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2shuo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学校里,在校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都比较差。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任何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当加强各种各样的心理训练活动,通过训练活动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数学教学应当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应当把教学过程作为心理训练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动手、动脑,进行充分的心理体验,积累正反两方面经验,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确定因人而异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喜悦
  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单一水平的目标,将会挫伤部分同学的积极性,从而引发出自卑、消沉等一系列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因此,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使自己的个性变得更加自信,达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这是现代发展性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为了有利于调动学生实现目标的积极性,教师注意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将教学总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通过实现小目标,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总目标迈进。教师制定的小目标一定要考虑到学生通过努力可能达到,也就是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因此,在制定目标时要全面分析学情和教材,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使好、中、差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参与信心
  良好的心理环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科渗透的关键。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只有在“心理安全”状态下,才能比较自由地思维和表达问题。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教师在教学中重视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心理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不过分关注其学习的结果,认真倾听、充分肯定并真诚欣赏学生的思维成果。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学生没有压力,比较愉快,常常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自主性得到发展,创造性得到培养,自信心得到提高。例如我班的刘成同学由于发言“结结巴巴”引得同学发笑,但我在此时巧妙地化解:“他觉得大家听课紧张,表演结巴让大家轻松一下。”在大家友好的笑声中,刘成同学就不感到尴尬了,顺着自己的思路把问题解答完,敢说就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三、挖掘教材的心理因素,培养学生健康品质
  教材中有许多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师如果能结合学生的特点,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数学学科有许多内容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例如在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我利用学生的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要相互配合团结合作才能顺利完成任务。从而形成团结上进的意识,学会与他人、与社会的正常交往,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倡导合作教学,提供主动参与的合作伙伴
  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性品质与风采的素质。学会与人合作,是21世纪人才的需要。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集体范围内展示自己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实现学习互补,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方法。合作学习致力于满足社会需要,发挥集体智慧,让学生共同参与,强化学生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有效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合作,互助互利,学会自尊和尊重,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中学生尤其有“好合群”的心理特点,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他们兴趣浓,热情高,学习积极主动、创新意识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让每个学生明确讨论的内容、要求之后,可采取小组学习讨论的形式,以4-6人一组为标准,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别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再给组内成员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全班分小组讨论之时,教师关心每一小组的讨论情况,同时有重点地参与一、两个小组的讨论。学生通过小组内的相互帮助,共同商讨,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学习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充分展现。在小组讨论之后,学生热情高涨,教师应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开展组间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示自我,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和鼓励学生的相互争辩。通过议论、争辩,让学生在摄取信息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增强了学生主动参加评价与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这种形式的交流,对于摄取信息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鼓励、肯定;对摄取信息能力稍弱的学生来说,则是一种启发、帮助。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必然更会学习,更喜欢学习,学习信心也就更足。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做到了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教学为载体、为桥梁来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他们的心态,努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其他文献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世纪的人才,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我作为一名班主任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努力构建具有本班特色和个人风格的班级工作管理体系  如果把一个学校比做是一个生物体,那么一个班级便是学校的一个细胞,是学校进行教学、品德教育、
期刊
一、案例描述  美术教育的本意不仅仅是体悟与表现自然美、艺术美,更重要的是创造行为美、环境美、心灵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是新课标确立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之一。  我们时常感到学生只把美术课作为语数英之后的一种放松课、解放课,因而在课堂上大大加大了“自由度”出现种种问题行为,如:上课不认真听讲、讲话、做小动作,作业随心所欲等。由于思想上缺乏对美术课应有的重视,上课不拿美术用
期刊
我的日子一页一页地翻着,转眼,由冬天一下翻到了夏天,衣服由繁入简,鞋子由暖入凉,而我依然风尘仆仆。总在两点一线之间起早贪黑忙碌着,勤勤恳恳地培育着祖国明天的花骨朵。不屑求得任何世俗的评价,只为了让我的几十个孩子快乐地享受生活、快乐地一天天长大。这样执着的操劳为的是有一天亲手放飞他们,欣慰地看着他们飞高飞远,去寻找自己新的天地。一张张可爱的面孔时刻在提醒着我,人生没有重启键,包括你我,必须要上好每一
期刊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  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
期刊
摘 要:新课改大力倡导“以人为本”,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在平日教学中从多方面入手,结合生活实际、社会实践进行思想品德教学中诸要素(内容、方法、过程、评价、实践活动等)开放性的研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四有公民奠定基础。  关键词:开放 探究 创新  我国教育界
期刊
摘 要:爱情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活永恒的话题,这一话题的内容无不反映在文学作品之中,《诗经》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选入初中教材的两首爱情诗《关雎》、《蒹葭》,教师通过课堂正面引导,使学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道德的熏陶。让学生受到正确的爱情启蒙教育,树立健康积极的爱情观,给今后人生中这份最美好的感情以启迪。  关键词:《诗经》 爱情诗 思想意义艺术风格 情操 美学  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男女之间恋爱的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三册第1页至第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知道1厘米有多长,清楚1厘米和几厘米的关系;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2.通过观察课件、动手比一比,使学生认识厘米这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以及1厘米和几厘米的关系;通过量一量,使学生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具准备
期刊
笔者在农村从教三十多年,目睹了农村学校的发展、班级管理的变化,甚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村经济的逐渐好转、国家对农村教育的大力投入,农村学校不论硬件设施还是教学管理等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今农村初中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也有明显的不同,笔者结合自己的带班经历,就农村初中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在不同时期的特点谈点体会。  一、上世纪末班级管理的特点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处偏远
期刊
一个好的课堂它是有生命的,那就是学生的积极性。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体现课堂的生命?我认为,首先要更新教育思想,从素质教育出发,从陈旧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更新教学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现实生活出发,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从教几年以来,我自始至终地坚持贯彻着新一轮课堂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作为一名新课程的实践者,我尽量在教学中落实这一理念。  一、设疑
期刊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主体意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