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科学教材中的物理实验教学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i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实验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相关的器材,通过控制一定的变量,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或测得相关的数据,通过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或分析数据来探究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实验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若把科学比作大厦,那么实验就是基石,但笔者在长期的物理实验教学和听课评课中,却十分担忧,发现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教师大多循规蹈矩按照现成的实验照搬照抄,创新的少;二是随着多媒体的广泛运用,看实验增多,做实验减少;三是侧重于验证性实验,注重结果,忽视探究过程;四是脱离生活实际,纯粹为做实验而做实验.
  意识来自于体验过程,而不是来自知识.物理学中,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理论的建立,都有赖于实验,学好物理就要做好实验.
  1 以生为本,积极探究
  验证性实验一般针对物理原理和规律,然而设计实验去验证其正确性,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结论的认可、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
  探究性实验通常按提问—假设—设计实验—寻找证据—得出结论—交流和评价程序,这样更能促使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加强小组的合作,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或发现新的规律等.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要给足学生自由度,不受教材中思路的束缚,不受实验器材的限制,期望学生的设计有所创新,获取动态的生成资源.如测量凸透镜的焦距,若告诉学生方法就可以很快很容易测出,但笔者的做法是给一把尺子和凸透镜,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怎样测量.
  为此,我们以探究的思维去落实实验很有必要,其中寻找证据是关键,既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提高学生操作动手能力.
  同时,我们应尽可能把一些验证性实验转化成探究性实验去操作,如“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这块内容,教材中先提出这个观点,然后用喷香水实验和气体扩散实验来验证.若改成探究实验,则可以这样来进行:设计情境,教师上课前喷好香水,教室里转一圈,展开探究,(1)提问:为什么闻到香味;(2)假设:可能是分子运动的原因;(3)设计实验方案,可以是课本中的扩散实验,也鼓励学生提出其他方案;(4)得出结论;(5)交流与评价.
  2 主次分明,动手操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主动方式的变革.
  毫无疑问,借助于多媒体演示实验,的确能起到放大实验现象,使实验清晰可见的效果,有利于学生认真、细腻有序地观察,增强了实验演示效果和实验的直观性,如演示蹄型磁铁的磁场效果用多媒体就非常好.
  但是多媒体演示物理实验不能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所以教师必须明确,对物理实验而言,应该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多媒体展示为辅.如伏安法测电阻实验,现在的ppt制作很精细,甚至有视频,讲解很详细,但只能起辅助作用,一定要让学生亲手接导线,亲手触摸仪器.
  对于物理实验,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如演示实验,也要避免教师一人操作的局面,应该鼓励学生上讲台一起来参与,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若条件许可的话,可以把演示实验安排成分组实验,让每个同学们都有动手机会.
  失败是成功之母,要尊重实验事实,要不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吸收教训,一个人想要进步既需要成功的经验,也离不开失败的教训.当然必须确保实验安全为前提.
  3 结合实际,改进实验
  对于教材中的实验,的确大都非常优秀,但我们不能简单地采取“拿来主义”,机械给学生操作一次,我们首先应该消化好,结合学生实际、因校制宜,去积极改进,并努力促使实验效应最大化.
  如“短路”演示实验,教材中直接把导线连在干电池的两端,以电池发热来表明短路的危害,其不足是不环保,时间长,效果不明显.对其改进:两节干电池作电源,把电池,导线,开关串连起来,在俩导线之间接上一段锡箔纸,闭合开关,可看到锡箔纸发亮光、冒白烟等现象,短路危害一目了然.
  改进实验不但要考虑效果的明显,而且也应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如惯性实验的改进,教材中小车上放木块,若把木块换成一杯水,溢水的现象比木块的倒下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同时,通过实验,除了获得知识这个目的,也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在做“研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这一实验,要求得出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这一结论,而事实是钟罩内不可能获得真空环境,为此笔者因势利导让学生接受“实验加推理”这一科学思想.
  4 根据需求,实验解决
  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总会向老师请教来帮助解决,我们的老师也总会循循善诱,耐心细致分析.但是对于一些物理问题,除了通过分析来解决问题这条途径之外,通过实验手段来解决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有一次学生问我,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上的人物图片,会怎么样?一开始耐心给学生解释,我讲的口干舌燥,学生似懂非懂,后来索性一起做实验,学生才明白像不仅放大,而且是变粗未变高,并且对我原先的的解释才恍然大悟.
  重视学以致用,通过实验也可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如有一位学生在学习了密度知识之后,他向我来借天平和量筒,我问他干什么,他说帮他奶奶去鉴定一下金戒指是否真的.
  在做实验时,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然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予以鼓励肯定,及时帮助解决.
  5 结合教学,运用实验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需要十分认真对待教材中的每一个实验,同时也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设计实验或运用实验,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引入新课时,引入方式可谓多种多样,但通过实验引入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如在讲授“气体的压强”时,选择“瓶吞鸡蛋”的演示实验,提出“为什么鸡蛋能掉到瓶子里去?”,学生猜想交流,各抒已见,水到渠成引入“气体的压强”这个课题.
