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语文课:讲述最儿童的故事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4381858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话是儿童最好的陪伴。
  神话是属于儿童的。“神话·语文课”顺应儿童的天性,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放飞儿童的想象,旨在让儿童、神话故事与语文课形成共振,融为一体,课堂上所讲述的就是儿童最喜闻乐见的神话故事。
  一、神话故事·语文课
  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神话故事人文主题为主线(见表1),并融合诸多语文要素于其中,把读神话故事、写神话故事、讲神话故事打通,连成一片,架构起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神话故事课程。综上,我们不难发现,本单元的设计匠心独运。
  1.主题呈现鲜明
  对比之前的版本教材选文,神话故事多分布在不同的年级,而统编本教材则以“神话故事”这样的一个主题单元出现在四年级上册,涵盖中国神话、希腊神话,并以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形态出现在一起。集中、聚焦,这并非是编者的心血来潮,而是别具匠心,看整个框架就能明白编者意图,旨在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神话阅读体系及课程。
  2.训练要素清晰
  我们引导学生阅读神话,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去讲述神话,让神话故事源远流长。为此,导语就明确指出了阅读与表达的训练要素。儿童天生好奇,充满想象,这与神话故事有着天然的联系。在阅读与讲述的过程中,神话的神奇能激活儿童的想象,而儿童的想象则更能丰富神话的意蕴,让讲述更具神韵。对此,我们要用好文本,落实要素,训练到位。
  3.选文内容多元
  统编本教材的整个主题的选文涉及中國神话、希腊神话,在《快乐读书吧》中还推荐了共工触山、羿射九日的远古神话,以及北欧“众神之父”奥丁、美洲辛格比等人物形象,而这些人物形象的背后则是一个又一个的神话故事。即使是对火的认识,古希腊有普罗米修斯“盗”火,中国则有燧人钻木取火,这些内容的出现吸引着学生阅读更多的神话,讲述世界的神话。
  二、阅读·对话
  阅读即对话,阅读神话的过程就是儿童与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器皿、力量……进行对话的过程。对于故事中所有神奇的一切,儿童都非常好奇,渴望释解。
  如盘古为何能开天辟地,他究竟有多大的力量呢,这力量是从哪里来的?他手中的那把斧子真的有那么厉害,可以把天地劈开……女娲用石浆就能把天补好,用芦灰就能把地缝堵住……在儿童的眼里,这一切都充满着诱惑。究其原因,是因为儿童的思维与神话的思维是相通的。想象,让儿童与神话之间的对话没有了距离。
  1.让儿童在与神话的对话中感悟神话的神奇
  儿童与神话的对话,路径是想象。没有了想象,就没有神话故事的存在意义,也就没有神奇人物、神奇力量的出现,必然也就不会有神奇的情节等,没有这一切,儿童还能喜欢阅读神话吗?肯定不能,因为不能,也就没有了对话的发生。而如果儿童没有了与神话的自由对话,那又如何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呢?儿童也就不可能领略到神话的神奇所在。如“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混沌之中睡了一万八千年”“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又重新长了起来”“女娲用这些石浆把天上的大窟窿修补好”……阅读就是在引发学生与其中的人、事、物等进行对话:切实感受到人物的神奇——能睡了一万八千年,事件的神奇——用石浆就可以把天上的大窟窿修补好,物件的神奇——炎帝手中的红色鞭子可以显示植物的性质……可见,神话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其满足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2.让儿童在与神话的对话中再造神话的神奇
  神话的世界,也是儿童的世界。在儿童的世界里,这个世界的万物也都和他们一样,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神话对于儿童而言,就是真的。那么在这样的一个“真实的世界”里,如何根据神话的“脚本”再造神话的神奇?这就需要所谓的深度对话。对话神话,需要有这样的追求,这也是对儿童想象力和求知欲、好奇心的保护与发展。如盘古在倒下之后,身体变成了万物——“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并仿照着说一说“他的……还会变成……”。让儿童进入自由想象的世界,并再造神话的神奇。再如,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处处充满着想象。但女娲从各地捡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却是个空白,这是个很好的补白,石头是神奇的,捡石头的情节再造也必然充满了神奇。
  神奇的故事所蕴含的神奇的力量、神奇的器具、神奇的……融会贯通在神奇的情节之中,最终落在神奇的人物的刻画上,这就是神话神奇的魅力。其间,儿童与神话的相遇,皆成“神话”。
  三、讲述·传承
  如今,神话故事之所以能世世代代流传下来,这要得益于世人的口口相传,以及后来的专人整理。如何让这些故事永葆魅力,源远流长?教师引导学生讲述好每一个神话故事就显得尤为重要。
  1.“照着讲”与“接着讲”并蓄
  神话故事的讲述是个过程,需要“照着讲”,也需要“接着讲”。用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是“照着讲”与“接着讲”的过程。所谓“照着讲”,就是原原本本、老老实实地讲出来;而所谓“接着讲”,那就是要接续,要想象,要补充,以至于创造。无疑,“照着讲”和“接着讲”的有机结合,才是讲述与传承神话故事的最佳路径。
