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体育教学活动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之间密切协作的活动,小学体育课与其它课程教学一样,也有其固定的教学内容和一定的教学方法。但又不同于其它课程教学,它具有更广泛的活动空间和独特的教学方式。本文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教学实践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来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全面化和个性化发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一味追求热闹、活跃的气氛,出现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现象,导致课堂看似热闹,实则无效。下面我就如何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提高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标没有给体育教师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所以我们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面对诸多的体育教学内容,我们应该如何选,选什么,选多少,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以投掷教学为例,为了使学生正确掌握投掷垒球中正确的挥臂动作,可以采用掷纸飞机、扔纸团、投绳比远等教学内容;为了提高投掷中的出手速度,则可以选择甩绳、小皮球等对墙对地投掷等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力量素质,可以采用单、双手抛、投实心球的练习内容。
2.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具有实效性。
例如,在课的开始部分,很多教师都会设计游戏活动,期望通过游戏活动来调动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学生身心,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但我们在选择游戏时千万别为了游戏而游戏,游戏内容应该是下面主教材的前奏,能为主教材的教学内容作好辅助,对整堂课的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在上低年级前滚翻的教学课中,我先让学生做“看天”和“看谁起得快”的游戏,初看这两个是比较普通的游戏,但是联系到后面的前滚翻教学就知道这两个游戏不是一般的小游戏,其中隐含了前滚翻的要领(低头、团身),为后面的前滚翻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这样的游戏内容才具有真正的实效性。
3.教师的口令、示范要具有实效性。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正确的口令、示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直观感受,掌握动作要领的实效,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一节体质测试课中,我在安排游戏活动时,没有认真设计、预设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是用简单的口头表述来讲解游戏的方法、路线等,以为学生明白了,但实际教学效果告诉我,出现了很多问题,游戏方法不够周密,路线安排容易发生冲撞,根本没有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只能重新安排,成了一堂失败的体育课。所以我们根据教学任务、教学步骤,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可以接受的具体情况安排活动。为了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一般教师可做一次完整的动作示范,让学生先观察,了解整个动作形象,然后结合教学要求,把动作分解,用慢速或常速作重点示范,这样的示范就比较鲜明,比较突出,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教师所教的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道出了快乐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快乐是探究的动力。”一个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会因为体育活动需要付出较多的体力而感到“枯燥乏味”;反之,如果他对体育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必然精神饱满、积极主动,由“要我练”变成“我要练”。因此,激发运动兴趣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1.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玩”出兴趣。
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时间短,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竞争,等等。一般来说,该学段的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比较浓厚,但大多数是直接兴趣,把体育活动看成玩的一种形式。体育教师应对学生的兴趣加以正确引导,采用一些必要的方法和手段,如:将各种不同的活动编成新奇、易懂、直观的适应学生的小游戏,使学生在玩中求乐,同时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例如:跳跃的练习(立定跳远),纯粹地让学生进行跳的练习,学生一定觉得单调无味,但是如果让学生模仿各种动物的跳跃,如兔子、青蛙等,学生的兴趣一下就会提高,原因在于小学生就喜欢这些动物们,让他们有机会扮演小动物,体会一下动物们是怎么跳跃的,这样既能训练学生的跳跃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新授课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这个过程。为达到此目的,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使学生正确地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在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新知识要领,而要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让学生进行自学,积极地思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则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边整理、边删改、边示范、边讲解的方法,最后很自然地引出正确的动作要领,使学生在充满热烈探讨的交谈气氛中和积极参与思维,自然掌握新知识。如我在新授二年级“前滚翻”内容时,场地安排是把垫子摆设在斜面上,再带着学生来到布置好的场地前时,用直问与曲问相结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进入学习角色。问题有:垫子的用处?为什么要放在斜面上?等等。这时学生便围绕着教师的问题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我则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用重问与轻问相互交替的方法,来抓住重点、引出关键问题,使学生分清主次。最后运用近问与远问的相互配合,把知识和技能进行纵向连贯。一环紧扣一环地提出问题,不仅可促进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公平竞争、彼此交流,而且可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评价能力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教学手段多样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应着重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只有灵活机动地采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生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如: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安排学生耐力的练习,以改善和提高循环系统与呼吸系统的机能。但是耐力跑不像游戏等活动那样有趣味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一些有趣味性的教法,引导学生对耐力跑产生兴趣,如变换路线法、障碍法、游戏法等。变换路线法就是在图形上跑,使学生产生新鲜感,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如蛇形跑、螺旋形跑、“8”字形跑、花瓣形跑、多角跑、对角线跑等;障碍法指利用人为设置和固定的障碍,进行有跨越、翻越、跳跃、钻越等动作的耐力跑,如栏架、垫子、山羊等器材和攀爬架、花坛、树木、沙坑等自然障碍;游戏法指把游戏融于耐力跑教学,尽可能地让学生获得运动的乐趣。如在练习中,可以按事先的布置,做不同形式的追逐、接力、传递、运球、换物游戏等。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我们要立足平时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去除流于形式的浮躁,多作一些务实的探究。
