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我国东北地区新民族图形的研究来发现和整理新民族图形创造的方法,进而指导设计实践。用善的设计理论研究体系,为东北地区的设计实践活动提供指导性理论。
关键词:东北地区;新民族图形;研究价值
一、东北地区新民族图形研究的文化背景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之下,中国传统文化须汇入全球化的大潮之中,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识别的需求,使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寻找文化归属的外在动力。在视觉文化领域,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师也都敏锐的抓住了这一契机,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在视觉领域的这种创造不是简单的“贴上标签”和传统图形的拼凑。而是以中国传统图为设计元素,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再创造,以构成符合现代审美需要的新的民族图形。
二、东北地区新民族图形研究的经济背景
东北地区既是中国地理大区,也属于第二阶梯的经济大区,发展区域经济成为东北地区近期以及中远期的主要发展目标。
经济的发展伴随于文化的发展,经济的振兴应植根于文化的振兴。图形设计正是文化在视觉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植根于文化,在各种文化的支撑下为广大的受众建立起可视的、传达思想、理念、诉求的视觉体系。同时,民众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也为我们传播传统文化提供了市场。图形设计可以提升产品、企业、团体乃至地区的整体形象,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东北地区新民族图形研究的历史背景
东北地区在地理范围上应该包括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东北地区的人口主要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则以满族、朝鲜族、赫哲族和鄂温克族为主。随着历史发展、民族的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关东文化风貌。
中国东北地区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祖先留给我们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对于这些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再创造就是对它们的保护和发扬。所以,创造、应用新民族图形,让人们在新的视觉语境下重新认识传统图形,也是对大众的一次传统文化教育。
四、目前东北地区新民族图形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对于新民族图形的研究在我国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其可喜的成果已经被世人所关注。如“中国印”、“祥云”,世博会标志等,打破了传统图形与现代图形对接的坚冰,在世界面前展示了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的魅力。
但另一方面,在全国范围来看,我们的民族图形又显得缺乏地域特色、流于泛泛。尤其在我国东北地区,由于长期的历史、地域、经济等多方面原因,图形设计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没有建立起一个有效的、能体现东北地域特色的图形体系。
如何才能在设计中体现东北文化特征,或是如何将东北地域和民族文化的特色融入现代设计,借以弘扬东北地区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区位特色,这将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现实问题。
五、东北地区新民族图形的研究和开发
新民族图形是相对于传统图形体系而提出的词汇。新民族图形的关键在于“新”。它从传统图形中衍生出来,但绝不是前者简单的复制。它是传统图形的再创造,它富有时代特征,符合现代审美意识,同时又具有传统民族艺术的神韵。
(一) 东北地区新民族图形研究和开发的方法
传统图形的再创造是中国传统图形再生必须经历的过程。加入现代审美意和合理的艺术想象,对原有的传统图形素材以及其内在的信息进行深入的挖掘,扩展其内涵和辐射范围,是新民族图形诞生的复杂过程。虽然新民族图形展现在人们面前时是直接和毋须赘述的,但其产生过程是相对复杂的。所以,东北地区新民族图形的研究是在在一定范围内的方法论的研究,这需要涉及到多个学科的整合。
同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将研究结果导入到设计实践中去,用以检验结论的正确或适用性,并用问卷调查法、访谈、个案研究、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将结论进行比较研究,去伪存真,将研究成果最终导入设计实践之中。
(二)东北地区新民族图形研究和开发的难点
难点之一是传统民族图形向新民族图形转化的方法问题。
新的时代、新的经济大环境,使人们的审美意识、审美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中国传统民族图形重生所必须经历的创造性历史变革。长期以来,设计领域在继承中国传统艺术的问题上,摆脱不了旧模式的束缚,创作上没有大的跨度,关键在于创造意识上的局限。传统民族图形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锤炼,不管在表现技巧和表现形式上都趋于完美化,其形式和形态也相对较为稳定,这也加大了再创造的难度。
此转化首先是建立在形式美法则基础之上的转化。其次,转化的过程是传统民间文化和哲学思想共同作用的结果。再次,融入现代审美意识也是新民族图形的形成关键。
