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活力课堂构建与策略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554433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活力课堂是以生物课程标准为基础,以学生快乐发展为目标,以优化设计和良性生成的有效教学为过程的充满生机和力量的一个系统整体。活力课堂作为笔者所在校“活力教育”的主阵地之一,要求课堂呈现教学内容宜地合时、教学环节律动变化、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师生关系互动相长的课堂场面,形成新的课堂评价关系。
  优化课堂情境
  在“蚯蚓”一课教学中,笔者创设一个故事情境,优化课堂教学语言,以拟人化第一人称手法,层层递进,引出蚯蚓的生活环境、呼吸、运动、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特征。新课导语:“我们以柔软的身躯常年生活在地里,这里有我们需要的营养,老天的气候变暖变干旱使我们窒息,我们不怕阴暗潮湿,就怕过多的雨,我们辛勤的劳作欣慰在心里,我们不张扬,默默无闻而坚定不移,我们是谁?”引出蚯蚓生活环境的过渡语:“我从哪里来?现在请你把我从土里找出来?你从怎样的土壤里把我找出来了?”引出蚯蚓用湿润的体表呼吸知识点时的过渡语:“我最怕大雨,大雨过后我不得不从土壤里爬出来,有时我会成为禽类的食物,大雨过后我为什么要从土壤中爬出来?”引出“蚯蚓的运动”这一知识点时的过渡语:“我没有脚也没有手,我是怎样从土壤中爬出来的呢?”引出“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这一知识点时的过渡语:“现在我终于搞清了我为什么能爬上地面,当我爬上地面我会感觉阳光刺眼,我怎样对外界的刺激作出的反应的呢?”
  生物活力课堂需要最佳的课堂环境。而教师是课堂情境的创设者,课堂是否有活力,跟教师在课堂上的情感、语言、采取的教学步骤、创设的课堂气氛有直接的联系。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立足生物学科本质,结合教学实践,优化课堂情境,才能让学生的心情激荡,使他们感到生物课堂有魅力。
  营造探究氛围
  新课程课堂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重新定位师生角色,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让学生对新知进行充分“体验和感悟”。在生物活力课堂构建中就要让学生个体能通过自我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进行积极探究,在此基础上体验和感悟,获得对生物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而学生能否进行自主探究,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给学生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和情境。
  在“蚯蚓的生活环境”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笔者尝试让学生自带蚯蚓,当学生没有获取材料时,尝试让学生到校内的土壤中寻找蚯蚓。当以上两种途径均不能达成目标时,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个一半是干燥土壤,一半是潮湿疏松土壤的容器装置,让学生寻找蚯蚓。
  在“探究蚯蚓的运动器官”这一实验时,用光滑的玻璃和硬纸板为对照材料,以研究蚯蚓体表“刚毛”的作用。当实验效果偏离预期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另外提供光滑玻璃和毛玻璃作为实验对照材料。
  在“探究蚯蚓对外激刺激的反应”这一实验时,笔者并没有按教材内容给出实验材料和方案,而是提供食品包装盒、解剖针、手电等材料,尝试让小组设计不同的方案来进行探究。
  巧用生成性资源
  在“蚯蚓的运动”这一知识点教学时,为规划蚯蚓在不同材质上的运动方向,保证实验结果的说服力,笔者为每个小组提供了4条像胶软管。其中一小组学生将一条蚯蚓塞进了软管腔内,无法取出。看似课堂的一个小插曲,却为“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这一探究提供了很好的生成性资源。笔者随即提出分小组设计“解救蚯蚓”的方案。最终学生通过“光刺激”这一方案成功解救蚯蚓,学生也掌握了“蚯蚓的前端神经比较发达,对刺激的反应比较灵敏、准确”这一知识点,取得了超出课堂预设的教学效果。
  总之,生物活力课堂构建,要求教师善于捕捉课堂中生成性资源,善于课后反思随堂生成性资源,把课堂突发性事件当作一种教育的契机,巧用这些资源,并总结研究,从而有效把握规律,优化课堂教学。
  延伸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生物教学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构建活力课堂,教师不应仅仅立足于课堂教学,而要积极向课外拓展延伸,将生物教学资源充分整合和有效利用起来,让学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接触到更多的生物知识,了解更多的生物现象与规律,从而促进教学成效和学生生物素养的提高。
  在“蚯蚓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这一知识点教学中,笔者展示了“达尔文对蚯蚓的评价”“绿色奥运”两则材料来体现蚯蚓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起到了良好效果。受限于课时,课堂上只对蚯蚓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呼吸”“运动”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方面进行了学习,但笔者相信学生还有许多想要了解的知识。于是提出:“你对蚯蚓哪方面的知识想进一步了解?”同时,笔者也展示以下问题:“世界上有多少种蚯蚓?最大的有多大?”“蚯蚓的体表为什么是紫红色的?是保护色吗?”“蚯蚓怎么繁殖后代?”“蚯蚓冬眠吗?”“蚯蚓没有眼睛,它靠什么发现食物呢?”引导学生到课外寻找答案。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近年来,广东省珠海市第七中学在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上,落实公平教育。学校实施四大工程,让每一位教师诗意地幸福工作。学校认为,名校之名在于名师,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学校秉承“办老师和学生都喜欢的书香式生态学校”的理念,把“以老师为本,让老师幸福,让学生快乐”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教师“幸福地做教师,做幸福的教师”。  课改先行与青蓝工程  课改从“改课”开始。根据学校课改的实际需要,
