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学校组织“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找规律》。
第一节课是年轻的王老师的教学。
课开始了,王老师先是让学生猜电子白板拉幕后面的小圆片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兴趣很浓厚,从刚开始的七嘴八舌到最后能异口同声地猜出图片的颜色。王老师抓住时机问:“为什么?”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这些图片有规律。王老师也顺势板书“找规律”。
揭示课题后,王老师在课件上出示例题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提问:盆花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请大家在小组中交流,然后在作业纸上做一做。过了几分钟,学生开始汇报,有画图的,也有计算的,但是分类思考,通过单双数来思考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这种思路竟然没有,没有办法,学生没有发现,老师只有讲解。师:采用计算方法的举手。学生举手后,我们原以为王老师会追问一句“为什么”,但是他却转入了下一个环节。
……
新课学完后开始练习:照样子摆一摆,猜一猜,第21枚棋子摆的是白子还是黑子?请大家将袋子中的黑白两种棋子倒出来,同桌两人合作,一人负责白子,一人负责黑子。摆的结果一定要成为一排有规律的棋子。少部分学生在王老师说要求的时候,已经开始倒出棋子了,学生兴致勃勃的玩了起来,整个课堂看起来非常热闹,五分钟过去了。王老师宣布活动结束,然后指名两位学生一人摆,一人说规律。
……
几个练习处理的差不多时,下课铃声响了。
这节课的教学,从课的引入,到规律探究,教者能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探究规律,自主练习,但是感觉这节课好像缺点什么。首先是在导入部分的设计,电子白板的拉幕功能增强了神秘感,激发了兴趣,但是这组题要揭示什么呢?怎样让它更好地为这节课服务呢?其次,新授部分的自主探索是不是放的太多了,没有教师引领的自主探索有那么高效吗?《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与引领,在与学生沟通交往的过程中,教育本身赋予教师一种特殊身份,但教师同时又是“平等中的首席”。另外,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尤其是在进行操作时,更是随着自己的兴趣爱好随意地交流、操作,有时却忘了自己操作的目的是什么。教师在操作时间和内容上却难以控制。要真正体现它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它,更要关注课堂中的操作效果。
第二节课是张老师的教学。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我们先做一个猜谜游戏好吗?
生:好。
师:这里有很多个圆形,猜猜看,第一个圆片是什么颜色的?
生:蓝……(齐答)
师:一起看一下(出示圆片)
师:你们猜对了吗?
生:对了(错了)
师:再猜猜看,下一个是什么颜色的?
生:……
师:再猜
生:……
师:看一下。猜对了吗?再看
生:……
师:再猜
生:……
师:猜对的举手。
再出示几次
师:同学们,这下怎么这么快就全猜对了啊?
生:这是有规律的。(板书“规律”)
师:能告诉老师,有什么规律吗?
生:每四个为一组,按照一红,两黄,一篮的顺序出现的。(红粉笔板书“顺序”)
师:(指着一组的四个圆形)一次,两次……它们是依次重复出现的(红粉笔板书:依次重复)
……
教学片段二
师:同学们,这幅图上的三种事物,它的排列都是有着不同的规律,但是都是按照不同的规律依次重复出现。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盆花的规律,看,第一盆是什么颜色?第二盆?第三盆?第四盆?第九盆?(点课件屏幕)第十盆是?(点)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点)你有什么样的方法解决,把你的想法写在作业纸上,写好后和同座位同学交流交流
师:现在,谁来把你的想法和大家交流。学生交流时教师参与其中。
作业纸上呈现:如果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
我是怎么想的?(把你的各种想法写在题纸上)
我是画图的:
我是计算的:
我还有其它的方法:
师:现在,谁来把你的想法和大家交流
生:画图,(怎么画的?)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单双数(如果看不到学生想到此方法,可以小声的提示某一个人)
师:我们一起看,在这些花中,哪几盆是蓝花?
生:1,3,5,7,9
生:第2,4,6,8是红花
师:15是什么数?
生:单数 15是单数 单数——蓝花
师:所以,第15盆花是(蓝色)(板书:双数——红花)
师:还有什么想法吗?
生:计算【15÷2=7(组)……1(盆)】
生:一共15盆花,每两盆是一组,一共有7组,多一盆,是蓝色
师:为什么除以2?
师:哦,可以看成是每2盆一组。
师:15÷2=7,表示 15里面最多有这样的( )组,7后面的单位是什么?【点】师:7组是多少盆?15÷2=7(组)还余1(盆),1后面的单位是( )这余下的1盆就是左起的第几盆?那第15盆在第几组?是第8组里的第几盆?
师:可是在图中,我们只看到五组,看不到第八组呀,怎么知道第八组的第一盆一定是蓝色的?
