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应注意避免课堂教学的同质化倾向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vgb345g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集体备课为课堂教学的同步、有效、科学提供了必要的前期准备,不过强化集体备课的同时也要考虑多元化教育价值的追求。避免教师依赖心理的产生和个体素养的不均衡,以及目标预设的单一化、教学过程的趋同性和形同作秀的表演式课堂的产生。
  【关键词】集体备课课堂教师素养同质化
  集体备课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各级教育行政领导所重视,通过集体备课可以避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等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低效型课堂的产生,充分保障了有效教学、高效教学的实施。但是集体备课在博采众长,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而形成教学效果的大一统时,如果不能对教师个体二次备课给予充分重视和有效监督,很容易使部分教师个体课堂教学产生趋同性。借用当年韩少功在上海大学首届文学周上指出的“文学陷入‘同质化’围城”的演讲题,我认为,集体备课应重视并避免让课堂教学陷入同质化围城。之所以有这种担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考试成绩的单一化评价消减了教师多元化教学价值的追求,集体备课难以突破教学目标功利化的围城
  虽说现在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和考量尽量避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单一标准,但是只要高考存在,竞争存在,那么社会、家长、学校对教师的认可,就不可能不从考试成绩这一显性的、易于把握的标准去衡量。突出的考试成绩可以掩盖教育教学手段的简单化,可以弱化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因而教师教育价值的追求就变得唯一而现实,即使是在当下集体备课过程中也很少会考虑到多元化的教育价值。“培养‘基础扎实、自主发展、个性丰富、富于创新’的人才”①的教育教学目标常常缩水,“教学就是应对高考”成为所有教师的共识,“教学就是为了应试”成为课堂教学的金科玉律。
  拿语文学科来说,语文对社会对学生所承担的精神引导作用在弱化,当语文的文学性被边缘化之后,教师不愿再去承担春风化雨的教化功能和独木难支的社会使命。这表现在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备课,一方面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沉睡的巨人”(美国教育家托马斯·克里纳语)还是很少作为文本开挖和研究的内容,另外一方面对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审美和探究能力探讨得还不够。这样集体备课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不了急功近利的思想,改变不了教师对功利化教学目标的短视行为。
  二、对备课集体的心理依赖滋生个人钻研的惰性,集体备课容易导致教学过程趋同化
  集体备课强化了团队合作,打破了教师各自为阵、孤军作战的困局,将优秀教师的智慧整合成集体的优势,对帮助和提高经验和能力相对较弱的教师个体教学起到了填沟补壑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不能不承认教师的“职业倦怠已成为一个非常普遍和现实的问题”,“教师职业倦怠的突出表现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疏离冷漠,缺乏激情与理想。”②这也使得一部分教师对集体产生“大树底下好乘凉”的依赖心理和“跟着哥哥进城”的从众想法,滋生不愿对教学过程再思考,对文本内容再研究的惰性。有的备课组在集体备课后往往形成较为理想的教案,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可以使教学的过程最优化,只是有些教师把备课组集体层面上的教学案例作为实施个体教学的唯一模本,忽略班情和学生个体特性,一成不变地在课堂“照本宣科”,如果集体备课过程中对教学策略、班级学情分析把握不到位。那么“照本宣科”的结果就是使“关注差异、主体参与、发挥潜能”的教学思想成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招魂幡。
  集体备课说到底是搞好个人备课的手段和重要环节,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搞好个人备课,“教师必须让自己的灵魂在现实面前保持冷静与恬淡,他必须不断‘塑造’与‘加固’自己的灵魂,不停地读,不停地想,不懈地探索”③,通过个人再备课落实集体备课的成果和要求,形成符合班级实情的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这样才不至于使得集体备课成为部分教师懒惰的温床,才能避免课堂教学“随大流”趋同大众化。
  三、教师个体素养的欠缺难以驾驭新教学理念的实施,集体备课应格外关注教学模式趋同作秀的形式化
  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的时候,课堂秩序的控制,教学任务的完成,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有些课堂表面看起来气氛活跃,片面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所以,教学理念的转化实施与教师个体素养是密切联系的,如果教师个体素养跟不上、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强,集体备课后新理念的实施很可能就是依样画瓢、生搬硬套,教学过程的“差之毫厘”,其效果往往“失之千里”。依据新理念生成的课堂模式很多,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但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基础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会给目标的达成造成更大的困难,也会使这种本来在某个方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变得单一、呆板而让学生心生厌烦,不同的教师个体、不同的课程安排模仿采用同一模式只会是一种形式化的作秀,也会让人感到俗不可耐。比如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组织学生讨论等,并非所有的课、所有的内容都需要,那样的话可能花费了教师很多的时间,结果却适得其反,到不如把备课的精力放到对文本的开挖上,放到对学生个体的研究上。著名教育家怀海特认为:“教育的过程像生活的过程一样,必须致力于指导激发,而不是强加一种预定的和没有意义的模式。”
  所以,集体备课也应该在课堂模式的选用上多加研究,针对不同班级学情、不同文本特性、不同教师个体确定教学所需的手段、方法,选用不同的模式。这样就会避免使集体备课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紧箍咒,避免使教学模式沦为形式化的作秀道具。
  目前集体备课,大都把重点放在教学的内容等几个“统一”和具体问题的研究解决上。而在集体备课中应注重教学观念的更新,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针对教师个体教学风格不同,班级学生情况不同,文本内容难度不同等情况,正确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发挥教师个性的关系,逐步提升集体备课的层次,把集体备课转化为“集体研究”。这样,课堂教学就有可能避免身陷“同质化”的围城,而真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教育教学新局面。
  
  【注释】
  ①肖川的.《教育的视界》,岳麓书社.