他不是清洁工,但他时常中午把教学楼一至五层打扫一遍;他不是园丁,但他能清楚记得校园花草树木的方位;他不是班主任,但他能经常叫出学生的名字,甚至还知道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习惯。他让一所学校在3年内成为花园式的学校;他让“绿色课堂,生态校园”的全新教育理念在师生心中生根发芽,并开花结果。在课改中,他是教师的主心骨;在校园里,他是学生的知心人。他就是河北省邢台市第十中学校长祝卫国。  告诉所有人“教育不能等
校长是一校之魂,是学校工作的决策者、指挥者。校长的教育理念、工作态度、工作水平,直接决定着整个学校的发展水平。在当前,学校能否顺利推进课程改革,能否通过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关键在于校长的情感态度和工作力度。因此,作为一校之长,在课程改革中首先要认清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落实自己的责任,率先垂范走进新课程,积极进取开创新教育。  我校创建于1964年,原为山西省水
在特岗教师岗位上奉献青春,然后得到正式的教师编制,这不是一个容易兑现的承诺——对用人单位和教师双方来说都是如此。对用人单位来说是难给编制,对特岗教师来说;有些人3年后选择了离开,有些人刚一上班就感到理想幻灭。  拿不到中央指定的平均工资  收入低是特岗教师遇到的第一个现实问题。2012年12月15日,江西省饶丰市高溪小学特岗教师刘阳平告诉《教育》旬刊记者,他是服务期满3年、刚拿到编制的特岗教师,已
周国平先生曾说:“目前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仍然是不鼓励天性和个性,有时还会扼杀天性和个性,过分注重知识本身,又过于强调那些实用的东西。”如今,国人已开始认识到了片面追求、盲目追求国内生产总值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和由此带来的巨大危害,开始理性地对待国内生产总值、追求“绿色国内生产总值”,这确实令人庆幸和振奋。然而,对于教育的“绿色”,人们还情有独钟,似乎还乐此不疲。  教育的“绿色”应是全面的,也就是我们
选秀笔试  《上线吧!华彩少年》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首档台网互动少年成团选秀节目。2020年10月12日,该节目首批选手参加文化课笔试的现场视频曝光,随即引发热议。对于这一新颖的海选方式,网友们几乎一边倒地表达了支持。对此,该节目制片人回应称:“华彩少年得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所谓文化课考试其实不叫考试,这些少年不仅得有唱跳方面的才艺,我还想知道他们在思想、内涵方面,对传统文化、历史和新时代国家的
“让每个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个教职工幸福工作。”是我校的办学理念,也是我校的发展特色。我们注重统一思想观念、加强人本关怀、强化人才培养、做好优质服务,促进学校基础建设有了新进展,教育教学管理有了新举措,师资水平有了新提高,校风校貌有了新提升,办学水平有了新跨越。  把思想统一作为坚定信念的基础  全校上下统一认识,树立学校发展幸福观。每个人都把学校看成是自己的家,把学校的事当成是自己的事,大家分工配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民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旺盛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来说,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前各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几乎都放在了招生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忽视了对学生因成长而产生的许多困惑与烦恼的引导,致使容易引发心理、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非常令人担忧的状况,应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盲点  近年来,笔者通过多层
学校管理,在以往更多注重地是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去完成校长管理教职工、教职工管理学生的管理职能,即校长——教职工——学生,这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去约束。而当今,和谐教育已成为教育文化的核心内容,创造和谐教育不但能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而且也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因此,“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已成为每一所学校追求的主题。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想使学校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与“听”“说”“写”同样重要的训练项目,也是阅读教学十分重要的训练方式。可是,作为一线教师,笔者深感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它方面训练的现象,其中忽略朗读训练的现象尤为严重。许多语文教师阅读课上不愿花大量时间去指导学生“读”,认为朗读训练在水平考试时无法体现,朗读训练吃力不讨好,纯属浪费时间。殊不知,“读”是小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形成语文能力的最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