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js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更需要教师能够从全身心的关爱中来获得成长的乐趣,初中语文教学与德育实践具有协同性。为此,本文将从语文教学思考与德育实践展开探讨,并通过文化与德育修养来转换教师角色,利用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来融入德育工作,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德育实施的现状分析
   语文学科与德育教学的融合,能够从文化氛围的营造中,增进学生对个体的认知。然而,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过分强调对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在教材编写上对德育内容的安排较少,忽视了在传统美德教育在个人修养、社会道德、家庭伦理等方面的体现;另一方面在德育渗透上缺乏侧重点,选文的不均衡性不利于教学实践中对德育知识的系统化,显得无序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讲究整体性,在对祖国的热爱上,对科学的探索上,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的培养上,要依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能够从合适的选文及策略上,激励学生从中体验到德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德育目标与知识能力目标具有一致性,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在课程板块的设置上,应该围绕知识梯度与思维逻辑,从人的道德成长规律上合理安排德育内容。修身是自尊自爱的前提,也是爱家、爱人、爱国的基础,对于修身教育,要遵循由己及人、由内而外的发展规律,从学生的思想意识上来不断修正。同时,语文教师在“德”与“智”的关系平衡上,要从思想上、人文上坚持德育教育的长期性,利用语文知识,从情感上来重视思想教育,发挥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协调统一。
   二、充分挖掘和发挥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优势
   德育工作的渗透需要从道德知识、规范的传递中来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而传统的说教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难以提升德育水平。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情感、意志、行为的引导,离不开具体的文化知识与环境。如通过对八年级《皇帝的新装》一文的学习,从文章所讽刺的封建统治者的虚荣、虚伪、自欺欺人的形象时,由此来推及到学生自身品行的建树,应该从自爱和自尊上正确的认识自己;从《静夜》一文中将大自然的美丽进行延伸,引导学生从周边的环境入手,观察自然,热爱自然。对于语文教材中的选文,要从中来区分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差异性,能够从道德观念的理解上,适时地延伸至学生生活实际,而恰恰是语文教学,更能够提供道德教育的情境,更能够激发学生对人性的赞美,对人类理想真善美的讴歌。朱绍禹在谈到中学语文教学工具性问题时,语文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见,利用语文教育的特点,从德育渗透中发挥人文性的积极作用,更是语文教育的正确地位的凸显与价值追求。中华文化的历史是博大的,其民族优秀传统是多样的,语文学科教学应该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上,吸收优秀文化来进行传递,学生从中来汲取知识的同时,其精神同样受到感染与熏陶。
   我国古代文言文作品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展现传统文化精神情操和修养的同时,也彰显了语文德育的优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乾卦所昭示的进取精神,更是民族精神的灵魂与脊梁,也是培养中华民族儿女自立、自强的精神动力与源泉。古代圣贤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宝藏,更从做人的态度与节操上,将高尚的品行与骨气留给了我们。道德修养的渗透需要结合文言作品的方向来优化选择,更要从多样性的文学艺术手法上来体现多元化的思想情感。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其生活与情感经历有限,在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上,更需要语文教师能够从文学作品中来挖掘丰富的德育资源,发挥文学作品的德育优势。
   三、协调好语文教学与德育之间的关系
   初中语文教学在思想内容上更需要从文学艺术形式美上来表达美学思想,促进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体验到德育的精神。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从文质优美的语言中构建美好的境界,以情感人,帮助学生从审美体验中得到心灵的净化,产生对美的追求与向往。在学习《关雎》一文时,首先从美的发现来开篇,让学生从朗读中来感受《关雎》之美,再通过对诗歌背景及文章中的关键词的点拨,推进学生在课堂讨论与交流。诗歌中的双声、叠韵、叠字等词汇的运用,在和谐美、节奏美,以及人物形态的生动美上,不断的反复,使学生从中明白爱情是如此美丽,如此坚贞,进而从美的熏陶中正确的处理自我感情。可见,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关键在于从文学作品中所渗透的美德中来开启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的智慧,增进学生优秀品质的建树。
   赵秀珍,教师,现居广西那坡。
其他文献
