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项目的初中生物教学设计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gua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件编号:1003-7586(2020)08-0021-03
  微项目教学是将学习内容项目化,通过情境化的微型主题任务,让学习者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和具体的知识与技能,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协作和创新能力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种教学方法注重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情境,一方面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锻炼其实践、协作和创新等能力。
  为能够让微项目真正服务于教学,现选取初中生物学冀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第四章第二节“蒸腾作用”为例,开展基于微项目的课堂教学实践。
  1设计思路
  微项目教学是一种以学科核心概念为中心,以微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知识的构建,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这和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本节课以学生完成微项目主题活动为主线,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层层设疑,促进学生理性思考,激发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完成微项目的热情。另外,教师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录制师生实验微视频,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实验、动脑观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体验式、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2教学分析
  2.1教材分析
  植物的蒸腾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三大主要生理活动之一,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对维持植物体内含水量及在高温季节降低植物体温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周围生态环境稳态的维持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教材从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入手,接着引出蒸腾作用的概念、叶片的结构和蒸腾作用的意义。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只有掌握叶片的结构,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蒸腾作用的知识,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植物散失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是一种浪费,它对植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学习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作知识铺垫。
  2.2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根对水分的吸收等相关知识,在生活上,大多数学生有“大树底下好乘凉”以及在树林里比在其他环境凉爽的生活经验。但是,学生认知往往局限于表面感知,没有深层次的透彻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由浅入深解开层层谜团,并通过完成相关任务解决疑问,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2.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蒸腾作用的概念、意义。
  教学难点:保卫细胞对气孔的调节。
  3教学目标
  ①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及蒸腾作用的概念,能说出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知道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
  ②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实验微项目,进一步培养质疑、解疑、总结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参与完成各个微项目,学会交流合作,提高探究能力。
  ③运用蒸腾作用原理指导植树造林;通过完成系列探究实验,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④关注植物蒸腾作用对环境的影响,确立“植树造林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的观念。
  4教学策略和手段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实验探究法、引导分析法、资料分析法贯穿课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
  5教学设计
  5.1课前导入微项目知识教学——蒸腾作用
  教师通过学生采访“在炎热的夏季,遮阳伞下和大树下哪个更凉爽”的回答,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的情境,导入植物能够散失水分的现象以及能够提高空气湿度等相关知识。并在此框架下,制定了微项目主题,学生小组合作自主选择完成探究任务。
  5.2实验设计微项目
  5.2.1植物叶片能否散失水分实验微项目
  课前约一个星期,教师布置蒸腾作用实验微项目的实操任务,由小组自主设计“植物是否能够散失水分”的实验方案。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并提供实验条件,帮助学生克服实验展示中遇到的难点,组内成员分工实施,协作完成。最终方案为:选取两条相同的植物枝条,一个保留叶片(A组),一个去掉植物叶片(B组),分别用干燥塑料袋套住,将袋口扎紧,分别插入装有10mL水的量筒中,液面滴入相同的食用油,置于阳光下,观察记录。小组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到A组枝叶完好的塑料袋内壁上出现大量水珠,而B组水珠不明显。由此得出实验结论:植物能够散失水分。学生还观察到,A组量筒中液面下降明显,B組下降不明显。由此得出第二个实验结论:植物散失水分的主要器官是叶。
  设计意图:教师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小组实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分析总结能力,把建构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课前探究、课堂展示,提高了探究的有效性。
  5.2.2观察气孔实验设计微项目
  通过上一个实验微项目的探究与展示,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的叶片能够散失水分的知识。教师进而设疑,再次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考:植物叶片上有什么结构能够与这项功能相适应呢?课前,探究小组尝试选取各种植物叶片,采用浸水法自行实验,通过组间交流,观察到菠菜叶叶片现象明显,在叶片背面观察到大量的小气泡。这个项目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气孔的存在。
  设计意图:教师有目的地将实验改进,使学生进一步从微观深入研究探明气孔的结构,为观察叶片表皮显微模式图,明确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的区别,从微观角度观察气孔做好铺垫。   5.3物理模型微项目——气孔
  在本节课开始前,教师要求学生在家中自学教材,了解气孔结构,自己动手制作简易的气孔结构(保卫细胞)模型。教师指导并选取最佳气孔模型,制作者向其他学生讲解自己对于保卫细胞控制气孔开闭原理的理解。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打好基础。
  设计意图:气孔模型的制作过程就是一个知识再学习、思维再升华的过程。教师应用模型演示,吸引学生注意,帮助学生理解气孔开闭的原理。自主建模的微项目学习方式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增加了学生学习信心,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保卫细胞和气孔的关系,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植物调节蒸腾作用强弱的原理,从而化解学习难点。
  5.4概念模型微项目——蒸腾作用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实验微项目成果展示,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能够散失水分的自然现象以及散失水分的主要器官是叶的知识,通过自主完成的浸水法实验微项目和气孔模型微项目,明确了植物散失的水分是由气孔散失到体外的。这几个微项目任务的完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蒸腾作用的过程,使抽象的理论概念简单化、易懂化。学生顺利地总结出本课的核心概念——蒸腾作用,即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气孔中散失到体外的过程。
