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海技师学院的毕业生素质高、思想稳定、技术过关,最受公司欢迎。”说起淮海技师学院,东贝机电(江苏)有限公司总经理詹士忠赞美之词溢于言表。为何他对淮海技师学院的学生评价如此之高?答案就是: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淮海技师学院培养出了一批能满足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淮海技师学院先后与苏州正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南京熊猫集团、江苏秀强玻璃工艺股份有限公司、宿迁国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等进行深度合作,使学校教育链与企业生产链“零距离”对接,创新实践培养模式、加大与企业共享共建实训基地与专业、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训,探索出了一条学校与企业时时有互动、处处有合作的人才培养新路径。
创新“三段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是校企合作目的之一,为大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淮海技师学院创新“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三段式”即在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将学生参加校外实践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岗位熟悉阶段,二是顶岗见习阶段,三是顶岗实习阶段。每年都用一段时间参加校外的实践,而实践时间逐年递增,实训难度逐步加大。淮海技师学院创建办负责人孙永斌说:“我们总结以往的经验提出“三段式”,是为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是想让学生尽早与企业接触,熟悉企业的制度与管理。”
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例,该专业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现代汽车维修技能和专业知识,能利用现代化手段和工具诊断排除基本故障,具有汽车及零部件装配调试与检验等能力。结合该专业要求,学校实行“三段式”教学实践:第一阶段在学生入学第一年,安排一至两周时间让学生去企业进行实践,让学生去接触中大型汽车制造厂、汽车4S店等企业的管理制度,初步了解企业文化等;第二阶段,这是顶岗实习的“预热”阶段,即第二学年学校将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3-4个月顶岗见习,让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专业实践中去,以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知晓企业工作流程及操作模式;第三阶段,即第三学年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正式顶岗实习,让学生在毕业前走进企业进一步熟悉各大汽车制造厂或者汽车4S店等企业的各项操作流程,为实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做好准备。
在第三阶段中,学校还制定了《学生顶岗实习跟踪管理办法》,学校和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企业与学生签订实习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同时还成立了由校企双方领导、带队教师和车间班长组成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小组。企业部门负责人负责安排学生生产任务和技能训练课题等,企业指导老师和学校带队教师共同承担对学生的技术指导和考核,保证学生按质量完成各项任务。
注重“共享共建”,优化实训基地与专业建设
为更好地将企业的先进技术融入到职业教育中去,学校引进合作企业的资金、设备、技术、人才及管理制度,与企业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设备保持与企业生产设备同步升级,严格按照企业职工岗位标准对学生进行实习考核,实现实训环境工厂化、实训管理企业化和实训过程职业化。
目前,学校的重点专业先后与东贝机电(江苏)有限公司、仕德伟科技(宿迁)有限公司、江苏百通机械有限公司、尼吉康电子(宿迁)有限公司、江苏秀强玻璃工艺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深度合作,以“4 4”合作模式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所谓“4 4”合作模式,即企业提供场地、设备、实习材料和技术指导,学校提供师资、教材、教学管理和鉴定服务,校企合作真正做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的合作积极性,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实践模式。
学校还对淮海职教集团进行规模扩充和业务延伸,进一步拓展了校企合作新空间:一是新增集团成员11家,学校与集团内企业开展工学交替、冠名办班、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二是以职教集团为基础,联系39家行业企业单位,牵头成立了宿迁市机电技术学会,填补了市内乃至省内空白,学校还加入宿迁市电工技术学会和机械技术学会;三是利用上述平台优势,建立起兼职教师人才库,实现教学培训和科研开发的有机结合。
近年来,学校先后与企业共同投资兴建校内实训基地达5个以上,即与南京苏鹰集团共建汽车接待实训基地,与江苏民丰银行共建会计实训基地,与上海远东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建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训基地,与苏州沃尔斯集团共建汽车维修实训基地,与东贝机电(江苏)有限公司共建机电专业实训基地等,从而使学校实训教学条件发生了质的飞跃。
与此同时,学校还与南京熊猫集团共同开办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淮海技师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李刚告诉记者:“本年度,该专业将首次招生30人。南京熊猫集团投资500万元建立了仿真实训基地,并由集团技术人员负责培训学校教师,学校则负责招生,专业课程的教学与考核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根据企业技能要求,学校将学生工作岗位任务明确细化,并根据企业对机器人维护等专业能力的标准,制订“学校课程 企业课程”的课程体系,学校老师传授理论知识与技巧,企业师傅指导实践技能。通过教室与企业车间、教师与师傅、考试与考核等多方面的融合,有效推进专业培养。通过岗位见习和顶岗实习,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南京熊猫集团工作。
强化师资建设,协同企业“共培”