关键词: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教学实践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来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全面化和个性化发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一味追求热闹、活跃的气氛,出现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现象,导致课堂看似热闹,实则无效。下面我就如何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提高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标没有给体育教师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所以我们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面对诸多的体育教学内容,我们应该如何选,选什么,选多少,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以投掷教学为例,为了使学生正确掌握投掷垒球中正确的挥臂动作,可以采用掷纸飞机、扔纸团、投绳比远等教学内容;为了提高投掷中的出手速度,则可以选择甩绳、小皮球等对墙对地投掷等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力量素质,可以采用单、双手抛、投实心球的练习内容。
2.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具有实效性。
例如,在课的开始部分,很多教师都会设计游戏活动,期望通过游戏活动来调动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学生身心,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但我们在选择游戏时千万别为了游戏而游戏,游戏内容应该是下面主教材的前奏,能为主教材的教学内容作好辅助,对整堂课的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在上低年级前滚翻的教学课中,我先让学生做“看天”和“看谁起得快”的游戏,初看这两个是比较普通的游戏,但是联系到后面的前滚翻教学就知道这两个游戏不是一般的小游戏,其中隐含了前滚翻的要领(低头、团身),为后面的前滚翻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这样的游戏内容才具有真正的实效性。
3.教师的口令、示范要具有实效性。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正确的口令、示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直观感受,掌握动作要领的实效,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一节体质测试课中,我在安排游戏活动时,没有认真设计、预设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是用简单的口头表述来讲解游戏的方法、路线等,以为学生明白了,但实际教学效果告诉我,出现了很多问题,游戏方法不够周密,路线安排容易发生冲撞,根本没有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只能重新安排,成了一堂失败的体育课。所以我们根据教学任务、教学步骤,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可以接受的具体情况安排活动。为了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一般教师可做一次完整的动作示范,让学生先观察,了解整个动作形象,然后结合教学要求,把动作分解,用慢速或常速作重点示范,这样的示范就比较鲜明,比较突出,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教师所教的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道出了快乐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快乐是探究的动力。”一个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会因为体育活动需要付出较多的体力而感到“枯燥乏味”;反之,如果他对体育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必然精神饱满、积极主动,由“要我练”变成“我要练”。因此,激发运动兴趣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1.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玩”出兴趣。
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时间短,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竞争,等等。一般来说,该学段的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比较浓厚,但大多数是直接兴趣,把体育活动看成玩的一种形式。体育教师应对学生的兴趣加以正确引导,采用一些必要的方法和手段,如:将各种不同的活动编成新奇、易懂、直观的适应学生的小游戏,使学生在玩中求乐,同时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例如:跳跃的练习(立定跳远),纯粹地让学生进行跳的练习,学生一定觉得单调无味,但是如果让学生模仿各种动物的跳跃,如兔子、青蛙等,学生的兴趣一下就会提高,原因在于小学生就喜欢这些动物们,让他们有机会扮演小动物,体会一下动物们是怎么跳跃的,这样既能训练学生的跳跃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新授课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这个过程。为达到此目的,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使学生正确地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在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新知识要领,而要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让学生进行自学,积极地思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则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边整理、边删改、边示范、边讲解的方法,最后很自然地引出正确的动作要领,使学生在充满热烈探讨的交谈气氛中和积极参与思维,自然掌握新知识。如我在新授二年级“前滚翻”内容时,场地安排是把垫子摆设在斜面上,再带着学生来到布置好的场地前时,用直问与曲问相结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进入学习角色。问题有:垫子的用处?为什么要放在斜面上?等等。这时学生便围绕着教师的问题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我则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用重问与轻问相互交替的方法,来抓住重点、引出关键问题,使学生分清主次。最后运用近问与远问的相互配合,把知识和技能进行纵向连贯。一环紧扣一环地提出问题,不仅可促进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公平竞争、彼此交流,而且可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评价能力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教学手段多样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应着重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只有灵活机动地采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生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如: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安排学生耐力的练习,以改善和提高循环系统与呼吸系统的机能。但是耐力跑不像游戏等活动那样有趣味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一些有趣味性的教法,引导学生对耐力跑产生兴趣,如变换路线法、障碍法、游戏法等。变换路线法就是在图形上跑,使学生产生新鲜感,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如蛇形跑、螺旋形跑、“8”字形跑、花瓣形跑、多角跑、对角线跑等;障碍法指利用人为设置和固定的障碍,进行有跨越、翻越、跳跃、钻越等动作的耐力跑,如栏架、垫子、山羊等器材和攀爬架、花坛、树木、沙坑等自然障碍;游戏法指把游戏融于耐力跑教学,尽可能地让学生获得运动的乐趣。如在练习中,可以按事先的布置,做不同形式的追逐、接力、传递、运球、换物游戏等。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我们要立足平时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去除流于形式的浮躁,多作一些务实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