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城市化过程中“北上广”特大城市中的流动人口为例,研究现如今我国流动人口现状及由于外来人口持续大量涌入而产生的问题和隐患,结合近年来中国政府对待流动人口管理的政策进行分析,得出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从而为该社会问题寻找一定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流动人口 城市化 城市人口规模 农民工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开始大量涌入城市。现如今中国已经进入了人口流动迁移最为活跃的时期。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中国流动人口已达到2.11亿,平均年龄约为27.3岁,对国家战略规划、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了严峻挑战。流动人口中78.7%为农业户口,以青壮年为主,主要在制造、批发零售和社会服务业领域就业,多集中在低薪或高危行业。2010年7月11日,来自上海世博园召开的世界人口日“每个人都很重要”主题论坛的消息说,中国目前流动人口规模保持2亿以上,是新增城镇人口的主要来源;新生代流动人口成为主体,人口流动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中国流动人口分布仍向沿海、沿江集中,新兴都市圈、中西部中心城市成为新的人口聚集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核心思路是要“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其中,要“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但是,要“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我国特大城市主要是北京市、上海市和广州市(以下简称北上广),也是吸引外来人口流入的三座主要城市。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改革决定要求,“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必然会对北上广外来流动人口造成影响。
流动人口是在中国户籍制度条件下的一个概念,指离开了户籍所在地,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到其他地方居住的成年育龄人员。衡量流动人口的基本尺度是流动涉及的空间及其持续的时间。
美国地理学家W.泽林斯基系统地总结了有史以来人口移动的各种类型,指出随着一个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流动人口的规模会不断上升,但类型将不断变化。在一个处于发展前阶段的传统社会中,流动人口数量很小,只限于社会交往、采集食物、宗教活动等有限几种类型。进入发展中阶段后,随着经济活动和城市化的发展,流动人口迅速增长,流动类型大大丰富,流动人口结构开始出现分化。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对尚未充分发达的城市和交通造成巨大压力。到了发达阶段后,由于交通条件的完善,流动将取代迁移的一部分功能,使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人口流动的成因将偏重于经济和娱乐成分。
而我国流动人口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个人或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义务、活动、物品等在空间上是彼此分离的。从个人或群体的角度观察,一方面是与常住地联系在一起的归属、义务、权利、流动人口和物品;另一方面是常住地以外存在的各种活动、机会、物品,由此导致人口由常住地向满足各种需求的地点移动。
而最能体现流动人口特征的群体便是农民工。农民工进入城市打工,留在城市生活工作,这是城市化的必然趋势。北上广作为中国城市化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以其就业机会多,报酬相对高的优势,吸引大量的外来从业人员,同样对于农民工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由于外来人口持续大量的涌入,“逃离北上广”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折射的是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一线城市中外来从业人员撤离到外地寻找发展空间与机会。其原因主要有四方面:一是生活压力,近年来中国房价猛涨,北上广更是中国城市高房价的“重灾区”,同时加上其他生活成本高昂,外来从业人员没有可观的收入或是家庭的支持,要想在北上广安家落户和体面生存,难度之大已经远离现实;二是工作重负,北上广虽然发展机会多,但是相应的他们作为中国的中心城市也吸引了大量的精英人才,要想出人头地,抑或只是谋得一个饭碗,必然面对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与挑战;三是城市排斥,由于北上广严控城市人口规模,外来人员难以享受同城待遇,在就业上受到劳资双方的歧视;同工不同酬现象频发,而且有些本地人排斥外来人口,不愿与他们一同工作;落户问题,由于严控人口的政策,大量流动人口不能有当地户口,这也导致在一些基本的市民权利上的严重缺失,如没有医疗保险等问题;子女教育也是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流动人口的子女,只能上私立学校,好一点的公立学校没有当地户口不收,这点尤其以北京最明显,此外高考也需要回原籍考试,这中间出现很多矛盾,困扰着流动人口。