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抓好师德建设,建立教师培训、评估、研究体系,努力建设适应中小学素质教育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素质教育 教学质量
实施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各级教育的方向。中小学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着青年一代的成长进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拥有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是亟待我们研究的课题。
一、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现状
我国中小学教师担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下一代的茁壮成长。纵观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总体上素质较高,通过他们的辛勤耕耘,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同时,也不应忽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受教育者所处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出现了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知识需求与教育者自身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
1、教育理念变化,部分教师仍停留在“授业”观念上。一些中小学教师仍抱着千百年的传统“传道、授业、解惑”观念不放,推崇“师道尊严”,将学生看成被动接受教育的“容器”,学生唯师命是从,唯唯诺诺,学生被驯化成无条件服从、被动接受的学舌鹦鹉。
2、教育目标变化,一些教师仍习惯于传统授课方式。基于传统教育理念基础上的授课必然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把学生当“观众”和“听众”、通过一支粉笔、一张嘴讲课,由满堂灌、题海战术、加班加点、一言堂等单向传导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并采用考试、排名、训话、惩罚等手段,使学生主体性地位丧失,限制学生个性发展。
3、国内形势发展,少数教师缺乏相应道德情操。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学校忽视教师的“师德”培养,不少教师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经不住金钱的诱惑,耐不住清贫,不安心教学,心情浮躁,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同时,少数学校还发生体罚、亵渎学生案件。这些严重影响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也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4、信息技术发展,不少教师不能熟练运用信息手段于课堂。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各个社会领域的广泛运用,对提高效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领域也要与信息技术结合,走信息化教学的路。但是,目前,不少中小学院校教师,他们掌握网络、信息知识有限,导致网络意识和数字化观念不强,不能熟练整合信息化手段于课堂。
二、时代对教师队伍素质的要求
面对这些情况,中小学教师必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更新教育理念,加强自身道德情操养成,提高自身理论水平、知识结构,改革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方式,整合信息技术促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1、教育理念变化,要求教育者积极更新教育理念。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来来”的战略思想,为很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指明方向。实施素质教育以培育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教育最终目标。
2、教育目标变化,要求老师采用先进授课思想。课堂教学并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但它是教育活动最重要的一部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教师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会正确选择,尊重学生的选择,引导学生主动追求和实现个人在教育中自我发展及对未来社会价值;教师要放下架子,走近学生,采用互动的方式与学生平等交流;采用案例教学,善于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品质,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运用点拨、诱导、激励手段开展赏识教育;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穿插德育知识,用学生爱听的语言,把人生哲理、伦理道德、民族优良传统寓于故事之中,启迪学生心扉,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
3、国内形势发展,要求加强教师的道德情操教育。改革开放的发展,面对不少教师违背职业道德现象,必须要注意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道德情操教育道德情操。教育者道德情操,是指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德为师之本,师者需德高。
4、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并善于运用信息手段于课堂。當今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在初中阶段除了少数同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外,绝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女生)的思维还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三、建立提高教师素质激励机制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启发教师自觉、通过精神激励的基础上必须从体制上采取有力机制,推动教师队伍整体提高。
1、建立教师质量评估系统。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以教育对象的心理、知识和能力为出发点的学校教育必然是动态变化的,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对教师教学水平、道德情操进行经常性的评估。从教书育人、德操品行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对改进教学、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直接意义。通过准确了解教育活动中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析,为教师改进教学、深化改革提供依据。
2、完善教师院校培训体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教育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这一变革对教师的知识层次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教育活动是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因才施教的科学活动,需要教师具有理解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还要具备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会学生学习能力,同时对教师的学历层次、文化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3、搭建学校教师科研平台。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如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考评方式改革等许多复杂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然要求学校管理者以构建一种学习型校园的理念找准教师成长的突破点,认清教学与学习、科研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充分发挥教育者的聪明才智,为教师搭建学习、科研平台,营造教师学习交流、科研氛围,推动教师自己动手解决素质教育中的难题,为教师发展提供适宜土壤。教师在一起学习交流研究授课技巧、教学课程、教育理论等心得体会,达到互通有无,共同提高的目的。这样,学校不仅可充分整合学校教育资源,使有限教学资源得到优化,把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还可通过教育开放式交流机制,使教师有机会和同行展开交流,共同研究,极大地提高学校知名度,提高学校办学效益,有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作者简介:秦瑞杰,山东青岛胶州市胶西镇苑戈庄小学教师,长期从事农村小学教学的管理和教学工作,对农村小学教学有着长期的研究,其中撰写的论文《浅淡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如何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音乐课的教学》等多篇论文获奖。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素质教育 教学质量