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是增强综合竞争实力的关键。为此,学校实施“内炼队伍,外引高手”的师资队伍建设工程。一方面,学校强化校内师资的培育孵化,每年制定培训计划,并规定要安排专业教师进企业锻炼,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实现课堂教学内容与企业产品生产的对接。其中,学校要求专任教师每年至少下企业实践锻炼一个月,完成三项任务,即:进行顶岗轮训,提高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实习,完成现场教学;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企业生产。他们既是学校专业教师,又是企业技师。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专业教师可以延长在企业的实践锻炼的实践时间。通过下企业,可以使教师更了解企业的需求,使其在今后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同时为满足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工作的需要,学校还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省考评员培训考核及研修工作。
另一方面,学校坚持“够用、实用”“用人不养人”的原则。学校根据社会培训的特点,聘请企业、行业、高校等专业技术人员、专家、教授为兼职教师,使高技能人才培训与解决企业生产难题有机结合。学校还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建立了“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制定了《专业教师与企业技师、专家互派交流制度》,设立企业专家大讲堂,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同时,与学校合作企业分别都有工程技术人员、专家定期指导学生实习,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近年来,学校不仅注重培养校内专业教师,同时还承担培训企业在岗职工的责任。”培训处处长朱宇亮告诉记者。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和设备更新,一些企业员工深感难以驾御。学校受企业之托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以前只是在学校进行集中授课,现在采取“送教上门”。学校老师根据企业需求,对企业在职员工进行全方位的理论知识培训,指导其运用先进仪器。通过去企业上门培训,学校教师全面、客观地把握了企业需求和发展态势,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建设的方向,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等更趋合理。培训教师更是把第一手的企业信息带入课堂,把企业岗位需求引入教学过程,增强了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提高了各个专业的综合能力。
淮海技师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兵营表示:“校企深度融合,合理打造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不仅为学生就业开辟了新的渠道,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校企合作的内在活力,使彼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淮海技师学院立足宿迁市经济发展不断探索前进,以培养更多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为产业转型升级做出应有的贡献,让学校真正成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高地。
淮海技师学院先后与苏州正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南京熊猫集团、江苏秀强玻璃工艺股份有限公司、宿迁国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等进行深度合作,使学校教育链与企业生产链“零距离”对接,创新实践培养模式、加大与企业共享共建实训基地与专业、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训,探索出了一条学校与企业时时有互动、处处有合作的人才培养新路径。
创新“三段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是校企合作目的之一,为大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淮海技师学院创新“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三段式”即在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将学生参加校外实践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岗位熟悉阶段,二是顶岗见习阶段,三是顶岗实习阶段。每年都用一段时间参加校外的实践,而实践时间逐年递增,实训难度逐步加大。淮海技师学院创建办负责人孙永斌说:“我们总结以往的经验提出“三段式”,是为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是想让学生尽早与企业接触,熟悉企业的制度与管理。”
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例,该专业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现代汽车维修技能和专业知识,能利用现代化手段和工具诊断排除基本故障,具有汽车及零部件装配调试与检验等能力。结合该专业要求,学校实行“三段式”教学实践:第一阶段在学生入学第一年,安排一至两周时间让学生去企业进行实践,让学生去接触中大型汽车制造厂、汽车4S店等企业的管理制度,初步了解企业文化等;第二阶段,这是顶岗实习的“预热”阶段,即第二学年学校将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3-4个月顶岗见习,让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专业实践中去,以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知晓企业工作流程及操作模式;第三阶段,即第三学年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正式顶岗实习,让学生在毕业前走进企业进一步熟悉各大汽车制造厂或者汽车4S店等企业的各项操作流程,为实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做好准备。
在第三阶段中,学校还制定了《学生顶岗实习跟踪管理办法》,学校和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企业与学生签订实习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同时还成立了由校企双方领导、带队教师和车间班长组成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小组。企业部门负责人负责安排学生生产任务和技能训练课题等,企业指导老师和学校带队教师共同承担对学生的技术指导和考核,保证学生按质量完成各项任务。
