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一格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2cx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部与中国学者编著的“中国文学史”有着不同风格特色的文学史著作,它系耶鲁大学孙康宜教授和哈佛大学斯蒂芬·欧文(宇文所安)教授合作主编,十多位美英学者共同参与撰写,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国别文学史”系列之一,书名为:《剑桥中国文学史》。
  作为全书的主编,孙康宜教授对这部《剑桥中国文学史》的撰写有着她独到的编撰观点和认识。她认为,按“剑桥文学史”已有的编写体例,完全依照年代(时间顺序)分期安排,而不是像传统欧美汉学家的文学史那样按文体分类,这就可以体现全面的文学史观念,打破传统欧美汉学家专攻某一时代某种文体而忽略其他文体的思维方式,从而让读者能全面认识整体文学史的格局和体系。与其他中国文学史著作不同的是,《剑桥中国文学史》两卷的时间分段定在1375年,即第一和第二两卷以公元1375年划界,这一方面,是为了和其他剑桥版国别文学史的开端大致相同(如已出版的德国、俄罗斯、意大利等国文学史,均起端于公元1400年),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打破传统的中国文学史的分期格局,以体现新的理念——因为中国文学的实际发展变化,并非完全按照历史朝代的延续变更而发展变化,它有着自身演变的历史和时间表,正因为如此,整个中国文学史的年代顺序和分期划分,也就应该重新建构,而不是一味照搬以往文学史的传统格局和模式——完全按照历史朝代的变更作为文学史分期的模式。当然,这当中的具体问题很多,有些还相当复杂,如对具体每一历史朝代的处理,既不能完全不顾及,也不能受其约束,而要根据文学发展的实际状况作客观的符合历史事实的变动,为此,孙康宜教授和她的同仁们采取了一系列变通和灵活的办法,既不局限于原有的朝代框架,也不受历来文学史的规范模式约束,而是实事求是,从文学史的实际出发,目的是要还文学史本身以尽可能逼近真实的历史原貌。
  与其他中国文学史著作不同的是,《剑桥中国文学史》力求有较强的可读性,不仅全书的叙述要连贯协调,且各章之间还要能互相参照,做到既可以两卷连续阅读(全书共两卷),也可以单卷独立阅读,以顾及更多有一定知识的普通读者群(书中还附有多幅图像,可帮助阅读理解,书末附有参考书目),而不是专门考虑专家学者的需要——当然,它还应该是欧美大学东亚系历史和文学专业本科生必读的基础教科书,必须适应他们的阅读与参考需要。主编要求撰写这部文学史的每一位作者,必须考虑这部书的叙述性和连贯性,尽可能以说故事的方式来表述文学史上发生的各种现象,文笔上力求做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从而吸引读者,让读者喜欢。换言之,这部文学史将不是一部传统规范模式上的文学史,而是一部有趣味的、可读性强的文学文化史(The historyof literary culture),它将把文学文化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尤其注重文学史上的文学现象和文化潮流,而不是单单偏重单个的作家个体及其作品,还要特别考虑文学接受史的内容,即不能孤立地叙述某个朝代某一作家或某部作品,而必须将他(或它)在后代的接受与影响也纳入叙述的范围内,从而让人们认识到,文学史上哪些东西(包括作家及其作品)得到流传了,哪些东西保存下来了,它们得以流传和保存的原因是什么,又为何会流失,其中与印刷文化的关系如何,印刷文化在其中起了何种作用,它们与历代产生的选集关系又如何,是否因为当时或稍后的选集没有将其选入,而影响了他的知名度或影响力,等等。此外,书中还特别重视性别问题,尽可能给予女性作家以实事求是的地位,对每一历史阶段中出现的女性作家,都作了符合历史实际的客观评价。全书两卷前均有主编撰写的引言,对涉及文学史总体和各种局部的问题作了必要的说明,以利于读者对全书体例、宗旨、分期、特点等的全面了解。当然,对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大陆文学发展的评价,美国学者的看法会与中国大陆学者有所不一,这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可以相信,《剑桥中国文学史》的出版,对我们中国读者与学者一定会有很好的阅读和参考价值,我们期待它的中文版早日问世。
  
  附录:《剑桥中国文学史》的分章及各章撰写者
  
  第一卷主编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哈佛大学)
  第一章早期中国文学:上古——西汉末(Early Chinese literature,beginning through Western Han)
  Martin Kearn(普林斯顿大学)
  第二章从东汉到西晋(From the Eastern Han through the Western Jin AD25-317)
   David R.Knechtges(西雅图华盛顿大学)
  第三章从东晋到初唐(From the Eastern Jin through the Early Tang 317-649)
  田晓菲(哈佛大学)
  第四章文化唐朝(The cultural Tang 650-1020)Stephen Owen(哈佛大学)
  第五章北宋 (The Northern Song 1020-1126)
  Ronald Egan(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第六章南方和北方:12—13世纪(Nouth and Sorth: The twelfth and thirteenth Centuries)
  Michael Fuller(加州大学厄湾分校)
   Shuen-fu Lin(密西根大学)
  第七章从晚金到明初的文学(Literature from the Late Jin to the Early Ming 1235-1375)
  Stephen H. West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第二卷主编孙康宜(Kang-i Sun Chang耶鲁大学)
  第八章明初到明中叶的文学(Literature of the Early Ming to Mid-Ming, 1375-1572)
  孙康宜(耶鲁大学)
  第九章晚明的文学文化(The literary culture of the Late Ming,1572-1644)
  Tina Lu(宾夕法尼亚大学)
  第十章清初到1723年 (Early Qing to 1723)
  Wai-yee Li(哈佛大学)
  第十一章文人时代及其让位(The literati era and its demise,1723-1840)
  商伟(哥伦比亚大学)
