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ssddnn_ccssdd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就是求异,就是要创造出不同于现有的东西,推陈出新。创新能力就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从一般意义上讲,创新能力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创新激情、想象能力和科学精神。创新激情是创新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动力。没有创新激情,创新就没有前提;想象能力是创新的潜力空间,它为创新开辟各种可能的前景,没有想象能力,墨守成规,也不可能有重要的创新;科学精神是创新的实现空间,没有科学精神,创新就可能失去现实性,同样不可能得到创新的成果。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 营造宽松的创造性学习氛围
  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真正有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而在老师、家长心中有一种潜意识,认为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老师越厉害越好,能管住学生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这种氛围压抑了学生的思想。应该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发现、创意、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技能。同时营造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学生的思维才可能敏捷,才可能探索,标新立异。总之,教师应重视学法研究,以更大的宽容心和鼓励精神引发学生的学习活动。
  二、 调动学生的潜在能量
  在老师唱主角的情况下,学生不太可能产生创新激情。学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应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课堂活动,突出师生互助、互动,注重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教师要把自己视为教学的“组织者”,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开放性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断激发學生的学习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比如:对一些简单的内容,要完全交给学生;对有一定难度的内容,要多采用师生讨论的办法加以解决。提倡和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对学生多进行鼓励性评价。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取知识,而且获取信息情感内容。在课堂上,可以采用“一帮一,对对红”或“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协作,大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发展学生的特长
  孔子云:“因材施教。”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的个性更是千差万别。而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密切联系。营造学生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使人废寝忘食地工作,它可以使人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他热爱的工作。“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可行之路。
  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环境,切记“一刀切”。在课堂上提出难易不同、富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分析解决问题。欢迎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允许学生保留意见,对学生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独特见解、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起一些作用。总之,我们应该以动态的观点看待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四、丰富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我们必须在各种教学活动中鼓励青少年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为他们开辟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善于多角度地看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思维习惯,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和综合素质良好的跨世纪人才。
  具体做法如下:(1)改进教学方法。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手指,而不是金子,即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2)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创新能力。要特别在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逻辑性、流畅性、变通性上下工夫。总之,我们要引导学生打破陈规,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世纪,让我们携手努力培养新世纪的新希望。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而具体的事例入手,对潜意识的概念、主要体现状态、作用与范畴做了详细说明,重点论述了学生潜意识的开发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学生 潜意识 开发途径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长期研究苯分子的结构而未能解决。在一次睡眠中,他似乎看到原子排列成蛇的形状在火焰中跳舞,忽然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圆圈,不停地旋转,他在此瞬间得到启示,用六角形的环状结构表示苯分子H6,解决这个难
摘 要: 美术作为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人文情感的视觉艺术,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对于陶冶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有重要作用。所以,美术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贴近学生生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地培养审美情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审美素质。  关键词: 高中美术教学 审美观念 审美能力  美术作为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人文情感的视觉艺术,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对陶冶情操、提高
音乐教学的艺术性在于始终要以音乐表现为主导,运用动之以情、感之以形的形象化教学方法。这也是由艺术学科的形象思维方式、特征决定的,音乐教学是从感知、体验进入联想、理解的认识过程。  一、形象化的导入是引发感知、体验、联想的重要艺术手段。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1.形象化导入的目的就在于,首先培养学生易于感受
摘 要: 课后反思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对课堂教学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文章介绍了课后反思的作用、内容,简述了课后记的形式。  关键词: 课后反思 回顾 总结 改进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我国著名学者叶澜曾以“什么样的课才算好课”为题进行过讨论,她认为“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课就可以算好课了。她描述了各类课的特征。其中有一个观点是“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课程,研究性学习从2002年产生到今天,十三年的发展中已经基本解决了“上不上”、“怎样上”的问题,可“上得好”这个问题却始终在困扰大部分研究性学习指导老师,特别在“引起学生兴趣”、“拓展学生兴趣”的导入和延伸教学方面,初中教学中凸显的问题非常多,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问题的出现  由于在惯性思维中,初中孩子的能力要强些。所以,目前在初中研究性学习的导入教学
摘 要: 文章认为,为了提高高中音乐课的审美效能,教师需要调整教学结构,凸显教学质量;剪辑教学内容,抓住作品内涵;挖掘乡土资源,强化审美效果,发挥美育功能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 高中音乐教学 审美效能 教学结构 主题内涵 挖掘资源  新课程的实施为高中音乐课审美功能的提升开拓了广阔空间。笔者经过深入的探究和广泛实践,尝试完善音乐课堂的教学结构,优化组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重点、难点、音像、资源
目的:运用高分辨核磁共振(HRMRI)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是否与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ESRS)存在相关性,同时探寻急性期的缺血性中风患者中阴阳类证分型与ESRS是否存在相
摘 要: 许多班主任都说班级难于管理,究其原因是学生只被动地接受管理,缺乏主人翁意识。若能让所有学生都体验到班主任的责任,都能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情形就大不一样了。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就必须让全体学生参与,构建全方位、多层面的集体自我管理机构,体现管理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在班级中团结起来,不仅要让学生集体合作,还要让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