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力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k08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通过长期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才能够不断的获取知识、积累知识. 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就需要培养对数学问题或图形的观察力. 只有快速地发现数量之间的联系,才能有效地提高解题的效率. 对于具备较强观察力的学生,在解读问题的时候,往往很快地发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并能在短时间内找出破解难题的方法. 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是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注重引导,激起学生观察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而发现问题需要通过观察,学会观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还可以丰富他们的阅历,增长其见识. 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上尽可能地为学生们提供观察的机会. 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眼去发现,去观察数学问题中隐藏的条件,以满足他们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两点之间的距离最短”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事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小明从南京出发,去厦门上大学,做火车需要行进1900千米,坐飞机的话飞行距离为1300公里,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飞机的飞行距离比火车短呢?学生通过自己查阅火车线路和地图,最后发现,其实火车铁道是蜿蜒曲折的,很多时候绕过了一些难以逾越的地形,而相比起飞机,在空中没有障碍,因此飞行的轨迹是一条直线,因此也就揭示了“两点之间距离最短”这个道理. 之后,教师可以以丝瓜藤为例为学生展示这个道理:丝瓜藤由于根茎比较脆弱,还需要缠绕在一些树木上进行生长. 因此,它们往往会选择一些圆柱类的树干进行缠绕. 这也揭示出了在圆柱体中,上下两个对角的点之间距离最短的知识点.
  二、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几何图形最能考察学生的观察力与空间想象能力. 思维能力相当于在脑海里建立一系列的空间构造,然后能把一些现实中或是当前状况下无法实现的一些条件在脑海中进行补充重组,以达到在脑海中进行实践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在为学生解释角的大小是与角的两个边的长度是没有关系的这个问题时,教师通常的做法是在黑板上画出两个大小相等但是边长不同的角,让学生们用直尺和量角器上去测量一下. 然后进行比较分析,看一看这两个角的大小到底跟边长有没有联系. 但是事实上,这样的方法只是一种强行记忆的教学方式,缺少学生自己的想象和思考过程. 很多时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经把结论告诉学生了,再让学生去实验证明. 只是一种记忆而不是探索发现的过程,这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地帮助学生去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了. 所以,对于上述的情况教师应该事先不告诉学生角的大小是与边长无关的. 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测量,比较和讨论之后,由他们来告诉老师自己的发现. 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考能力.
  三、对比观察,找出相似问题的异同点
  众所周知,观察是一种目的性的认识形式. 它作为一种思维模式,是人类通过一系列活动和经验所习得的后天性能力. 把两个看似没有什么区别的事物,放到一块,进行仔细地观察比较,可以发现从中其实隐含了很多细微的差异. 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不断训练他们找出相似问题存在的差异之处. 例如:在学习“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时,教师就可以先为学生展示长方体的模型,并要求他们指出长方体具有哪些特点?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分别从长方体的面,棱以及顶点这三个部分入手,找出长方体的特点:长方体具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并且对边长度相等……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小组把各自所整理出来的特点写到纸上,叫到讲台上投影给全班同学看,进行小组之间的对比,之后,再进行观察正方体的特点的归纳,最后整理比较,自然而然地就可以发现正方体与长方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了. 通过这样的讨论比较形式,学生们既可以在讨论和实践中提高和积累数学知识,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还可以帮助他们加深立体几何知识的记忆,便于他们掌握,也能够为今后的立体几何更深层次地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转变方式,培养学生数学观察意识
  观察需要学生知识有着一定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想要切实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观察的意识,就不能单单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训练. 还是应当以实践为主,一切以学生自身为基础,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形式,进行小组之间的探索讨论,使得学生主观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例如:在学习“锐角”和“钝角”时,学生们对于锐角和钝角的定义,往往很容易记忆. 但是一旦运用于实际解题的时候,学生们大多会被题目当中错综复杂的条件所迷惑,往往达不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这就需要教师来带领学生从更加深层的意义上把锐角和钝角进行一次有效地区分. 为了增强学生的观察实践意识,就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把学生们带到户外公园里去,要求他们寻找公园建筑物中所蕴藏的钝角锐角. 学生们在教室这种单一的环境中呆久了,难得换了一次环境,心情也自然激动起来. 这样,学生们的学习的热情也大大提升了. 另外,在户外进行分组探究也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的能力. 这样的活动帮助他们培养健全人格,确实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好办法.
