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来源 :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2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使民重死而不远徙”的解读,出土的简帛本中没有“不”,应为衍文。从老子所处时代的特征、“道”与“智”的哲学理论与其政治主张来看,全句意在劝诫统治者停止战争,引导民众尊重和接纳叶落归根、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不被短期物质诱惑或政府政策趋使而随意迁徙,造成更大的社会动荡与灾难,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让人类生命的发展达到最和谐的状态。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重死;叶落归根
  老子的传世之作《道德经》由于年代久远,解读的准确性常让人存疑。对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中的“使民重死而不远徙”的解读历代颇多,以“重视现实生命而不轻生”为主。如王弼注曰“使民不用,惟身是宝,不贪货赂,故各安其居,重死而不远徙也”。宋范应元注曰“上化清静,民不轻死,何用迁徙? ”现代开始有学者对这种解读提出质疑。
  一、是“不远徙”还是“远徙”
  近年出土文献中《老子》出土的版本有四种,分别是马王堆汉墓帛书的《老子》甲乙本,郭店简的《老子》本和北大汉简的《老子》本,这四种版本的出土给校勘通行本的《老子》带来了广阔的研究空间,为解读《老子》提供了更多可靠依据。北大汉简《老子》四十三章:“使民重死而遠徙。”马王堆《老子》甲乙本:“使民重死而远送(徙)。”通行本的“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中有“不”字,而帛本和简本中没有“不”字,“不”字疑为后人所加。“远徙”之远字,应不是作远近解的副词,而是作疏、离解的动词。《广雅·释诂》: “远,疏也。”《汉语大词典》“远”读第四声时有避开、离去的意思。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认为:“远与重对言,作动词用,远徙尤言避免迁徙。”笔者认为这种解读较为合理。如有“不”字的话,“远徙”便有了强调副词“远”的意思,言外之意老子还是同意迁徙的,只是不同意“远徙”。那么如何界定迁徙的远与近呢?民众为了躲避统治者的暴政压迫和战争,向较为宜居的地方迁徙,怎么会迁的近便可以,远就不行呢?且这与后文老子所倡导的“安其居”及“老死不相往来”思想相悖。因此,这里的“不”字应是衍文,依简帛本该作:“使民重死而远徙。”
  二、是珍惜生命还是重视死亡
  王力先生将“重死”注释为(《古代漢語》P377)“以死为重,即爱惜生命。‘重’是意动用法。”郭锡良版本的《古代漢語》教材(P608)也注释“重死:看重死。即爱惜生命。‘重’用作意动。”这里将“重死”解读为爱惜生命,与后文的“远徙”的逻辑关系便显牵强。人类的迁徙活动多出于趋利避害和渴望生存的本能,决不存在不爱惜生命或玩笑而选择举家迁徙。“重死”意应为使民众接纳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重视死亡的形式与场所,即有叶落归根的意识。
  1. 老子所处的时代特征看“重死”的需求
  在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周王室衰落,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战争愈演愈烈,周天子分封的上千个小国,兼并成十几个大诸侯国。由于各国忙于征战,对于统辖区内的民众管理混乱,政策各不相同。且各国在争夺劳动力和加强征兵增税间摇摆,朝令夕改。民众向赋税、徭役等较轻的诸侯地区迁徙是求生的本能。高从容先生在《略论老子无为思想》中论述:“西周末期,天下诸侯互相攻伐,战乱频仍,社会极为动荡。春秋计242年,列国军事行动达483次,朝聘盟会450次,而这些朝聘盟会大多也是军事行动的前奏或后续;周朝有140多个诸侯国,绝大多数小国在春秋时代被灭亡。大国之间也战争不断,战争规模也很大:‘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在经济领域,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农业生产有了飞跃式的发展。这两项技术的推广使用不仅使大量的荒地得到了开垦,也使得深耕细作成为可能。农业的发展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土地的私有化和土地所有者的经营方式的改变。[1](62)“隐民”的数量成为豪门贵族财富的象征,并因此而形成了租税制。而经营方式的改变造就了大批的新兴地主,使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旧有的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的崩塌,使整个社会呈现出无序、多元的混乱状态,刺激了统治阶层的贪欲,并在政策上无意加大了对底层人民的迁徙的引导。而战乱、压迫与贫瘠也引发了人民贪婪与投机的欲望,底层民众为了寻找安居地或受各诸侯不断抛出的政令驱使而频繁地迁徙,造成了社会更大的动荡,因此而陷入恶性循环中。
  2. 从老子的“道”与“智”思想解读“重死”
  老子所说的“道”即其哲学思想,自《老子》出世,历代都有解释《老子》的著作出现,然而因各个时代的哲学观不同,作者常常以自己的哲学观改造老子哲学,如最早解释《老子》的文章《韩非子》书中的《解老》和《喻老》,目的是改造老子哲学,为自己的政治主张服务。因此其文章虽然所成年代最接近老子生活时期,却不宜作为解读老子思想的参考标准。要还原老子思想本来面貌,还应放下历代的解读文本带来的误导,从对其原文的理解入手。
