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元素,其显著特点在于直抵人的灵魂深处。文化教育就是在教育中凸显文化性,在文化氛围中完成教育过程。“文化教育”的提出,主要基于三个方面:一是我校的校名蕴含的“文化”内涵,二是我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三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2008年5月,我走进了溧阳市文化小学。在一段时间内,我思考的重心暗合了哲学的三个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对应着要努力解决三个问题:文化的融合,文化的改造,文化的创新。
一、我是谁——文化的融合
到任伊始,我首先要考虑自己的角色定位,即:我是谁?这意味着我得捋清学校与我个人的价值观和管理风格上的平衡点和交叉点,由点及面,逐步建构起能赢得老师们信任和学生拥戴的新校长形象。
刚到任就迎来了第一次考验。七月份学校进行年度考核,校长办公室根据我的意思拟定了一个主要依据业绩进行考评的方案。我的本意在于把考核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途径,但忽略了学校原有考核方案之所以成立并受到教师欢迎的文化因素:学校教师百分之九十都是经过层层评比竞聘进入的,绝大多数老师堪称优秀,他们进取心强,自觉心强,自尊心也强。单看业绩,显然不足以合理地评判他们的工作,而且一味地以此为标准,或许可以使考核因为量化而变得简单,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紧张,打破了教师心理的相对平衡,使他们产生了这样的困惑——唯荣誉必争怎么做到和谐?唯自我为先如何体现谦让?
在一个优秀的团队中,特别是教育队伍,情感的力量往往比利益的力量更强大。认识到这一点,在后来的考核中,我们将学校先前的方案与2007年度的方案进行了整合,一份体现了荣誉激励与人文关怀的新方案出台了——虽然没有完全(也不可能)消弭矛盾,但我与学校文化积极融合的姿态无疑给了老师们极大的信心。
从文化的社会属性角度来说,人就是文化。和谐文化的核心不是用差异征服差异,而是差异和差异之间的有效融合——互为尊重体现着文化的价值取向。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好校长重要的一项标准是“海纳百川”。纳,不是简单的流入,而是融为一体。海中有河,河亦成海。我既是河,也是海;团队既是海,也是河。
还记得,在我刚来学校的一段时间里,每次行政会,中层干部都很少发言,会议似乎很有效率,上传下达,令行禁止,这符合我的个性。久而久之,我听到了一个频繁的声音:林校长说的。听起来很权威——个人的权威,但我立刻警觉起来,权利外显为个体时,风险的承担相应也是个体,而学校重大决策绝非哪个人可以完全承担责任,更何况,也违背了民主协商的原则。于是,我在明了务实的会议作风基础上,融合了学校以前行政会的提出主题——奠定基调——各抒己见——形成决策的形式。以后涉及到决策性的重大事项时,老师们听到的就由“这是林校长说的”变成了“这是行政会议研究决定的”。
我在原学校的思维方式、言语特点、行为习惯等等或多或少发生了改变,在以后的工作、活动中,我不时给老师们传递着这样的信息:我是文化小学的校长,是文化小学的一分子,我为这个团队骄傲,我将始终站在队伍的前面而不是对面和大家一起去克服眼前的挫折和将来的一切困难!
二、我从哪里来——文化的改造
文化的融合,保证了将一切先进文化凝聚起来铸造为团队的灵魂,而要强身健体,还得剔除掉杂质。多年的管理经验告诉我,保持固有的习惯,特别是不合理不科学的习惯,往往让人疏于思考,漠视陈弊。我要和老师们一起审视:我从哪里来?任何一个物化的个体,都存在着精神和思想的本源。明确“我从哪里来”,就是要厘清精神和思想的本源中不合理的成分——我们要完成学校文化的改造。
就教育而言,现象与本质的背离比比皆是。考试和分数对学校来说,又是一个永远回避不了的客观存在。我知道,学校的历次市级考试都名列前茅。我来到文化小学后,这个现实依然保持着。但是,我发觉老师们很辛苦,缺乏职业的幸福感;学生们很辛苦,几无学习的愉悦感。这虽是教育领域普遍的现象,但我却对学校的未来感到深深地忧虑:作为一所被赋予引领使命的学校,我们展示先进的过程是不是应该远远重要于结果?如果我们不能在教育的领域独树一帜,而仅仅是在教学的领域领跑,那么我们的先进还有多少动力可言?我们的职业离文化很近,可我们的工作总是和它失之交臂。我们来自文化的土壤,却没有绽放文化的芬芳。在单纯追求结果的时代,手段是一个被隐含的元素;在大力倡导过程的时期,结果才是一个水到渠成的存在。我决定从课堂开始文化的改造。
“用文化开启教育智慧”是我给出的第一剂药方,由此衍生出的理念有“用文化开启学习、生活、教研的智慧”。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第一教育资源,我们的学生要通过耳濡目染养成饱满的人格气质。让课堂充满文化味,就是要求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引领学生成为一个文化人,而不只是一个有知识的人。“用文化开启教育智慧”,具体地说,就是教师的思维方式要能切实推动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教师的教学行为要能鲜明对应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的言行举止要能有效熏陶学生的文化修养。要从习惯的题海战、时间战中挣脱出来,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格气质作为工作的第一任务。
