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哥特小说的形成与发展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ky_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英美文学中存在着一个影响广泛、持续发展的哥特传统。英国哥特小说最早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作为一个流派真正产生影响并形成高潮是在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初。哥特小说对英国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简要阐释了哥特小说形成于英国的原因和背景,论述了其历经19世纪和20世纪的发展在现当代的再度繁荣。
  关键词: 英国 哥特小说 形成 发展
  
  一、“哥特”的概念
  
  “哥特”(Goth)一词原指居住在北欧、属于条顿(即古日尔曼)民族的哥特部落。大约从公元3世纪开始,在欧洲的民族大迁徙中,条顿人不断涌向南欧,尤其骠悍的哥特人更是同罗马人作战的主力。在长达数百年的冲突与征战中,条顿民族最终在5世纪摧毁了强大的罗马帝国。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大约在公元7世纪以后,英勇善战的哥特人作为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消失了。后来人们用“哥特”这个词来指称12世纪到16世纪盛行于欧洲的一种中世纪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主要用于教堂和城堡,其特点表现在高耸的尖顶、窄长的窗户、染色的玻璃、幽长的走廊,而且多带有神秘的暗室、阴森的地下室等。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眼中,这些与他们崇尚的古希腊罗马文明背道而驰,代表着落后、野蛮和黑暗,恰好是古罗马之后“黑暗时代”的绝妙象征。因此,他们用毁灭了古罗马的哥特部落的名字来命名这种建筑风格,哥特这个词也逐渐被赋予了恐怖、神秘、黑暗、野蛮等多种含义(肖明翰,2001)。
  大约到了18世纪中后期,这个词又成为一种新的小说体裁的名称。这一类小说通常以古堡、废墟或荒野为背景,经常出现幽灵鬼怪或者超自然现象,往往描写凶杀、暴力、复仇等内容,追求恐怖刺激的情节,充满悬念,笼罩着神秘、阴森的气氛。“这种小说之所以被称为哥特小说,因其开山之作是贺拉斯·瓦尔普(Horace Walpole,1717—1797)的《奥特龙多堡》(The Castle of Otranto,1764)的副标题为‘一个哥特故事’(A Gothic Story)”。从理论形态的层面来考察,哥特小说创作的学理依据和存在价值,其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文学理论家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亚里士多德是文学作品表现恐怖、罪恶、凶杀、惊奇与苦难的理论先驱(李伟防,2004∶80—83)。尽管两百年间的哥特传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也发生了一些相应的变化,但总的来说,哥特小说的定义从一开始就遵循了这种描述性的范式(林斌,2005)。
  
  二、英国哥特小说的形成
  
  哥特小说之所以产生在英国,并在其他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自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苏格兰的祖先凯尔特人和哥特人一样都属于条顿部落。他们在长达数百年的民族迁徙和无休止的征战中,创作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许多都是描写自己民族的英雄和具有超能力的妖魔怪物之间惊险恐怖的斗争。这些民间传说不仅为哥特小说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灵感,而且在英国的读者中造就了接受哥特小说的心理基础。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也是哥特小说的另一个重要源头。中世纪的戏剧,大多是通过演绎《圣经》故事来宣扬基督教教义的。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迅速世俗化。当时最有影响的是古希腊悲剧,然而与其他欧洲主要国家不同的是,在英国最受欢迎的却是充满凶杀暴力的作品,这样的倾向大概与长久以来的条顿民间传说造就的心理基础不无关联。当时的“大学才子派”更是创作了很多复仇剧,里面充斥着许多凶杀暴力的内容,时常有幽灵鬼魂出没,成为英国第一批有影响的世俗剧作家。英国戏剧的这一重要特点在后来莎士比亚等人创作的悲剧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对后世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哥特小说的出现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外,《圣经》和基督教传说,特别是关于地狱的传说,也是哥特小说的重要源泉。
  18世纪,欧洲全面进入了理性时代,启蒙主义思想家将理性弘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把人的理性看作是一切现存事物的最高裁判”(朱维之,1994)。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唯理原则的颠覆因素不断发展。特别在文化艺术方面,更是对理性主义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18世纪后半期,“文坛上开始出现新的文学流派,其中感伤主义最为重要,诗歌创作也出现了繁荣局面。感伤主义作家在创作上突破理性主义原则的束缚,强调感情的力量,使整个文学的基本情调发生转变”。(王忠祥,1999)感伤主义小说“强调以人的感情生活为重点,通过对人物内心活动和情感世界的描写兼及透视人物内心活动所及的外在世界,使文学的主情性特质得到了强化”。特别是墓园派诗人,他们关注内心世界和个人的情绪,运用想象表现超自然现象和神秘的体验,经常把坟墓、死亡、黑夜和幽灵等作为诗歌描写的对象,他们对于恐怖情有独钟,给了哥特小说很大的影响,也为哥特小说准备了读者。很多学者认为理性时代失去了美好的寓言世界,他们对中古诗歌和异国文化投以浓厚的兴趣。这种热潮为哥特小说的出现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异己载体,也为读者提供了摆脱现实世界束缚、在想象世界中解脱的可能。
  
