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统整,二次开发,学编童话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aobi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观察缘起
   2019年秋季,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已全面投入使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以同一“主题”安排每组课文,每一单元在编排的过程中,都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形成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线结构。这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新教材的特色之一。整合单元预习目标、整合单元习作训练、拓展单元主题阅读,能使教学更具整体性、完整性,能有效落实提高课堂效率。
   这个童话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乘着想象的翅膀,游历奇妙的童话王国,看花儿跳舞,听星星唱歌”。编者在这个单元安排了两项语文元素的学习训练,一项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另一项是“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本单元习作要求学生自己发挥想象编童话,写童话。这个习作内容与本单元课文联系紧密,体现了阅读与习作之间的相辅相成。
   新课程背景下,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其有效应用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前提条件。课程的二次开发是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合理整合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三年级习作老师要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基于以上考虑,学校课题组决定以“教材二次开发及其效度”为观察主题开展课堂观察活动,帮助查找剖析问题,为孩子想象铺好路、搭好桥、搭好想象方法之桥,把生活和想象联系起来,提高习作教学效益。
   二、观察设计
   (一)准备阶段
   课堂观察前,我们制订观察方案,做到五个确定——
   1.确定观察对象及内容:本次观察对象为三年级的一位语文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她执教的是统编版三年级上册习作《我来编童话》。
   2.确定观察主题:教材二次开发及其效度。
   3.确定观察点:如何二次开发教材及其效度。
   4.确定观察工具:“教材二次开发及其效度”观察量表。
   5.确定观察方法:进入课堂观察的人员运用观察表集中记录课堂教学情况。
   (二)观察阶段
   观察员进入课堂,采集了整节课“教材二次开发的内容及其效度”的所有信息。
   三、观后思辨
   课堂观察之后,观察员对教材二次开发的内容及其效度进行了逐一归类、汇总与处理,形成了“教材二次开发的内容及其效度”课堂观察记录表。(见下表)
   课后会议,观察员对观察数据进行整理汇报:授课教师依据课标要求,紧扣教材特点,结合中年级学生的学情,对本课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保持教材上的9个词语和习作要求;增加了表示角色、时间、地点等词语,丰富了童話的三要素;回顾单元教材内容,整合归纳出童话故事的特点,为学生创编童话故事理清了思路;整合了“习作”和“语文园地”两个板块的内容,指导学生尝试运用改正、增补、删除的修改符号修改习作,初步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习作的意识;新立了创编童话的“三个支架”(自问自答、再问再答、三问三答),以此来指导学生把故事写具体。以“教材二次开发及其效度”为观察主题,通过对课堂观察记录的情况进行深入研讨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编写童话,激发兴趣是起点
   本单元主题经典优美,要素非常具体清晰。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与单元导语中的语文要素息息相关。教学中,授课教师借助“交流”平台,以童话故事图片导入,带领学生重温童话故事,引导学生感悟到,童话就是作者通过大胆的幻想,采用拟人、夸张等手法编织出的一个个奇异有趣,并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的故事。导入语“在童话的世界里,云儿能说话,风儿会唱歌,花儿中会走出一位漂亮的小姑娘……真是太吸引人了。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够编写出有趣的童话故事。就可以成为中国的安徒生、格林。”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创作欲望。“相互交流习作,分享习作成果”环节,授课教师增加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星推荐我能行
   我更喜欢
其他文献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见到的精美的艺术品是经过很多工序打磨、合作完成的,同样的道理,高中学生的一篇优秀的文章也需要多位学生的合作才能完成其“再生”。这就需要在写作中建立良好的写作共同体,这个写作共同体由教师、家长和学生组成,他们活动的时间相对自由,我们可以实现课上写作和课外写作结合起来。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承担命题者和点评者的角色,家长承担素材的搜集者和作品的分享者的角色,学生承担评价者的角色。这样的写
整本书阅读是当今教学的热点更是难点。整本书阅读根据阅读的不同阶段不同的特点建构不同的课型,能较好地提高阅读效益。我们根据“精致教学”的“教学主题精炼深刻、教学内容精当合理、教学方法精巧有效”三个维度为指导,对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型以读为主线分为导读课、研读课、享读课、温读课四种课型,以对整本书阅读进行目的化、结构化、序列化的阶梯阅读能力训练。   研读,即钻研阅读,是一种以获得较全面的知识为目的的深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篇优秀课文的解读,除了基本的文体及其它工具性内容之外,更需要关注课文自身的内涵。当然,在应试背景下,这些内涵常常会由教师主动解读而学生跟在教师后面慢慢“领悟”,这个领悟的过程是被动的,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因而学生的领悟结果,也多半是记住教师所强调的那些可以应付考试的所谓重点。严格来讲,这样的文本解读过程不是真正的文本解读,真正的文本解读一定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
錢梦龙曾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要解决此间种种弊端,课堂就必须建立在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的学习质态上,进行探究性教学,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生命空间。以《史记》探究性研读为突破口,具体来探讨高中文言文教学。   一、宽度:占有大量助学资料   无论节选自哪里的文言文,一旦进入教材,
每位学生都应该具备语文阅读的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长见识、事业的拓宽以及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当前日益凸显出了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但是也有许多问题出现,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语文阅读以讲的方式将其替换   在课堂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但是在实际的情境中,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忽略了学生地位,而是由
初中学生学习传记,不仅要了解名人故事,还要汲取精神营养,启迪人生智慧。学生在阅读传记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的情节上,而应该撕开语言文字的缝隙,去探寻文字深处的情感和思想。本文以肖培东老师的《美丽的颜色》一文的教学为例子,详实阐述传记文作品教学的四个策略,肖老师这个教学案例根据文体而教,展现了传记文体的特质,实现了传记文教学的价值最大化。  一、在学生的猜读处确定阅读方向  初读感受,是语言文字
初中语文课标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因此,名著的阅读形式如何以新的形式承载深度阅读,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语文新课标提出:“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在此启发下,应该重新看到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条件下,丰富的教育资源、生动的视听效果、即时的动态交互性等优势,也可以为名著深度阅读提供技术支持和研讨平台。   美国阅读心理学家N.S
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可以说除了应试需要之外,绝大多数时间都花在文本解读上。而文本解读的过程,更多的又是以课文而非课本外的文本解读为主的,面对教材中的一些经典文本,如何在引导学生解读的过程当中发现新的意义,或者构建出属于学生自己的认识,这一点是摆在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任务。要高效的完成这个任务,教师就必须创新文本解读的思路,而创新的视角则来自于对三个关键要素的研究,这三个关键要素就是教师、文本以
家喻户晓,高等教育是培养具有专门理论知识、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具备高素质的专门性人才的教学活动,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培养方向,导致高等院校的学生对文化基础课要求不严格。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课题组就我校语文教学模式做了调查分析,研究应对策略,帮助解决教学障碍,以便顺利完成学业。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我们课题组对我校2019级大学一年级学生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做了关于“情境式教学法”在语文教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的培养,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的创建,从单篇文章阅读到单元整体阅读、群文阅读再到整本书的阅读能力的培养,都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倡议,并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内外阅读总量400多万字的要求。为此,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提出了“1 X”阅读理念,在教材编选时大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