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通过对诗歌的教育作用和中职学生特点的分析,论述了在诗歌教学中进行诗歌教育对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并对中职教育中进行诗歌教育提出了实践设想,就具体实施的难度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诗歌 教育 中职 素质
语文是职业教育中的基础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语文教学中文学的熏陶感染更能使学生产生思想的共鸣,从而影响学生思想行为的改变。诗是文学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形式,这种文学样式的特殊性使它具有了特殊的影响力。本文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践,结合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对诗歌教学在中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的影响及实践应用作简要探讨。
一、古代诗歌教育
中国诗歌教育的历史与中国诗歌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诗歌教育,从最初的启蒙教育到最后的选拔人才,诗歌写作水平的高低往往直接关系到文人一生功名的成败。比如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主张把教读诗歌作为蒙学中道德教化的主要手段,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指出:"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以泄其跳号呼啸于泳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
不仅如此,古代一些著名诗人也十分重视诗歌教育的作用,力图通过诗歌来宣扬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实现政治教化和道德教化的目的,如韩愈、白居易、欧阳修、王安石等。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就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因此,诗歌教育受到从帝王到百姓的普遍重视,学会读诗作诗成为学子受教育的主要内容。即使到今天,诗歌仍然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唐诗宋词,李白杜甫,可说是家喻户晓,从小学到中学,学校教育中从未缺少过诗歌的身影。
二、中职教育学生特点
中职生由于生源限制和入学层次的差别,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在学习上,他们大都对文化基础课不感兴趣,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大部分在入学前成绩比较差,一直被当作"差生"看待,自身思想上也默认了这个现实,不再积极进取,因此,对纪律、学习、卫生等都不重视。也有些学生在初中时成绩也不错,怀有美好的理想,能够考上高中考上大学,一圆象牙塔之梦。但是中考的失败使他们理想破灭,造成终身遗憾,心理消极自卑,对学习也信心不足,从而阻碍了自身学习积极性的发展。
在生活上,他们大多寄宿在学校,远离父母,许多生活琐事都要自己料理。有些学生初次离家生活处理能力很低,带来强烈的不适应感,以至于学习精力分散、不集中。再加上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后,在学习方面的竞争不如高中生激烈,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在行为方式上,他们大多自我约束力不强,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些都是中职学校学生的不利因素,给中职教育带来了困难。要改变学生这种状况决非一日一时之功,而要长期耐心的教育、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熏陶感染,使之思想转变,养成良好的习惯。诗歌教育不能说不是一种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因为中职教育不同于普通中学教育,没有各种考试升学的压力,课余时间又比较宽裕,这为开展诗歌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学阶段的诗歌教学,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中职教育因为没有功利的影响,反而容易让学生轻松地感受诗歌,受到良好的教育。
三、诗歌教育实践设想
对于中职学生来讲,加强诗歌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启发思维,陶冶情操,有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使他们消极的心态受到感化,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诗歌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使学生认识美、体验美,进而规范自身的言行,使自身的素养得到提高。这种实践需要学生朗诵大量的诗歌才能完成。因此,朗诵是关键。诗歌特别是古诗都富有音乐性,非常适合诵读。格律诗讲究韵律和谐、平仄相对,具有音乐美、节奏美,只有通过诵读才能品味出诗歌艺术之美。在学习诗歌方面,古人尤其强调熟读成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古人十分推崇的读书方法。
诵读作为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与诗歌教育相伴而生,历史悠久。诵读正是"诗"的特征之一。《诗经》就是因为被人们"讽诵",因此能"遭秦而全"。中职学校的课余时间一般比较宽裕,这就为开展诗歌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比如早晨,可以充分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朗诵诗歌。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就发现有许多同学非常喜欢在早晨朗诵比较有韵律感的诗文。
