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型认知风格视角下我国高中物理课程的改进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56031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物理课程设计需要介入整体型认知风格的视角
  物理课程设计是物理教育的核心工作之一.对于课程与教科书的设计,认知心理学已被国际研究者纳入了研究视域. 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指的是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其主要特征是:持久性与一致性[1]58 .在诸多认知风格中,整体型与系列型认知风格显示出了与物理课程设计更为强烈的联系. 整体型认知风格的学生往往倾向于对整个问题涉及的各个子问题的层次结构以及自己将采取的方式进行预测,并且他们的视野比较宽阔,能够把一系列子问题组合起来,而不是一碰到问题就立即着手一步一步地解决;而拥有系列型认知风格的学生一般把重点放到一系列的子问题上,他们把这些子问题联系在一起时,十分注重其逻辑顺序,由于他们通常都按顺序一步一步地前进,所以他们只有在学习进程快结束时才能对所学内容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看法[1]63. 研究表明,学习材料与认知风格的匹配能够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1] 64.
  之所以聚焦于整体型与系列型认知风格,是因为我国物理教材历史形成的特点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老一辈物理教材编者张同恂先生在总结我国30年物理教材建设经验时指出:“跟国外教材比较,我们教材的知识面比较窄. 从道理上说,应该扩展知识面. 知识面宽,知识更加丰满,可以扩展思路和眼界. 但实际做起来并不容易,这里有主客观的原因. ”“总是说物理课负担重,不断地下发精简指示,顾不上再扩展知识面. 精简教材内容,未必能缓解升学考试压力,减轻教学负担. 升学考试是选拔性的考试,总要有少量难题. 缩小知识面,升学考试就会在某些知识点上‘深挖洞’,出难题,也可能出现偏题.”[2] 应该承认,张先生的论述是深刻而切中的. 物理课程知识面的狭窄不利于整体型认知风格的学生.
  二、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整体型认知风格对物理课程的透视作用在高中物理“电磁场与电磁波”部分体现得最具典型性. 在现行高中物理课程体系中,电磁场与电磁波内容被纳入选修3-1、3-2、3-4部分(如表1所示).
  应该说,学生在学完电场与磁场的基本知识后,对二者都形成了“单一来源”的印象,而电磁感应与电磁波知识的加入则动摇了这种“单一来源”带来的确定感. 如果说“电磁感应”大量的篇幅和训练相对强化了“磁生电”的确定感,而“变化的电场会产生电场”的缺失则使磁场来源的非单一性成了学生核心的疑虑.即疑虑:变化的电场与电流这两种来源,哪者更为基本?是否还存在其他来源?加之本部分定则、术语的繁多,因此甚至使学生难以辨别自己疑虑的真正根源.
  整体来看,现行高中物理课程对电磁场与电磁波部分的布局显得分散,且缺乏联系性与确定感.可以说,以上所有的问题对整体型认知风格的学生都是不利的.而在高中阶段,整体型认知风格的学生对学习内容倾向于“要么会、要么就不去了解”,并表现出顿悟思维的倾向,因此往往会被误解为“钻牛角尖”或“强迫症”“拖延症”.然而每种认知风格都不应受到歧视与责备,相反,在学习功利化与浅层化的不良趋势下,整体型的认知风格恰恰是应该被关注与呵护的.
  三、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设计的改进建议
  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设计的改进就应着眼于整体型的认知风格展开. 如图2所示,是课程改进的结构图.
  如图2,课程改进的关键是Ⅰ、Ⅱ部分的逻辑整合.
  (一)区分静电场与涡旋电场
  为实现电场来源的清晰性,课程设计可以考虑在电磁感应之前对电场做出静电场与涡旋电场的分类,同时指出二者具有不同的来源.之所以不在电场的基础章节呈现,是由于“电场”的相关概念与规律要实现对各种电场的充分概括性,否则学生有可能认为静电场与涡旋电场拥有质的不同.在这个意义上,电场的相关基本概念和规律发挥了先行组织者的作用.而对静电场与涡旋电场的区分则成了“电磁感应与电磁波”教学的先行组织者.   (二)“位移电流”概念的引入
  理顺磁场的来源需要引入“位移电流”的概念,即“电位移矢量通量对时间的变化率”,在高中课程中可表述为“变化的电场”. 这一概念可考虑置于“电磁振荡与电磁波”的章节,其引入的必要性也是出于先行组织者的考量.在历史层面,奥斯特实验对电流产生磁场的揭示构成了电磁学的重要突破;而该实验与现象的密切关联也使其体现了更多的“经典”性;此外,学生在初中就学习了奥斯特实验,因此对“恒定电流产生磁场”的认知是先存在且相对巩固的,甚至是刻板的.这就造成了对“变化的电场”这一磁场的另一来源感到难以接受.而“位移电流”概念将变化的电场(电位移矢量的通量)也视为一种电流,就将新知识成功纳入了已有的框架中.事实上,当历史上麦克斯韦用几个方程式表达了已有的电磁规律之后,发现了其中的矛盾只有加上“位移电流”这一项,方程才能实现彼此相容.而正是“位移电流”的一项导致了电磁波这一重大发现[3] .而对于位移电流的真正内涵则在高中课程中不需作更深的展开.