  翻开本单元的教材,我们不难发现,编者对于“讲述”的要求还是非常明确的(见表2)。
  学生讲述的形态也因要求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如怎样讲好《盘古开天地》,课后要求能“从课文中找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说说开天地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教我们如何抓住关键语句来讲,只要把开天地的过程讲述出来即可,不需要讲完整的故事。而要讲好《普罗米修斯》,则必须“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一讲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起因、经过、结果,课文交代得很清楚,只要按照课文来讲就可以了。应该说,这两个“要求”就是要求我们能做到“照着讲”,并讲好这两个故事。但为讲述好《女娲补天》这个故事,编者还增加这样的第一个“要求”——“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捡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课文中没有把女娲从各地捡来五种颜色石头的整个情节写出来,而要把整个过程说清楚、说生动,就要发挥想象,按照编者的思维及故事的情节发展来接续、补白,从而让整个故事的内容更丰富、生动起来。“照着讲”与“接着讲”在这个故事的讲述中得到了很好的融合与体现。   事实上,在我们讲述神话故事的时候,更多地都是将“照着讲”与“接着讲”融合并蓄。如果只有“照着讲”而无“接着讲”,那么神话故事的传承也就不可能闪耀时代的色彩,就不可能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讲述。此外,作为讲述的主体——儿童,他们天生好奇,充满想象,也不会甘心只是“照着讲”,一定会在讲着讲着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想象融入其中,开始“接着讲”,尽管可能是胡编乱造,异想天开,但只要他们高兴、能自圆其说,还是应该鼓励的,毕竟这也是他们的一种发现或创造,寓于其中的还有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多因素。鲁迅就曾写过这样的一段话,来揭示儿童的想象,他说:“孩子是可敬佩的,他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到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别忘了,儿童和神话有着太多的相似。
  2.“口头讲述”与“书面创作”并重
  口头讲述是神话代代相传的最重要的方式,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方式。神话现在的传承是通过书籍等方式,很多经典的神话故事还被编者选入教材,如《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两篇神话故事都是出自由袁珂整理的《中国神话故事》,之前流传的版本很多,后来经过袁珂整理并汇编成书。
  然而编者在选入教材时,又一次进行了修改,甚至是创造,这就是我们的课文左下角所示的“本文是中国古代神话,由袁珂整理,选作课文时有改动”“本文根据古希腊神话改写”。这些为我们更好地讲述神话故事,提供了很好的“蓝本”,可以“照着讲”,也可以“接着讲”。具体要求表2中已经涉及,“说说”“用自己的话讲讲”“讲一讲”……都是讲述的一种口头方式,当然也可以在此基礎上进行创造性的讲述。如薛法根老师在执教《哪吒闹海》的时候就教给学生不一样的“口头讲述”方式,主要通过“四大板块”完成。一是课文朗读板块,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懂意思,读清思路;二是学习概述板块,将一篇课文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述成三句话,既有方法的引领,又有实践的指导,让学生在方法的实践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三是学习讲述板块,将一句话能具化为三句话,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想象中思维,在想象中表达,非常巧妙地进行了基于文本的想象训练;四是学习转述板块,通过不同人物、不同立场地转述同一故事,训练了学生不同角度的表述。第一板块是依本讲故事,后三板块是不同角度的创造性讲故事,尤其是转述板块的设计,成为“口头讲述”的一个经典。
  当下,乃至今后,“口头讲述”仍将是神话故事流传、传承的最为重要的方式。那为什么还要强调“书面创造”呢?其实“袁珂的整理”以及“选做课文时有改动”“根据古希腊神话改写”等都是最好的注脚,也是为了更好的传承,让神话故事更具时代感、时代气息。更为深层次的是,让儿童能充分融入其中,激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与神话进行深度对话。如“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捡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其实这也是对文本的“补白”,一种“再创造”,如果其间将这样的“情节”写具体了,其实也就“说清楚、说生动”了,这也就变成了书面创作。另一种书面创作,即“接着写”,想象还会怎么样,还会发生什么,还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神奇人物……每一个故事似乎都没有结尾,都将继续着。如习作“我和
其他文献
美国阅读委员会在1985年发布的一项名为《成为阅读大国》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朗读不只在家庭中有效,在课堂里也成果非凡。朗读应该在各年级都进行,是唯一且重要的活动。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朗读是多感官共同作用的过程,眼看、口说、耳听、脑思、心记,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语言素材,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在实践工作中重视并落实朗读的
