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土资源作为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它在教学中的开发与渗透需要教师用热情与激情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生活,从探寻“历史渊源”接受文化熏陶,点击“风景名胜”陶冶自然性情,研究“丰富物产”激发朴素乡情等方面入手,提高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拓宽学生的作文空间。
[关键词]语文;乡土文化;有机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的实践观念,引导学生关注本乡本土的人文资源,实现语文学科与乡土文化的有机整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有意识地将乡土文化引入作文教学中。
一、探寻“历史渊源”,接受文化熏陶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建立乡土文化作文资源素材库,积累关于本乡本土的生活素材和历史文化素材,如用专门的素材本(或电子文档)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家乡的见闻感受,收集历史文化知识、民俗传说等,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社会和家乡的历史、现实与发展变化,尤其要了解和掌握家乡的历史文化背景、自然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
同时,注重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对家乡源远流长的历史进行探究和挖掘,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走访等方式,通过上网搜索、查阅书籍等途径收集到相关资料。在调查、采访过程中,学生俨然一个个小历史学家、小考古队员、小记者去深入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从而对家乡生发出更深厚的感情。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找好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的契合点,充分考虑作文课程与地方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兼顾到作文教学中题材、内容、指导的需要,把地方文化和作文课程同步链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和人文的熏染。如品九龙茶、观看东江瀑布时,可以同步链接自然类习作,让学生描绘家乡的青山秀水;欣赏地道的采茶戏,聆听采茶歌时,可以介绍相关的民情风俗,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等。
二、点击“风景名胜”,陶冶自然性情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想尽办法充分利用家乡不可多得的资源,来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素材,提升学生的感悟力,开阔其创作思维。
为了让学生拥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对生活有更真实的体悟,教师可以组织“知我家乡,爱我家乡”活动,带领学生去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品读历史古迹的韵味,从中得到感悟和启迪,以此开阔学生的创作视野,激活学生的创作思路,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学生提笔行文时,就能够文思如泉涌,多方面、多角度地反映家乡,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认识、理解和情感。因为有了真情实感,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在小作者的笔下,会更具灵性,更加生动。
同时,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积累古往今来的诗篇佳作,组织学生认真阅读历代文人,如古代的文化名人等在家乡生活或游历时写下的名篇佳作,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撷取有价值的内容,借鉴其写作方法,在赏读中将自己心目中的家乡与诗词中的家乡相比较,领会诗作的优美意境,品味优美的语言,借鉴精妙的手法,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三、研究“丰富物产”,激发朴素乡情
各地都有丰富的物产。如安远,就以盛产柑橘、西瓜名扬天下,九龙茶、灵芝、香菇闻名遐迩。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这些家乡的特产走进作文课堂,走进学生的作文实践活动中。如分不同专题,让学生通过咨询家乡老人,在网上搜索、查阅有关家乡特产的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从而对家乡特产的外形特征、内在品性(包括营养价值、保健价值、经济价值等)、相关故事有深入的了解。然后,让学生用生动的“解说词”来介绍这些特产的特点,设计生动活泼、朗朗上口的广告语来推销家乡的特产,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来赞美家乡的物产。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来进行作文教学,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体验中,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作文,不仅可以帮其拓宽作文空间,还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良好品德。
乡土资源作为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它在教学中的开发与渗透,需要教师用热情与激情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生活。让学生了解乡土文化,热爱乡土文化,是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和经验世界,培育“精神故园”的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 王 芸
[关键词]语文;乡土文化;有机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的实践观念,引导学生关注本乡本土的人文资源,实现语文学科与乡土文化的有机整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有意识地将乡土文化引入作文教学中。
一、探寻“历史渊源”,接受文化熏陶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建立乡土文化作文资源素材库,积累关于本乡本土的生活素材和历史文化素材,如用专门的素材本(或电子文档)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家乡的见闻感受,收集历史文化知识、民俗传说等,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社会和家乡的历史、现实与发展变化,尤其要了解和掌握家乡的历史文化背景、自然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
同时,注重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对家乡源远流长的历史进行探究和挖掘,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走访等方式,通过上网搜索、查阅书籍等途径收集到相关资料。在调查、采访过程中,学生俨然一个个小历史学家、小考古队员、小记者去深入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从而对家乡生发出更深厚的感情。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找好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的契合点,充分考虑作文课程与地方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兼顾到作文教学中题材、内容、指导的需要,把地方文化和作文课程同步链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和人文的熏染。如品九龙茶、观看东江瀑布时,可以同步链接自然类习作,让学生描绘家乡的青山秀水;欣赏地道的采茶戏,聆听采茶歌时,可以介绍相关的民情风俗,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等。
二、点击“风景名胜”,陶冶自然性情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想尽办法充分利用家乡不可多得的资源,来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素材,提升学生的感悟力,开阔其创作思维。
为了让学生拥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对生活有更真实的体悟,教师可以组织“知我家乡,爱我家乡”活动,带领学生去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品读历史古迹的韵味,从中得到感悟和启迪,以此开阔学生的创作视野,激活学生的创作思路,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学生提笔行文时,就能够文思如泉涌,多方面、多角度地反映家乡,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认识、理解和情感。因为有了真情实感,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在小作者的笔下,会更具灵性,更加生动。
同时,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积累古往今来的诗篇佳作,组织学生认真阅读历代文人,如古代的文化名人等在家乡生活或游历时写下的名篇佳作,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撷取有价值的内容,借鉴其写作方法,在赏读中将自己心目中的家乡与诗词中的家乡相比较,领会诗作的优美意境,品味优美的语言,借鉴精妙的手法,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三、研究“丰富物产”,激发朴素乡情
各地都有丰富的物产。如安远,就以盛产柑橘、西瓜名扬天下,九龙茶、灵芝、香菇闻名遐迩。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这些家乡的特产走进作文课堂,走进学生的作文实践活动中。如分不同专题,让学生通过咨询家乡老人,在网上搜索、查阅有关家乡特产的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从而对家乡特产的外形特征、内在品性(包括营养价值、保健价值、经济价值等)、相关故事有深入的了解。然后,让学生用生动的“解说词”来介绍这些特产的特点,设计生动活泼、朗朗上口的广告语来推销家乡的特产,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来赞美家乡的物产。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来进行作文教学,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体验中,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作文,不仅可以帮其拓宽作文空间,还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良好品德。
乡土资源作为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它在教学中的开发与渗透,需要教师用热情与激情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生活。让学生了解乡土文化,热爱乡土文化,是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和经验世界,培育“精神故园”的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 王 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