购房、购车等方面同样受到的相当大的限制;四是自然环境,除去身体对环境不适,产生过敏者以外,这里所说的自然环境还包括,近年来被人们持续关注,并不断加以重视的空气质量问题。一开始只有北京有雾霾问题,后来发现整个北方城市都有。到最后雾霾蔓延全国,几乎所有城市无一幸免。中国的特大城市,由于其密集的人口与建筑,导致雾霾现象更加明显,一部分人迫于这样的环境问题而离开。
在这样的背景下,“逃离北上广”传递的是这样一个信息,外来从业人员在中国一線城市生活工作不堪重负和遭遇城市管理歧视,他们看不到未来希望和缺乏归属与安全感,因而撤离到外地寻找发展机会。
经济发展追求效率,社会建设侧重公平。一直以来,北上广引领中国发展方向,在城市接纳方面,更欢迎的是与城市定位相关的高端人才,比较而言农民工则处于城市管理的边缘。由于中国目前并没有制定流动人口管理的法规,因而流动人口的行政管理以公安部门为主,主要抓流动人口的治安问题。劳动与社会保障、卫生、教育、计划生育、社区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站等部门分别管理流动人口的不同方面。
以上海的流动人口为例,由于户籍不在上海无法解决诸如医保、养老等问题,如产生了工伤事故,有的因种种原因还不能得到及时地救治,法律援助只能是杯水车薪,经常会产生各种纠纷影响社会的安定。又如上海市规定70岁以上老人可以免费乘车,但对外来人口则不适用,据某领导人云老年人都为国家、社会作出了贡献,所以实施了这一优惠措施,但外来流动人口不能享受这一优惠政策,则又形成了新的社会矛盾。 另一方面,在流动人口中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属于以人才引进的方式进入上海,这一部分流动人口由于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且不少都具有专业知识,户籍问题也较容易解决,能享受地方的优惠政策,但绝大多数外来人口文化层次较低,由此导致收入水平较低。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的刑事案件中80%以上是外来人口作案,大量案件是盗窃、抢劫案件,这和经济上的贫困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又值得注意的是偷渡案件时有发生,这是人口流动中的非法流动行为,近年来尽管已加强了打击的力度,但屡禁不绝。
但是今天城市管理面临诸多矛盾与问题,主要是集中在这些弱势群体身上。在如何对待这些群体的态度上,需要考虑城市人口总量的因素,也需要考虑公平的因素。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逐步提升流动人口的文化素质,为他们提升个人修养和素质创造条件。
另一方面,国家进行宏观控制,制定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人口流动政策。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为发展经济可以先从土地着手,制订优惠的土地出让转让政策,提髙各行业的工资水平,为吸引外资创造各种优惠条件。加强交通事业的投入,在青藏铁路的基础上拓展支线,就会加速人口向中西部地区流动,就可以减缓人口向东南地区的流动,我国一百多年来长期存在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可望得到真正的改变。人口的浪费、人才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因此必须加强与加速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由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逐渐做到相对平衡,才能促使全国经济协调发展。
改善流动人口的生存条件,促使人口流动进行良性循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流动人口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今天,流动人口已经成为城市中重要的一部分。一座城市并不因为是特大城市,其经济社会结构中就不需要外来人口群体的存在。相反,一座城市有高端工作岗位,也有低端就业岗位,这使得外来从业人员中的农民工的生存空间客观存在,并且难以替代。真要缺了他们,城市运转也会出现问题。因此,在控制城市人口规模的背景下,特大城市如何对待流动人口,是创新人口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党和政府为了促进国家经济发展而需要解决的棘手难题。但随着人口的良性流动,这种情况总有一天会改变。
参考文献:
[1]石伟,周静:《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
[2]毛章勇:《流动人员人事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档案时空,2006年.
