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北京市高中新课程方案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需要新的思路与方法。在构建具有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基础上,笔者试图以CST课程教学管理系统为依托,研发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系统,以提高效率为目标,探索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评价和管理三位一体的信息化实施模式。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信息化;CST课程教学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 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2-0058-02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一门必修课程,其有效实施也必然是2007年9月开始的北京市高中新课改的重要工作。这样一门新课改背景下的标志性课程,学校应该如何有效的、创造性地组织和实施呢?作为北京市首批高中示范校之一,依托丰富的课改、教改经验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我校将CST课程教学管理系统(全称Converging streamTechnologies课程教学管理系统,以下简称CST系统)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积极探索该课程教学、评价和管理等诸多领域的信息化实施模式。
一、探索的意义
首先,就各自内涵价值而言,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整合是必然的趋势。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是21世纪的时代特征,其中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能力)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才必需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教育部新课程方案对研究性学习课程内涵的界定是: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原则下,围绕着自然、社会和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课题和项目,参照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规则,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主动地体验、了解,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进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可见,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正是研究性学习以独立课程形态设置的目标所指。学生信息能力的形成,应该涵盖信息意识的具备和信息技术的掌握两个层面。尤其是后者,应该超越学习工具、交流工具阶段,进而发展为协作工具在常态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总之,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需要特定的、高效的教学环境的支持;而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有效整合,恰恰能够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并有助于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
其次,利用CST课程教学管理系统实现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是在对该系统优势和特点的深入理解基础上进行的。经整合后,由北京爱思博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系统能够为师生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教和学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为师生之间的教学信息交互提供了多种交流方式,并且可以帮助老师快速、便捷地生成用于研究性学习教学管理的课题子网站及一系列辅助管理的工具。使用研究性课程管理系统的用户不需要懂得任何网页制作的专业知识,只需要通过点击页面上的一系列按钮来调用系统内置的模版,直接按照提示填写相应的内容,就可以针对某一具体研究课题生成功能丰富的教学管理网站。
二、信息化课程管理模式
下面以研究性学习课程流程为线索,介绍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系统的信息化课程管理模式。
1.课程动员与方法培训
我校在“动”、“静”两条主线下,对师生分别进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动员和所需方法的培训。所谓“动”是指由课程专家、学校领导和相关教师按传统教学的面授模式,进行课程的动员和培训;所谓“静”是指打破时空限制,通过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系统完成该项工作。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系统的首页公共界面,浏览者可以通过点击“课程方案”,查看有关该课程实施的国家、地方以及学校的相关文件资料,加深师生对研究性学习课程价值及我校该课程实施模式、流程、制度等的理解。
点击首页“课程理论”链接,可查看国内外相关教育专家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理念、实施等多元化的解读。
点击首页“研究方法”链接,可以查看研究性学习课程需要的文献检索法、调查研究法、专家访谈法、实验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等常用的课题研究方法和相关的教师指导方法。
点击首页“成果展示”链接,可以查看实验中学02—06学年度全部往届学生研究性学习课程积累的文档、音频和视频等形式的成果。四百余个课题成果文件夹内的内容,对于新一轮学生的选题及开展研究具有难以估量的参考价值。
实验中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定采用“上下结合”的原则。“自下而上”的课题确定,采用选题指导教师深入班级辅导学生初选、修改、定题的模式。“自上而下”的课题确定,即指导教师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提出能够胜任指导工作并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备选课题,供学生选择。点击首页“参考课题”和“导师风采”链接,学生可以看到待选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和相关指导教师的介绍。
2.课题网络档案袋
在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后,学生和指导教师可以根据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系统内置的账号登陆,分别在“个人工作区”和“课题研究工作区”内进行信息的发布、更改、查询、整理等,该课题所属的子站点即可成为一份课题研究的网络档案袋。
指导教师可以通过用户登陆,平行查看到承担指导工作的若干课题站点。点击其中的“日程表”、“指导大纲”、“课题讨论”、“课题管理”、“通知”、“聊天室”、“成绩管理”、“课题研究作业”等链接,完成常规的课题管理和师生沟通工作。
过程性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的原则之一。研究性学习的开发、实施与管理,要做到在过程中评价、对过程进行评价,因此对课题组学生在选题、开题、研究、结题过程中的各种痕迹留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系统中的“师生互动资料”和“课题资料”能够很好地实现这一要求。点击课题子站点内的“师生互动资料”链接,指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做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方案设计、解决反馈等重要信息可以通过过程中的信息上传得以完整留存,此环节亦能很好地渗透研究性学习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式学习理念。点击课题子站点内的“课题资料”链接,学生可以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上传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所需的各种资料,如开题申请表、开题报告表、开题评审表、课题研究论文、课题成果展示课件(PPT格式文件)、结题评审表、个人总结、研究活动总表、研究日记等,并最终形成完整的课题评价内容。
