音轻,态度拘谨;(3)口齿不清,发音不准;(4)缺乏条理,词不达意;(5)人云亦云,没有主见;(6)随
设计理念  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语言以及描写海鸥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8个生字,重点指导“塑、抑”的字形,随文理解“抑扬顿挫、亲昵”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批注法,抓住老人的言行、神态以及
前段时间,我市举办了一次语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5位年轻教师执教了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麋鹿》一课,展示了各自的风采,其认真的态度、良好的素养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评比活动总体上是成功的。但就这五节课而言,也留下了诸多遗憾,尤其是群体患上“失语症”的现象引起了我深深的忧虑。    1.教学目标迷失  以《麋鹿》一课为例。5位授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设定的教学目标基本相同,包括了四方面的内容:正确、流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对语文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指明了方向。我们依据小学生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以“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切入点,开展了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一、以课堂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