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是可望而可即的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teyg2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人们似乎对教育家陷入了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一提教育家,就会立刻想到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精心设计自己的学术框架;就会想到大部头的理论论著,显赫的头衔,一年几十篇甚至上百篇的所谓学术论文……好像不这样就和“家”字无缘。同时,教育家似乎一直被供奉在神坛上,到终于可以走近我们的时候,却大都是那些白发苍苍、饱经风霜的长者,他们往往年近花甲甚至已届古稀。而且,很多时候,“教育家”常常是一种对逝者追认的荣誉称号和评价,似乎和健在者,特别是和年轻人没有多少关系。这种认识上的误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人们的信心,以致使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觉,似乎教育家离我们是很遥远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真理从来都是很朴实很简单的,教育其实也很简单,并不复杂。一部《论语》,原文加上注释和译文,最多也就二十几万字,其中有关教育的论述,也只是一少部分。翻译成白话,普通农民也能懂。作为教育家,孔子也并没有有意识地去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框架。朱熹当年办白鹿洞书院,也很朴实。学生们读的书中连同时代的人编写的教材也没有,只有古老的“四书”“五经”之类。学生们在教室里精读,读不懂了,就问老师,老师间或讲解,或者请陆九渊之类学者来这里讲课。这些老师们念念不忘的也不是构建自己的学科体系,只是引导学生们走进经典。中国现代教育之父蔡元培曾经游学欧美多个国家,是真正的学贯中西的大师,但他没有为自己拿回一个学位。他当北大校长,办北大,也就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超轶政治”“以美育代宗教”等简简单单的几条。当时的北大后无来者,在世界上也是一流,但竟然没有教材。我想,这些人所以是教育家,首先是做教育的出发点正确。他们做教育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育心、育人,通过育心、育人达到救世、救国的目的。第二是能抓住教育的关键,踏踏实实、锲而不舍地去做,充满热情、打动人心地去做。能做到这两条,成为教育家也就是可望而可即的了。
  
其他文献
1984年,我考上了县一中。从我们镇子去县城,如果乘车的话,只有一趟下午4点钟匆匆路过小镇的长途班车。那时的钱很值钱,记得母亲发现我浑身快要毒侵骨髓的疥疮后,哭哭啼啼跑了好多家,才借来5块钱。我把5块钱带在身上,过了好久也舍不得去买硫黄软膏,硬是用陈麦草烟熏的偏方把疥疮治好了,并悄悄把钱还了人家。那时上县一中的农村娃都得住校,往大灶上缴面,换来饭票后,再凭票排队吃饭。因为乘班车要买票,我们都会背上
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带来的是学生思维的创新、个性的张扬以及鲜活的生命发展。但欣喜之余,我们也时常会感到来自家长和教师的忧虑——“现在的学生不好管”、“学生不愿学,就想玩”、“目中无人”等。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带着这样的疑问,从寻找破困策略、关注学生成长的目的出发,我们开展了《当前中学生主要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一、植根教学实践,扼住研究基点    丰富的教学实践是课题研究的活力之源。为真正凸显
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启用了全新的课程教材,为广大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崭新的天地。新课程在给思想品德教学注入勃勃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带给我们许多茫然和困惑。为应对这些困惑和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对新课程的教法和学法以及如何构建“自主、合作、互动、有效”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探索。    一、新教材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    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一改旧教材生硬、陈旧、传
1  在容易追尾的路口,林巧紧张地握着方向盘。她刚拿到驾照就开着新车上路,车后还贴着“大龄姑娘,追尾必嫁”。这8个字是林巧的真实写照,31岁的她成了三姑六婆眼中的“大龄未婚女青年”。  突然听到“嘭”的一声,她被追尾了。下车一看,撞上来的是她常光顾的火锅店的老板周榆。  周榆一看是熟客,忙关切地问:“林小姐有没有受伤?”她摇头,看了一下新车的屁股,还好并不严重。周榆说要负责全部损失,林巧乐了:“我
对于观鸟我完全是外行,但从研究博物学史的角度,我倒是想着有机会一点一点介入“一阶”的“观鸟”。最近也试着拍鸟,在北大校园拍过虎斑地鸫、灰椋鸟、灰头绿啄木鸟、大斑啄木鸟等。我认识的鸟太少了,对鸟的了解更是肤浅,我的行为只能算作偶尔的兴趣,不能算“发烧友”观鸟。  没有预料到的是,在英格兰短短的二十几天,我有机会一次又一次地看鸟、拍鸟。我的感受是,在英格兰,想不爱鸟都难,因为书店里有各种有关鸟类的书籍
一  我一鼓作气读完陈果撰写的《天梯之上——记“感动中国人物”李桂林和陆建芬夫妇》,我数次流出眼泪。因为这本书不断触动我的心灵,拷问我的良心,激发我的感情。这本书值得每一位中国的教师认真拜读!正是他们的事迹,大大提升了“中国教师”的人格形象。我们需要树立中国教师的“天梯精神”。  《天梯之上》一书,讲述了李桂林和陆建芬夫妇的真实故事,个个故事催人泪下。李桂林和陆建芬夫妇荣获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
近几年来,丰台区芳古园小学在参与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同时一些旧问题也以新的面貌呈现出来。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学校于2007年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了“提升校本教研有效性的实践研究”课题,该课题被批准为教育部“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立足于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着眼于在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开展了大量的校本教学研究活动。在活
一、提出问题  “探究式学习”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有着独到的作用,这是理论工作者和广大一线教师都已认可的理念。但这种新课改力推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的操作层面运用率如何?实际效果又怎样?教师们对这种学习方式有哪些疑惑?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全县进行调研,并对反馈情况进行了梳理,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困惑: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比较费时,往往后面的作业来不及做了;不少学困生开展自主探究难度很大,基本
在现代解释学看来,人与物、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最普遍、最重要的关系是理解关系。它是“在破坏墨守成规的交往中形成的”,“以消除怀疑和重建无可论争的行为方式为目的”。而教育场域中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以具体形态再现了一般理解的实质,是教师对孩子在具体的情境中生存和成长的一种实际的阐释学。它在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审视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缺乏理解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经常会听
自2 0 世纪6 0 年代“情感教育”理念被提出以来,教学关爱一直被看成是学校教学情境中最重要的情感因素之一。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强调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的研究者认为教学关爱是有意义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的核心方面,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都把热爱学生作为重要内容,师爱是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调查也显示学生所喜欢的教师特点中,热爱学生是其中重要的一条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