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職业院校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有效必要模式,在新疆职业院校中工程类专业的校外实习要依据工程项目春季开工,冬季停工的时间进行安排,在遇到项目晚开工,不开工被动情况下,学校将调整人才培养计划进行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本文以新疆某工程管理专业为例,阐述以知识应用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论的校内综合实践课程实践。
关键词:新疆本土跟岗实习;工程管理类专业;综合实践课程
一、引言
按照目前的校企合作方式,用人单位什么时候接纳学生,接纳多少学生均由企业决定,学校是处于被动地位,所以可能存在“工”的这个时间段是在学校进行的。因而对于采用“春去秋来”工学交替模式的疆内工程管理类专业,如何利用“工”的这个时间段开设一门综合实践课,既能满足校外、校内的场所不确定还能实现工程管理类专业对工程意识完整性和工程管理能力的实用性培训的人才培养目标,将是一个亟需研究的问题。
二、本土职业院校“春去秋来”教学模式的实施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为了全面增进学生的职业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就业能力,高职院校积极运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而言,走工学交替之路按企业的要求服务于企业,争取并依靠企业的帮助和企业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以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道路桥梁工程学院的工程管理类专业均采用了“春去秋来”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大二的第二学期,从4月初天气转暖,工程项目开工季,安排9周的跟岗实习,并连暑假和大三第一学期的9周,总计18周进行跟岗实习,在11月初天气变冷各项目进入冬休时,学生再返校进行课堂教学。这种完全适应新疆工程项目开收工时间安排的跟岗实习既解决了各专业“工学交替”的教学要求,又解决了用人企业开工找人难的问题。但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当年项目晚开工,或者不开工的情况,导致部分学生应该在跟岗实习期却无法实习,滞留在学校,因此各专业只能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校内实训。这种应急式地调整,难免会出现重复之前的课程实践任务,比如测量放样实训、实验检测实训或者某一课程设计,人为地将一个跟岗实训项目整体设计割裂开来,往往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造成了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整体认识的缺乏,降低了学习效率,最终使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变差。
三、应对疆内“春去秋来”式“工学交替”职业院校工程管理类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构建
工程管理专业具有复合型和技术应用性的特点,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通过调查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要求,结果表明,各方一致认同的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施工技术应用的能力、编制概预算的能力、工程计量与计价的能力、工程项目施工组织的能力、工程合同管理的能力、工程造价软件使用的能力等。
这些相关课程看似独立,但课程之间仍可有机联系,其内在逻辑联系正是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从事工程施工、管理的工作岗位或者说是职业能力的需求。且课程支撑的岗位技能基本涵盖了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全过程技能。能否基于知识应用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实践课程的构建,在充分利用被动地在校实训期进行实施,是应急状态下完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首先解决课程内容。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应是对未来职场应用知识领域所需能力进行归纳的结果。而职场所需的知识、技能,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要想适应这种动态性,好的解决方案是由老师积极与企业联系,获取即将完工或开工项目设计资料编制项目任务书,虚拟的工作情景能与企业同步,使学生既使在不变的学习环境下也能及时跟进变化的知识技能,并且假设断掉的校外企业实习又能开展,学生得以迅速带入职场。
其次解决课程结构。依据专业所指向的岗位,应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建设课程结构。如我院某一工程管理专业在大二设置跟岗实习前已完成除工程安全管理课程以外的专业课程学习,即在大二实习前可以胜任施工员、质量员、资料员和合同计量员的岗位。倘若在跟岗实习遇到困难,调整为校内实训,此时综合实践课程可由实施给定的施工项目工作任务,以学生小组在这一工作过程中充当不同岗位角色获得相应的施工技术工作成果、质量控制工作成果、资料编制工作成果和合同管理与工程计量计价工作成果。在离与不离校期,既不消弱跟岗实习为学生带来的学习效能,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因为各岗位工作成果是随项目生产实施产生的阶段性成果,故在接到校外实习任务时也不会消灭成果,更因学生在虚拟的工作岗位中所储备的间接经验发挥效力,使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工作状态中。
四、结语
职业教育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既要基于学校的思考,还要基于企业的思考,在企业有困难无法给予充足的工作岗位,使工学结合的培养计划受阻时,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的构建则彰显出其重要性,为能够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源,为能够为合格的毕业生提供合格的课程,能基于知识应用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利用校内集中时间段和企业的现有资源构建综合实践课程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新疆本土跟岗实习;工程管理类专业;综合实践课程
