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点亮课堂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b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噪与静、鸣和幽这两对看似矛盾的状态在某种状态下却是如此的和谐统一。
  假若我们用对立统一的眼光审视语文教材,就会发现,教材中其实有许多文章都用了这一辩证法来表达思想、突出人物及事物特点,作者匠心独运地遣词造句、谋篇布局,通过矛盾对立来达到一种更深层次的和谐统一。只要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善于发现与把握文本中的矛盾处,引领学生亲近文本、体验文本、感悟文本,必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达到超越文本的超凡境界。
   下面我就结合一些课堂实例来谈谈如何巧抓文本矛盾,点亮语文阅读的课堂。
  
   一、课题中预设矛盾——期待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首次提出了“阅读期待”这个概念。所谓“阅读期待”,是读者阅读之前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一旦与文本某处产生了矛盾,这种有悖常理的情境就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让学生期待阅读。
  如一位教师指导预习《放弃射门》一课,先让学生观看一场足球赛或者回顾看过的足球赛,搜集报纸杂志上的有关图片、文字资料或音像材料,并利用活动课组织班上喜爱足球的同学进行了一场比赛,然后让学生交流观后感、赛后感,展示搜集的成果并畅谈自己搜集资料的经过。在足球悄然进入学生心中之际,教师及时地播放了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的精彩选段,每一个精彩的射门,都会引发观众排山倒海般的欢呼,激动人心的气氛不断地感染着学生,他们仿佛置身其中,与当时在场的观众同紧张共欢呼。由于多媒体的呈现,使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对足球运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一致认为,足球的射门确实是最重要、最激动人心的一瞬。当他们把目光注视在课题——“放弃射门”上时,这一信息与自己的“阅读期待”是多么的不一致!这种矛盾使他们产生了困惑,在矛盾的焦点处,提出疑问:谁放弃射门?他为什么要放弃射门?难道他不知道射门对他以及球队都至关重要吗?
  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文,梳理课文脉络,读懂大意,再进一步深入思考,寻找突破口,理解福勒放弃射门的根本原因以及这一举动的内在含义。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作者的感受上,提出:“福勒放弃射门的举动所反映出来的人性美,为什么令作者如此震撼呢?这到底是怎样的人性美?”最终学生被福勒崇高的体育道德风范所深深感染。
  孩子都有天生的好奇心,当他们发现事实与自己的“阅读期待”形成矛盾时,必然怀着批判的心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期待阅读课文,于是便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之中。像这样的课题还有很多:《小壁虎借尾巴》《蓝色的树叶》《花钟》《火烧云》《鱼游到了纸上》……如果我们巧用预设矛盾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就能形成强烈的探究氛围,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开端。
  
  二、文本中探究矛盾——激活思维
  
  矛盾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形成了文本的张力,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能独辟蹊径。如果我们能认识到矛盾存在的意义,合理地利用它来引发问题情境,就能将教学引向深入,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元对话也会充满思维的亮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文章刻意安排了一些矛盾出现在某些章节或句子中,这些矛盾的出现能够充分表达作者的写作目的。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焦急”和“耐心”是一对表示矛盾的反义词,“焦急”反映了老奶奶希望早些见到周总理灵车的心情,而“耐心”表示老奶奶一定要等到灵车的决心。怎样才能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呢?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焦急”是着急,“耐心”是不着急,“焦急”而又“耐心”不是自相矛盾吗?为什么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这两个词各说明了什么?……
  另一类是阅读材料和已有知识、生活经验的矛盾。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讲道:“小女孩抽出一根火柴。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为了揭示课文和生活经验的矛盾,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一根火柴发出的光和热,真的有那么温暖那么明亮吗?小女孩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愿望。
  
