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会:“秩序”与“文化”的提问

来源 :唯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ze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乡村社会被嵌入了工业化、市场化的轨道中,中国乡村建设中的“秩序”与“乡村文化”建构问题重新被提出来。中国已经步入了“利益时代”,让农民合理得到“秩序”中的公共资源,是对社会秩序设置的挑战。支撑“秩序”的乡村文化也面临新的建构。它应该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再认同,包括对以制度公正、公民尊重为基础的公民文化的认同,包括对以差异性为基础的乡村社会多样性发展的认同。
其他文献
为了提高政府效率,必须采取以下措施:建设“问责制”政府,消除政府责任缺失;公开行政信息,建立“阳光政府”;规范政府经济行为;控制政府规模;完善制度制定环节。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立党为公”的“公”,除公共目标之“公”外,必须包括程序性之“公”,而“执政为民”的“民”,在现时代更多地应该是“公民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西方政党纷纷推进网上党建,宣称要把自己建设成“网络党”。其中,搭建信息平台,提供网络服务;促进党内沟通,扩大“电子民主”;把握社会脉搏,塑造政党形象;成立“虚拟组织”,扩大群众基础,是西方政党进行网上党建最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西方政党;网络;党建  中图分类号:D5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7)06-0029
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设施在日益完善的同时,大量的建筑也拔地而起。而随着城市逐渐走向国际化和现代化,对城市的公共建筑品质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
摘要:中国革命的历史和党的先进性赋予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逻辑基础。在新时期新阶段,要着眼于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在执政党政党化复归、执政党与社会互动机制重建,以及党的干部行为逻辑改变等方面下功夫,推动执政党自身转型,并在转型过程中和转型后与社会达成良性互动,从而最终在法治的框架下回归社会过程中获得主导地位。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逻辑基础;发展维护  中图分类号:D251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科学发展观用一系列创新思想和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和“如何执政”这三个基本问题,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执政党;指导思想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7)10-0032-02    在现代政党政治中,任何执政党都面临着“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