注重“共享共建”,优化实训基地与专业建设
为更好地将企业的先进技术融入到职业教育中去,学校引进合作企业的资金、设备、技术、人才及管理制度,与企业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设备保持与企业生产设备同步升级,严格按照企业职工岗位标准对学生进行实习考核,实现实训环境工厂化、实训管理企业化和实训过程职业化。
目前,学校的重点专业先后与东贝机电(江苏)有限公司、仕德伟科技(宿迁)有限公司、江苏百通机械有限公司、尼吉康电子(宿迁)有限公司、江苏秀强玻璃工艺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深度合作,以“4 4”合作模式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所谓“4 4”合作模式,即企业提供场地、设备、实习材料和技术指导,学校提供师资、教材、教学管理和鉴定服务,校企合作真正做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的合作积极性,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实践模式。
学校还对淮海职教集团进行规模扩充和业务延伸,进一步拓展了校企合作新空间:一是新增集团成员11家,学校与集团内企业开展工学交替、冠名办班、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二是以职教集团为基础,联系39家行业企业单位,牵头成立了宿迁市机电技术学会,填补了市内乃至省内空白,学校还加入宿迁市电工技术学会和机械技术学会;三是利用上述平台优势,建立起兼职教师人才库,实现教学培训和科研开发的有机结合。
近年来,学校先后与企业共同投资兴建校内实训基地达5个以上,即与南京苏鹰集团共建汽车接待实训基地,与江苏民丰银行共建会计实训基地,与上海远东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建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训基地,与苏州沃尔斯集团共建汽车维修实训基地,与东贝机电(江苏)有限公司共建机电专业实训基地等,从而使学校实训教学条件发生了质的飞跃。
与此同时,学校还与南京熊猫集团共同开办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淮海技师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李刚告诉记者:“本年度,该专业将首次招生30人。南京熊猫集团投资500万元建立了仿真实训基地,并由集团技术人员负责培训学校教师,学校则负责招生,专业课程的教学与考核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根据企业技能要求,学校将学生工作岗位任务明确细化,并根据企业对机器人维护等专业能力的标准,制订“学校课程 企业课程”的课程体系,学校老师传授理论知识与技巧,企业师傅指导实践技能。通过教室与企业车间、教师与师傅、考试与考核等多方面的融合,有效推进专业培养。通过岗位见习和顶岗实习,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南京熊猫集团工作。
强化师资建设,协同企业“共培”
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是增强综合竞争实力的关键。为此,学校实施“内炼队伍,外引高手”的师资队伍建设工程。一方面,学校强化校内师资的培育孵化,每年制定培训计划,并规定要安排专业教师进企业锻炼,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实现课堂教学内容与企业产品生产的对接。其中,学校要求专任教师每年至少下企业实践锻炼一个月,完成三项任务,即:进行顶岗轮训,提高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实习,完成现场教学;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企业生产。他们既是学校专业教师,又是企业技师。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专业教师可以延长在企业的实践锻炼的实践时间。通过下企业,可以使教师更了解企业的需求,使其在今后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同时为满足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工作的需要,学校还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省考评员培训考核及研修工作。
另一方面,学校坚持“够用、实用”“用人不养人”的原则。学校根据社会培训的特点,聘请企业、行业、高校等专业技术人员、专家、教授为兼职教师,使高技能人才培训与解决企业生产难题有机结合。学校还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建立了“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制定了《专业教师与企业技师、专家互派交流制度》,设立企业专家大讲堂,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同时,与学校合作企业分别都有工程技术人员、专家定期指导学生实习,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近年来,学校不仅注重培养校内专业教师,同时还承担培训企业在岗职工的责任。”培训处处长朱宇亮告诉记者。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和设备更新,一些企业员工深感难以驾御。学校受企业之托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以前只是在学校进行集中授课,现在采取“送教上门”。学校老师根据企业需求,对企业在职员工进行全方位的理论知识培训,指导其运用先进仪器。通过去企业上门培训,学校教师全面、客观地把握了企业需求和发展态势,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建设的方向,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等更趋合理。培训教师更是把第一手的企业信息带入课堂,把企业岗位需求引入教学过程,增强了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提高了各个专业的综合能力。
淮海技师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兵营表示:“校企深度融合,合理打造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不仅为学生就业开辟了新的渠道,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校企合作的内在活力,使彼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淮海技师学院立足宿迁市经济发展不断探索前进,以培养更多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为产业转型升级做出应有的贡献,让学校真正成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