  三、英国哥特小说的发展
  
  但是哥特小说作为一个流派真正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高潮,却是在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初。特别是18世纪90年代,对于哥特小说的发展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十年,有些文学史家把这个时期称为“哥特的十年”(Gothic Decade)。这段时间里,安娜·拉德克利夫以大约每年一本的速度出版了《奥多芙的神秘》、《阿林堡和丹本堡》、《西西里传奇》、《森林传奇》和《意大利人》等作品,被看作是哥特小说的集大成者。特别是《奥多芙的神秘》和《意大利人》,通常和M·G·刘易斯的《僧侣》一起被列为哥特小说的经典之作。
  18世纪英国文学的最高成就体现在现实主义小说上。作家描写的多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力求使读者相信其真实性,致力于使小说的情节发展自然合理,避免荒诞幻想的内容。用可信的文笔描写世人的实际生活是18世纪英国小说的基本特征。这种现实主义小说当然无可非议,但它却往往不能完全满足读者的需要,因为人们的需要毕竟是多方面的,除了在故事中看到现实的影子之外,也需要从超现实甚至荒诞的故事中得到愉悦调节,而哥特小说恰好适应了读者的这种要求。
  哥特小说的影响并不仅止于此,此后的二百多年中,很多一流的诗人和作家都直接创作过哥特式的作品,或者将哥特手法大量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比如拜伦、雪莱、济慈、狄更斯、勃朗特姐妹和美国的爱伦·坡、霍桑、福克纳等,从而在英美文学中逐渐形成了十分突出的哥特传统。虽然哥特小说一直在不断发展,但是由于它本身就产生于对当时占主流地位的理性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逆反,并且也是在这种冲突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带有天生的边缘性和颠覆性。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几经起落,不时与各时期的主流文学相结合,但其本质上的边缘性和颠覆性始终保持着几乎没有改变。
  从19世纪中期开始,随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和强化,同整个浪漫主义流派一样,哥特小说也由盛而衰,地位大为下降。但是它仍然作为通俗小说拥有大量的读者,而且还影响着包括狄更斯、勃朗特姐妹在内的许多现实主义作家,尤以《呼啸山庄》为最突出代表。例如,希斯克利夫就源自哥特传统中的“恶棍英雄”形象,评论家莱斯利·菲德勒这样论述:“恶棍英雄确实是哥特体裁的创造……该体裁往往以恶棍英雄既引诱别人又自己遭受苦难、既迷人又邪恶为主题(Marie,1998)”。《呼啸山庄》整个故事充满了哥特式情节:洛克乌德梦境中血淋淋的手,大概是小说中最为残忍的意象,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在荒原上游荡的孤魂,以及希斯克利夫吊死就要产仔的长毛垂耳狗,亨德莱把刀子插进莱莉的牙齿之间、把自己的婴儿沿着楼梯往下扔,凯瑟琳用指甲把伊莎贝拉的胳膊拧得发青,希斯克利夫踩毁亨德莱的面容……(Emily Bronte,1993)这一系列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象都属于阴森恐怖的哥特小说场景。现实主义作家把哥特恐怖小说同社会批判小说结合起来,运用哥特手法揭露社会罪恶,批判社会现实。虽然故事发生的场景及故事描写的对象都发生了改变,但是仍然具有鲜明的哥特色彩及哥特手法强烈的震撼力,这恰恰增强了小说批判现实的力度。到了19世纪末,随着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哥特小说也获得了新的繁荣。
  20世纪20年代之后,现代主义给文学带来了新的冲击,哥特小说在英国的地位也随之下降。20世纪中期,现代主义衰落,大众文化开始展现强大的生命力,哥特小说也出现了一些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现当代,哥特因素不仅经常体现在小说中,而且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艺术领域,比如电影和电视,悬念片、恐怖片还有某些科幻片、神话片中都包含了大量的哥特因素,并结合时代特点用哥特手法来渲染神秘恐怖的气氛、刻画凶杀复仇的情节,等等。哥特小说充满了狂热的想象力,超越现实的素材,超现实与现实相结合的手法使形式与激情内容完美统一,这些艺术作品独具一格,经久不衰。例如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作品风靡全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哥特式艺术被比喻为“丑陋世界里的一篇美丽动听的童话”(房龙,1989)。哥特体裁在当今的繁荣除了传统方面的根源外,还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两次世界大战的血腥杀戮、人类异化的空前严重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甚至有学者认为,哥特体裁似乎已经成了表现当代体验的最适当方式。当代哥特小说重新繁荣起来,展现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同时伴随着人类精神世界的失落和内心的渺茫与空虚,并使人在身处残酷的社会现实中通过浪漫刺激的幻想寻求安慰。未来,不论经历什么样的变化,影响广泛、历史悠久的哥特传统,仍将与各个时期主流文学相互影响,一直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1,(2):90-101.
  [2]林斌.西方女性哥特研究——兼论女性主义性别与体裁理论[J].外国语,2005,(2):70-75.
  [3]朱维之,赵澧主编.外国文学史(欧美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141.
  [4]王忠祥,聂珍钊主编.外国文学史(第二册)[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28.
