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部首去认字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y200611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以下简称记):吴老师,祝贺《跟着部首去认字》(以下简称《认字》)正式出版。
  吴永亮(以下简称吴):谢谢。
  记:我从书的作者简介上看到,你是军校毕业,并非是中文专业科班出身,我很好奇你是如何走上研究文字的工作。
  吴:首先声明一点,我是业余爱好,凭兴趣使然,对汉字理解很是肤浅。不过,我对汉字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如果大家想进一步了解我识字经历的话,可从网上查看我写的《三本书教我认三遍汉字》。这篇文章获得山东省直机关工委读书征文活动一等奖。我同事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上刊发了《一个乐于咬字的人》,也介绍了我咬文嚼字的一些小故事。
  记:好的。接下来,我想问你为什么想到写《认字》这本书。
  吴:近十年来,我一直购买、阅读有关汉字方面的书籍,说句不谦虚的话,只要是这方面的书籍一律先请回家。如《字源趣谈——详说800个常用汉字由来》《细说汉字》《汉字的故事》等等,也有按“植物”“动物”“人物”等专题介绍汉字的书籍,这些书籍近百种,摆满了我的书橱。这些书籍有的趣味性强,有的专题做得深,但总是给人零散、挂一漏万的感觉。特别是你想找某个字,往往就是找不到,非常苦恼。
  另外,《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对常用字词都作了精辟的解释,但是对汉字由来没有简要的提示,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如为什么“取”从耳从又,为何“取”有拿到、得到、采取、选取等义。原来“取”中的“又”指右手,“取”本义指古战场上割下敌人左耳作统计,以便领取奖赏。简单解释“取”的由来,有助于读者理解“取”的现代意义。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气概”有时被错写成“气慨”,有人还振振有词,说“气慨”是一种内心世界的活动,理应用“慨”(暂且不说“概”“慨”两字读音不同)。其实,如果说一下“概”是从“木”部首,本义为一种概尺(先前,人们用斗量取大米、黄豆等颗粒状物品时,通常先是将大米等堆得尖尖的,然后用概尺沿斗口一刮,这样就避免了短斤缺两。概尺特点就是直且硬,不怕潮湿,不变形,自然必须用上等木材制作)。由概尺引申出“英雄气概”再自然不过了。
  于是,我就琢磨着写一本《认字》的书,把汉字本义与《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现代义嫁接起来,帮助大家认字识理。
  记:你真是用心良苦。请问你从什么时候开始真正着手这本书的编撰工作?
  吴:说实话,我原来对部首偏旁概念也不是太明白。后来,我看到《汉字部首表》(GF0011-2009)于2009年1月12日发布,对部首、偏旁、主部首、附形部首有了初步掌握。于是跟着《汉字部首表》,我到书店、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慢慢理清汉字部首诞生、发展过程,渐渐地,我就萌发写“话说部首”的想法。按照《汉字部首表》,将每一个部首的由来、读音变化、字义演变以及该部首内汉字的共性写出来,还有就是对某个部首内常用汉字进行解析。我把这个想法给大众报业集团主办的《青年记者》荆成主编说了,他一听,表示全力支持,并说“什么时候准备好就什么时候开,可以边写边开”。荆主编的鼓励,增强了我的信心。从2012年1月起,“话说部首”专栏以每月一期(每期两至三个页码)的速度进行,直到2014年第12期结束。
  记:从专栏到《认字》是不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吴:你说得对。我本以为,将专栏简单梳理一下,不就成为书了。其实不然,这个过程非常难,可谓千辛万苦。
  2014年,很多读者和朋友建议我把“话说部首”专栏合编成一本书,便于大家学习。想想也对,一个偶然机会,我将这个想法跟济南出版社的领导说了。崔刚社长、孙凤文总编辑、总编室张元立主任研究后,决定将此稿交给社里注重品牌、追求质量的戴梅海主任担任责编,要求全力将其打造出承载传统文化的精品力作。
  戴主任,也是军人出身,办事雷厉风行,行事一丝不苟。戴老师不愧有着多年美编功底,调动一切智慧和技术手段,对整部书倾心尽力。很多天,包括节假日、双休日,戴主任都待在排版室,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一个标点一个标点地注,一个注释一个注释斟酌。字号大小、字与字的间距、图片安排、封面设计,哪一样都亲力亲为。排版室小张说,《认字》这本书的工作量是平常书籍的八到十倍。按理讲,责编在排版室定好色样就万事大吉,戴主任却不这样,大冬天,顶着寒风开车去几十里外的印刷厂,一遍遍地调整色差,直到满意为止。为了正文中双色图片达到最佳效果,又专程前往印刷厂协调。
  记:《认字》作为文字类工具书,在减少差错这方面你们做了哪些工作呢?
