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数字人文的特色资源数据库定位与功能探析

来源 :河南图书馆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ming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少林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凝结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建设少林武术资源特色数据库对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促进地方特色资源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阐述了数字人文内涵、研究现状以及少林武术特色资源的内涵,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建设少林武术特色资源数据库的意义及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面向数字人文的少林武术特色数据库进行定位,对其资源存储、加工分析、利用等功能进行探析,以期为地方特色资源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图分类号:G25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1)09-0087-03
  关键词:数字人文;少林武术;特色资源数据库
  1 背景
  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传统人文学科研究遭受极大冲击,作为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深度融合的数字人文随之出现。数字人文是一个典型的文理交叉研究领域,是由传统人文领域研究者与计算机领域专家协作而产生的,主要是将数字仓储技术、文本挖掘技术、信息可视化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人文领域,使人文知识的获取、分析、集成与展示发生重大变化,改变了传统科学研究方式,逐步受到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当前,我国多数特色资源数据库仅能提供数字化资源的简单查询,缺乏深度挖掘、语义关联和可视化呈现等功能。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数字丝绸之路”分论坛提出要秉承“开放创新、包容普惠”的宗旨,大力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合作,分享数字化转型改革红利,为古老丝绸之路注入新元素。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提出为数字人文视域下少林武术特色资源库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少林武术资源具有稀缺性、特色性与不可再生性等特征,建立面向数字人文的少林武术特色资源库可以有效传承、保护和利用少林武术资源,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促进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
  2 数字人文内涵与研究现状
  2.1 数字人文内涵
  目前,数字人文的概念还在不断发展与完善,没有统一的界定。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馆长Unsworth教授认为数字人文是一种由高效计算和人文研究的需要一起形成的描述性实践、一种建模或模拟的途径、一种推理的方法和一系列本体化的限定[1]。笔者认为,数字人文的内涵可从历史、方法、技术等三个维度进行深入理解:首先,在历史维度方面,数字人文起源于20世纪中叶,产生于语料库项目应用,与计算机语言相结合形成了传统人文领域与数字技术的交汇融合,实现了跨学科、跨机构、跨国界的研究,为人文领域研究提供了新思维;其次,在方法维度方面,数字人文以数据素养为主体,将数据思维运用到人文研究领域实现数据化,强调动态数字化的转化过程,完成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和挖掘等;再次,在技术维度方面,数字人文领域研究中的計算机技术呈现多样化特征,主要包括内容分析与文本挖掘技术、高级图形图像搜索与可视化展示技术、主题数据关联技术、知识图谱技术等。
  2.2 数字人文研究现状
  2009年,数字人文作为一个舶来概念被引入我国。2011年,武汉大学成立我国第一家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开展可视化地理信息、文本统计和分析、图像捕捉分析等工作,并着手进行11个数字人文数字资源库建设。此后,南京大学、香港开放大学等也陆续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用于数字人文研究。2016年,首届北京大学“数字人文论坛”的举办掀起了国内数字人文研究热潮,数字人文领域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
  笔者在中国知网输入关键词“数字人文”“特色资源”进行检索后发现,数字人文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自2016年开始逐年增长,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数字人文基础理论研究和数字人文技术应用两个方面。数字人文基础理论研究着重介绍数字人文的产生、发展及前沿实践,陈静介绍了中国数字人文的缘起、早期数字人文的实践,以及当前中国数字人文机构的建设和研究进展,并指出了数字人文面临的挑战[2];王晓光对数字人文的学科概念、研究内容、国际数字人文现状以及数字人文前沿实践等进行了详细论述[3];母咏然、朱学芳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归纳了该领域的研究趋势与研究热点,为我国数字人文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4]。数字人文技术应用研究包括文本挖掘技术、可视化展示技术等,张卫东在厘清数字人文与馆藏资源可视化关系的基础上,设计构建了面向数字人文的馆藏资源可视化模型,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5];程静利用GIS技术的地理空间信息处理、分析和可视化功能对图形、图像等信息进行整合,提升了图书馆的资源服务效率[6]。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数字人文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快速增长,但数字人文和特色资源交叉研究成果不多,数字人文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数字人文的发展,特色资源建设与馆藏特色资源保护与利用将发生变革,探讨数字人文视域下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模式,建立资源深度关联,实现可视化展示,使特色馆藏资源“活起来”,将是未来人文领域的研究热点。