[3]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9年中国住户调查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4]刘宜君:《户籍制度改革与社会人口流动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百度百科,流動人口的相关知识.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7]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作者简介:张少曈(1996—),女,汉族,河南南阳人,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专业,学号14143115。
关键词:流动人口 城市化 城市人口规模 农民工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开始大量涌入城市。现如今中国已经进入了人口流动迁移最为活跃的时期。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中国流动人口已达到2.11亿,平均年龄约为27.3岁,对国家战略规划、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了严峻挑战。流动人口中78.7%为农业户口,以青壮年为主,主要在制造、批发零售和社会服务业领域就业,多集中在低薪或高危行业。2010年7月11日,来自上海世博园召开的世界人口日“每个人都很重要”主题论坛的消息说,中国目前流动人口规模保持2亿以上,是新增城镇人口的主要来源;新生代流动人口成为主体,人口流动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中国流动人口分布仍向沿海、沿江集中,新兴都市圈、中西部中心城市成为新的人口聚集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核心思路是要“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其中,要“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但是,要“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我国特大城市主要是北京市、上海市和广州市(以下简称北上广),也是吸引外来人口流入的三座主要城市。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改革决定要求,“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必然会对北上广外来流动人口造成影响。
流动人口是在中国户籍制度条件下的一个概念,指离开了户籍所在地,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到其他地方居住的成年育龄人员。衡量流动人口的基本尺度是流动涉及的空间及其持续的时间。
美国地理学家W.泽林斯基系统地总结了有史以来人口移动的各种类型,指出随着一个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流动人口的规模会不断上升,但类型将不断变化。在一个处于发展前阶段的传统社会中,流动人口数量很小,只限于社会交往、采集食物、宗教活动等有限几种类型。进入发展中阶段后,随着经济活动和城市化的发展,流动人口迅速增长,流动类型大大丰富,流动人口结构开始出现分化。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对尚未充分发达的城市和交通造成巨大压力。到了发达阶段后,由于交通条件的完善,流动将取代迁移的一部分功能,使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人口流动的成因将偏重于经济和娱乐成分。
而我国流动人口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个人或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义务、活动、物品等在空间上是彼此分离的。从个人或群体的角度观察,一方面是与常住地联系在一起的归属、义务、权利、流动人口和物品;另一方面是常住地以外存在的各种活动、机会、物品,由此导致人口由常住地向满足各种需求的地点移动。
而最能体现流动人口特征的群体便是农民工。农民工进入城市打工,留在城市生活工作,这是城市化的必然趋势。北上广作为中国城市化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以其就业机会多,报酬相对高的优势,吸引大量的外来从业人员,同样对于农民工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由于外来人口持续大量的涌入,“逃离北上广”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折射的是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一线城市中外来从业人员撤离到外地寻找发展空间与机会。其原因主要有四方面:一是生活压力,近年来中国房价猛涨,北上广更是中国城市高房价的“重灾区”,同时加上其他生活成本高昂,外来从业人员没有可观的收入或是家庭的支持,要想在北上广安家落户和体面生存,难度之大已经远离现实;二是工作重负,北上广虽然发展机会多,但是相应的他们作为中国的中心城市也吸引了大量的精英人才,要想出人头地,抑或只是谋得一个饭碗,必然面对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与挑战;三是城市排斥,由于北上广严控城市人口规模,外来人员难以享受同城待遇,在就业上受到劳资双方的歧视;同工不同酬现象频发,而且有些本地人排斥外来人口,不愿与他们一同工作;落户问题,由于严控人口的政策,大量流动人口不能有当地户口,这也导致在一些基本的市民权利上的严重缺失,如没有医疗保险等问题;子女教育也是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流动人口的子女,只能上私立学校,好一点的公立学校没有当地户口不收,这点尤其以北京最明显,此外高考也需要回原籍考试,这中间出现很多矛盾,困扰着流动人口。购房、购车等方面同样受到的相当大的限制;四是自然环境,除去身体对环境不适,产生过敏者以外,这里所说的自然环境还包括,近年来被人们持续关注,并不断加以重视的空气质量问题。一开始只有北京有雾霾问题,后来发现整个北方城市都有。到最后雾霾蔓延全国,几乎所有城市无一幸免。中国的特大城市,由于其密集的人口与建筑,导致雾霾现象更加明显,一部分人迫于这样的环境问题而离开。
