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体育教师初学篮球裁判

来源 :体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622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要认真研读篮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
  
  对于年轻的体育教师,要学好篮球裁判,必须认真学习,研究、读熟、读透篮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这是对每个初学者最基本的要求。如违例、暂停、换人、侵入犯规、技术犯规等判罚的基本要求和操作程序,以及一般规定都应该熟记于心。只有学习掌握了篮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的基本知识,领会其内涵和精神,在理论的指导下,把篮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提高执裁水平,才能减少判罚失误,增强年轻体育教师在比赛时执裁的底气,同时也为掌握好判罚的尺度,提高临场执裁技能,做到公平、公正的判罚奠定基础。
  
  二、要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在篮球比赛过程中裁判员判罚手势的正确、规范与否,是衡量裁判员业务素质高低的标准之一,如果裁判员的判罚手势正确、大方、规范,不仅能增加比赛的观赏性,还能为裁判员自己在教练员、运动员、观众心目当中建立良好的公众效应,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对于观众来说也是一种美的享受,于是在初学篮球裁判时,要认真制定学习计划,扎扎实实地练好如4~15号队员号码,违例、暂停、换人、侵入犯规、技术犯规等标准手势,以及哨子的发音技巧,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练就扎实的基本功,逐步提高自己的篮球裁判水平。
  
  三、要掌握好记录台的工作方法
  
  年轻体育教师初学篮球裁判要从记录台的工作开始学起,认真熟悉且掌握记录员、计时员等工作人员的工作方法。首先,要学会填写篮球比赛记录表的各项内容。如比赛成绩、暂停、换人、全队或队员犯规次数等内容,各种符号的运用要正确无误。其次,要掌握暂停、换人、停表、开表的操作方法,特别是双音哨的控制方法,把握好举暂停、换人、犯规次数牌的时机。认真与记录台工作人员默契配合,控制好进攻方向指示器,第三,工作时要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扰,认真观察场上主副裁判的判罚手势,与场上的主副裁判密切配合,尽量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当比赛告一段落时,要细心核查记录表的内容是否正确无误,发现有误时要及时向主裁判报告,进行妥善的更正和处理。
  
  四、要善于与同行沟通,交流,探讨
  
  首先,可以利用去参加校级、县级、市级等级别的篮球裁判工作的机会,及时总结自己的不足,在工作之余带着热点问题和容易出错的问题与同行进行沟通、交流、探讨,向他们学习执裁的经验,争取得到他们的指导。其次,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网络手段,把在篮球裁判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认真写成文章,再以博文的形式发送到博客圈,向博友们求助,使问题得到解答。也可采用QQ群聊的形式,与自己熟悉的同行网友沟通、交流、探讨,得到他们的指导。这些都是一些比较新颖的学习提高的形式,特别值得年轻的体育教师借鉴。
  
  五、要谦虚地向资深裁判请教学习
  
  在农村的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中,多数体育教师都只具备国家篮球二级裁判员资格,能参加的裁判工作大部分是校、县级的篮球比赛,缺少大赛经验,能有机会参加市、省级比赛裁判工作的体育教师,仅仅局限于极少数具备国家篮球一级裁判员资格的体育教师,而恰巧这部分体育教师都是地方上的业务骨干,也就是资深裁判,具有丰富的篮球裁判工作经验和实践操作经验,作为初学篮球裁判的体育教师很需要他们的帮助和指导,应该谦虚地向他们请教学习。如带着问题亲自登门拜访,得到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指导,自己执裁时邀请他们作场外指导,赛后虚心地听取他们的点评,不足之处及时改进,也可主动邀请他们到校开展专题讲座,从他们的讲座中获取篮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的最新发展动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层次,并及时地运用到篮球裁判工作中去,提高自己的篮球裁判水平。如有可能可拜其为师,得到他们的真传,为自己的专业化成长引路。时常电话联系他们,虚心向他们请教裁判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了解县、市、省级体育比赛的信息,如有篮球赛争取得到他们的推荐,为自己多创造学习锻炼的机会,同时也为有机会晋升更高一级的篮球裁判资格奠定基础。
  
  六、要消除顾虑,大胆判罚
  
  任何级别的裁判员在激烈对抗的篮球比赛中,都难免会出现几次判罚失误,但不能因此而因噎废食,而是要正确地去看待错误,积极地纠正错误,克服心理障碍,消除顾虑,振作精神,敢于大胆判罚,方能提高自己的篮球裁判水平。因此,初学篮球裁判的年轻体育教师由于自己担任篮球裁判的次数少,缺乏大赛的执裁经验,初次上场执裁时出现失误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发生判罚失误时,即使是被他人批评,甚至嘲笑,也要顶住压力,虚心地接受,认真找出存在的问题,在赛后及时地向他人请教学习,予以改进,切忌背上心理包袱,在场上判罚时缩手缩脚,顾虑重重,不敢大胆判罚,那将不利于自己的专业化成长,同时也是年轻体育教师初学篮球裁判时的“大忌”。
  