  [5]Marie Mulvey-Robert,ed.The Handbook to Gothic Literature[M].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8:111-112.
  [6]Emily Bronte著.方平译.Wuthering Heights[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7]房龙著.衣成信译.人类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232.
其他文献
摘要: 为了适应现代体育的迅速发展,本文对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英国五个国家的教练员培训制度,教练员的不同的等级分类,课程培训的内容及课程设置,以及教练员资格考试及认证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比较,可以对我国的教练员培训模式起一定的参考价值,以提高我国教练员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 教练员 培训模式 比较 分析     1.各个国家教练员的等级分类  德国教练员的培训从低到高共分为四级:C、B
情绪是影响个人思维和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好的情绪可以让人充满激情,精神饱满,思维清晰;不好的情绪则会让人思维紊乱,精神低落。情况严重的甚至会行为失常。好的情绪对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情绪不仅仅会影响到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也会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情绪,学生的情绪也会反作用于教师的情绪。所以,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水平,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
摘要: 本文在阐述信息素养涵义的基础上,从信息素养理念、技能、信息教学环境建设等方面讨论了培养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方法。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师 信息素养 培养方法    一、信息素养的涵义    信息素养一词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后来又将其解
教育的精髓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究竟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呢?从我校对《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实践与研究》这个课题的研究实践中,我真切地认识到:对于感性认识优于理性认识的小学生,对于充满童趣的小学教育氛围,教师的人格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人格魅力会通过各种途径或方式渗透融合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更会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道德人格,是品德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研
摘要: 华盛顿·欧文是一个传统的、十分怀旧的作家,他一生曾三次到欧洲旅行,学习欧洲的优秀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他的文学作品中流露出了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和对过去的无限依恋,其代表作《睡谷的传说》表现了对过去的浓重的怀旧感。而《睡谷的传说》中的主人公伊卡包德·克莱恩是一个带着资产阶级显著特征的逃避主义者。本文对此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 华盛顿·欧文 伊卡包德·克莱恩 怀旧 逃避主义    华盛顿·
把握特点,因材施教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对于任何事物都要依据具体情况做出具体分析。党校教学也是一样,能否把握学员特点,根据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教育,是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 本文通过对《呼啸山庄》书中小凯瑟琳父爱、反抗、爱情和复仇四个主题的描写和分析,重新解读了书中的主题思想,让读者从小凯瑟琳身上看到了爱的主旋律。  关键词: 小凯瑟琳 爱 主题    众所周知,《呼啸山庄》是20世纪文学批评界的一部宠书,作者的独创性、超前性反映在其艺术构思和叙事手法上。在这部书中,我特别注意到了小凯瑟琳这个重要的小人物,小凯瑟琳与各个人物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首先,女主人公凯
摘要: 最近,翻译界对归化和异化的讨论很多,散见于国内的各种外语类学刊,这些文章大大推动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但这些文章更多是停留在语言研究的层面。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异化现象。  关键词: 归化 异化 翻译 跨文化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的外语类学刊发表了不少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文章,这些文章努力将西方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理论中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运用于翻译理论和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