3.多主体开放式网络评价
课程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设定的重要内容。为有效体现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的导向作用、调控作用、激励作用、鉴定作用,基于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系统,我校确立了课程的“多主体开放式的网络评价”模式。
所谓“多主体”,是指在学习的课程评价中,评价者可以是该课题的指导教师(教师个体)、指导教师所在的课题组(教师群体)、学校内的其他教师或外校教师(教师群体);可以是该课题组内的学生(学生个体)、同一班级或年级内的学生(学生群体)、同一学校的不同年级学生或外校学生(学生群体);还可以是学生家长、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相关的教育教学部门、企业、社区等不同评价主体。
所谓“开放式”,是指评价形式和评价内容的开放。上述人员可以通过公用账号登陆相应课题子站点,点击“课题评价”链接,以上传文档等不同形式完成对课题研究成果的综合评价。根据评价主体视角的不同,评价者也可以对在“课题网络档案袋”中所体现出来的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态度、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所取得成果的科学性、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实践能力的发展等不同内容做出评价。
“多主体开放式网络评价”功能的设置,不仅可以对于该课程研究成员的已有研究活动进行综合、全面地评价,而且由于部分评价主体在该课题领域内具有权威性,也可以为课题组成员对该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信息。同时,多元、开放的课程评价,不仅可使研究者科学地反省自己的研究活动,获得诸多方面的感悟,而且还可以对后来的课题研究者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各种信息,开阔其视野,增长其见识。这必然会对课题有序、高效地可持续开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结束语
总之,课程管理者、教师、学生的理念更新、实践创新,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管理整合的关键。就其发展阶段而言,基于研究性学习课程与CST系统的整合而研发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系统,已经超越了“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的阶段,进入以信息技术作为合作工具的“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鉴于2007年9月北京市高中新课改的全面实行,及其对于教育、教学、管理环节提出的新的挑战,实验中学将努力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长效机制,增强示范与辐射作用,使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评价和管理的信息化更加科学和高效。
参考文献:
[1]黄新辉.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评价[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总第163期).
[2]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J].电化教育研究,1999,(1).
[3]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
[4] 陈金华,黄荣怀.中小学校园网应用效果的评测工具研究 [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总第157期).
[5]杨诚德,张春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与建构设想[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总第165期).
[6]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信息化;CST课程教学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 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2-0058-02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一门必修课程,其有效实施也必然是2007年9月开始的北京市高中新课改的重要工作。这样一门新课改背景下的标志性课程,学校应该如何有效的、创造性地组织和实施呢?作为北京市首批高中示范校之一,依托丰富的课改、教改经验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我校将CST课程教学管理系统(全称Converging streamTechnologies课程教学管理系统,以下简称CST系统)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积极探索该课程教学、评价和管理等诸多领域的信息化实施模式。
一、探索的意义
首先,就各自内涵价值而言,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整合是必然的趋势。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是21世纪的时代特征,其中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能力)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才必需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教育部新课程方案对研究性学习课程内涵的界定是: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原则下,围绕着自然、社会和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课题和项目,参照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规则,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主动地体验、了解,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进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可见,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正是研究性学习以独立课程形态设置的目标所指。学生信息能力的形成,应该涵盖信息意识的具备和信息技术的掌握两个层面。尤其是后者,应该超越学习工具、交流工具阶段,进而发展为协作工具在常态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总之,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需要特定的、高效的教学环境的支持;而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有效整合,恰恰能够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并有助于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
其次,利用CST课程教学管理系统实现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是在对该系统优势和特点的深入理解基础上进行的。经整合后,由北京爱思博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系统能够为师生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教和学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为师生之间的教学信息交互提供了多种交流方式,并且可以帮助老师快速、便捷地生成用于研究性学习教学管理的课题子网站及一系列辅助管理的工具。使用研究性课程管理系统的用户不需要懂得任何网页制作的专业知识,只需要通过点击页面上的一系列按钮来调用系统内置的模版,直接按照提示填写相应的内容,就可以针对某一具体研究课题生成功能丰富的教学管理网站。