摘 要: 周淑舫教授的新著《六朝东山谢氏文学生产与林下风绵远影响》,在“六朝东山谢氏家族”全新学术观点的观照下,既系统地阐释了家族文学生产的宏大规模与创作成就,又鲜明地诠释了“咏絮才女”谢道韫是家族文学生产的亮丽风景,她的“林下风”助推着明清女性文学创作走向高潮。东山谢氏家族于六朝三百年间维持在名门的极限水平上,是“文义赏会”家族教育浸润的必然。让女性走进家族文学而多有新意的学术著作,值得一读,
星系团纤维状冷气体形成机制研究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天文系科维理所邱宇博士领衔一项研究,关于星系团模拟揭示包含宇宙尘埃的纤维状冷气体结构的形成。研究论文发表于Nature Astronomy。数值模拟研究首次揭示了活动星系核反馈所驱动的、由内而外的气体外流是该纤维状结构形成的关键。初始温度在一万到一千万开尔文的气体外流的冷却时间小于它们上升到最大高度的时间,因此在外流路径中自然形成纤维状冷气体。通过
摘要 在传统的电影创作中,图像(视觉)作为主要的叙事方式被认识与应用,就是到了多元化的后现代时期,电影的创作手法也多是围绕着丰富的图像叙事与图像表现来展现。很显然,图像之于观者成为了第一知觉,而声音(听觉)在电影创作中往往只起到辅助,烘托,配合图像的作用。图像与声音,即视觉与听觉的这种传统的知觉差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影创作表现的深度与自由度。对声音的深度理解与控制,是突破与拓展传统电影表现方式的
摘 要: 大学英语在大班教学条件下一直存在 “教”与“学”的矛盾,迫于时间和教学任务的压力,教师很难在两者间实现平衡,教学过程仍以被动的“输入驱动型”模式为主,课堂教学效率较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着“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将整个教学设计贯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对平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具有重要意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虽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师生间的面对面互动,但通过融入翻转课堂
“墨子号”实现基于纠缠的无中继千公里量子保密通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其同事彭承志、印娟等组成的研究团队,联合牛津大学Artur Ekert、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团队、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等相关团队,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千公里级基于纠缠的量子密钥分发。研究论文发表于Nature。基于卫星的远距离安全通信实验成果不仅将以往地面无中继量子保密通信
哲学家周国平在其《阅读真正的好书,能使你发生这样的改变》一文中提到:“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读全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然而,对于“什么样的书是最好的书”却很难给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理由很简单,所有的阅读都是基于个人的,建立在个体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甚至功能指向上的阅读。  因此,对于经典文学作品共性基因的探索,其实依然是建立在个体阅读的
摘 要: 谈起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世人无不称赞他中、晚期作品具有非凡的创作力,而对于贝多芬早期创作的弦乐四重奏(Op.18)并没有给予过多关注,大抵是因为贝多芬早期创作的弦乐四重奏过于“古典”,没有突破古典主义的规则。然而,作曲家晚期成熟的创作手法总是源于早期探索性的创作,因此,文章从规则内的创新这一视角探析作曲家在古典规则之内进行了哪些突破与创新,恰恰是这些创新性萌芽的产生,才使得贝多芬成为横跨
摘 要: 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地理实验教学活动,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地理基本技能,而且可以发展其地理思维能力。本文以初中地理第一个实验“制作地球仪”为例,结合课标、课本内容和初中学生实际,从四个方面分析如何开展地理实验。  关键词: 初中地理 实验教学 地球仪  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制作、地理观测等实验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地理基本技能,而且可以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师:老师这儿有几幅图,每幅图里都藏着一个故事,看看谁是火眼金睛。请看第一幅图,这是谁呢?  生:嫦娥。  师:你知道她的故事吗?  生:我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  师:她竟然可以飞到月亮上,真是神了。谁再来说说这幅图的故事?  生:女娲补天。  师:女娲真厉害,居然可以把天补起来。下面老师可要增加难度了。请一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第三幅图中的故事。  生:我知道,这是《后羿射日》的故事。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