  3 少林武术特色资源概述
  特色资源是指针对某一特定领域或某一类型资源用户信息需求而产生的一系列具有独特性、针对性的应用资源[7],如一系列由物质形态或载体记录少林武术历史档案及资料构成的少林武术特色资源。嵩山少林寺是中华武术的发源地之一,少林武术作为我国武术体系中最庞大的一支就起源于此。少林武术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集技击之大成,摄养生之奥妙,寓表演之意境,载文化之精神,是我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林武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体系完备的少林武术特色资源,除708种少林武术套路和156种擒拿、格斗、点穴、气功等功法外,还延伸出大量与少林武术相关的地理、文化、建筑等文史资料,具有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载体多元化以及不可再生性等特征。当前,少林武术资源载体主要有两种:一是纸质资源,包括手抄拳谱、图谱、族谱、家谱、画卷、画册、图书、期刊等。二是数字化资源,包括数据库中的期刊、论文、工具书、少林武术视频资源以及少林武术名家、少林武术传承人的音视频资料等。   4 高校图书馆建设少林武术特色资源数据库意义及影响因素
  4.1 建设意义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凸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提倡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工程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重点支持汉语、中医药、武术、美食、节日民俗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代表性项目走出去。”[8]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依托中国汉语国际推广少林武术基地项目,以现有资源建设为基础,建立少林武术特色资源数据库,有效整合少林武术资源,构建有特色、可扩展、用户可随时访问的数字化信息资源集合,并通过统一数据接口展现出来,实现少林武术资源的传播与共享。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建立少林武术特色资源数据库不仅能够凝聚大量独具特色的少林武术资源,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和消亡,还能够通过特色资源挖掘、关联、聚类及可视化展示等功能充分发挥资源价值,加快特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交流,向世界展现少林武术深厚的人文底蕴。
  4.2 影响因素
  高校图书馆建设少林武术特色资源数据库涉及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其中,宏观层面包含政策、人员、技术、资金等因素:首先,政策上需要政府大力支持高校图书馆开展少林武术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保障数据库建设顺利进行;其次,人员配备要充分,要将高素养数字人才引进项目建设中;再次,要采用多元化数据技术支撑数据库建设,如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关联技术、可视化技术等;最后,要保障建设资金充裕。微观层面主要体现在少林武术特色资源的存储、加工、分析及利用等方面,少林武术特色资源库建设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共享性、可扩展性、实用性、用户易用性等,坚持科学合理、系统有效的建设原则。
  5 面向数字人文的少林武术特色数据库定位与功能探析
  5.1 定位
  面向数字人文的少林武术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定位应依托特色资源建设优势,将数字人文理念与数字人文技术运用到数据库建设中,整合现有文字、图像、音视频、数字多媒体等多元化动静态资源,充分运用文本挖掘与关联、地理信息系统与可视化等各种现代化数字技术,全面系统、真实立体地记录少林武术的精湛技艺和相关知识,使其具有共享、多元、系统、规范、可持续等特征,以达到保护少林武术资源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目的。
  5.2 功能探析
  5.2.1 资源存储功能。资源存储即资源保存,处于数据库架构的最底层。少林武术资源包括结构化资源和非结构化资源,结构化数据存储时按照关联数据格式存储,而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数字形式后,需采用关联数据技术进行数据Web超链接和语义标注,重新定义数据存储属性,才能实现数据存储标准化,从而形成超大规模数据存储集合,加强数据之间的系统集成。
  5.2.2 资源加工分析功能。资源加工分析功能主要是实现资源的分类、聚类。少林武术特色资源包括历史、人文、地理等内容,可在大类基础上建立各特色子数据库。在进行资源聚类时,高校图书馆要充分考虑少林武术特色资源数据库各子库之间的数字人文语义化,在描述与标引基础上,利用本体技术建立少林武术资源索引,实现基础数据模型化、本体化,再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打破时空界限,实现资源各节点间的有序链接,有效整合异构资源,形成少林武术资源主题地图,从而发现更多与少林武术资源相关的知识数据,使特色数字资源开发成效最大化。
  5.2.3 资源利用功能。资源利用是少林武术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最终目的。少林武术特色资源数据库的资源利用功能应满足用户多元化、高层次需求,提供资源数字人文可视化服务。少林武术资源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与数字人文技术融合,充分利用VR、AR、GIS、3D等可视化技术展示特色资源,使特色资源的呈现方式更加多元化,提升用户体验度,激发少林武术资源的活力和生命力,从而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参考文献:
  [1] Unsworth J.WHAT IS HUMANITIES COMPUTING AND WHAT IS NOT[EB/OL].[2021-08-16].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855-447555.html.