难点之二就是新民族图形的应用问题。
纵观东北地区的区域经济情况,在全国范围内还是相对落后的。没有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大型企业作为龙头,有的只是发展滞后的劳动密集型的国企改制后的企业集团和一些亟待发展的中小企业。企业之中根本没有形成对于企业形象识别的图形系统的重视。并不是企业的领导者没有品牌和区位特色的意识,原因还是经济实力的欠缺。
东北地区新民族图形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为东北地区一些相关的形象活动和部分企业提供服务,用东北地区新民族图形为整个东北地区和企、事业单位树立区域形象,帮助其发展,其内容将涉及到VI设计的各个方面。同时,也成为本项研究成果向实际转化的一个实验的平台,成为研究成果调整和更新依据。这样,如果效果良好的话,将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六、东北地区新民族图形的具体研究方法。
首先,搜集和梳理东北地区各民族传统图形,以多个角度展开研究。如:不同地域的图形文化特征和典型传统图形样式(河滩文化、山地文化、平原文化等);不同民族的图形文化特征和典型传统图形样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等);不同生存方式的图形文化特征和典型传统图形样式(农耕式、狩猎式等);不同载体的图形文化特征和典型传统图形样式(纺织品、印刷品、工艺品、生产工具等)。
其次,对收集、整理的东北地区传统民族图形进行分类和比较研究。并探究其形成的深层次文化根源(如历史史实、民间传说、生活习惯、应用环境等),借以分析东北地区传统民族图形的造型特征和装饰风格。为具有东北地区特色的新民族图形的开发奠定理论基础。由于民间艺术浩如烟海,对于典型形象和典型个例的筛选也是此部分研究的重点。
再次,运用现代图形设计的原理为指导(装饰基础理论、平面构成理论、现代图形基础理论等)对东北地区传统民族图形进行开发和再创造。并根据再创造的过程整理出一系列创造的方法,用以解决东北地区传统民族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延伸和拓展的问题。
第四,结合东北地区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对新民族图形进行哲学层面的分析,寻找图形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用哲学指导艺术创作,是一切艺术成功的关键,图形设计更是和社会文化、和民族哲学不能割裂的。站在哲学的高度才能让新民族图形以优势的态势持续发展。
结语
东北地区新民族图形的研究应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形成和发展趋势,其重点是再创造之后的应用部分。其创造和应用是一个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关系,以东北传统民族图形为基本元素,在此基础上“自主创新”,是东北地区新民族图形的研究和开发的基本思想。研究成果的应用将为东北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将带来一定的文化效应和经济效果。
关键词:东北地区;新民族图形;研究价值
一、东北地区新民族图形研究的文化背景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之下,中国传统文化须汇入全球化的大潮之中,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识别的需求,使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寻找文化归属的外在动力。在视觉文化领域,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师也都敏锐的抓住了这一契机,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在视觉领域的这种创造不是简单的“贴上标签”和传统图形的拼凑。而是以中国传统图为设计元素,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再创造,以构成符合现代审美需要的新的民族图形。
二、东北地区新民族图形研究的经济背景
东北地区既是中国地理大区,也属于第二阶梯的经济大区,发展区域经济成为东北地区近期以及中远期的主要发展目标。
经济的发展伴随于文化的发展,经济的振兴应植根于文化的振兴。图形设计正是文化在视觉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植根于文化,在各种文化的支撑下为广大的受众建立起可视的、传达思想、理念、诉求的视觉体系。同时,民众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也为我们传播传统文化提供了市场。图形设计可以提升产品、企业、团体乃至地区的整体形象,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东北地区新民族图形研究的历史背景
东北地区在地理范围上应该包括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东北地区的人口主要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则以满族、朝鲜族、赫哲族和鄂温克族为主。随着历史发展、民族的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关东文化风貌。
中国东北地区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祖先留给我们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对于这些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再创造就是对它们的保护和发扬。所以,创造、应用新民族图形,让人们在新的视觉语境下重新认识传统图形,也是对大众的一次传统文化教育。
