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体育教师组织与实施学校体育工作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学校体育学是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指导纲要,学校体育学的发展将直接决定着学校体育工作的进展,学校体育工作水平是衡量学校体育学理论体系完善与否的一把标尺。在中国登上奥运会金牌榜首的时刻,学校体育面临着青少年体质某些指标连续20年持续下降的尴尬,学校体育工作面临挑战,学校体育学的理论体系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体育工作者有必要对学校体育学进行重新审视,探寻它的学理依据。
一 核心概念
学校体育学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它不仅要阐释体育教学、体育课、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与考核的规律与本质,还要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学校课余体育锻炼、学校体育管理及体育教师等进行抽象、概括和总结。所谓核心概念是指在众多概念中提纲挈领的概念,是决定学校体育学存在的重要概念。回顾学校体育学的成长史,学校体育学能够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学校中开设体育课,体育课的核心是体育教学。因此,学校体育学的核心概念应该是围绕体育教学展开的相关概念。
1 学校体育的目标
学校体育目标,是指一定时期内在学校这一特殊的空间范围体育应达到的期望要求、结果和标准。它是学校体育决策和管理的出发点,也是学校体育工作应达到的结果。学校体育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依据学校体育过程特点可分为条件目标、过程目标和效果目标。依据学校体育所需主客观条件为依据建立的目标成为条件目标;依据学校体育实施过程建立的目标为过程目标;依据学校体育要取得的效果为依据建立的目标为效果目标。每一个目标又可以根据实现目标的程序分成若干个子目标,各个目标之间层层递进,主客分明,共同实现学校体育总目标。
2 学校体育的功能
学校体育的功能是指学校体育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或效能。学校体育的功能有很多,大致可分为本质功能和一般功能。因为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训练的,人体直接参与活动,承受相当强度的生理和心理负荷,结果表现为身强体健,所以,健身功能成为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健身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改善人体机能,调节心理状态,提高人体适应能力。
体育的一般功能主要表现为:教养功能,教育功能,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美育功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功能。体育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将不断衍生出新的功能,同时有些功能也会弱化,体育功能的泛化或多元化将有利于体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体育的本质功能是由体育的规定性属性所决定的,应该是稳定的,不能轻易改变或发展的,否则,体育将失去“体育之为体育”的根基。
3 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运动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体育教学分为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和体育实践能力教学,体育实践能力教学是体育教学的主干,体育理论教学为体育实践能力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
体育实践能力教学主要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方式,是大脑和肌肉共同参与的学习,因此,它和语文、数学、英语等理论课的教学有很大的不同。体育实践能力教学过程是在运动中进行的,需要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相关系统的积极参与和协调配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担一定程度的生理、心理负荷,学习后常伴随着一定程度的肢体疲劳产生;体育实践能力教学经常采用集体练习、分组练习、游戏、比赛等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频繁,情感交流顺畅;由于教学过程中常伴随着一定的生理和心理负荷,学生的意志品质会受到考验;体育实践能力教学多在户外进行,易受天气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体育实践能力教学对场馆、器材等物质条件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体育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学生受伤现象,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4 体育教学的原则
体育教学的原则反映了体育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长期教学经验的总结,是体育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体育教学原则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依据,需要贯穿于体育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的编排,负荷量和复合强度的运动,教学评价标准的确立,都需要以教学原则为准绳。常用的体育教学原则有直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提高原则、合理安排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原则。
5 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的,由师生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具有指引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称。体育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解与示范法、完整与分解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需要提出的是,很多学者近些年来提出了很多新的体育教学方法,丰富了体育教学方法体系,但是,这些新的教学方法的出现并没有给体育教学带来起色,这其中原因很多,不是几个教学方法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一直是困扰体育界人士的“难题”。
6 体育练习方法
体育教学中的练习法是指根据教学任务,有目的地反复做某一动作,以达到发展身体和掌握技术、技能的目的的手段。m体育教学的练习方法主要是通过反复地练习,帮助肌肉与神经系统建立联系。既要遵循认知规律,通过听觉、视觉来领会和感知动作的形象、过程、要领,又要进行必要的练习,“熟能生巧”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二 基本理论
一个学科的存在不能缺乏理论基础,学校体育学是体育学的一个分支,而体育学又是教育的一个分支。因此在寻找学校体育学的基本理论时,需要母学科的支持。这样一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医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就成为了体育学的基本理论。学校体育学作为体育学的一个子学科,它的基本理论既要体现体育学领域内各学科的共性,又要体现自身的独特性。
1 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规律