  (云南省易门县职业高级中学 651100)
其他文献
一节高二年级的跳绳课,教师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5组。当教师组织学生做完徒手操等准备活动以后,进入到基本部分的学习,要求每组学生集中讨论,探究两人双绳同时摇的方法,并要求学生能够成功跳进跳出,集中展示后,又分散让每组学生集中讨论交叉摇三条长绳、四条长绳的摇法和成功跳法。从形式上学生是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扎堆”讨论,一会儿全班同学集中一起分享探究成果,这种形式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学习吗?如果不是问题在哪
笔者有幸参加“全国第五届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并观摩了浙江省选送的祝芳老师施教的“水平五羽毛球模块二——判断与移动”的课,现将观摩的感觉、感触记录下来,以抛砖引玉。  一、知性的课  授课教师对教材解读到位,羽毛球是一项以“移动与发力”为基础技术、以“牵制与反牵制”为基础战术的运动。判断是移动的前奏,是学习羽毛球技术的基点;判断是一个从“感官观察——思维判断——动作反应——位置移动”的过
由于本人工作的变动,此次兰州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是我最后一次作为体育老师来参加,因此倍加珍惜,坐在西北师范大学附中的体育馆内,认认真真地看了全部十四节课,富有青春活力的青年教师和成熟稳重的中年教师都从不同的侧面展示着各自体育教学的风采,使我饱尝了这次体育学科的盛宴,从未如此集中地看这么多精彩的、高质量的体育课,真的是很过瘾,收获也颇丰。  在本次研讨会上印象比较深刻的两节课是合肥市瑶海实验小学李亚琼
为加强青少年体育和增进青少年体质而开展的一系列阳光体育活动,取得了积极进展和良好效果。这些进展和效果表现在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阳光体育活动产品,比如冬季长跑活动、校园集体舞、“30人31足”绑腿跑、浙江省的“万班千校篮球赛”、还有山东省的“阳光体育大擂台”等等。以至于各地出现许多优秀学校体育活动种类时,教师、家长很容易反应到是阳光体育系列活动,于是很积极、很投入地参与7进去。阳光体育品牌效应初步形成。
2000年毕业参加工作后,从同事那里见到了你,爱好读书的我,读完了里面的文章,立即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从此《体育教学》成了我每年的必定刊物,捧读每一期杂志,欣赏每一篇文章,反思自己的教学,真是受益匪浅。你流经我的案前枕边,我耕耘的土地借你叮咚的音韵换来桃李满园。  多年来,我读《体育教学》的最深感受是:一刊在手,为师不愁。  生活是一杯美酒,香甜苦辣尽在其中,教师的教书生活日复一日,每天都在细细品
“大力推行农业供给侧改革,以特色种養业、乡村旅游业为代表的农业多功能开发快速发展,成为产业扶贫的重要途径和必由选择。”  自我加压、全面扶贫、首战必胜  《决策》:滁州市作为传统农业大市,虽然是非重点贫困地区,但脱贫任务依然艰巨。滁州贫困人口和扶贫工作有哪些特点?  张祥安:滁州是农业大市,粮食总产量居全省第4位,人均商品粮产量居全省首位。滁州市现有1个省级重点贫困县——定远县,4个有扶贫开发任务
编者按:6月的江城吉林,夏雷阵阵,送来丝丝清凉。而吉林人民敞开胸怀,以似火的热情迎接来自东北三省的兄弟姐妹们。“东北三省第七届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于6月19-21日在吉林省吉林市举行,来自三省近1000名体育教师、教研员等参加了观摩展示活动,本刊记者也应邀前往吉林,对此活动进行了现场报道。此次展示会共收录了28节中小学体育课,节节都精彩,课课有亮点。做课教师精心准备,认真上课,每一个细节都考
关注小组学习中的弱势群体是源于2006~07学年第一学期四(2)班《韵律活动和舞蹈:自我表现活动》一节体育室外课。笔者在教后反思中留下教学实录如下:  师: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示的创编韵律体操的方法,按座位顺序每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创编3~4节节奏操。  第二小组组长于跃(气冲冲地):老师。×××同学什么都不会,我们要换人。  师:×××同学,你怎么不参加小组活动,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创编呢? (顿
笔者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当前的课改理念,从课堂的教学模式入手,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改革,转变三节体育课都是“随师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2 1”教学模式,以迎合学生的个性和兴趣需求,激发课堂活力,增强体育课的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为检验“2 1”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笔者在本校五年级四个班中进行对比试验,通过学生的情意表现和有效数据进行对比检验。    一、实验方法与对象    1.
12月3-5日,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第一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通过参与活动的整个过程,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技能比赛是引领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发展的及时雨,持续地开展此类活动,并不断完善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必将促进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结合本次活动,以及笔者几年来的所思所想,谈一些感想。  一、时代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