  (2)综合复习时,传统上的做法是按知识框架系统复习一下基础知识,然而是辅之做一些练习,再由老师对于错误较多的习题予以讲解评析.似乎做实验仅仅是新课讲授时要涉及到的事.但实际上如果在复习课上灵活运用一下实验却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电学复习课上,运用电源、开关、导线、滑动变阻器、小灯泡、电阻等一些基本器材,我们基本上可以把初中科学中有关电学知识系统地复习一遍.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印象特别深刻.
  (3)布置实验作业,实验作业换而言之也即家庭小实验,它可以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如在学习熔化和凝固内容时,教材用海波做实验,实验结束后,同学们意犹未尽,我问学生,你们还想不想自己做,“想”同学们异口同声.于是我布置一项家庭实验,用冰去做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多布置实验作业,既有利于巩固知识,也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更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当然,要真正实施适合学生需要的物理实验教学,作为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去亲身体验学生的情趣,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学习难度的实验要求,以适应具有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和思维方式的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有所得!
其他文献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物理知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为素质教育重要的价值取向.笔者认为探究教学要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开展探究教学模式成为物理教学的必然趋势.  1 结合学生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中学生
1问题的提出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可以测量的教学效果;它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课堂教学的基本标尺.目前,我国公开出版的大量教学参考书往往以“教学要求”来代替教学目标,而“教学要求”陈述的是教师的行为,不是学生通过学习后的行为变化结果;即使教师的教学目的达到了,但学生的能力以及整体素质是否发生真
在物理中考复习中,教师都会为学生的一些常规或非常规问题感到头疼,对于有的学生而言,有些习题屡做屡错;对于有的学生而言,粗心大意似乎是永远改不掉的习惯;对于有些学生而言,考试时老是顾此失彼.于是教师常用的教学对策往往是加大对学生的重复训练,并且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提醒,以培养学生好的解题习惯与高超的解题能力.而事实上这样的努力付出,往往回报又是有限的,学生并不会因为训练量的增大而有明显的改变.其中的原
我喜欢《路》刊(《作文成功之路》,下同),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而且这一喜欢就是20个年头。一位语文教师20年都痴迷于一份刊物,执著于在这份刊物上发表文章的,大概为数不多。这些年我在
对“教学”正确的理解:学是指学习者头脑中发生的内部事件,教则是教师为了能够影响学习者头脑里进行的活动而提供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和.所以,“教学”应该促使外部的教和内部的学发生密切的关系,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而教师只有在深入研读新课标、新教材等文本的基础上,审视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厘清教材的知识结构,以学生为本设计教学过程,才能打造学生为主体、学为中心的高效课堂.笔者以浙教版科学(新教材)七上第
“建构式生态课堂”是指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师生共同营造适宜学科教学的课堂生态环境.在这样的物理课堂中,师生关系民主、和谐,课堂各要素相互促进,协调统一,学生在基于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注重迁移应用等,从而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必然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探究中生成,在互动交流中共享,在教师点
1高考题的启示——为什么要制定四基目标  例1(2009年浙江)某同学从标称为“220 V 25 W”、“220 V 300 W” 、“220 V 500 W”的3只灯泡中任选一只,正确使用多用电表测量灯泡阻值如图1所示.该灯泡的阻值是,标称的额定功率为.  解答160 Ω“220 V 25 W”  本题第一个空欧姆表的读数为160 Ω,一般的学生都能够正确读出.本题的第二个填空,考生的得分率很低
如何提升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每个一线教师都在思考的课题,笔者参与了“探究前置,教材后移”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本文首先就该教学模式的内涵和教学价值进行分析,接着重点从教学的视角思考如何设置探究环节,如何做到顺学而教,如何运用教材教,望能有助于初中物理教学实践.  1 “探究前置,教材后移”教学模式分析  1.1 “探究前置,教材后移”教学模式的内涵  探究前置:即让学生先学,即将
日常生活中,各种新异问题随处可见,要求人们能够生成有用的解法.加涅说“教育课程的重要的最终目标就是教学生解决问题——数学和物理问题、健康问题、社会问题以及个人适应问题.”《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大纲》在课程教学目标中指出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帮助中职学生成为更加出色的问题解决者,有效地解决问题,应是中职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  中职物理教学设计理论中缺乏专门针对问题解决的教学设
1 问题的提出  在《大气的压强》实际教学中,笔者产生了三个疑问:  疑问一 利用“覆杯实验”引课,观察现象后,笔者问学生:纸片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学生说:因为纸被黏住了.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我临时补充实验:将杯中的水全部倒出,将纸片放在倒置的杯口,纸片果真被“黏”住了.即使我又补充实验:将杯中的水部分倒出,杯口的纸片仍然不会掉落(因为水具有表面张力).作为证实大气压的存在,覆杯实验从原理上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