体育教学应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进行。体育教学的对象基本由儿童、少年、青年构成,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生理心理特点有很大差异,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
体育课上任何内容的教学,都是以学生从事各种身体练习为实体的,身体各器官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因此,教学内容和过程要在学生骨骼、肌肉、心脏、血管、脏器、大脑神经系统等提供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除了对学生生理特点有了解,还必须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学习动机、兴趣爱好、注意力水 平都对体育教学具有极强的制约性。
人的心理随年龄的增长会发生变化,表现出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由于生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着心理和行为上的差异。在相同的年龄或性别之中,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影响,每个人还会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在需要、兴趣、动机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情绪情感、意志特点、运动能力状况,以及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体育教学的高级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体育动机,养成良好体育态度,提高心理素质,形成良好锻炼习惯;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应定位在促进人的完善发展。
2 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
人体从相对安静状态进入活动状态,机能活动能力开始时趋于逐步上升,当达到较高水平时要持续一定的时间,最后,由于疲劳的出现,机能活动能力逐渐下降,形成“上升——稳定——下降”的规律。根据这一规律,体育课一般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准备部分主要是动员学生的有机体进入运动状态,主要通过各种小强度的跑动、牵拉、伸压、游戏来完成;基本部分是一堂体育课的主干部分,主要用来进行各种练习,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都较高;结束部分主要安排在体育课的末端,主要目的是对运动产生的疲劳进行积极恢复,可以采用按摩、推拉、捻动等放松手段。
3 技能形成规律
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形成运动技能,运动技能的形成需要长期的重复练习,运动技能在形成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运动技能的形成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值得明确的是,这三个阶段并没有清晰、明显的界限,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是为了在不同的阶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体育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三 基本假设
1 学校体育具有教育功能
体育被认为是教育的一个分支,与德育、智育、美育等共同完成对人的教化,促进人的完善发展和社会化。在学校教育中开设体育课,第一个假设就是体育具有教育功能,具有和德育、智育、美育不一样的、独特的教育功能。比如,体育对人的情感、意志品质、心理的塑造,对公平、自由、平等、规则等意识的培养。
2 学校体育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学校体育的目标紧紧围绕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因此,这个目标就是学校体育的第二个假设,学校体育的实践就是为了证明这个假设的成立。然而,近20年来,学生某些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降,这给学校体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有人对学校体育充满质疑,更有人提出要取消学校体育,学校体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人“关注”。我们相信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决非学校体育一个人的错,但是学校体育却有推卸不掉的责任。从小学到大学,没有任何一门课程可以像体育一样始终不间断地得到贯策落实,然而也没有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持续多年下降。对于这样一个事实,学校体育需要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3 同龄学生的身体发育水平相近
学校体育课程按照不同的年龄段分为不同的水平,这是比较客观的。然而,我们发现,即使是同龄的孩子,其身体、智力发育水平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学校体育必须有第三个假设:同龄学生的身体发育水平相近。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假设基础上,才可以开设统一的体育课程。
四 基本方法
对学校体育学进行研究需要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学校体育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发现是以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为前提条件的。
1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是指收集与课题有关的知识和信息,在对其进行归纳整理的基础上对文献内容进行分析,以获取间接知识的方法。文献法不仅看重资料的收集、整理,更注重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查阅文献,研究者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形成对研究领域清晰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发现课题。对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是科学研究的开始,是实事求是。
2 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研究,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比较既可以找出自己的差距,发现不足,清醒地认识自我。又能挖掘自己的优点,增强信心。比较可以是纵向的比较,也可以是横向的比较;可以是国内的比较,也可以是国外的比较。比较研究法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类研究之中。对于学校体育学的研究,更要运用比较研究法对国内不同地区、国内与国外的学校体育现象进行比较研究,探寻学校体育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从而更好地改进学校体育。
3 实验法
实验法就是依据一定的研究目的与假设,人为地控制某些因素、突出某些因素,在一种“纯化”的状态下寻求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的方法。在学校体育学的研究过程中,经常采用实验法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训练方法、课程设置、课程模式等进行研究。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结果比对,决定新的教学方法、课程模式的优劣。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经常采用实验法来确定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五 小结