四、目前东北地区新民族图形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对于新民族图形的研究在我国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其可喜的成果已经被世人所关注。如“中国印”、“祥云”,世博会标志等,打破了传统图形与现代图形对接的坚冰,在世界面前展示了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的魅力。
但另一方面,在全国范围来看,我们的民族图形又显得缺乏地域特色、流于泛泛。尤其在我国东北地区,由于长期的历史、地域、经济等多方面原因,图形设计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没有建立起一个有效的、能体现东北地域特色的图形体系。
如何才能在设计中体现东北文化特征,或是如何将东北地域和民族文化的特色融入现代设计,借以弘扬东北地区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区位特色,这将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现实问题。
五、东北地区新民族图形的研究和开发
新民族图形是相对于传统图形体系而提出的词汇。新民族图形的关键在于“新”。它从传统图形中衍生出来,但绝不是前者简单的复制。它是传统图形的再创造,它富有时代特征,符合现代审美意识,同时又具有传统民族艺术的神韵。
(一) 东北地区新民族图形研究和开发的方法
传统图形的再创造是中国传统图形再生必须经历的过程。加入现代审美意和合理的艺术想象,对原有的传统图形素材以及其内在的信息进行深入的挖掘,扩展其内涵和辐射范围,是新民族图形诞生的复杂过程。虽然新民族图形展现在人们面前时是直接和毋须赘述的,但其产生过程是相对复杂的。所以,东北地区新民族图形的研究是在在一定范围内的方法论的研究,这需要涉及到多个学科的整合。
同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将研究结果导入到设计实践中去,用以检验结论的正确或适用性,并用问卷调查法、访谈、个案研究、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将结论进行比较研究,去伪存真,将研究成果最终导入设计实践之中。
(二)东北地区新民族图形研究和开发的难点
难点之一是传统民族图形向新民族图形转化的方法问题。
新的时代、新的经济大环境,使人们的审美意识、审美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中国传统民族图形重生所必须经历的创造性历史变革。长期以来,设计领域在继承中国传统艺术的问题上,摆脱不了旧模式的束缚,创作上没有大的跨度,关键在于创造意识上的局限。传统民族图形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锤炼,不管在表现技巧和表现形式上都趋于完美化,其形式和形态也相对较为稳定,这也加大了再创造的难度。
此转化首先是建立在形式美法则基础之上的转化。其次,转化的过程是传统民间文化和哲学思想共同作用的结果。再次,融入现代审美意识也是新民族图形的形成关键。
难点之二就是新民族图形的应用问题。
纵观东北地区的区域经济情况,在全国范围内还是相对落后的。没有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大型企业作为龙头,有的只是发展滞后的劳动密集型的国企改制后的企业集团和一些亟待发展的中小企业。企业之中根本没有形成对于企业形象识别的图形系统的重视。并不是企业的领导者没有品牌和区位特色的意识,原因还是经济实力的欠缺。
东北地区新民族图形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为东北地区一些相关的形象活动和部分企业提供服务,用东北地区新民族图形为整个东北地区和企、事业单位树立区域形象,帮助其发展,其内容将涉及到VI设计的各个方面。同时,也成为本项研究成果向实际转化的一个实验的平台,成为研究成果调整和更新依据。这样,如果效果良好的话,将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六、东北地区新民族图形的具体研究方法。
首先,搜集和梳理东北地区各民族传统图形,以多个角度展开研究。如:不同地域的图形文化特征和典型传统图形样式(河滩文化、山地文化、平原文化等);不同民族的图形文化特征和典型传统图形样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等);不同生存方式的图形文化特征和典型传统图形样式(农耕式、狩猎式等);不同载体的图形文化特征和典型传统图形样式(纺织品、印刷品、工艺品、生产工具等)。
其次,对收集、整理的东北地区传统民族图形进行分类和比较研究。并探究其形成的深层次文化根源(如历史史实、民间传说、生活习惯、应用环境等),借以分析东北地区传统民族图形的造型特征和装饰风格。为具有东北地区特色的新民族图形的开发奠定理论基础。由于民间艺术浩如烟海,对于典型形象和典型个例的筛选也是此部分研究的重点。
再次,运用现代图形设计的原理为指导(装饰基础理论、平面构成理论、现代图形基础理论等)对东北地区传统民族图形进行开发和再创造。并根据再创造的过程整理出一系列创造的方法,用以解决东北地区传统民族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延伸和拓展的问题。
第四,结合东北地区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对新民族图形进行哲学层面的分析,寻找图形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用哲学指导艺术创作,是一切艺术成功的关键,图形设计更是和社会文化、和民族哲学不能割裂的。站在哲学的高度才能让新民族图形以优势的态势持续发展。
结语
东北地区新民族图形的研究应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形成和发展趋势,其重点是再创造之后的应用部分。其创造和应用是一个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关系,以东北传统民族图形为基本元素,在此基础上“自主创新”,是东北地区新民族图形的研究和开发的基本思想。研究成果的应用将为东北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将带来一定的文化效应和经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