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集体备课为课堂教学的同步、有效、科学提供了必要的前期准备,不过强化集体备课的同时也要考虑多元化教育价值的追求。避免教师依赖心理的产生和个体素养的不均衡,以及目标预设的单一化、教学过程的趋同性和形同作秀的表演式课堂的产生。
【关键词】集体备课课堂教师素养同质化
集体备课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各级教育行政领导所重视,通过集体备课可以避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等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低效型课堂的产生,充分保障了有效教学、高效教学的实施。但是集体备课在博采众长,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而形成教学效果的大一统时,如果不能对教师个体二次备课给予充分重视和有效监督,很容易使部分教师个体课堂教学产生趋同性。借用当年韩少功在上海大学首届文学周上指出的“文学陷入‘同质化’围城”的演讲题,我认为,集体备课应重视并避免让课堂教学陷入同质化围城。之所以有这种担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考试成绩的单一化评价消减了教师多元化教学价值的追求,集体备课难以突破教学目标功利化的围城
虽说现在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和考量尽量避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单一标准,但是只要高考存在,竞争存在,那么社会、家长、学校对教师的认可,就不可能不从考试成绩这一显性的、易于把握的标准去衡量。突出的考试成绩可以掩盖教育教学手段的简单化,可以弱化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因而教师教育价值的追求就变得唯一而现实,即使是在当下集体备课过程中也很少会考虑到多元化的教育价值。“培养‘基础扎实、自主发展、个性丰富、富于创新’的人才”①的教育教学目标常常缩水,“教学就是应对高考”成为所有教师的共识,“教学就是为了应试”成为课堂教学的金科玉律。
拿语文学科来说,语文对社会对学生所承担的精神引导作用在弱化,当语文的文学性被边缘化之后,教师不愿再去承担春风化雨的教化功能和独木难支的社会使命。这表现在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备课,一方面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沉睡的巨人”(美国教育家托马斯·克里纳语)还是很少作为文本开挖和研究的内容,另外一方面对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审美和探究能力探讨得还不够。这样集体备课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不了急功近利的思想,改变不了教师对功利化教学目标的短视行为。
二、对备课集体的心理依赖滋生个人钻研的惰性,集体备课容易导致教学过程趋同化
集体备课强化了团队合作,打破了教师各自为阵、孤军作战的困局,将优秀教师的智慧整合成集体的优势,对帮助和提高经验和能力相对较弱的教师个体教学起到了填沟补壑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不能不承认教师的“职业倦怠已成为一个非常普遍和现实的问题”,“教师职业倦怠的突出表现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疏离冷漠,缺乏激情与理想。”②这也使得一部分教师对集体产生“大树底下好乘凉”的依赖心理和“跟着哥哥进城”的从众想法,滋生不愿对教学过程再思考,对文本内容再研究的惰性。有的备课组在集体备课后往往形成较为理想的教案,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可以使教学的过程最优化,只是有些教师把备课组集体层面上的教学案例作为实施个体教学的唯一模本,忽略班情和学生个体特性,一成不变地在课堂“照本宣科”,如果集体备课过程中对教学策略、班级学情分析把握不到位。那么“照本宣科”的结果就是使“关注差异、主体参与、发挥潜能”的教学思想成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招魂幡。
集体备课说到底是搞好个人备课的手段和重要环节,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搞好个人备课,“教师必须让自己的灵魂在现实面前保持冷静与恬淡,他必须不断‘塑造’与‘加固’自己的灵魂,不停地读,不停地想,不懈地探索”③,通过个人再备课落实集体备课的成果和要求,形成符合班级实情的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这样才不至于使得集体备课成为部分教师懒惰的温床,才能避免课堂教学“随大流”趋同大众化。
三、教师个体素养的欠缺难以驾驭新教学理念的实施,集体备课应格外关注教学模式趋同作秀的形式化
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的时候,课堂秩序的控制,教学任务的完成,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有些课堂表面看起来气氛活跃,片面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所以,教学理念的转化实施与教师个体素养是密切联系的,如果教师个体素养跟不上、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强,集体备课后新理念的实施很可能就是依样画瓢、生搬硬套,教学过程的“差之毫厘”,其效果往往“失之千里”。依据新理念生成的课堂模式很多,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但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基础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会给目标的达成造成更大的困难,也会使这种本来在某个方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变得单一、呆板而让学生心生厌烦,不同的教师个体、不同的课程安排模仿采用同一模式只会是一种形式化的作秀,也会让人感到俗不可耐。比如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组织学生讨论等,并非所有的课、所有的内容都需要,那样的话可能花费了教师很多的时间,结果却适得其反,到不如把备课的精力放到对文本的开挖上,放到对学生个体的研究上。著名教育家怀海特认为:“教育的过程像生活的过程一样,必须致力于指导激发,而不是强加一种预定的和没有意义的模式。”
所以,集体备课也应该在课堂模式的选用上多加研究,针对不同班级学情、不同文本特性、不同教师个体确定教学所需的手段、方法,选用不同的模式。这样就会避免使集体备课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紧箍咒,避免使教学模式沦为形式化的作秀道具。
目前集体备课,大都把重点放在教学的内容等几个“统一”和具体问题的研究解决上。而在集体备课中应注重教学观念的更新,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针对教师个体教学风格不同,班级学生情况不同,文本内容难度不同等情况,正确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发挥教师个性的关系,逐步提升集体备课的层次,把集体备课转化为“集体研究”。这样,课堂教学就有可能避免身陷“同质化”的围城,而真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教育教学新局面。
【注释】
①肖川的.《教育的视界》,岳麓书社.