  5.5微项目学习多元化评价——蒸腾作用的意义
  植物散失大量的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学生如果不理解这一点,就很难理解这种生理作用对于植物本身的重要性,甚至误认为对于植物本身是有害的。因此,教师设疑:植物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来自哪呢?植物的水分从根部散失到大气中经历哪些结构呢?学生根据动画写出水分散失的过程图解(图1)。
  紧接着,教师出示科学家曾得出一组数据: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出果实的一生中水分用途表。不难发现植物吸收了大量的水分,留在体内的水只有1.0%,而流失到体外的水竟然高达99%。这么多水分散失体外,是不是非常浪费呢?学生认真分析表格数据,明确植物吸收的水分大部分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体外,这并不是浪费,而是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数据模型的对比,小组合作探讨交流蒸腾作用的意义。教师要做好对小组展示过程的评价,以及本节内容的归纳总结。数据比单純的语言表达蒸腾作用的意义要更具有说服力和时效性,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资料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6微项目学习成果的反馈应用——联系生活实际
  为拓展学生对蒸腾作用的理解,本节课设置升华项目:移栽时,植物幼苗有时会发生萎蔫,从植物蒸腾作用的角度考虑,有什么办法防止幼苗萎蔫呢?这个问题实现了生活与所学知识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励学生敢于去挑战新任务。
  6教学反思
  本节课例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学科核心概念为中心,以微项目为载体,紧紧围绕教材内容,把课堂和知识点分为多个微项目,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探究实践活动,实现了目标具体化、问题设计课堂化、解决问题合作化、探究化,增加了教学的活力。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比较,基于微项目学习的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导入、点评、总结为辅的微项目课堂教学模式,能明显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增加思维容量和深度,大大提升综合能力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 概述论证式教学的内涵,结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的内容,体验论证式教学的运用过程,突出论证体现科学本质,促进思维发展的特点,体现论证式教学是一种科学的探究模式。  关键词 论证式教学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科学探究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论证  论证是共同体围绕某一论题,利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证据,运用一定的论证方式解释、评价自己及他
我们都知道,把1.804精确到0.1后为1.8,而把1.804精确到0.01后为1.80,那么1.8和1.80这两个近似数是否相同呢?我们在表示近似数时,能否把1.80后面的0去掉呢?  其实近似数1.8和1.80是不相同的,我们从有效数字和精确度两方面都能发现它们的不同.  1. 这两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不同.  1.8只有2个有效数字,分别是1、8;而1.80有3个有效数字,分别是1、8、0.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教育局教研室 221116)  高中生物实验是生物高考的重要内容,它既是编制生物高考实验题的直接素材,又是编制高考探究实验题的理论基础。建议高三生物教师在进行实验专题复习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建构系统的实验理论    建构并内化系统详实的学科实验理论,应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复习。    1.1 明确实验考点及其类型  在17个实验课题中,其中生物组织中还原
摘要通过“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探究性实验为载体,基于PBL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生物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PBL 教学模式 科学探究 实验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PBL即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1earn.ing),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于相对较复杂的问题情境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
如图1,线段AD与线段BC相交于O点,连接AB、CD,我们把△AOB和△COD称为一组对顶三角形.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我们很容易就得到对顶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如果一组对顶三角形中的两个对顶角分别为∠1、∠2,则∠1所在的三角形中另外两个内角之和等于∠2所在的三角形中另外两个内角之和.在图1所示的对顶三角形中有∠A ∠B=∠C ∠D.  这条性质看似简单,但在求某些复杂图形中多个内角之和时作
摘 要 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课堂教学为例,进行了活动教学实践,探索在生物课堂上如何有效地组织活动教学,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 活动教学 生物学教学 教学形式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活动教学是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教学形式,具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索等特征。其中,“活动”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人类活动,它具有独特的规定性:是在教师指导下
摘要:疫情给包括小学语文在内的各科教学带来了困难和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教学模式——智慧课堂。针对疫情期间安庆市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状况,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特点,制定了适应于特殊疫情时期智慧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了本班智慧课堂教学的具体措施。主要有:避免一刀切,选择性课前“预习单”;结合录播课,制定课间“学习任务单”;活用疫情教材,晒晒花式课后“作业单”;每日在线读书,人人都是“朗读者”和“悦读者”
类比法是科学学科研究以及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它是从两个或两类对象有某些共有或相似属性,推出一个对象可能具有另一类对象所具有的属性的方法,也是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融为一体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法。当教授某些抽象难懂的概念、思维方法时,教师就可以采用类比法进行教学。类比法需要教师寻找学生相对熟悉,并且可以利用的物或者事作为类比的对象,寻找它们与抽象名词或概念之间的共同点,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对当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把落实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到具体生物课堂教学中,就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获取知识,达到理论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目标。“5E"教学模式是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BSCS)开发的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概念转变理论的模式,该模式可
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细胞的生成方式,是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处在一轮复习中的学生对减数分裂的过程已经模糊,教师如何唤醒学生的记忆,深化学生对染色体的行为、数目变化的理解,使他们区分精子与卵细胞的差异,建立与遗传规律、可遗传变异的纵向联系,笔者对此提供一种思路。学生通过学案导学自查缺漏,借助学生端微课视频激活记忆,补全知识碎片。教师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体会减数分裂过程中的逻辑美;指导学生课上构建物理模型,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