  第十二章说唱文学(Prosimetric and verse narrative)
   Wilt L. Idema(哈佛大学)
  第十三章从1841年到1937年的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 from 1841to 1937)
  王德威(哈佛大学)
  第十四章1937年至今的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 from 1937 to present)
  Michelle yeh(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其中,印刷文化和翻译(Print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Michelle Hockx(伦敦大学)、Jing Tsu(耶鲁大学)]
其他文献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香港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地方,其实连“可望”都是奢侈,也不可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想来一趟深圳都需勇气,或者说,有此念头便汗涔涔下。深圳是什么地方?罗湖桥那边又是什么地方?那是红与黑的交界,那是火与冰的对峙,那是自力更生、艰苦朴素与纸溺金炫、醉生梦死的分野。更主要的,那里有英帝国主义的米字旗耀武扬威,那里是公鸡版图腹下、一块比铜钱还小却藏匿很深的异己的伤痛。  我的童年在浙赣线
胡适(1891—1962)《尝试集·四版自序》谈到他的新诗尝试是以“放脚”作为比喻的。脚作为身体的有机组成,一个曾经虐待过“脚”的文化,“放脚”不可避免成了想象现代汉诗的源头:“我现在回头看我这五年来的诗,很像一个缠过脚后来放大了的妇人回头看他一年一年的放脚鞋样,虽然一年放大一年,年年的鞋样上总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我现在看这些少年诗人的新诗,也很像那缠过脚的妇人,眼里看着一班天足的女孩子们跳上
1925年1月间,《京报副刊》刊出启事,征求“青年爱读书”和“青年必读书”各十部的书目。鲁迅先生应约对后一项作了答复,于同年2月21日在该报发表。全文如下:    青年  必读书  从来没有留心过,  所以现在说不出。  附  注  但我要趁这机会,略说自己的经验,以供若干读者的参考——  我看中国书时,总 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 做点事。
一  世界大转折。  这是一个经验的判断。  凭什么做出如此经验判断?  2008年6月,我读到了美国金融家彼得·希夫的《美元大崩溃》。没有严密的逻辑论述,没有数学公式和模型,也没有复杂的图表。一个简单的“荒岛故事”,展开了对美国经济和金融运行的分析,彼得兄近乎狂妄地预言了美国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到来,做出了美元走向衰亡的惊人预测。  仅仅几个月后,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为标志,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了。 
1924年4月,泰戈尔受讲学社之邀来华访问,不料却陷入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界的矛盾漩涡,并成为中国现代思想文化论争的一个新的导火索,各种思想、文化背景的知识分子纷纷就此亮明立场,但多醉翁之意不在酒。中国当时的“泰戈尔之争”,实际上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自身矛盾的外在表现。林语堂和江绍原的“泰戈尔与耶稣”之争,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例。  1923年9月10日,徐志摩在《小说月报》发表《泰戈尔来华》一文,
诗歌创作越来越精简并不是什么异常现象,保罗?瑟兰(Paul Celan)诗歌是一例,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Tomas Transtromer)又是一例,后者2004年出版了诗集《巨大的谜语》。中风对特朗斯特罗姆打击很大,改变了诗人抒情诗歌创作的外部前提,但没有改变他的诗歌创作最内在的核心;语言的凝练密集,反而给他的诗歌形象带来了更强烈更神秘的光芒。  对于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强有力的动作始终是一种
我最初知道曹克勋同志的名字,是在长沙市解放之后,当时他担任长沙市文化局副局长,我则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工作,曾去向他请教长沙市文化方面的情况和读者的需要。在他详谈了之后,我向他约稿,他很谦虚,说工作太忙,一时顾不上。这给我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象。  以后,他于1983年受聘去北京,先后担任民革中央主席王昆仑、屈武的秘书。王、屈二位老前辈也都担任过全国政协的领导工作,一般也称他为政协主席的秘书。据在北京工作
近年国学持续升温,尤其儒学更热,有人据此认为,这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既然借用西方历史比况中国现实,就有必要了解西方文艺复兴的来龙去脉,明其为何复兴,复兴什么,如何复兴,以便认准目标,避免背道而驰;选对进路,避免误入歧途。    一、中西渐行渐远,导致千年时差    远古的各种文明形态姑且不论。仅就最近三千年而言,中西文明都是三阶段:早期文明转型为农业文明的轴心时代,农业文明发展期的中世纪,农业文明转
本来是因为关心陈寅恪先生的相关资料才找来杨遇夫(树达)的《积微翁回忆录》(以下简称《回忆录》)一读,不想却意外地见到了很多关于黄季刚(侃)的材料,而且,这些材料与我先前在脑子里形成的对季刚的印象颇有出入。士林乐于称道季刚的逸闻趣事,也有对其人品略有微词的,但对其学问,在先前的阅读中似尚不见有异词。而遇夫笔下,对季刚学问的微词或与季刚所说商榷者,随处可见。即使季刚逝后,遇夫对其评价仍时有出现,且不见
南朝刘敬叔《异苑》载一则故事,尝令我犹疑而不得确解:    山鸡爱其毛羽,映水则舞。魏武时,南方献之。帝欲其鸣舞而无由,公子苍舒令置大镜其前。鸡鉴形而舞,不知止,遂乏死。韦仲将为之赋其事。    山鸡竟然跳舞跳死了!“乏死”就是力尽而亡,何以故?“爱其羽毛”。张华《博物志》亦有相似的解释:山鸡“自爱其毛,终日映水,目眩则溺水”。若果真如此,这只山鸡可谓史上最自恋的山鸡了。毫无休止鉴赏镜中的自己,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