  综合上述,数学观察能力是学习数学的第一要素. 特别是在学习有关几何图形时,更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空间图形的有关内容时,必须要熟练运用数学观察能力,才能正确地解答问题. 观察能力提高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就提高了. 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的喜爱数学这门学科. 从而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
其他文献
探索类试题是一种重在探索的解答题.其特点是条件或者结论呈现不明显,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可能是由条件探索结论,也可能是由学过的结论去探索一个新的结论,具有开放性.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需要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运用平时所积累的数学经验以及基本思想方法,独立地解决问题.近年来,江苏和南京的中考数学试题常常出现探索类试题,而学生解答的结果却不是很好.本文借助两道探索类试题,从探索类试题的类型,学生解题错误的
【摘要】 互动式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型教学方式,就是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之间心灵上的一种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充满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活动过程.  【关键词】 互动式教学;探究;精彩  《新课标》修订稿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 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
【摘要】 教学中,学生总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反思教学,我们是否真的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是否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文中针对一个数学问题,教学通过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等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活动,展开几何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展空间思维,建立空间观念.  【关键词】 经历过程;观察;操作;想象;空间观念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摘要】 讲求教学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育教学的高效. 教师如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其中大有学问,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 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更加勤奋,深入钻研,用多种多样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把“知识教育”真正变为“启智教育”.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艺术;激趣;启智  小学生
“一一列举”这节课是针对特殊问题情境的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列举的策略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教师的引导是否得当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理智选择.“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创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
【摘 要】 根据新课程的标准和要求以及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更新教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用自己的智慧之火来点燃学生“质疑”的火花.  【关键词】 质疑;点燃;创新能力;课堂提问;鼓励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个现代的学生不怕他问题多,就怕他没有问题,不怕他质疑
随着高中阶段数学知识内容难度的增大,学生们在学习过程当中所出现的错误数量与种类也愈发增多.面对这期间所出现的学习错误,教师和学生常常是嗤之以鼻的.教师将之视为课堂教学的疏漏,学生则将之归为自身学习的失败.笔者认为,对于学习错误的这种认知是不正确的.错误的出现在所难免,与其畏惧和厌恶,不如转换视角,以推动教学深入的眼光来看待和处理,整个高中数学的教学效果将会理想很多.  一、及时分类整理,寻找错误原
【摘要】 要说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发现,勾股定理肯定是其中之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勾股定理的发现能给同学一个很好的发现数学结论的体验.早在4000多年前,中国的大禹曾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利用勾股定理来测量两地的地势差.迄今,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已有500余种,各种证法融几何知识与代数知识于一体,完美地体现了数形结合的魅力.让我们动起手来,拼一拼,想一想,去感悟数学的神奇和妙趣吧.  四、课堂小结
【摘要】 教学是由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三者构成的完整系统,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与结果,教学活动是教学目标达成的路径与方式,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的检测与价值判断,三者缺一不可. 进行有效教学目标、有效教学活动、有效教学评价三者统一的系统化课例研修,能解决有效教学的结构性问题.  【关键词】 三实践;三反思;三统一;教学模式  教学是由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三者构成的完整系统,教学目标是教学
【摘要】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提供学生数学学习中再创造的平台.学生的策略创造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策略创造的培养,可能是一种思想方法的迁移应用,也可能是一个基本知识点的发散训练.本文就立体几何中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方法的应用,可将学生无法入手的问题,变成有法可解,有规律可循;  【关键词】策略创造;空间直角坐标系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提供学生数学学习中再创造的平台.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