《喂——出来》这篇小说,人教社教科书定为“科幻小说”,也有学者说这是一篇反映现代社会的问题小说,视角不同,观点各异。我认为将它定为“科幻小说”也罢,看着“问题小说”也好,只是从情节内容入手,对小说的主要元素“人物”缺少关注,忽视了小说最重要的要素——人物。“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所以忽视“人物”这一根本来理解小说,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编者推荐辞:中学语文需不需要“语法教学”,一直有不同的声音。过去太过重视语法而忽视人文性,现在则又矫枉过正了。吕松和老师“期盼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回归”有理有据,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初中生要不要学习语法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争论的焦点。早在80年代末期,就有人对语法教学产生了怀疑;到了90年代,“课堂教学淡化语法”的呼声已逐渐加强;到现今一味强调感悟、熏陶而忽视语法教学。教育界多年的百家争鸣,众说
要彻底改变不良的作文风气,让学生走出作文的困境,切实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本人认为积累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灵魂。   一、积累的重要性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积累是量的增多的过程,量变必然导致质变。作文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作文的建筑材料,没有语言,作文如没有砖块的建筑,无法实现。生活素材是作文的源泉和内容,没有内容的语言将会变成“杂货铺”,有量无义,一派胡言。因此
《红楼梦》洋洋洒洒描绘了众多女性。香菱作为红楼中金陵十二钗的一个缩影,出彩不多,却笔笔精彩。香菱有着明显的个性,最为突出的便是她的“苦、呆、美”的特质。   香菱的“苦”,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专心学艺,苦心吟诗。香菱学诗过程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可谓“苦学”的典范。香菱拿着黛玉的赠本回至蘅芜院中,“诸事不管,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她把读诗的心得讲与黛玉
文章犹如大厦,而语言材料则是那一块块砖瓦。若要大厦稳固、精美,那么砖瓦则需坚固、有形。同样,对于一篇优秀文章,不但要有内涵、深意,还需要精准的语言,清晰的表达,如此,才可动人心弦,吸引读者。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由语言表达入手,增强学生表达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写作水平,提高学生作文质量。  一.注意造句训练,奠定语言基础  (一)巧用词语、句子结构方式进行造句训练  词语是语言的基础所在。
能准确地赏析语言,是语文阅读能力的最高体现。《课程标准》对“阅读”中的语言赏析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那么,如何对所给语言材料进行有效而精辟地赏析呢?   其实,语言可供赏析的方面很多,但具体到不同的语言材料,则又有不同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具体分析,准确把握语言特点,找准赏析的切入点。一般说来,语言可供赏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习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在被动学习中被训练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综合性学习中逐步形成的。”那么,如何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呢?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它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和实践体验。实践既是改变语文学习方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它的开放性和探究性也决定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在活动中学会沟
高效教学一方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同时,又能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欢乐,让学生真正地热爱语文,以此达到真正的实现素质教育。因此,构建小学语文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一.深入了解学生 教师教学前提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越发认识到学生是不完美的,大多数学生都会表现出各种弱点,但与此同时,学生也会表现出自身鲜明的个性特征,并且在学习方面也会表现
编辑推荐辞:在中学语文科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往往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或是脱离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或是盲从教参资料和以往教学经验,或是对文本内涵的挖掘缺乏创新性;这说明部分语文教师在设定课堂目标时所秉持的观念亟待规范。基于此,我们推荐了这篇文章。  中学语文实际教学中,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往往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笔者试以《背影》教学为例谈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背影》一
走进高三,到了高考的前沿。复习资料一本接一本,名校试卷好似雪片纷纷飞来……   难道整天在桌前做题就是学习语文?难道一学期违心地写几篇应试作文就是学习语文?不,生活处处有学问,语文本在生活中。真正的语文应当到现实生活中学,真正的语文应当到自己身边寻找。   漫步在田野的小道上,一阵凉风拂过,夹杂着花草的味道,是甜的,哦,不,是香的!偶然抬头,发现树叶黄了,水杉随着风儿在舞蹈,好一派迷人的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