用文化开启教育智慧,从根本上来看,是对理念系统的一次重构,对价值追求的一次修正,对文化内涵的一次丰润。最初的改变是艰难的,可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生命过程的案例,一次次明确的、富有现实意义的引领,一回回激烈的、富有价值定向的争论,还是帮助我们度过了艰难的磨合期,逐渐地养成了新的自觉。应运而生的是教师工作常态的变化,从而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管理也焕发出了蓬勃生机。原先充塞办公室的学困生补差放在了课堂上悄悄进行——这是对人的自尊的呵护;原先大量的统一作业布置改成了菜单式挑选——这是对人的个性的彰显;原先功利化的教研转变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这是对真实的科研的敬畏……我们将教师的工作重心从求得分数转移到触及灵魂深处,我们通过学习、宣传、建章立制,逐渐让全体师生达成共识:生活比书本重要,会学比学会重要,进步比领先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
新理念推行的第二年,教育主管部门开展了力度很大的“减负增效”活动,以配合《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和《江苏省中小学管理五项严规》的颁布实施。细细一琢磨,“用文化开启教育智慧”与“减负增效”竟有着紧密的因果关系。
我给出的第二剂药方是,提出了“让每个生命体得到最佳发展——五个做到”,从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学生五个方面出台了具体的行为准则。行为准则的制定算不得什么创新,但我们这套准则却有其特别之处,那就是体现了我们学校耐心、细致、体贴的文化特色。比如,给家长的建议中有一条:您应该了解孩子从学校到家独立往返中不同路线、不同天气时所需要的正常的时间,最好陪孩子走一回,亲自感受一下。您如果没有接到老师留置的电话,孩子到家时间耽搁较长,就要及时与老师联系。
第一剂药方是为了实现文化改造中思想的解放,第二剂药方是具体操作策略的指引,两者相辅相成,有效解除了学校长远发展中陈旧落后理念、生硬机械行为的羁绊。
三、我向哪里去——文化的创新
无论是科学管理背景下的“经济人”思想,还是人际关系思想下的“社会人”假说,都只是对人的本性的一个侧面反映,不能全面地反映人的本性。人是教育组织中最宝贵的财富和资源,人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创新和超越。文化的创新实质是渴求人的转向,是对人的品位、特质、精神能够焕发出最真、最善、最美光彩的努力,是解决个体和团体“我向哪里去”发展迷茫的最重要途径。
2008年5月,我走进了溧阳市文化小学。在一段时间内,我思考的重心暗合了哲学的三个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对应着要努力解决三个问题:文化的融合,文化的改造,文化的创新。
一、我是谁——文化的融合
到任伊始,我首先要考虑自己的角色定位,即:我是谁?这意味着我得捋清学校与我个人的价值观和管理风格上的平衡点和交叉点,由点及面,逐步建构起能赢得老师们信任和学生拥戴的新校长形象。
刚到任就迎来了第一次考验。七月份学校进行年度考核,校长办公室根据我的意思拟定了一个主要依据业绩进行考评的方案。我的本意在于把考核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途径,但忽略了学校原有考核方案之所以成立并受到教师欢迎的文化因素:学校教师百分之九十都是经过层层评比竞聘进入的,绝大多数老师堪称优秀,他们进取心强,自觉心强,自尊心也强。单看业绩,显然不足以合理地评判他们的工作,而且一味地以此为标准,或许可以使考核因为量化而变得简单,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紧张,打破了教师心理的相对平衡,使他们产生了这样的困惑——唯荣誉必争怎么做到和谐?唯自我为先如何体现谦让?
在一个优秀的团队中,特别是教育队伍,情感的力量往往比利益的力量更强大。认识到这一点,在后来的考核中,我们将学校先前的方案与2007年度的方案进行了整合,一份体现了荣誉激励与人文关怀的新方案出台了——虽然没有完全(也不可能)消弭矛盾,但我与学校文化积极融合的姿态无疑给了老师们极大的信心。
从文化的社会属性角度来说,人就是文化。和谐文化的核心不是用差异征服差异,而是差异和差异之间的有效融合——互为尊重体现着文化的价值取向。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好校长重要的一项标准是“海纳百川”。纳,不是简单的流入,而是融为一体。海中有河,河亦成海。我既是河,也是海;团队既是海,也是河。
还记得,在我刚来学校的一段时间里,每次行政会,中层干部都很少发言,会议似乎很有效率,上传下达,令行禁止,这符合我的个性。久而久之,我听到了一个频繁的声音:林校长说的。听起来很权威——个人的权威,但我立刻警觉起来,权利外显为个体时,风险的承担相应也是个体,而学校重大决策绝非哪个人可以完全承担责任,更何况,也违背了民主协商的原则。于是,我在明了务实的会议作风基础上,融合了学校以前行政会的提出主题——奠定基调——各抒己见——形成决策的形式。以后涉及到决策性的重大事项时,老师们听到的就由“这是林校长说的”变成了“这是行政会议研究决定的”。
我在原学校的思维方式、言语特点、行为习惯等等或多或少发生了改变,在以后的工作、活动中,我不时给老师们传递着这样的信息:我是文化小学的校长,是文化小学的一分子,我为这个团队骄傲,我将始终站在队伍的前面而不是对面和大家一起去克服眼前的挫折和将来的一切困难!