……
师:用计算方法的举手,你为什么采用计算的方法? ……
教学片段三
师:接下来,我们就要用这些好方法来接受老师的挑战,有信心吗?
生:有
师:(出示课件“摆一摆,猜一猜”) 这个游戏需要同桌两人合作才能完成,请大家将袋子中的棋子倒出来,一人专门负责白色的,一人专门负责黑色的。(点规则1)同座位分工一下,好吗?下面就是两个人交流摆棋子,摆的结果一定要成一排有规律的棋子。(点规则2)好,先听我的要求跟着摆一摆。白子,(负责白色的同学摆出一粒),再摆一粒白子。黑子,(负责黑子的同学在后面摆一粒黑子),现在我说快了,白子,白子,黑子,白子。后面1个摆什么?现在桌上的棋子有规律吗?什么规律?现在快速回答提出的问题,照这样摆下去,第21粒是什么颜色的?(点规则3)你是怎么想的?第13粒呢?你又是怎么想的?同桌位互相提个问题,看看谁回答的准,回答的快。这个游戏会玩了吗?同桌先合作用两种颜色的棋子有规律地摆成一排,然后互相提问,比比谁回答得准,回答的快。
……
听课老师认为这节课的效果好,主要体现在:
1、导入部分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利用电子白板的拉幕功能,分步出示图片,循序渐进,由慢到快,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观察,比较中发现规律,归纳出“有序,依次重复出现”的特点,分散了学习的难点。
2、新课的教学中,张老师采用了扶放结合,分层递进的方法。彩旗、彩灯、盆花的规律,采用分步处理的方式。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设计自主探究作业纸,给学生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为后面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拐杖”。使他们的研究不再盲目,大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学生找到彩旗规律后,教师没有把最佳方法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找彩灯,盆花的规律。学生汇报时,教师还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环节,用计算方法的举手?为什么?让学生自主选择算法。把选择、判断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体验中认识到差距,产生修正自我的内需,从而“悟”出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法。
3、操作练习设计有序,高效。体现在:
(1)摆棋子这一环节设计,先让学生快速分工,再示范,最后同桌合作。这样的设计井然有序,丝毫不乱。
(2)儿歌小兔乖乖教师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通过师生的演示,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了知识,师生的情感达到了交融,整节课也达到了高潮。
回望这节课,新课部分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发展探究与应用意识,形成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的过程,培养数感,符号感及空间观念,认识数学化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每一个细节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我们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细节,才能构建高效的课堂。
第一节课是年轻的王老师的教学。
课开始了,王老师先是让学生猜电子白板拉幕后面的小圆片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兴趣很浓厚,从刚开始的七嘴八舌到最后能异口同声地猜出图片的颜色。王老师抓住时机问:“为什么?”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这些图片有规律。王老师也顺势板书“找规律”。
揭示课题后,王老师在课件上出示例题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提问:盆花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请大家在小组中交流,然后在作业纸上做一做。过了几分钟,学生开始汇报,有画图的,也有计算的,但是分类思考,通过单双数来思考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这种思路竟然没有,没有办法,学生没有发现,老师只有讲解。师:采用计算方法的举手。学生举手后,我们原以为王老师会追问一句“为什么”,但是他却转入了下一个环节。
……
新课学完后开始练习:照样子摆一摆,猜一猜,第21枚棋子摆的是白子还是黑子?请大家将袋子中的黑白两种棋子倒出来,同桌两人合作,一人负责白子,一人负责黑子。摆的结果一定要成为一排有规律的棋子。少部分学生在王老师说要求的时候,已经开始倒出棋子了,学生兴致勃勃的玩了起来,整个课堂看起来非常热闹,五分钟过去了。王老师宣布活动结束,然后指名两位学生一人摆,一人说规律。
……
几个练习处理的差不多时,下课铃声响了。
这节课的教学,从课的引入,到规律探究,教者能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探究规律,自主练习,但是感觉这节课好像缺点什么。首先是在导入部分的设计,电子白板的拉幕功能增强了神秘感,激发了兴趣,但是这组题要揭示什么呢?怎样让它更好地为这节课服务呢?其次,新授部分的自主探索是不是放的太多了,没有教师引领的自主探索有那么高效吗?《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与引领,在与学生沟通交往的过程中,教育本身赋予教师一种特殊身份,但教师同时又是“平等中的首席”。另外,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尤其是在进行操作时,更是随着自己的兴趣爱好随意地交流、操作,有时却忘了自己操作的目的是什么。教师在操作时间和内容上却难以控制。要真正体现它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它,更要关注课堂中的操作效果。
第二节课是张老师的教学。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我们先做一个猜谜游戏好吗?
生:好。
师:这里有很多个圆形,猜猜看,第一个圆片是什么颜色的?
生:蓝……(齐答)
师:一起看一下(出示圆片)
师:你们猜对了吗?
