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轻的时候,要准备一节课,会有诸多的烦恼,首先不知道要讲什么内容,苦于没有掌握有效的材料;然后上网、找工具书,查找跟授课内容有关的资料,别人的教案、实录、课件,以及能搜到的文献、专家学者的个人观点等等,拉里拉杂地就掌握了大量的资料;这时候,又不知道如何对材料进行提炼和筛选。没有经验,没有存货,没米下锅,痛苦;但材料太多太杂,不知如何梳理整合精简,更痛苦。
大凡有问题的课,大都是囿于材料、溺于材料而忘掉或者部分忘掉了教学目标的课。我就曾经上过一节非常失败的公开课。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也借鉴了一些名师的教案和教学实录,然后写教案,做课件。导入、过渡、照应,提问、点拨、总结,每个知识点都不敢舍弃,每个环节都力争面面俱到。但当“剧本”排练完成,自以为胸有成竹,上台开始表演时,便觉十分吃力。学生状态漠然,整整一节课,我一直在想方设法的把学生往自己掌握的材料中引,但教和学一直是两层皮,师生之间的感觉就如同车轱辘和车轴之间没滋油——涩,转不动。最后只能满头大汗,败下阵来。回头总结一下,这样的课真的是赘肉横生,眉眼模糊。
所以好的课一定要勇于对自己已掌握的材料痛下狠手,去掉皮毛,去掉赘肉,精简骨架,还课堂以栩栩形象。
那么,如何精简?首先,教学目标要简明。一开始,面对文本,我们往往无所适从,不知道要教给学生什么东西,看看这段好;看看那段也好。于是便从头到尾,蜻蜓点水地将课文过一遍,教学目标多而杂,就感觉自己的语文教学是“模模糊糊”一大片。所以,教学目标不应追求多方面的全面开花,而应根据文本的表达形式和人文意蕴,找准一节课要解决的一个或两个问题,让学生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这一堂课真正学点什么,而教师也做到有的放矢,教学目标得以在课内完成、落实,学生轻松,老师轻松。这样的语文课堂当然是简约有效的。
其次,课堂提問要简要。当前的课堂,说是要自主探究,要合作研讨,但实际上,教学的主要流程基本上是以问题串起来的,学生的主要活动便是找答案。课堂是个常数,教师提问的时间多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必定减少。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就必须留出整块时间给学生,减少提问。只留紧扣教学主目标,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自主感悟之后才能回答的问题。
教学环节要简化。就是要减少花样,留给学生更多的读书、思考、讨论的时间,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理解到内化,最后学会表达运用,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手段要简便。其实,语文最实打实的,就是要读和写。阅读能力是读来的,读才能得“文”,才能知道遣词造句的奥妙,感受表达形式的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以读为主。如果把握不好尺度,现代教育技术反而会阻碍学生学习语文,过度使用,甚至会封杀学生的想象,让他们的思维不再灵动,想像的翅膀被无情地折断。
总之,语文课堂不是工业,可以快节奏、大容量、流水线,批量生产;语文课堂应该是农业,有季节,需要阳光,施肥和浇水要适量,需要吸收的过程,精简、等待才是硬道理。
大凡有问题的课,大都是囿于材料、溺于材料而忘掉或者部分忘掉了教学目标的课。我就曾经上过一节非常失败的公开课。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也借鉴了一些名师的教案和教学实录,然后写教案,做课件。导入、过渡、照应,提问、点拨、总结,每个知识点都不敢舍弃,每个环节都力争面面俱到。但当“剧本”排练完成,自以为胸有成竹,上台开始表演时,便觉十分吃力。学生状态漠然,整整一节课,我一直在想方设法的把学生往自己掌握的材料中引,但教和学一直是两层皮,师生之间的感觉就如同车轱辘和车轴之间没滋油——涩,转不动。最后只能满头大汗,败下阵来。回头总结一下,这样的课真的是赘肉横生,眉眼模糊。
所以好的课一定要勇于对自己已掌握的材料痛下狠手,去掉皮毛,去掉赘肉,精简骨架,还课堂以栩栩形象。
那么,如何精简?首先,教学目标要简明。一开始,面对文本,我们往往无所适从,不知道要教给学生什么东西,看看这段好;看看那段也好。于是便从头到尾,蜻蜓点水地将课文过一遍,教学目标多而杂,就感觉自己的语文教学是“模模糊糊”一大片。所以,教学目标不应追求多方面的全面开花,而应根据文本的表达形式和人文意蕴,找准一节课要解决的一个或两个问题,让学生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这一堂课真正学点什么,而教师也做到有的放矢,教学目标得以在课内完成、落实,学生轻松,老师轻松。这样的语文课堂当然是简约有效的。
其次,课堂提問要简要。当前的课堂,说是要自主探究,要合作研讨,但实际上,教学的主要流程基本上是以问题串起来的,学生的主要活动便是找答案。课堂是个常数,教师提问的时间多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必定减少。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就必须留出整块时间给学生,减少提问。只留紧扣教学主目标,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自主感悟之后才能回答的问题。
教学环节要简化。就是要减少花样,留给学生更多的读书、思考、讨论的时间,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理解到内化,最后学会表达运用,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手段要简便。其实,语文最实打实的,就是要读和写。阅读能力是读来的,读才能得“文”,才能知道遣词造句的奥妙,感受表达形式的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以读为主。如果把握不好尺度,现代教育技术反而会阻碍学生学习语文,过度使用,甚至会封杀学生的想象,让他们的思维不再灵动,想像的翅膀被无情地折断。
总之,语文课堂不是工业,可以快节奏、大容量、流水线,批量生产;语文课堂应该是农业,有季节,需要阳光,施肥和浇水要适量,需要吸收的过程,精简、等待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