  吴:由于本人学识浅陋,加之这本书的分量,因此深感“压力山大”。为了减少差错,我和戴主任,反复校对不下十余次。我还自费请一位业界著名校对专家在文字方面把关,还请一位汉语拼音学者给全书的注音给予专题校正。另外,济南出版社还抽调两名有着丰富经验的审读员从头至尾进行校勘。不过,我想本书差错还是会有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记:请问《认字》一书与同类图书的区别,也就是说亮点有哪些?
  吴:简要归纳一下,可从以下几组词来谈谈。
  求全:《汉字部首表》中有201主部首、100个附形部首,《认字》书中一个都不少。《通用规范汉字表》(国务院2013年6月5日发布)中8105个汉字几乎一个也不落。一些大部首,如“扌”“木”“艹”等部首内汉字大都是形声字,因而只选取有代表性的进行解释,其余的不讲读者也能明白。
  关联:字与字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为此,本书设计链接符号(圆圈内斜插一根别针,寓意不说也明),把相关的知识点在书页地脚来个小贴士。如第21页“鬯”:鬯上部口为酿酒和盛酒的器具,器具内为造酒的谷物,其下匕为取酒的勺子。21页地脚链接:匕首,当初匕首为短刀,因刀尖上翘,一侧有刃,形如勺头,故名。
  汉字中字、词常常容易混淆,因而戴主任设计了警示符号(采用木铎外形与“字”的甲骨文组合,暗爪警钟长呜以引起读者高度重视)。如第16页“合”的注释后加,当页地脚提示:炸藕合,不要写作炸藕盒。
  创新:为了突出部首及解释相关字,全书对其采用专色。专色专用,醒目耀眼,可以说是本书一大亮点,两行小字注,来自古籍竖排图书字注方式,这是戴主任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独特做法。专色、两行小字注,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双引号、括号等,使文字畅通,读起来顺流
  有趣:语言文字类工具书,大都比较枯燥的,抑或晦涩难懂。为了便于阅读,我力求通俗易懂、轻松幽默,有时采用当下时髦语言、网络用语加以概述。为了烘托情趣,戴主任又与排版张老师联手打造出,安置在有趣的句子后面,读到此处能引起读者会意一笑。如第44页“勰”注释:栛、脅、脇都简化了,勰纹丝不动,是不是名人效应所致就不得而知了。
  皆宜:说句不谦虚的话,《认字》老少皆宜。为了说明部首及常用汉字由来,全书对繁体字都加以注明,让读者方便对照比较。对一些难读的汉字,加上汉语拼音,为照顾对拼音掌握不全、不准的读者,我另选用只有一个读音的汉字作附注。还有,每个部首及常用字,都从甲骨义(没有甲骨文的除外)、金文、篆文、楷书字形一一展示,有字有图有解释,读者一目了然。
  记:感谢你接受我的采访。
  吴:谢谢你对本书的关注。
其他文献
《日光绵羊》  设计:张岩  出版方:南方家园  远看只见大片白底上的一只黑羊,实际拿在手上细看才会发现,封面所有元素都有影子,影子的效果是运用描图纸微透的特性,将书衣与内封的图案和文字错开,迭加在一起產生日光照射的光影感,并透出一点点内封的斑驳底色。更进一步触摸,会发现书腰与书衣虽均为描图纸,却刻意采用不同纸质。本书整体设计简单精确,从图像的选用到素材应用等执行都相当到位,书中的内页选用图像也呼
期刊
说话还奶声奶气、跟老爸一起逛大大小小的书店的时候,上学后站在图书馆的一排排书架前、挑书挑到肚子痛的时候,我还没有想过自己今后会每天和一堆书稿打交道,会成为一个被外文稿子里的各种名词搅得头晕、拿到样书却还是忍不住心潮澎湃的别扭的小编辑,更没有想过,我有一天会做一套“和书有关的书”。  日本x-Knowledge出版社编著了一系列图文并茂的好书,第一次翻开样书的时候,整个编辑部的人立刻被海量的精美照片
期刊
2015,出版业迎接了奇诡的外一章,像是一列火车突然停靠在一个时刻表上未曾告知的站。  博客来、诚品、金石堂,三大排行榜的年度畅销第一名都是《秘密花同》,作者乔汉娜·贝斯福。这个名字大多数人记不住,不过我们都知道,这是一本没有文字的书,一本给大人的着色书,你必须购买很细、很多种颜色的笔,花两天或更长的时间,在纤密如毛的黑白图案内涂满颜色,很久没有这种认真投入一件事的感觉了,于是你凝望着你认为相当于