②③黄燕 主编.《中国教师缺什么》,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关键词】集体备课课堂教师素养同质化
集体备课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各级教育行政领导所重视,通过集体备课可以避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等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低效型课堂的产生,充分保障了有效教学、高效教学的实施。但是集体备课在博采众长,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而形成教学效果的大一统时,如果不能对教师个体二次备课给予充分重视和有效监督,很容易使部分教师个体课堂教学产生趋同性。借用当年韩少功在上海大学首届文学周上指出的“文学陷入‘同质化’围城”的演讲题,我认为,集体备课应重视并避免让课堂教学陷入同质化围城。之所以有这种担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考试成绩的单一化评价消减了教师多元化教学价值的追求,集体备课难以突破教学目标功利化的围城
虽说现在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和考量尽量避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单一标准,但是只要高考存在,竞争存在,那么社会、家长、学校对教师的认可,就不可能不从考试成绩这一显性的、易于把握的标准去衡量。突出的考试成绩可以掩盖教育教学手段的简单化,可以弱化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因而教师教育价值的追求就变得唯一而现实,即使是在当下集体备课过程中也很少会考虑到多元化的教育价值。“培养‘基础扎实、自主发展、个性丰富、富于创新’的人才”①的教育教学目标常常缩水,“教学就是应对高考”成为所有教师的共识,“教学就是为了应试”成为课堂教学的金科玉律。
拿语文学科来说,语文对社会对学生所承担的精神引导作用在弱化,当语文的文学性被边缘化之后,教师不愿再去承担春风化雨的教化功能和独木难支的社会使命。这表现在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备课,一方面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沉睡的巨人”(美国教育家托马斯·克里纳语)还是很少作为文本开挖和研究的内容,另外一方面对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审美和探究能力探讨得还不够。这样集体备课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不了急功近利的思想,改变不了教师对功利化教学目标的短视行为。
二、对备课集体的心理依赖滋生个人钻研的惰性,集体备课容易导致教学过程趋同化
集体备课强化了团队合作,打破了教师各自为阵、孤军作战的困局,将优秀教师的智慧整合成集体的优势,对帮助和提高经验和能力相对较弱的教师个体教学起到了填沟补壑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不能不承认教师的“职业倦怠已成为一个非常普遍和现实的问题”,“教师职业倦怠的突出表现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疏离冷漠,缺乏激情与理想。”②这也使得一部分教师对集体产生“大树底下好乘凉”的依赖心理和“跟着哥哥进城”的从众想法,滋生不愿对教学过程再思考,对文本内容再研究的惰性。有的备课组在集体备课后往往形成较为理想的教案,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可以使教学的过程最优化,只是有些教师把备课组集体层面上的教学案例作为实施个体教学的唯一模本,忽略班情和学生个体特性,一成不变地在课堂“照本宣科”,如果集体备课过程中对教学策略、班级学情分析把握不到位。那么“照本宣科”的结果就是使“关注差异、主体参与、发挥潜能”的教学思想成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招魂幡。
集体备课说到底是搞好个人备课的手段和重要环节,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搞好个人备课,“教师必须让自己的灵魂在现实面前保持冷静与恬淡,他必须不断‘塑造’与‘加固’自己的灵魂,不停地读,不停地想,不懈地探索”③,通过个人再备课落实集体备课的成果和要求,形成符合班级实情的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这样才不至于使得集体备课成为部分教师懒惰的温床,才能避免课堂教学“随大流”趋同大众化。
三、教师个体素养的欠缺难以驾驭新教学理念的实施,集体备课应格外关注教学模式趋同作秀的形式化
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的时候,课堂秩序的控制,教学任务的完成,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有些课堂表面看起来气氛活跃,片面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所以,教学理念的转化实施与教师个体素养是密切联系的,如果教师个体素养跟不上、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强,集体备课后新理念的实施很可能就是依样画瓢、生搬硬套,教学过程的“差之毫厘”,其效果往往“失之千里”。依据新理念生成的课堂模式很多,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但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基础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会给目标的达成造成更大的困难,也会使这种本来在某个方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变得单一、呆板而让学生心生厌烦,不同的教师个体、不同的课程安排模仿采用同一模式只会是一种形式化的作秀,也会让人感到俗不可耐。比如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组织学生讨论等,并非所有的课、所有的内容都需要,那样的话可能花费了教师很多的时间,结果却适得其反,到不如把备课的精力放到对文本的开挖上,放到对学生个体的研究上。著名教育家怀海特认为:“教育的过程像生活的过程一样,必须致力于指导激发,而不是强加一种预定的和没有意义的模式。”
所以,集体备课也应该在课堂模式的选用上多加研究,针对不同班级学情、不同文本特性、不同教师个体确定教学所需的手段、方法,选用不同的模式。这样就会避免使集体备课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紧箍咒,避免使教学模式沦为形式化的作秀道具。
目前集体备课,大都把重点放在教学的内容等几个“统一”和具体问题的研究解决上。而在集体备课中应注重教学观念的更新,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针对教师个体教学风格不同,班级学生情况不同,文本内容难度不同等情况,正确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发挥教师个性的关系,逐步提升集体备课的层次,把集体备课转化为“集体研究”。这样,课堂教学就有可能避免身陷“同质化”的围城,而真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教育教学新局面。
【注释】
①肖川的.《教育的视界》,岳麓书社.
②③黄燕 主编.《中国教师缺什么》,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