为避免朗诵时的单调,朗诵的形式也不必拘泥于一种,可以自由朗诵也可以集体朗诵,也可以由学生领读。语文老师可以培养一些文学素养较好的同学协助辅导,比如班级中的文学爱好者,或者文学社的成员等。除了早读时间,课外活动时间、自习课时间也都可以活动的形式做些诗歌训练,让学生感到乐趣,主动参与,快乐地去朗诵。著名学者、教育家吕坤对诗歌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每日遇童子倦怠懒散之时,歌诗一章。择古今极浅、极切、极痛快、极感发、极关系者集为一书,令之歌咏,与之讲说,责之体认"。
四、实践难度
我们在这样设想的同时,也不能不考虑到其中的难度,在实践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
1.诗歌的选择。
选择什么样的诗歌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诗虽然好,但不一定首首都能受到学生的喜爱。有些诗,学生从未体验过,难以实现情感共鸣。比如《诗经•生民》,这首长篇史诗现在读起来韵律感不强,其中描写的情节也很难符合学生的情趣,对于中职学生就未必合适。因此,诗歌的选择要注意中职学生本身的情感和诗歌的情感是否相融相洽,学生是否真正感兴趣。
2.诗歌的解读。
诗歌的解读不能靠纯粹的说教,要形象生动,最重要的还是要学生自身能够深入其中理解。语文老师主要起指导作用,而不是給学生填鸭式的内容详解,中心思想、艺术特色等等一大堆,不厌其烦,学生早没有了兴趣。总之,使学生轻轻松松地理解才是根本。此外,绝对不能把它当成一件任务完成了事,因为我们是用诗歌在教育,而不是为了考试要求记住多少内容。
3.实践方法。
在具体实践中最忌也最易陷入的误区是强调死背。诗歌需要朗诵,但不是死背。学生一接触到诗,就是背,教师检查起来,也是背,这样使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完全失去了诗歌教育的初衷。"三分诗,七分吟",让学生抛开背的任务,轻轻松松地吟诵,体味那些意境幽深的诗句,入其境,得其趣,才能实现真正潜移默化影响。
总之,诗歌教育在中职学校中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诗歌教育能为中职教育学生素养的提升带来光明的前景。我们仅就此提出设想,其教育效果还需要在具体实践中检验,其中探索切实可行的方法是诗歌教育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伊夫•博纳富瓦 吴康茹.论诗歌的作用(上)[J].诗探索,1994,(04).
[2] 伊夫•博纳富瓦 吴康茹.论诗歌的作用(上)[J].诗探索,1994,(04).
[3] 张继红.中国古代诗歌教育简史[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4]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附蒙学书目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5]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关键词】 诗歌 教育 中职 素质
语文是职业教育中的基础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语文教学中文学的熏陶感染更能使学生产生思想的共鸣,从而影响学生思想行为的改变。诗是文学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形式,这种文学样式的特殊性使它具有了特殊的影响力。本文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践,结合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对诗歌教学在中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的影响及实践应用作简要探讨。
一、古代诗歌教育
中国诗歌教育的历史与中国诗歌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诗歌教育,从最初的启蒙教育到最后的选拔人才,诗歌写作水平的高低往往直接关系到文人一生功名的成败。比如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主张把教读诗歌作为蒙学中道德教化的主要手段,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指出:"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以泄其跳号呼啸于泳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
不仅如此,古代一些著名诗人也十分重视诗歌教育的作用,力图通过诗歌来宣扬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实现政治教化和道德教化的目的,如韩愈、白居易、欧阳修、王安石等。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就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因此,诗歌教育受到从帝王到百姓的普遍重视,学会读诗作诗成为学子受教育的主要内容。即使到今天,诗歌仍然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唐诗宋词,李白杜甫,可说是家喻户晓,从小学到中学,学校教育中从未缺少过诗歌的身影。
二、中职教育学生特点
中职生由于生源限制和入学层次的差别,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在学习上,他们大都对文化基础课不感兴趣,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大部分在入学前成绩比较差,一直被当作"差生"看待,自身思想上也默认了这个现实,不再积极进取,因此,对纪律、学习、卫生等都不重视。也有些学生在初中时成绩也不错,怀有美好的理想,能够考上高中考上大学,一圆象牙塔之梦。但是中考的失败使他们理想破灭,造成终身遗憾,心理消极自卑,对学习也信心不足,从而阻碍了自身学习积极性的发展。