  三、整合中凸显矛盾——升华主题
  
  整合,简而言之即综合、融合。在教育教学中是指使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的过程,它能使系统各要素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从而发挥最大的效益。
  一位教师教学《出塞》,就与《从军行》整合起来,以“悲”和“壮”这对矛盾心理为主线,先在通读的基础上,找出两首诗共同的地方:都是以边塞生活为背景;然后抓住《出塞》中“人未还”品词析句,从征人的无尽哀怨,亲人的无比思念,以及从唐朝追溯到秦汉千年不变的镇守中渲染“人未还”的悲凉愁苦;再让学生去读《从军行》,抓住“不破楼兰终不还”,让学生通过想象“金甲是铁做的,怎么会磨穿”,感受征人奋勇杀敌、不破楼兰誓不还的“豪壮”。同是边塞诗,却一“悲”一“壮”,矛盾就凸现出来了:戍边生涯如此悲凉,为什么一到战场上,征人们就满腔豪壮,心中的“悲”哪去了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矛盾。为了攻克这一“堡垒”,教师让学生对诗歌再次研读,反复推敲,并激发学生进行观点的碰撞,使矛盾越辩越明了,越辩越趋向统一,最终得到圆满的解决,学生深刻体会到征人把“悲”埋在心里,把“壮”挥洒在战场上的豪迈气概。
  由此可见,整合不是机械的相加,而是将看似矛盾的两首诗歌置于同一背景之下,形成有机的整体,在立体的、多维度的研读辨析中,使“悲壮”主题意蕴得到升华。
  
  四、超越中激化矛盾——深层建构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立足文本仅仅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而不是全部,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必须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文本才能最终完成。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主要指这种超越自我的能力,旨在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实现“有创意的阅读”。在超越自身体验的基础上,如果能激化文本矛盾,超越文本意义,超越作者水平,那当然是更重大的收获了。
  一位教师执教《珍珠鸟》一课,教学顺利推进,在感受“我”对小珍珠鸟的关爱之后,教师创设了一个情境:小珍珠鸟向父母评价“我”。学生进入了角色扮演,入情入境地述说着。
  生:妈妈,这个老冯可是最懂得爱鸟的人了。你看,他让咱们住在这吊兰丛中,又幽深,又安静,正合乎我们的心意。
  生:爸爸,老冯真好,他给我水喝,还对我笑笑,抚摸我,可亲近我了。
  ……
  一句句富有情趣的话语,奏响了人与鸟最和谐、最华美的乐章。
  就在大家沉浸在和谐氛围之中时,一位学生满脸疑惑地问:老师,我读这篇文章总觉得很别扭,既然作者那么热爱鸟,为什么要把珍珠鸟关在笼子里,他应该把它们放飞呀?
  冷不丁的一个质疑,犹如在平静的湖水中投下一块石头,刚才美好的氛围一下子消失了,学生们窃窃私语,于是教师将问题抛给了学生:“同学们怎么看待她的疑问?”
  学生再次进入文本,课堂沉寂了几分钟,接着又活跃起来。
  “作者既然是鸟的朋友,就应该爱护它,让鸟自由地翱翔蓝天。”“一只鸟不能展翅飞向蓝天,就是对它的伤害,而不是对它的爱。”“文中虽然写作者对鸟很关爱,不打扰它、不赶它、不动它,显然作者比一般人觉悟高一些,但他做得还不够完美。拥有不是爱,真正的爱是与鸟做平等相待的朋友。”……
  师:那么,你们认为怎样做才是真正热爱大自然呢?请大家以大自然的身份向人类述说。
  “爱我——就请给我自由。”“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我是生态平衡者,伤害我等于伤害你们自己。” ……
  可见,教学中通过对矛盾的激化,就能促使教者、学者从对文本的感性解读,走向对文本的理性解构,而学生的认识层次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和犀利,思想精神取得了自我的觉醒和提升。同时,也就能有效地超越文本本身所赋予的内涵,对文本又进行了一次深层的建构。
  矛盾无处不在,抓住主要矛盾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哲学理论同样适合语文教学:如果我们善于发现和把握文本中的“矛盾”之处,巧妙组织教学,就能营造良好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活化学生思维,带领学生走向创造性解读。
  
  (浙江省杭州市文一街小学 310012)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就中年级学生形成性评价这一方面,笔者做了一些改革尝试,认为在评价方式的取向上,应做到四
近日拜读了张西海先生的《如果让语文教师去放牛》这篇杂文,感觉写得很辛辣、很深刻,耐人寻味,现颉取几段品味一番:
[镜头一]    我早早地来到五年级教室听《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室里,哀乐低萦,立即把我的情绪牵入悲痛。可看看孩子们,有那么几个似乎根本没有我的同感共鸣。我来到几个正在兴奋讨论着的孩子身边坐定,不由得留心起他们的谈论。左边的一个男孩说:“昨天我从姐姐书上摘录了这么多资料。”前排的一男孩转身也炫耀道“我也摘了很多。”一旁的女孩嗤之以鼻:“才那么点?有什么好稀奇?我爸帮我拉了足足有五张嘞。”说完,她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