  (三)“磁荷”概念引入的可能
  麦克斯韦方程未能实现完美的对称性,即缘于磁单极子的难寻.德国卡尔斯鲁厄教材编者赫尔曼教授区分了作为物理量的“磁荷(描述磁极的量)”与作为物理实在的“磁单极子”的不同:“一个物理量并不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东西,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它是描述自然的工具.”[4] 因此,他建议在物理课程中引入磁荷的概念. 事实上,这一举措已在卡尔斯鲁厄物理课程(KPK)中得到了体现,是为重构本部分课程的另一重要思路. 然而,物理概念及其表述不仅有抽象概括的功能,也必然地发挥着隐喻的作用.而隐喻与逻辑一样,是科学模型建立甚至科学认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甚至更加重要的认识模式. 如是观之,虽然磁荷概念并不代表磁单极子的实体,但是也会造成“磁单极子存在”的暗示或误解.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在磁单极子发现前,“磁荷”仍然不宜在中学物理中作为课程重构的基点.
  (四)避免认知风格匹配的极端化
  需要避免的是认知风格匹配的绝对化. 事实上,整体型认知风格也并非没有缺点,“病态”的整体型认知会倾向于做出不合适的、未经深思熟虑的类推,或在没有了解足够证据的情况下基于形成个人的判断并将其运用于其他方面[1]63. 显然,课程设计注定不能对此做出片面的迎合,更何况存在学科本身的约束.
  课程与教学的配合也是避免认知风格绝对化的重要途径,毕竟课程内容的组织无法等同于学生的学习. 在对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组织进行整体型认知风格改进的背景下,教学的方法与风格也应该与此匹配,但是亦不能走向极端,而应有效利用整体型的课程框架,发扬其便于实行“渗透式教学”的特点,这需要教学的勇气与智慧.此外,对前述磁荷与磁单极子的问题,教学中甚至可以将其以开放性问题的方式提出,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展开研习. 毕竟电磁场理论是一个仍然开放的体系.
  四、总结与展望
  (一)提升我国物理课程的理论化程度
  与整体型认知风格的匹配对应的就是课程理论化程度的提升. 开展这一探索的历史原因则如前所述.历次课程改革中对儿童中心、探究应用的强调忽视了物理学“理论学科”的身份. 某种程度上,我国物理课程体系一直以来都缺少“培养理论物理学家”的课程目标.而增强物理课程的理论化程度作为德国KPK、美国《概念物理》等物理课程所代表的重要方向已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一改革趋势应该引起我国物理课程建设的重视.
  值得肯定的是,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与实践已然为这种改进提供了一些良好条件.如当前课标修订就强调了整合与衔接的理念,而学校场域下的走班制、选课制、校本课程、选修课程等改革已经为课程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与灵活性.
  (二)将结构图示纳入物理课程文本
  在物理教科书的编制体例上,如前所用的课程结构示意图很好地突出了课程的主要结构和逻辑框架,因此值得被纳入课程文本的编制.
  物理学科作为范式化最强的学科,较之其他学科更具备做出课程结构图的基础与可能,因此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结构图的设计应注意的是,应力图实现结构图的简约与重点的突出. 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应力戒结构图的繁多,即尽量避免出现“一节一图”、“一章一图”,且最好能实现多章一图、一册一图或跨模块作图等情形.
  (三)指导物理课程文本的阅读方法
  应该指出的是,物理学科出身的教师与考试文化影响下的学生普遍缺乏文字材料的阅读方法,而对“公式结论”更为敏感.这使得他们失去了大量的理解物理意义的机会,也使整个课程设计的结构有落空之虞.