生:对了(错了)
师:再猜猜看,下一个是什么颜色的?
生:……
师:再猜
生:……
师:看一下。猜对了吗?再看
生:……
师:再猜
生:……
师:猜对的举手。
再出示几次
师:同学们,这下怎么这么快就全猜对了啊?
生:这是有规律的。(板书“规律”)
师:能告诉老师,有什么规律吗?
生:每四个为一组,按照一红,两黄,一篮的顺序出现的。(红粉笔板书“顺序”)
师:(指着一组的四个圆形)一次,两次……它们是依次重复出现的(红粉笔板书:依次重复)
……
教学片段二
师:同学们,这幅图上的三种事物,它的排列都是有着不同的规律,但是都是按照不同的规律依次重复出现。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盆花的规律,看,第一盆是什么颜色?第二盆?第三盆?第四盆?第九盆?(点课件屏幕)第十盆是?(点)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点)你有什么样的方法解决,把你的想法写在作业纸上,写好后和同座位同学交流交流
师:现在,谁来把你的想法和大家交流。学生交流时教师参与其中。
作业纸上呈现:如果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
我是怎么想的?(把你的各种想法写在题纸上)
我是画图的:
我是计算的:
我还有其它的方法:
师:现在,谁来把你的想法和大家交流
生:画图,(怎么画的?)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单双数(如果看不到学生想到此方法,可以小声的提示某一个人)
师:我们一起看,在这些花中,哪几盆是蓝花?
生:1,3,5,7,9
生:第2,4,6,8是红花
师:15是什么数?
生:单数 15是单数 单数——蓝花
师:所以,第15盆花是(蓝色)(板书:双数——红花)
师:还有什么想法吗?
生:计算【15÷2=7(组)……1(盆)】
生:一共15盆花,每两盆是一组,一共有7组,多一盆,是蓝色
师:为什么除以2?
师:哦,可以看成是每2盆一组。
师:15÷2=7,表示 15里面最多有这样的( )组,7后面的单位是什么?【点】师:7组是多少盆?15÷2=7(组)还余1(盆),1后面的单位是( )这余下的1盆就是左起的第几盆?那第15盆在第几组?是第8组里的第几盆?
师:可是在图中,我们只看到五组,看不到第八组呀,怎么知道第八组的第一盆一定是蓝色的?
……
师:用计算方法的举手,你为什么采用计算的方法? ……
教学片段三
师:接下来,我们就要用这些好方法来接受老师的挑战,有信心吗?
生:有
师:(出示课件“摆一摆,猜一猜”) 这个游戏需要同桌两人合作才能完成,请大家将袋子中的棋子倒出来,一人专门负责白色的,一人专门负责黑色的。(点规则1)同座位分工一下,好吗?下面就是两个人交流摆棋子,摆的结果一定要成一排有规律的棋子。(点规则2)好,先听我的要求跟着摆一摆。白子,(负责白色的同学摆出一粒),再摆一粒白子。黑子,(负责黑子的同学在后面摆一粒黑子),现在我说快了,白子,白子,黑子,白子。后面1个摆什么?现在桌上的棋子有规律吗?什么规律?现在快速回答提出的问题,照这样摆下去,第21粒是什么颜色的?(点规则3)你是怎么想的?第13粒呢?你又是怎么想的?同桌位互相提个问题,看看谁回答的准,回答的快。这个游戏会玩了吗?同桌先合作用两种颜色的棋子有规律地摆成一排,然后互相提问,比比谁回答得准,回答的快。
……
听课老师认为这节课的效果好,主要体现在:
1、导入部分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利用电子白板的拉幕功能,分步出示图片,循序渐进,由慢到快,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观察,比较中发现规律,归纳出“有序,依次重复出现”的特点,分散了学习的难点。
2、新课的教学中,张老师采用了扶放结合,分层递进的方法。彩旗、彩灯、盆花的规律,采用分步处理的方式。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设计自主探究作业纸,给学生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为后面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拐杖”。使他们的研究不再盲目,大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学生找到彩旗规律后,教师没有把最佳方法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找彩灯,盆花的规律。学生汇报时,教师还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环节,用计算方法的举手?为什么?让学生自主选择算法。把选择、判断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体验中认识到差距,产生修正自我的内需,从而“悟”出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法。
3、操作练习设计有序,高效。体现在:
(1)摆棋子这一环节设计,先让学生快速分工,再示范,最后同桌合作。这样的设计井然有序,丝毫不乱。
(2)儿歌小兔乖乖教师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通过师生的演示,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了知识,师生的情感达到了交融,整节课也达到了高潮。
回望这节课,新课部分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发展探究与应用意识,形成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的过程,培养数感,符号感及空间观念,认识数学化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每一个细节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我们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细节,才能构建高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