二、我从哪里来——文化的改造
文化的融合,保证了将一切先进文化凝聚起来铸造为团队的灵魂,而要强身健体,还得剔除掉杂质。多年的管理经验告诉我,保持固有的习惯,特别是不合理不科学的习惯,往往让人疏于思考,漠视陈弊。我要和老师们一起审视:我从哪里来?任何一个物化的个体,都存在着精神和思想的本源。明确“我从哪里来”,就是要厘清精神和思想的本源中不合理的成分——我们要完成学校文化的改造。
就教育而言,现象与本质的背离比比皆是。考试和分数对学校来说,又是一个永远回避不了的客观存在。我知道,学校的历次市级考试都名列前茅。我来到文化小学后,这个现实依然保持着。但是,我发觉老师们很辛苦,缺乏职业的幸福感;学生们很辛苦,几无学习的愉悦感。这虽是教育领域普遍的现象,但我却对学校的未来感到深深地忧虑:作为一所被赋予引领使命的学校,我们展示先进的过程是不是应该远远重要于结果?如果我们不能在教育的领域独树一帜,而仅仅是在教学的领域领跑,那么我们的先进还有多少动力可言?我们的职业离文化很近,可我们的工作总是和它失之交臂。我们来自文化的土壤,却没有绽放文化的芬芳。在单纯追求结果的时代,手段是一个被隐含的元素;在大力倡导过程的时期,结果才是一个水到渠成的存在。我决定从课堂开始文化的改造。
“用文化开启教育智慧”是我给出的第一剂药方,由此衍生出的理念有“用文化开启学习、生活、教研的智慧”。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第一教育资源,我们的学生要通过耳濡目染养成饱满的人格气质。让课堂充满文化味,就是要求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引领学生成为一个文化人,而不只是一个有知识的人。“用文化开启教育智慧”,具体地说,就是教师的思维方式要能切实推动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教师的教学行为要能鲜明对应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的言行举止要能有效熏陶学生的文化修养。要从习惯的题海战、时间战中挣脱出来,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格气质作为工作的第一任务。
用文化开启教育智慧,从根本上来看,是对理念系统的一次重构,对价值追求的一次修正,对文化内涵的一次丰润。最初的改变是艰难的,可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生命过程的案例,一次次明确的、富有现实意义的引领,一回回激烈的、富有价值定向的争论,还是帮助我们度过了艰难的磨合期,逐渐地养成了新的自觉。应运而生的是教师工作常态的变化,从而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管理也焕发出了蓬勃生机。原先充塞办公室的学困生补差放在了课堂上悄悄进行——这是对人的自尊的呵护;原先大量的统一作业布置改成了菜单式挑选——这是对人的个性的彰显;原先功利化的教研转变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这是对真实的科研的敬畏……我们将教师的工作重心从求得分数转移到触及灵魂深处,我们通过学习、宣传、建章立制,逐渐让全体师生达成共识:生活比书本重要,会学比学会重要,进步比领先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
新理念推行的第二年,教育主管部门开展了力度很大的“减负增效”活动,以配合《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和《江苏省中小学管理五项严规》的颁布实施。细细一琢磨,“用文化开启教育智慧”与“减负增效”竟有着紧密的因果关系。
我给出的第二剂药方是,提出了“让每个生命体得到最佳发展——五个做到”,从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学生五个方面出台了具体的行为准则。行为准则的制定算不得什么创新,但我们这套准则却有其特别之处,那就是体现了我们学校耐心、细致、体贴的文化特色。比如,给家长的建议中有一条:您应该了解孩子从学校到家独立往返中不同路线、不同天气时所需要的正常的时间,最好陪孩子走一回,亲自感受一下。您如果没有接到老师留置的电话,孩子到家时间耽搁较长,就要及时与老师联系。
第一剂药方是为了实现文化改造中思想的解放,第二剂药方是具体操作策略的指引,两者相辅相成,有效解除了学校长远发展中陈旧落后理念、生硬机械行为的羁绊。
三、我向哪里去——文化的创新
无论是科学管理背景下的“经济人”思想,还是人际关系思想下的“社会人”假说,都只是对人的本性的一个侧面反映,不能全面地反映人的本性。人是教育组织中最宝贵的财富和资源,人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创新和超越。文化的创新实质是渴求人的转向,是对人的品位、特质、精神能够焕发出最真、最善、最美光彩的努力,是解决个体和团体“我向哪里去”发展迷茫的最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