在生活上,他们大多寄宿在学校,远离父母,许多生活琐事都要自己料理。有些学生初次离家生活处理能力很低,带来强烈的不适应感,以至于学习精力分散、不集中。再加上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后,在学习方面的竞争不如高中生激烈,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在行为方式上,他们大多自我约束力不强,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些都是中职学校学生的不利因素,给中职教育带来了困难。要改变学生这种状况决非一日一时之功,而要长期耐心的教育、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熏陶感染,使之思想转变,养成良好的习惯。诗歌教育不能说不是一种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因为中职教育不同于普通中学教育,没有各种考试升学的压力,课余时间又比较宽裕,这为开展诗歌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学阶段的诗歌教学,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中职教育因为没有功利的影响,反而容易让学生轻松地感受诗歌,受到良好的教育。
三、诗歌教育实践设想
对于中职学生来讲,加强诗歌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启发思维,陶冶情操,有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使他们消极的心态受到感化,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诗歌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使学生认识美、体验美,进而规范自身的言行,使自身的素养得到提高。这种实践需要学生朗诵大量的诗歌才能完成。因此,朗诵是关键。诗歌特别是古诗都富有音乐性,非常适合诵读。格律诗讲究韵律和谐、平仄相对,具有音乐美、节奏美,只有通过诵读才能品味出诗歌艺术之美。在学习诗歌方面,古人尤其强调熟读成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古人十分推崇的读书方法。
诵读作为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与诗歌教育相伴而生,历史悠久。诵读正是"诗"的特征之一。《诗经》就是因为被人们"讽诵",因此能"遭秦而全"。中职学校的课余时间一般比较宽裕,这就为开展诗歌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比如早晨,可以充分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朗诵诗歌。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就发现有许多同学非常喜欢在早晨朗诵比较有韵律感的诗文。
为避免朗诵时的单调,朗诵的形式也不必拘泥于一种,可以自由朗诵也可以集体朗诵,也可以由学生领读。语文老师可以培养一些文学素养较好的同学协助辅导,比如班级中的文学爱好者,或者文学社的成员等。除了早读时间,课外活动时间、自习课时间也都可以活动的形式做些诗歌训练,让学生感到乐趣,主动参与,快乐地去朗诵。著名学者、教育家吕坤对诗歌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每日遇童子倦怠懒散之时,歌诗一章。择古今极浅、极切、极痛快、极感发、极关系者集为一书,令之歌咏,与之讲说,责之体认"。
四、实践难度
我们在这样设想的同时,也不能不考虑到其中的难度,在实践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
1.诗歌的选择。
选择什么样的诗歌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诗虽然好,但不一定首首都能受到学生的喜爱。有些诗,学生从未体验过,难以实现情感共鸣。比如《诗经•生民》,这首长篇史诗现在读起来韵律感不强,其中描写的情节也很难符合学生的情趣,对于中职学生就未必合适。因此,诗歌的选择要注意中职学生本身的情感和诗歌的情感是否相融相洽,学生是否真正感兴趣。
2.诗歌的解读。
诗歌的解读不能靠纯粹的说教,要形象生动,最重要的还是要学生自身能够深入其中理解。语文老师主要起指导作用,而不是給学生填鸭式的内容详解,中心思想、艺术特色等等一大堆,不厌其烦,学生早没有了兴趣。总之,使学生轻轻松松地理解才是根本。此外,绝对不能把它当成一件任务完成了事,因为我们是用诗歌在教育,而不是为了考试要求记住多少内容。
3.实践方法。
在具体实践中最忌也最易陷入的误区是强调死背。诗歌需要朗诵,但不是死背。学生一接触到诗,就是背,教师检查起来,也是背,这样使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完全失去了诗歌教育的初衷。"三分诗,七分吟",让学生抛开背的任务,轻轻松松地吟诵,体味那些意境幽深的诗句,入其境,得其趣,才能实现真正潜移默化影响。
总之,诗歌教育在中职学校中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诗歌教育能为中职教育学生素养的提升带来光明的前景。我们仅就此提出设想,其教育效果还需要在具体实践中检验,其中探索切实可行的方法是诗歌教育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伊夫•博纳富瓦 吴康茹.论诗歌的作用(上)[J].诗探索,1994,(04).
[2] 伊夫•博纳富瓦 吴康茹.论诗歌的作用(上)[J].诗探索,1994,(04).
[3] 张继红.中国古代诗歌教育简史[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4]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附蒙学书目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5]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