  有鉴于此,教材编写单位应在教师用书中介绍教材阅读的方法与建议,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以及师范教育也应纳入课程文本阅读的方法指导.更为重要的是,阅读物理课程文本的方法并非限定于阅读课程文本本身,物理课程设计者与物理教师应分别向教师与学生有计划地开列参考书单并提供相应的阅读建议,指出与课程文本的联系. 由此,通过开放性阅读文化的营建,物理课程对师生不同认知风格的包容与理解就能达到新的水准.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 第二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课程教材研究所. 新中国中小学教材建设史(1949-2000)研究丛书 物理卷[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395.
  [3] 赵凯华,陈熙谋. 新概念物理教程电磁学[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01.
  [4] HERRMANN F, JOB G. 物理学的历史负担——KPK物理教师参考文集[M]. 陈敏华,译.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46.
其他文献
作为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试卷讲评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熟练技能,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拓宽思路,揭示规律,提高能力。特别是在初三复习阶段,上好试卷讲评课尤为重要。要高效地上好试卷讲评课,课前做足准备,肯定是高效试卷讲评的基础。如统计好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各分数段的人数的分布情况,统计好每题的得分率、每题的解答情况等。其中重点记录哪些题的失分率高,哪些失分是因非智力因素如审题不仔细、粗心大
回家找一找,妈妈身上最难看的地方。这是老师给一年级新生布置的第一次家庭作业。  第二天,老师让大家谈谈,自己妈妈身上最难看的地方是哪里。同学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  老师环视了大家一眼,说:“那我先来谈谈。昨天我也特地回去看望了我的妈妈。妈妈的腰不太好,她佝偻着腰,在厨房里忙着。妈妈年轻的时候,腰杆挺直,腰曾经是妈妈身上最好看的部分,现在却成了妈妈身上最难看的地方。”  老师
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目标多元化,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使得教师很难确立课堂的教学目标,或者说,目前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目标的制定缺少明确的标准。  一、现状分析  传统的课堂教学总要设计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往往是“三要求”:新课标要求、单元导向、课文重点。比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在沙漠中心》的教学,一般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会列出以下几点:  1.理清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
有这么一个案例:在教学历史(人民版)必修第三册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一章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通过本章节知识学习,你对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有何建议?问题虽然有些突兀,但意图还是显而易见的,希望学生将历史的认识与现实相结合,得出学校需要民主、平等的人文环境的结论。在学生的回答中,有一位学生讲了这么一句话:“希望校长吃与我们一样的饭。”初听上去,以为该生在课堂捣乱,但一品味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是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英语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同  时,《英语课程标准》也对相应等级学生的年阅读量作了明确规定。然而,调查发现,很多学生经过几年在校学习并未达到规定的阅读目标,学生的阅读能力滞后,高耗低效现象普遍存在,阅读训练效果不够理想。我校经过在初一部分学生中的探索与实践,发现 “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英语阅读训练是快速提
摘 要:当前中小学课堂仍然缺乏生动和生机,其主要症结在于学生活动的形式化、程式化和随意化。为此,教师需要加强研究和培训,积极寻求突围之策,将“学”作为学生活动的出发点,将“活”作为学生活动的着力点,将“动”作为学生活动的关键点。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学生活动;实践误区;改进策略  生物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因此生物学蕴含着人类认识自然、探索自然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只是把学生阅读时获得的体会和理解进行重复学习,那么学生最多也就是强化和巩固了原有的理解。如果我们能够在阅读教学中打破学生的原有理解,对文章的意义进行重新建构,这不仅激活学生沉睡的思维,而且可以提升学生阅读思维的品质[1]。那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如何打破学生的原有的理解呢?质疑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何为质疑?词典意义是提出疑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些疑问,但是学生无疑不表
语文从生活开始,“语文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件、人物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思考,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对此,王尚文先生曾作过一段精辟的论述:“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必须将所教所学的语言有效地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想有效地让生活介
一、问题来源  氢化物的稳定性是试卷中经常考查的题目,通常考查同周期或同主族元素的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一般规律是,同周期从左到右,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增强;同主族从上到下,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但有时题目中会出现既不同周期也不同主族元素的氢化物稳定性的比较,这时候如何比较呢?日前笔者在为某出版社审核一份原创试卷时,就发现有这么一个题目:“H2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但是战争将一些动物变成了武器。有些动物武器获得了一定的效用,还有一些则不靠谱到让人一听名字就会大跌眼镜。鸽子导弹  导弹这种武器恐怕无人不知,可是你听说过“鸽子导弹”吗?是不是光听这个名字就会让你感觉很离谱?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科学家曾试图开发一种“鸽子导弹”:在导弹前端设有镜头,将镜头采集到的目标画面传送到指挥部内部的屏幕上,让受过特殊训练的鸽子用啄屏幕的方法进行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