一、引言
按照目前的校企合作方式,用人单位什么时候接纳学生,接纳多少学生均由企业决定,学校是处于被动地位,所以可能存在“工”的这个时间段是在学校进行的。因而对于采用“春去秋来”工学交替模式的疆内工程管理类专业,如何利用“工”的这个时间段开设一门综合实践课,既能满足校外、校内的场所不确定还能实现工程管理类专业对工程意识完整性和工程管理能力的实用性培训的人才培养目标,将是一个亟需研究的问题。
二、本土职业院校“春去秋来”教学模式的实施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为了全面增进学生的职业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就业能力,高职院校积极运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而言,走工学交替之路按企业的要求服务于企业,争取并依靠企业的帮助和企业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以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道路桥梁工程学院的工程管理类专业均采用了“春去秋来”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大二的第二学期,从4月初天气转暖,工程项目开工季,安排9周的跟岗实习,并连暑假和大三第一学期的9周,总计18周进行跟岗实习,在11月初天气变冷各项目进入冬休时,学生再返校进行课堂教学。这种完全适应新疆工程项目开收工时间安排的跟岗实习既解决了各专业“工学交替”的教学要求,又解决了用人企业开工找人难的问题。但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当年项目晚开工,或者不开工的情况,导致部分学生应该在跟岗实习期却无法实习,滞留在学校,因此各专业只能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校内实训。这种应急式地调整,难免会出现重复之前的课程实践任务,比如测量放样实训、实验检测实训或者某一课程设计,人为地将一个跟岗实训项目整体设计割裂开来,往往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造成了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整体认识的缺乏,降低了学习效率,最终使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变差。
三、应对疆内“春去秋来”式“工学交替”职业院校工程管理类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构建
工程管理专业具有复合型和技术应用性的特点,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通过调查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要求,结果表明,各方一致认同的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施工技术应用的能力、编制概预算的能力、工程计量与计价的能力、工程项目施工组织的能力、工程合同管理的能力、工程造价软件使用的能力等。
这些相关课程看似独立,但课程之间仍可有机联系,其内在逻辑联系正是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从事工程施工、管理的工作岗位或者说是职业能力的需求。且课程支撑的岗位技能基本涵盖了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全过程技能。能否基于知识应用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实践课程的构建,在充分利用被动地在校实训期进行实施,是应急状态下完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首先解决课程内容。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应是对未来职场应用知识领域所需能力进行归纳的结果。而职场所需的知识、技能,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要想适应这种动态性,好的解决方案是由老师积极与企业联系,获取即将完工或开工项目设计资料编制项目任务书,虚拟的工作情景能与企业同步,使学生既使在不变的学习环境下也能及时跟进变化的知识技能,并且假设断掉的校外企业实习又能开展,学生得以迅速带入职场。
其次解决课程结构。依据专业所指向的岗位,应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建设课程结构。如我院某一工程管理专业在大二设置跟岗实习前已完成除工程安全管理课程以外的专业课程学习,即在大二实习前可以胜任施工员、质量员、资料员和合同计量员的岗位。倘若在跟岗实习遇到困难,调整为校内实训,此时综合实践课程可由实施给定的施工项目工作任务,以学生小组在这一工作过程中充当不同岗位角色获得相应的施工技术工作成果、质量控制工作成果、资料编制工作成果和合同管理与工程计量计价工作成果。在离与不离校期,既不消弱跟岗实习为学生带来的学习效能,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因为各岗位工作成果是随项目生产实施产生的阶段性成果,故在接到校外实习任务时也不会消灭成果,更因学生在虚拟的工作岗位中所储备的间接经验发挥效力,使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工作状态中。
四、结语
职业教育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既要基于学校的思考,还要基于企业的思考,在企业有困难无法给予充足的工作岗位,使工学结合的培养计划受阻时,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的构建则彰显出其重要性,为能够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源,为能够为合格的毕业生提供合格的课程,能基于知识应用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利用校内集中时间段和企业的现有资源构建综合实践课程是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