学校体育学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对其进行研究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学理基础上。所谓学理明确讲就是指一个学科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假设、基本方法。对学校体育学进行学理研究本质上是对其进行方法论的研究,这有利于全面认识、把握、理解学校体育学科。
一 核心概念
学校体育学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它不仅要阐释体育教学、体育课、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与考核的规律与本质,还要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学校课余体育锻炼、学校体育管理及体育教师等进行抽象、概括和总结。所谓核心概念是指在众多概念中提纲挈领的概念,是决定学校体育学存在的重要概念。回顾学校体育学的成长史,学校体育学能够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学校中开设体育课,体育课的核心是体育教学。因此,学校体育学的核心概念应该是围绕体育教学展开的相关概念。
1 学校体育的目标
学校体育目标,是指一定时期内在学校这一特殊的空间范围体育应达到的期望要求、结果和标准。它是学校体育决策和管理的出发点,也是学校体育工作应达到的结果。学校体育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依据学校体育过程特点可分为条件目标、过程目标和效果目标。依据学校体育所需主客观条件为依据建立的目标成为条件目标;依据学校体育实施过程建立的目标为过程目标;依据学校体育要取得的效果为依据建立的目标为效果目标。每一个目标又可以根据实现目标的程序分成若干个子目标,各个目标之间层层递进,主客分明,共同实现学校体育总目标。
2 学校体育的功能
学校体育的功能是指学校体育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或效能。学校体育的功能有很多,大致可分为本质功能和一般功能。因为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训练的,人体直接参与活动,承受相当强度的生理和心理负荷,结果表现为身强体健,所以,健身功能成为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健身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改善人体机能,调节心理状态,提高人体适应能力。
体育的一般功能主要表现为:教养功能,教育功能,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美育功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功能。体育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将不断衍生出新的功能,同时有些功能也会弱化,体育功能的泛化或多元化将有利于体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体育的本质功能是由体育的规定性属性所决定的,应该是稳定的,不能轻易改变或发展的,否则,体育将失去“体育之为体育”的根基。
3 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运动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体育教学分为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和体育实践能力教学,体育实践能力教学是体育教学的主干,体育理论教学为体育实践能力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
体育实践能力教学主要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方式,是大脑和肌肉共同参与的学习,因此,它和语文、数学、英语等理论课的教学有很大的不同。体育实践能力教学过程是在运动中进行的,需要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相关系统的积极参与和协调配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担一定程度的生理、心理负荷,学习后常伴随着一定程度的肢体疲劳产生;体育实践能力教学经常采用集体练习、分组练习、游戏、比赛等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频繁,情感交流顺畅;由于教学过程中常伴随着一定的生理和心理负荷,学生的意志品质会受到考验;体育实践能力教学多在户外进行,易受天气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体育实践能力教学对场馆、器材等物质条件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体育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学生受伤现象,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4 体育教学的原则
体育教学的原则反映了体育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长期教学经验的总结,是体育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体育教学原则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依据,需要贯穿于体育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的编排,负荷量和复合强度的运动,教学评价标准的确立,都需要以教学原则为准绳。常用的体育教学原则有直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提高原则、合理安排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原则。
5 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的,由师生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具有指引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称。体育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解与示范法、完整与分解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需要提出的是,很多学者近些年来提出了很多新的体育教学方法,丰富了体育教学方法体系,但是,这些新的教学方法的出现并没有给体育教学带来起色,这其中原因很多,不是几个教学方法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一直是困扰体育界人士的“难题”。
6 体育练习方法
体育教学中的练习法是指根据教学任务,有目的地反复做某一动作,以达到发展身体和掌握技术、技能的目的的手段。m体育教学的练习方法主要是通过反复地练习,帮助肌肉与神经系统建立联系。既要遵循认知规律,通过听觉、视觉来领会和感知动作的形象、过程、要领,又要进行必要的练习,“熟能生巧”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二 基本理论
一个学科的存在不能缺乏理论基础,学校体育学是体育学的一个分支,而体育学又是教育的一个分支。因此在寻找学校体育学的基本理论时,需要母学科的支持。这样一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医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就成为了体育学的基本理论。学校体育学作为体育学的一个子学科,它的基本理论既要体现体育学领域内各学科的共性,又要体现自身的独特性。
1 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规律
体育教学应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进行。体育教学的对象基本由儿童、少年、青年构成,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生理心理特点有很大差异,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
