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有效的数学交流

来源 :金色年华·学校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sinst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的数学交流是全体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向他人表述对数学问题的认识,达到共同构建知识过程。
  
  1、思考是交流的土壤
  只有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会形成真正的有效交流。
  首先要有问题。问题是交流的基础,没有问题交流就无法展开。问题可以是老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提出,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过滤。问题应难易适中,过于简单,学生一看就知道结论,再去交流,就没有价值;问题难度过大,学生没话可说,还谈什么交流。适宜的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认知间隙,其探索空间处在学生的邻近发展区,又能充当沟通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所学知识桥梁,从而能够让学生经历从显示世界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其次要有想法。没有想法,要表达什么,自己都不清楚,怎么交流?就是有个别优秀学生在说,而大多的学生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只好成旁观者。这就要求在交流前做好充分准备,老师不但要进行知识铺垫,而且要留下足够时间,让学生自己活动。
  
  2、情境是交流的春雨
  学生虽然有充分的思考,也有想法,但并不代表学生想说出自己的想法。唯有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有表达欲望。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数学知识的线索,努力创设良好的、合适的数学情境,以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人。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一星期7天,2个星期14天,排列7、14、21……,虽然这贴近学生生活情境,但学生不感兴趣,一点也激发不起探索的热情。换成7个小矮人,每人手里拿着一个气球,第一个人气球上有7、第二个人气球上是14、第三人气球上是21,你能接着说出气球上的数字吗?将你想告诉同学。学生乐说、想说、争先恐后,创设不同情境收到不同的效果。
  数学,要创设情境,但不能创设无效情景引起学生无益于数学主题的遐想,从而降低交流质量。如教学“平均分”时,一位老师创设去“春游”现实情境,提出“春游应准备些什么,注意什么”等与数学内容无关的生活情境问题,干扰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讨论。还有的老师设计大猴与小猴分水果,也容易将学生引入生活情境之中,淡化数学问题。
  当然,数学课程的情境,不应仅指现实的生活情境,也应包括较为抽象的数学情境。
  只有创设符合数学主题和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交流中自始至终发挥导向作用。
  
  3、沟通是交流的主杆
  首先要有序说。学生交流是合作过程,在小组内,谁主持,谁记录,说的先后次序,都有明确规定,达到人人都有机会说,说得井然有序。对于说得个体,要说得有条有理,层次分明,围绕问题。当然,这需要循序渐进,逐步训练,学生在表达不清时,可以借助手势、图画或将操作过程再做一遍等手段,让人明白想表达的意思。
  其次认真倾听。自己说只是一方面,更重要是听别人说。如教学圆的面积,出了这样一道综合练习题:圆的面积等于长方形面积,已知圆的周长是12.56厘米,求长方形的周长?
  先让学生思考,想好后小组交流。生1说:r=12.56÷3.14÷2=2CM;生2说:圆面积3.14×22=12.56CM平方;生3说:长方形的长=圆周长÷2,学生交流的很热闹。结果对课堂进行调查,90%的学生知道自己提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不清楚别人说什么。这就达不到交流目的,相互沟通十分重要。
  认真倾听,不仅目光要专注,不打断别人说话,还要认真思考,做简单记录。
  第三,分析对比。认真倾听别人意见,作出正确判断。交流是认知,也是主动构建的过程,这样的交流才能达到目的。
  
  4、争辩是交流的花朵
  争辩,应是沟通环节,单独列出,作进一步强调。争辩不是争吵,不是简单的对错,而是摆事实,讲道理,去说服对方。如判断盐水的含盐率,盐和水是否成比例,为什么?一部分学生认为不成比例,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成,意见分歧比较大,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一个学生说:“成正比例。因为对于固定盐水,含盐率是一定的,所以比值一定。”另一个说接着说:“不成正比例。因为比值是不一定,对于不固定盐水,含盐率不一定。”这和教学密切相关的,此时不应该怕浪费时间,只要学生说得不偏离主题,就让争论下去,争辩过程中,学生思想高度集中,唇枪舌剑,不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反应能力,还能认真听明白别人说得意思,找出其中漏洞,予以反驳。
  