实施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各级教育的方向。中小学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着青年一代的成长进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拥有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是亟待我们研究的课题。
一、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现状
我国中小学教师担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下一代的茁壮成长。纵观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总体上素质较高,通过他们的辛勤耕耘,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同时,也不应忽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受教育者所处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出现了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知识需求与教育者自身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
1、教育理念变化,部分教师仍停留在“授业”观念上。一些中小学教师仍抱着千百年的传统“传道、授业、解惑”观念不放,推崇“师道尊严”,将学生看成被动接受教育的“容器”,学生唯师命是从,唯唯诺诺,学生被驯化成无条件服从、被动接受的学舌鹦鹉。
2、教育目标变化,一些教师仍习惯于传统授课方式。基于传统教育理念基础上的授课必然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把学生当“观众”和“听众”、通过一支粉笔、一张嘴讲课,由满堂灌、题海战术、加班加点、一言堂等单向传导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并采用考试、排名、训话、惩罚等手段,使学生主体性地位丧失,限制学生个性发展。
3、国内形势发展,少数教师缺乏相应道德情操。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学校忽视教师的“师德”培养,不少教师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经不住金钱的诱惑,耐不住清贫,不安心教学,心情浮躁,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同时,少数学校还发生体罚、亵渎学生案件。这些严重影响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也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4、信息技术发展,不少教师不能熟练运用信息手段于课堂。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各个社会领域的广泛运用,对提高效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领域也要与信息技术结合,走信息化教学的路。但是,目前,不少中小学院校教师,他们掌握网络、信息知识有限,导致网络意识和数字化观念不强,不能熟练整合信息化手段于课堂。
二、时代对教师队伍素质的要求
面对这些情况,中小学教师必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更新教育理念,加强自身道德情操养成,提高自身理论水平、知识结构,改革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方式,整合信息技术促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1、教育理念变化,要求教育者积极更新教育理念。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来来”的战略思想,为很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指明方向。实施素质教育以培育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教育最终目标。
2、教育目标变化,要求老师采用先进授课思想。课堂教学并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但它是教育活动最重要的一部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教师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会正确选择,尊重学生的选择,引导学生主动追求和实现个人在教育中自我发展及对未来社会价值;教师要放下架子,走近学生,采用互动的方式与学生平等交流;采用案例教学,善于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品质,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运用点拨、诱导、激励手段开展赏识教育;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穿插德育知识,用学生爱听的语言,把人生哲理、伦理道德、民族优良传统寓于故事之中,启迪学生心扉,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
3、国内形势发展,要求加强教师的道德情操教育。改革开放的发展,面对不少教师违背职业道德现象,必须要注意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道德情操教育道德情操。教育者道德情操,是指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德为师之本,师者需德高。
4、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并善于运用信息手段于课堂。當今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在初中阶段除了少数同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外,绝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女生)的思维还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三、建立提高教师素质激励机制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启发教师自觉、通过精神激励的基础上必须从体制上采取有力机制,推动教师队伍整体提高。
1、建立教师质量评估系统。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以教育对象的心理、知识和能力为出发点的学校教育必然是动态变化的,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对教师教学水平、道德情操进行经常性的评估。从教书育人、德操品行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对改进教学、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直接意义。通过准确了解教育活动中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析,为教师改进教学、深化改革提供依据。
2、完善教师院校培训体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教育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这一变革对教师的知识层次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教育活动是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因才施教的科学活动,需要教师具有理解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还要具备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会学生学习能力,同时对教师的学历层次、文化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3、搭建学校教师科研平台。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如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考评方式改革等许多复杂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然要求学校管理者以构建一种学习型校园的理念找准教师成长的突破点,认清教学与学习、科研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充分发挥教育者的聪明才智,为教师搭建学习、科研平台,营造教师学习交流、科研氛围,推动教师自己动手解决素质教育中的难题,为教师发展提供适宜土壤。教师在一起学习交流研究授课技巧、教学课程、教育理论等心得体会,达到互通有无,共同提高的目的。这样,学校不仅可充分整合学校教育资源,使有限教学资源得到优化,把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还可通过教育开放式交流机制,使教师有机会和同行展开交流,共同研究,极大地提高学校知名度,提高学校办学效益,有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作者简介:秦瑞杰,山东青岛胶州市胶西镇苑戈庄小学教师,长期从事农村小学教学的管理和教学工作,对农村小学教学有着长期的研究,其中撰写的论文《浅淡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如何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音乐课的教学》等多篇论文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