  ②③黄燕 主编.《中国教师缺什么》,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当下初高中语文教学,名师出了不少,但整个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却不多,尖端论坛争鸣讨论的主题不少,但可供一线老师学习参考的却不强,教材的版本改变了不少,但教学的内容却差别不大,各种级别的课堂评比大赛不少,但促进教师教学艺术提升的指向却不明。就在前不久有幸参加了全国课堂评比大赛活动,听了高中的赛课,在专家评课中收获了以下几种学说,权当是与众位语文人共享吧。  一、遛狗说  此类大赛专家们的当场评课往往
在课堂上,我们语文老师往往很困惑:本来精心设计了不少问题,可是大多数学生反应冷淡,或者回答差强人意,就像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再好的“问题”,学生不做出积极的反应,或者能回答问题的只是班里少数的“精兵强将”,对话参与的面不够广,这样课堂教学效果怎么能提高呢?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刻的反思。如果老师把自己置换为学生的角度来想,课堂要想有积极的对话出现,学生必须要想说话,有话可说。老师抛出那么多问题,首先
【内容提要】流行歌曲就像是一本日历每天一过,就要撕去一页,而且不留任何印记,而今天的页章不会是昨天的复始。但古代诗歌,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吟唱,但却透露着浓浓的文学蕴味,散发着浓浓的文学气息,它就像是一个印章,深深的印在文学史上,悠远典雅,经久不衰。时代在变迁,文化在发展,但是,许多真正的文化知识却像一粒粒细沙,从我们指缝间滑落,被我们所遗弃,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我们真诚期待广大青少年能看到古典文学
【内容摘要】要让学生在写作时左右逢源,得心应手,那么不止要拥有素材,还必须善于运用素材。获取作文素材的途径是生活与阅读。生活中的材料最丰富,要多观察,勤活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可从课本中多多积淀,也可从课外阅读中广泛汲取,更可从新闻媒介和影视作品中提炼。而运用素材则需“量身定法”,短小的素材可用全引法,对于内容较多的素材要用摘引、概括法,而当素材是漫画或是图表时就要用转述法。  【关键词】作文素材
【考纲解析】  高考中涉及到的小说往往是微型小说,容量虽小,但并不意味着肤浅单薄。虽然它写的是小题材,撷取的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断,却是生活内容的高度浓缩。它集中反映生活的矛盾和冲突,触及到生活的本质,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迸发出绚丽的思想火花。常常是以小见大,以微见著,以小事件或平常现象反映大主题或深刻的道理。所以阅读时,必须透过情节、人物和事件,概括出文章的大主题。  “概括作品主题”,是阅读小说最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对考生写作时的文体要求比较宽松,特别是高考作文命题进入新命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时代后,高考作文命题专家在命制高考作文试题时由原来的写作体裁限制比较严格(以往高考作文试题对考生曾有过让考生写记叙文或议论的明确要求)发展到几乎没有体裁限制(有的分省卷高考作文试题要求考生除诗歌外其它体裁不限)。例如,近年来的高考作文试题中有一项要求就是让考生“自选文体”(原来高考语文全国卷中曾经不当地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一定要重视教学开始的导入艺术。  在中学的语文课文中,我们接触到多种文体,在设计导入时一定要因文制导:文情并茂的散文可以导之以情,以情激情;平实浅易的说明文宜导入以趣,激发学习情趣;富于哲理和逻辑力量的议论文应当导之以理,启发学生思考。导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课文,教师应作不同的导入设计,这样才能“引人入胜”。  结合十几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现归纳以下几种导入方
师: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优美宁静、和平幸福的人间仙境,令人心驰神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诗歌《归园田居》,了解一下陶渊明的现实生活。好,大家齐声朗读《归园田居》(其三)。  生齐声朗读。  归田园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师:现在,如果请同学们用纸和笔,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在清代除了曹雪芹的《红楼梦》享誉我国小说之界外还有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同样轰动至极。在这部小说中吴敬梓以极尽嘲讽之妙笔,用辛辣刚劲之语言,绘声绘色地刻画了一个儒林世界,鲁迅先生曾经评价其为说“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纵观全书,我个人认为最具讽刺色彩的莫过于《范进中举》这一精彩片断了。  略窥题目:范进,人名,这让我想到周进,两人异姓同名。“进”在读书人眼中应该代表着进取或暗合中进士之意,由名而知,范
我们每个教师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兴趣从何而来呢?她来自学生们的好奇心,是对未知世界的渴求、对过去的思考、对将来的猜想,这所有的一切最终归结为一个大大的问号,这就是数学课堂教学内在的驱动力。该如何生成并驾驭好这强大的动力呢?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好比是在这些“问题”上的舞蹈。  1.紧扣主题,生成重点问题  每节课都会有一个主题,她一定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