  5、引导是交流的营养
  学生交流,教师要适时给予引导,加强彼此间沟通,保持良好情绪说下去。引导,应在学生意见分歧处,相互间难以说服,应适当点拨以后再让学生交流或终止交流;引导,应在学生被某个问题卡住处,降低难度,使交流得以进行下去;引导,应在学生困乏处,点燃激情,让探讨继续下去。引导,对于集体问题,集体指导,对于个案问题,单独指导。引导,就是启迪,在方法上、思路上、精神上,给予帮助。不过,引导,不是喋喋不休,要相信学生,只在关键点上,进行点拨,贵在精,不在多。
  交流的本质就是要善于把别人的意见分类、归纳,结合别人的意见来完善自己的观点,从而得出正确方法,达到理解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这样的交流,才是有效交流。
其他文献
近年来,国际国内对于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节假日尤为关注。2004年韩国“端午祭”申报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事件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关注本民族传统节日的呼声越来越高。同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在首届中国社会发展政策高层论坛上倡议将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国传统节日确立为国家法定假日,该提案受到社会各界的纷纷响应,政府也于2008年予以正式实施。  我们说,文化在国家与民族发展中占有举
期刊
学生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学习纪律都差,人称顽固派;一类是学习差守纪律,人称绵羊派;另一类是学习成绩好,但不守纪律,人称势利派。我面对这样的差生,正确对待,心里不产生歧视,不将其视为“废品”,视为“垃圾”,而是想办法,动脑筋,善于研究,寻找“症”点,寻找“疗”法,使其“起死回生”。在物理教育教学过程中,探索一整套适合他们的接受方法,转变了许多差生,使他们对物理感兴趣,对物理这门功课产生浓厚的求知欲和好
期刊
摘 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怎样传道授业解惑?我私下认为:老师必须培养学生健康的、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刻性、创造性、灵活性、批评性的特点。这就要求老师要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历史 教学 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新探传统的历史教学法只强调教师的讲授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压抑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
期刊
何为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一种倾向性意识,其基础是生活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有物质的,有精神的。音乐的兴趣属于精神需要。心理学认为: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积极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焕发,学习工作就积极主动。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够让人更多地接触该领域的内容,让人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复习或重温。兴趣还能够激活思考。在很多时候,
期刊
摘 要:为实现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热能工程专业大学本科阶段教学独立设置了《热工实验与技术》课程。本文通过对已经修读过该课程的本科生所进行的随机问卷调查,对其结果采用多元统计中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解释,确定其主要影响因素,从而达到能够针对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对策的目的。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 实验课程改革 问卷调查    1.引言    实验教学是每个教学阶段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是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就能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卢沟桥烽火》一文,第二、三自然段中,分别有一个关键词语——严词拒绝、恼羞成怒。前者写中国士兵理直气壮的拒绝,
期刊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课堂上,单纯依靠教师的语言描述,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思维创作,他们也感到很困难或无从下笔,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往往怕作文,把作文当作苦差事。那么,如何在习作指导中,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开拓学生写作思路,为学生习作开辟自由、想象的空间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创设观察情境,培养观察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
期刊
一、自然教学中“探究”意义的理解    自然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是指学生从对自然事物的不知,经过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像科学家那样自行探求达到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角,认识过程中的驱动力也来自学生自己。可以说“探究”的过程是学生“独立”的行为。  多年的实践研究,我们认为构成“探究”的结构是:学生确定的探究目标;学生具有的探究基础;科学探究的方法;学生探究的氛围。这些无一不是以学生
期刊
摘 要:我们可能把学习和习得有机地结合起来,尽量加大语言信息刺激量,创设良好的语境,在搞好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训练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听说能力的培养,在交际中学英语。  关键词:教学 听说能力 培养    美国学者Krashen在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指出,发展外语能力主要依靠两种途径: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语言学习指有意识地学习外语的知识(包括语法、规则、语音、词汇知识),而语言习得类似
期刊
摘 要:以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为目标,新课标实施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注重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变教为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品尝学习的乐趣,做到师生互动,“宾主尽欢”。   关键词:教学情景 师生互动 学习氛围    过于紧张的课堂气氛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更不会生出高效,只有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