二、信息化课程管理模式
下面以研究性学习课程流程为线索,介绍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系统的信息化课程管理模式。
1.课程动员与方法培训
我校在“动”、“静”两条主线下,对师生分别进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动员和所需方法的培训。所谓“动”是指由课程专家、学校领导和相关教师按传统教学的面授模式,进行课程的动员和培训;所谓“静”是指打破时空限制,通过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系统完成该项工作。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系统的首页公共界面,浏览者可以通过点击“课程方案”,查看有关该课程实施的国家、地方以及学校的相关文件资料,加深师生对研究性学习课程价值及我校该课程实施模式、流程、制度等的理解。
点击首页“课程理论”链接,可查看国内外相关教育专家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理念、实施等多元化的解读。
点击首页“研究方法”链接,可以查看研究性学习课程需要的文献检索法、调查研究法、专家访谈法、实验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等常用的课题研究方法和相关的教师指导方法。
点击首页“成果展示”链接,可以查看实验中学02—06学年度全部往届学生研究性学习课程积累的文档、音频和视频等形式的成果。四百余个课题成果文件夹内的内容,对于新一轮学生的选题及开展研究具有难以估量的参考价值。
实验中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定采用“上下结合”的原则。“自下而上”的课题确定,采用选题指导教师深入班级辅导学生初选、修改、定题的模式。“自上而下”的课题确定,即指导教师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提出能够胜任指导工作并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备选课题,供学生选择。点击首页“参考课题”和“导师风采”链接,学生可以看到待选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和相关指导教师的介绍。
2.课题网络档案袋
在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后,学生和指导教师可以根据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系统内置的账号登陆,分别在“个人工作区”和“课题研究工作区”内进行信息的发布、更改、查询、整理等,该课题所属的子站点即可成为一份课题研究的网络档案袋。
指导教师可以通过用户登陆,平行查看到承担指导工作的若干课题站点。点击其中的“日程表”、“指导大纲”、“课题讨论”、“课题管理”、“通知”、“聊天室”、“成绩管理”、“课题研究作业”等链接,完成常规的课题管理和师生沟通工作。
过程性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的原则之一。研究性学习的开发、实施与管理,要做到在过程中评价、对过程进行评价,因此对课题组学生在选题、开题、研究、结题过程中的各种痕迹留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系统中的“师生互动资料”和“课题资料”能够很好地实现这一要求。点击课题子站点内的“师生互动资料”链接,指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做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方案设计、解决反馈等重要信息可以通过过程中的信息上传得以完整留存,此环节亦能很好地渗透研究性学习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式学习理念。点击课题子站点内的“课题资料”链接,学生可以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上传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所需的各种资料,如开题申请表、开题报告表、开题评审表、课题研究论文、课题成果展示课件(PPT格式文件)、结题评审表、个人总结、研究活动总表、研究日记等,并最终形成完整的课题评价内容。
3.多主体开放式网络评价
课程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设定的重要内容。为有效体现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的导向作用、调控作用、激励作用、鉴定作用,基于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系统,我校确立了课程的“多主体开放式的网络评价”模式。
所谓“多主体”,是指在学习的课程评价中,评价者可以是该课题的指导教师(教师个体)、指导教师所在的课题组(教师群体)、学校内的其他教师或外校教师(教师群体);可以是该课题组内的学生(学生个体)、同一班级或年级内的学生(学生群体)、同一学校的不同年级学生或外校学生(学生群体);还可以是学生家长、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相关的教育教学部门、企业、社区等不同评价主体。
所谓“开放式”,是指评价形式和评价内容的开放。上述人员可以通过公用账号登陆相应课题子站点,点击“课题评价”链接,以上传文档等不同形式完成对课题研究成果的综合评价。根据评价主体视角的不同,评价者也可以对在“课题网络档案袋”中所体现出来的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态度、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所取得成果的科学性、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实践能力的发展等不同内容做出评价。
“多主体开放式网络评价”功能的设置,不仅可以对于该课程研究成员的已有研究活动进行综合、全面地评价,而且由于部分评价主体在该课题领域内具有权威性,也可以为课题组成员对该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信息。同时,多元、开放的课程评价,不仅可使研究者科学地反省自己的研究活动,获得诸多方面的感悟,而且还可以对后来的课题研究者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各种信息,开阔其视野,增长其见识。这必然会对课题有序、高效地可持续开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结束语
总之,课程管理者、教师、学生的理念更新、实践创新,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管理整合的关键。就其发展阶段而言,基于研究性学习课程与CST系统的整合而研发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系统,已经超越了“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的阶段,进入以信息技术作为合作工具的“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鉴于2007年9月北京市高中新课改的全面实行,及其对于教育、教学、管理环节提出的新的挑战,实验中学将努力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长效机制,增强示范与辐射作用,使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评价和管理的信息化更加科学和高效。
参考文献:
[1]黄新辉.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评价[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总第163期).
[2]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J].电化教育研究,1999,(1).
[3]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
[4] 陈金华,黄荣怀.中小学校园网应用效果的评测工具研究 [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总第157期).
[5]杨诚德,张春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与建构设想[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总第165期).
[6]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