期刊
2015年一月的时候,刚刚加入未读的第二天,我的同事、“未读”公众号的主编白明辉推荐过来一篇微信文章,是《新京报》书评周刊当天刊发的《91岁外婆和她毕业册里的青春》。毕业册是作者张哲在外婆因脑出血手术时,从外婆的杂物中意外发现的。这一件穿越70年时光的旧物,在今天读到,仍然能感受到其中跳动的脉搏。  得益于《新京报》的平台,这篇文章当天的点击量就超过三万。新媒体的时代,出版不再只是从作者创作到编辑
期刊
小说家们总爱说,笔下的角色到了某个地步就开始有自己的主意,情节走向不再任凭作者说了算。建设城市也会遇上这种现象,明明覆盖地球的楼宇街道皆由人发明创造,可是靠着一砖一瓦耸立起来的城市从来没打算百分百服从蓝图,而是暗自开启了生命模式,依照自己的规律滋长。如果有人忽视城市的意志,单凭一己之想法妄图扩展、改造这个有机体,其结局多半难以说服城市的“读者”,搞不好会导致畸形突兀的病变,甚至衰亡。  城市是人类
期刊
日前,读了一本名字很幼稚的《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平心而论,这本书的确是写给中学生的,书中的内容和历史观念等在历史专业内部看并不新奇,但就呈给中学生或者说一般读者的“通俗历史读物”而言,书中的历史观却又是前沿的、新鲜的。特别是对那些只受过教科书教育,或者只读过“那些事儿”一类正史的通俗改写版,或者只读过袁腾飞、张鸣等借历史酒杯浇自家块垒之类的文本的人,更应该读读这本书。  尽管这本书谈的是日本
期刊
泰勒·柯文(Tyler Cowen)所写的《再见,平庸世代:你在未来经济里的位子》(Average Is Over:Powering America Beyond the Age of the Great Stagnation),谈经济与工作趋势,第一章就谈到大数据。  不是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缩写loT),不是“互联网+”,不是电商,不是影视界追捧的“IP”,是在这一切
期刊
对于2015年的中国图书市场而言,如果用“否极泰来”去形容,当不为过。在经历了2012-2013年的图书整体市场滑坡,特别是地面渠道的负增长后,2014年在政府、从业者等各界多方面的积极努力下,开始出现转机。当年实体书店销售实现3.26%的正增长,网络渠道继续凯歌高奏,线上线下整体增速达10%左右。2015年图书业再接再厉,据最新的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同比增长12.8%。其中,实体
期刊
赵朴初先生1907年生于安徽安庆,2000年逝于北京。赵朴初先生生前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等职,在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宗教、文化诸领域建树卓著,为造福社会、振兴中华做出了不可替代的杰出贡献。  值此赵朴初先生110周年诞辰临近之际,为缅怀赵朴初先生爱国爱教的无量功德、呈现赵朴初先生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传承赵朴初先生协和社会的历史使命,安徽教育出版
期刊
过去,在那个没有计算机的年代,书籍报纸多采铅字排版,昔日风华一时的凸版印刷(ReliefPrinting)曾经是我们取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来源。  另为了谋求生计,早年有不少出身贫困的知名作家文人,几乎也都曾经在年少时期做过印刷工,比如十八世纪美国实业家暨科学家富兰克林(BenjaminFranklin)十二岁起即在哥哥的出版社当印刷学徒,凭借着过于常人的毅力,并且不断坚持大量阅读和学习,一路努力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