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教学法的教学实践初探

来源 :考试·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querys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拟从问题式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尝试,从其本质上探究这种基于建构理论之上的新型教学方法的内涵。同时,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力求探寻一个较为合理的途径,主要就师生地位、问题情景设置及其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或应遵循的原则提出几点个人见解。
  【关键词】本质探究“问题式”教学法
  
  一、引言
  创新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最大主题。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它以弘扬主体精神,促进个体和谐发展为宗旨。而创造力的开发,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中学教学的主要任务。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能真正做到实施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尝试力,教师应彻底改变以往那种单纯“灌、输”的教学方法,在素质要求、教育方法以及教学手段上也都应与时俱进。
  事实上,中学教学教改的主要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为能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创新教育的精神,尝试使用符合课改精神的新式教学方法显然尤为重要,应运而生的诸如:启发式、自学—探究式、发现法、“问题式”教学法等等,这些新式教学方法由多方论证和教学实践检验证明: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各显其独特的功能。本文仅就“问题式”教学法的本质涵义、教学设计中的师生地位、问题情景的设置所应遵循的几个原则及在创新能力培养上的作用诸方面谈几点看法。
  二、对“问题式”教学法的本质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始于学习者的注意,影响注意的是兴趣,一个精彩的问题往往发生多方面的兴趣,及时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问题”在教学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问题式”教学法,其本质是以“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其创新潜能。现代建构理论主义认为:学习并非是一种个体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是能动地建构新的认识图式,不断完整新认知结构的过程;新课程理论也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观。实际上,“问题式”教学遵循了建构主义理论,符合新教改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它以充满“问题”为情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精心设计,提出问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过程,在这过程中,新、旧知识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各种冲突与和谐,破坏了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又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也是正由于此,突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使其充满创新、创造的欲望。
  三、实施“问题式”教学法的若干关键环节
  1.摆正师生在“问题式”教学中的地位。
  从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传道、授业、解感”在很大程度上仍是金科玉律:先生先知,学科权威。这的确很难让老师“走下神坛”,成为学习中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倡导者。
  “问题式”教学法实施中切忌两种失误:其一,教师自问自答;其二,学生有问不答。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在问题设计上过度强调教材与教师的主体意识,因而,在设计问题上缺乏合理性、脱离生活,也忽略了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问题的原则,势必造成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没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仍停留在知识的“灌输”上。
  因此,在实施“问题式”教学法的整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彻底改变传统的师生观,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指导,设计合理的问题情景,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真正实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构建。
  2.创设优质高效的问题情景。
  纵观数学教学的各种形式,都离不开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这一环节。“问题式”教学法,更以“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如何创造一个合理、有效的问题情景,是实施这一教学方式的重要前提。笔者认为,创设问题情景,應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问题情景生活化。(2)力趋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问题情景层级化。
  3.开展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的实践活动。
  数学建模的过程,就是学生从问题情景中体验和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通过各种活动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思考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由此发展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实际上,学生数学学习基本是一种符号化语言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学习,两者之间的相互融洽与转化,是学生主动建构的重要途径。
  实施“问题式”教学法教学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的观念、角色要切实转变;二是问题情景的设置应讲究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三是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个性化特征更值得关注。
  总之,实施“问题式”教学,关键是讲究问题情景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更要善于发挥主导作用,精于在教学中对学生思维发展进行适度调控,切实当好引导者、参与者、发挥者,再也不能是主宰者,当然更不能变为旁观者。
  
  (广西玉林市福绵管理区新桥二中;537033)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做到言之有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确立数学语言培养的观念.对于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从阅读数学中感悟数学语言  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数学教科书,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语言的必要性.教科书是教师教学
<正>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92~96页信息窗2。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2、5的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0以内2、5的倍数,理解奇数,初步了解蕴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