体育课上任何内容的教学,都是以学生从事各种身体练习为实体的,身体各器官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因此,教学内容和过程要在学生骨骼、肌肉、心脏、血管、脏器、大脑神经系统等提供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除了对学生生理特点有了解,还必须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学习动机、兴趣爱好、注意力水 平都对体育教学具有极强的制约性。
人的心理随年龄的增长会发生变化,表现出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由于生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着心理和行为上的差异。在相同的年龄或性别之中,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影响,每个人还会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在需要、兴趣、动机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情绪情感、意志特点、运动能力状况,以及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体育教学的高级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体育动机,养成良好体育态度,提高心理素质,形成良好锻炼习惯;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应定位在促进人的完善发展。
2 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
人体从相对安静状态进入活动状态,机能活动能力开始时趋于逐步上升,当达到较高水平时要持续一定的时间,最后,由于疲劳的出现,机能活动能力逐渐下降,形成“上升——稳定——下降”的规律。根据这一规律,体育课一般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准备部分主要是动员学生的有机体进入运动状态,主要通过各种小强度的跑动、牵拉、伸压、游戏来完成;基本部分是一堂体育课的主干部分,主要用来进行各种练习,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都较高;结束部分主要安排在体育课的末端,主要目的是对运动产生的疲劳进行积极恢复,可以采用按摩、推拉、捻动等放松手段。
3 技能形成规律
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形成运动技能,运动技能的形成需要长期的重复练习,运动技能在形成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运动技能的形成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值得明确的是,这三个阶段并没有清晰、明显的界限,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是为了在不同的阶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体育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三 基本假设
1 学校体育具有教育功能
体育被认为是教育的一个分支,与德育、智育、美育等共同完成对人的教化,促进人的完善发展和社会化。在学校教育中开设体育课,第一个假设就是体育具有教育功能,具有和德育、智育、美育不一样的、独特的教育功能。比如,体育对人的情感、意志品质、心理的塑造,对公平、自由、平等、规则等意识的培养。
2 学校体育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学校体育的目标紧紧围绕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因此,这个目标就是学校体育的第二个假设,学校体育的实践就是为了证明这个假设的成立。然而,近20年来,学生某些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降,这给学校体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有人对学校体育充满质疑,更有人提出要取消学校体育,学校体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人“关注”。我们相信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决非学校体育一个人的错,但是学校体育却有推卸不掉的责任。从小学到大学,没有任何一门课程可以像体育一样始终不间断地得到贯策落实,然而也没有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持续多年下降。对于这样一个事实,学校体育需要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3 同龄学生的身体发育水平相近
学校体育课程按照不同的年龄段分为不同的水平,这是比较客观的。然而,我们发现,即使是同龄的孩子,其身体、智力发育水平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学校体育必须有第三个假设:同龄学生的身体发育水平相近。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假设基础上,才可以开设统一的体育课程。
四 基本方法
对学校体育学进行研究需要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学校体育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发现是以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为前提条件的。
1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是指收集与课题有关的知识和信息,在对其进行归纳整理的基础上对文献内容进行分析,以获取间接知识的方法。文献法不仅看重资料的收集、整理,更注重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查阅文献,研究者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形成对研究领域清晰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发现课题。对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是科学研究的开始,是实事求是。
2 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研究,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比较既可以找出自己的差距,发现不足,清醒地认识自我。又能挖掘自己的优点,增强信心。比较可以是纵向的比较,也可以是横向的比较;可以是国内的比较,也可以是国外的比较。比较研究法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类研究之中。对于学校体育学的研究,更要运用比较研究法对国内不同地区、国内与国外的学校体育现象进行比较研究,探寻学校体育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从而更好地改进学校体育。
3 实验法
实验法就是依据一定的研究目的与假设,人为地控制某些因素、突出某些因素,在一种“纯化”的状态下寻求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的方法。在学校体育学的研究过程中,经常采用实验法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训练方法、课程设置、课程模式等进行研究。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结果比对,决定新的教学方法、课程模式的优劣。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经常采用实验法来确定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五 小结
学校体育学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对其进行研究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学理基础上。所谓学理明确讲就是指一个学科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假设、基本方法。对学校体育学进行学理研究本质上是对其进行方法论的研究,这有利于全面认识、把握、理解学校体育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