  [2] 陈静.当下中国“数字人文”研究状况及意义[J].山东社会科学,2018(7):59-63.
  [3] 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会组.方法创新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1.
  [4] 母詠然,朱学芳.基于SWOT-PEST分析的我国数字人文发展研究[J].情报工程,2018(6):25-36.
  [5] 张卫东,左娜.面向数字人文的馆藏资源可视化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8(9):102-107.
  [6] 程静,张毅.基于GIS的图书馆异构资源整合可视化设计[J].图书馆论坛,2018(10):47-54.
  [7] 蔡莉静.现代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4.
  [8]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21-06-12].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712/t20171222_322183.html.
  (编校:徐黎娟)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基于山西省图书馆的馆藏地方文献资源,思考了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地方文献阅读推广的价值及途径,在文献、受众群体、文旅融合等方面探讨了相应的阅读推广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1)09-0007-03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读推广策略;中小学生  阅读推广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作为地方文献资源的主要保存者和传播者,公
期刊
摘 要:文章简述了首都图书馆近五年来的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分析了该馆人才队伍特点,提出了公共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建议,以期为公共图书馆的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2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1)09-00015-03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研究  首都图书馆总建筑面积9.4万平方米,馆藏资源总量906万册(件),现行用工方式
期刊
摘 要:文章简述了“励读计划”的缘起与发展,总结了“励读计划”面对的读者群体,分析了“励读计划”产生的服务效益,并提出通过满足主力办证人群借阅需求、细分办证服务层级满足个性化需求、引入信用管理、定制订单式服务不断完善服务内容等方式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1)09-0009-03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励读计划”;免押金借阅
期刊
摘 要:文章从研究背景、原因透视、建设模式、特征阐释等方面对公共图书馆创新阅读空间进行了分析研究、归纳总结,结合“书香余杭”建设,提出了打造创新空间的途径,以期为其他图书馆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1)09-0020-03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创新空间;方法;路径  1 研究背景  1.1 中央及地方高度重视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
期刊
摘 要: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对CNKI数据库中关于高校图书馆智库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我国高校图书馆智库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研究力量,总结归纳了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智库研究的热点及趋势,以期为学界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1)09-0054-05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智库;智库研究;文献计量;可视化  1 背景  201
期刊
摘 要: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呈现出移动化、自主化的深刻变化。文章以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基于微平台的图书馆新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经验及路径,旨在为高校图书馆开展学习支持服务提供借鉴。  中图分类号:G25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1)09-0061-03  关键词:微平台;新型学习支持服务;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  1 背景  学习支
期刊
当前,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新工具,它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兴事物。网络信息的确给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与欢乐,也给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机遇与挑战同在,网络不良信息对中学生的生理、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使中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频频失范,甚至延伸到现实社会中来。中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日渐成为党和政府、学校和家庭高度关注并力求解决好的重点问题。
  由于互联网具有高度开放
摘 要: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文献调研和案例研究分析法,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以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实践工作为例,梳理汇总了民族高校图书馆一流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从一流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流学科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策略,旨在为民族高校图书馆建设一流学科文献资源提供参考。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1)09-
期刊
摘 要:文章对两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进行了调研,发现高校图书馆未能充分开展专利代理及相关内容的咨询、培训服务。因此,文章采用SWOT分析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拓展自身服务、与校内外代理机构合作、政治宏观引导的服务提升策略,以期为高校图书馆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1)09-0069-04  关键词:高
期刊
摘 要:文章以63所高校图书馆为样本,以江苏省高校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从高校类型、数据库和电子资源经费投入、信息建设与服务推广馆员数量、线上服务内容、线上阅读推广情况等方面进行网络调查,用于了解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线上服务基本情况,并针对其中的问题加以分析,提出改善策略,以更好地适应高校图书馆“十四五”规划的服务转型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