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传统与创新教学模式对比研究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ve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期,我国提倡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下,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还是在用传统的模式方法。笔者通过本文把地理传统教学方式与新课程标准下的创新教学方式进行对比探究,希望教师能更好的把握新课程理念,推进地理新课程创新教学,加快素质教育发展。
  关键词:初中地理;传统;创新;教学模式
  《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地理课程。要求学生学习
  生活有用的地理并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关心全球问题和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大地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可持续发展现念。笔者以为,真正落实这些理念最终落脚点在课堂教学行为的变革,弄清楚传统地理教学和新新课程创新地理教学的差异。针对此种情况,下面谈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主体不同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权威,老师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的“容器”,课堂上实施“一言堂”“满堂灌”。《中国教育学刊》曾刊登过武汉大学叶根莲的一篇文章,在谈到我国基础教有的现状时有这样的一段话:“长期以来‘包、抱、泡’是我国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包’,即教师满堂灌,一包到底,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抱’,即教师将知识点嚼烂后喂给学生,学生被教师抱着走,而不是独立行走;‘泡’即死磨硬泡,大搞题海战术,重复演练。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哪里还有学习兴趣可言呢?”
  新课程环境下的创新教学强调课堂上注重师生平等参与,共同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学生活动的需要。提供必要的咨询和帮助。同时,倡导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
  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二、学生发展关注的范围不同
  传统教学,以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目的,是一种单一方向发展。教学目标设定的是最具体的知识目标。要求教师讲清楚知识,其次才是发展能力。其他的任务,或抽象或附带,并无真正的地位。教学被看成是特殊的认识活动,而且对理论的概括仅理解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有时甚至把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意志教育等都简单的套用知识教学的方式和形式。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也根本失去了对人全面素质的提高。
  而新课程创新教学注重多元智力的发展。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这三维目标下培养学生的多元智力。如要求学生掌握和适应时代发展和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目标,还要注重学生技能的养成、学习过程的形成,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关系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三、學生的学习方式不同
  传统教学以学生接受学习为主,教师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教师希望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教案回答问题,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学生在课堂扮演的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于是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配角”,大多数成绩一般的学生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
  新课程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强调学生成为一个自主学习者,自觉担负起学习的贵任,挖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要求在小组中学会合作学习以及加强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学习。如笔者在讲解“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教学时,引导学生阅读案例,讨论思考后,提出以下问题:(1)黄土高原的位置特点,(2)黄土离原的地貌特点,(3)黄土高原存在的环境问题,(4)水土流失的危害,(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6)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何治理……然后就把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个小组确定一个问题后,各小组相互讨论分析。最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最后得出大家公认的结论。
  四、教学评价不同
  传统的地理教学注重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的重难点是否解决?教学内容是否有差错?学生的学习效果怎样?一般教师喜欢用测验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新课程评价,注重在知识和技能评价的基础上,关注对学生价值判断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人生规划能力形成状况的评价,在教学中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包括有:地理知识的理解、地理技能的形成与运用、地理科学方法的掌握和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等。同时,非常重视开展课堂学习评价。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来体现。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地理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
  五、教师指导方式、学生关注内容发生变化
  1.教师指导方式变化 传统班级授课制下,教师按照一个适中的进度集中讲述。学生被动的配合。新课程创新教学则要求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采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按照新课标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鼓励学生不同的见解;教师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等。
  例如,在讲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时,先看视频《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然后叫学生看下面图片,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每个小组讨论。相互合作,最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回答问题。通过这种形式,指导学生看图,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整个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兴致高涨,气氛活跃,紧扣心弦,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2.学生关注内容发生变化 学生的关注内容由关注课本向生活转变。以前,学生学习以课本和考试范围为主,学生主要是为了考试。
  而新课程创新教学强调“在生活中学习,为了生活学习”的理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六、结语
  总之,传统地理教学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多种需要和潜在能力,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课堂教学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而新课程创新方式下地理教学,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唯有教师加紧从传统教学过渡到创新教学,才能更好的促进教学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体现新课标要求,才能更好的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作者单位:湖南省慈利县许家坊土家族乡中学 427210)
其他文献
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唯一能源,是植物生命活动的基础。然而,当植物吸收的光能过剩,超过其电子传递所需时,过剩光能便会造成光合效率和光合功能的降低,严重时还会发生光氧化破
从秦艽根、茎、叶中共分离出20种内生真菌。经初步筛选,得到5株可能产秦艽主要成分龙胆苦苷的菌株QJ2、QJ8、QJ12、QJ16和QJ18。进一步筛选发现,其中QJ18产龙胆苦苷能力较强,故以此作为供试菌株,对其做了以下的研究。对龙胆苦苷的薄层层析检测方法进行了筛选,发现用乙酸乙酯:甲醇:水(20:2:1)作为展开剂,用碘熏蒸显色是较为理想的检测条件。对QJ18菌株产生的龙胆苦苷的提取方法进行了选
本文以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为材料,通过PV曲线的测定,得到饱和渗透势(Ψsat)、质壁分离渗透势(Ψsat)、质壁分离时的相对含水量(RWCtlp)、质壁分离时的渗透水含量(ROWCtlp)、
本论文以茶条槭成熟种子为材料,通过外植体直接出芽和愈伤组织分化两种途径,建立了茶条槭的离体培养体系,并对愈伤组织中没食子酸代谢调控培养技术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
省级立项课题:整合区域图书资源,搞活乡村阅读实践的研究(2017GHB2996)  摘要:新课程标准侧重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考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初中生三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90万字.但我区农村中小学的图书室、阅览室基本上是摆设,内容陈旧,数量有限,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严重不足.加强学校图书资源建设,整合本区域内各校图书,实行图书"大篷车"活动,搞活乡村
土壤碳库为地球表层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土壤有机碳的增加不仅有助于农业可持续的发展,而且对缓解温室气体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等也具有重要意义。土壤团聚体被认为是土壤结构稳定
禾谷类作物对于人类,尤其是亚洲大陆的居民来说是不可缺的重要食材。而胚乳作为谷类作物种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淀粉等等一系列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因
本文以南林895杨为试验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利用构建的可去除选择标记载体PX6-GFP和PX6-CpTI,开展杨树无选择标记遗传转化的研究,分析转化效率和选择标记基因去除效率,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