在这样的背景下,“逃离北上广”传递的是这样一个信息,外来从业人员在中国一線城市生活工作不堪重负和遭遇城市管理歧视,他们看不到未来希望和缺乏归属与安全感,因而撤离到外地寻找发展机会。
经济发展追求效率,社会建设侧重公平。一直以来,北上广引领中国发展方向,在城市接纳方面,更欢迎的是与城市定位相关的高端人才,比较而言农民工则处于城市管理的边缘。由于中国目前并没有制定流动人口管理的法规,因而流动人口的行政管理以公安部门为主,主要抓流动人口的治安问题。劳动与社会保障、卫生、教育、计划生育、社区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站等部门分别管理流动人口的不同方面。
以上海的流动人口为例,由于户籍不在上海无法解决诸如医保、养老等问题,如产生了工伤事故,有的因种种原因还不能得到及时地救治,法律援助只能是杯水车薪,经常会产生各种纠纷影响社会的安定。又如上海市规定70岁以上老人可以免费乘车,但对外来人口则不适用,据某领导人云老年人都为国家、社会作出了贡献,所以实施了这一优惠措施,但外来流动人口不能享受这一优惠政策,则又形成了新的社会矛盾。 另一方面,在流动人口中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属于以人才引进的方式进入上海,这一部分流动人口由于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且不少都具有专业知识,户籍问题也较容易解决,能享受地方的优惠政策,但绝大多数外来人口文化层次较低,由此导致收入水平较低。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的刑事案件中80%以上是外来人口作案,大量案件是盗窃、抢劫案件,这和经济上的贫困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又值得注意的是偷渡案件时有发生,这是人口流动中的非法流动行为,近年来尽管已加强了打击的力度,但屡禁不绝。
但是今天城市管理面临诸多矛盾与问题,主要是集中在这些弱势群体身上。在如何对待这些群体的态度上,需要考虑城市人口总量的因素,也需要考虑公平的因素。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逐步提升流动人口的文化素质,为他们提升个人修养和素质创造条件。
另一方面,国家进行宏观控制,制定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人口流动政策。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为发展经济可以先从土地着手,制订优惠的土地出让转让政策,提髙各行业的工资水平,为吸引外资创造各种优惠条件。加强交通事业的投入,在青藏铁路的基础上拓展支线,就会加速人口向中西部地区流动,就可以减缓人口向东南地区的流动,我国一百多年来长期存在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可望得到真正的改变。人口的浪费、人才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因此必须加强与加速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由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逐渐做到相对平衡,才能促使全国经济协调发展。
改善流动人口的生存条件,促使人口流动进行良性循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流动人口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今天,流动人口已经成为城市中重要的一部分。一座城市并不因为是特大城市,其经济社会结构中就不需要外来人口群体的存在。相反,一座城市有高端工作岗位,也有低端就业岗位,这使得外来从业人员中的农民工的生存空间客观存在,并且难以替代。真要缺了他们,城市运转也会出现问题。因此,在控制城市人口规模的背景下,特大城市如何对待流动人口,是创新人口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党和政府为了促进国家经济发展而需要解决的棘手难题。但随着人口的良性流动,这种情况总有一天会改变。
参考文献:
[1]石伟,周静:《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
[2]毛章勇:《流动人员人事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档案时空,2006年.
[3]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9年中国住户调查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4]刘宜君:《户籍制度改革与社会人口流动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百度百科,流動人口的相关知识.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7]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作者简介:张少曈(1996—),女,汉族,河南南阳人,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专业,学号1414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