  《老子》七十八章“正言若反”一词是正确打开老子思想的钥匙,离开了这个“反”字,不但难以把握老子思想的深义,而且容易产生误解。《小国寡民》常被解读成“向原始社会的倒退”,“倒退的历史”,或者是老子关于小农村落的构想。但是理解了老子的“正言若反”,便会看见一个老子“无为而治”主张下的典范:统治阶层不使用各种手段进行强加搅和与重重压迫,让民众顺其自然地组织生活与生产秩序;民众没有过度的物质欲望与自以为聪明的无知折腾,而以质朴的大智慧去收获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和平。老子是要用这种“太上不知有之”的典范,揭示现实中的由于“大国霸政”及“物欲横流”而偏离了人类生命正轨,所采取的自我毁灭式的发展。
  3、老子以“道”治国的经世方略(政治主张)
  《小国寡民》反映了老子以“道”治国的经世方略,表达了老子想要建立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的政治主张。从“使民重死而远徙”中的“使民”可以看出,老子是在给君主提建议、讲道理,在以当政者的角度解决矛盾,安排普通民众的利益。让统治者不要采用高压或残酷的政策限制人民的活动范围,也不要用小利诱惑而争夺民众,而是建议统治者以“道”为原则来治理国家,在行动上推行“无为”而治,在思想上主张引导民众顺应叶落归根的自然规律,重视死亡的场所,这样人民安居乐业,自然也不愿意迁徙。《史记》说老子是“隐君子”,诚然有一定道理,因为老子确实有过从王官到隐士的经历。但我们不应忘记,老子是在晚年由于王子朝之乱才不得已而退出政治的,而《老子》一书中反映的丰富思想,应该说主要都是在他作周王朝的守藏史时所产生并成熟的。长期作为史官的特殊生活背景,使得老子对政治极为关注,而“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的职业经历,也使得老子積累了极为丰富的政治经验,对政治有着深刻而独特的见解。我们可以认为,《老子》一书,就是老子在告别了王官的生活,远离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避开了宫廷的喧嚣后,才得以静下心来创作而成。一部《老子》五千言,可以说是充满了政治斗争的经验,充满了对社会的体察,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洞见。
  三、结语
  《老子》揭示了社会与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虽然这种可能性离我们现实越来越远。但“小国寡民”这样的在政治与道德上自然和谐的理想国度,一直是人类发展的终级目标,无论人类社会发展正在或将要经历多少磨难与曲折,最终都会到达这种“无需为”的自然秩序中的大同社会。“重死而远徙”的观念自老子而始,深种在了一代代华夏儿女的心中。而在将来人生奋斗的某一阶段,在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老子揭示的叶落归根、物极必反的哲理也会在耳边回荡,振聋发聩,给我们警醒,让社会反省。我们在解读《老子》作品时应首先把握其哲学思想,领会其真谛,才不至偏颇,甚至误入歧途。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7
  作者简介:黄红英, 1982年生,女,汉族,湖南永州人,广西师范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公证制度作为一项非诉讼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证制度既不同于诉讼制度又同诉讼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公证制度在遏制纠纷、减少诉讼、节约司法资源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换句话说公证制度的“预防纠纷、减少诉讼”是其重要而独特的价值之一。本文从公证制度的“预防纠纷、减少诉讼”的价值来源出发,具体论证了公证制度的“预防纠纷”价值和“减少诉讼”价值,并针对我国公正
期刊
【摘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在“互联网+”理念的指引下创新我国宪法学教育模式已成为当下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传统宪法学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阐述了“互联网+宪法学教育”在实践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并对如何构建“互联网+宪法学”教育模式的路径进行了探索,以期为进一步探索实践型宪法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互动式;宪法学;教育  当前,我国中国的宪
期刊
【摘要】我国的公诉转自诉制度,为被害人的权益保护提供了一个新的司法救济途径。但在实践中,该制度导致侦查机关该立案不立案,公诉机关该起诉不起诉等问题,加重了被害人捍卫自身权益的难度。文章通过分析公诉转自诉制度在实践中的不足,考察并借鉴域外国家相关制度,提出完善我国公诉转自诉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公诉转自诉;不足;借鉴;完善  法谚有云:“有犯罪必有被害,有被害必有救济”。公诉转自诉制度设立的目的
期刊
【摘要】欧阳询是经历陈,隋,唐三代的大书法家、教育家。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划时代意义。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来源于不畏苦难,坚忍不拔,勤奋自强,善于总结,勇于创新。本文通过对欧阳询书法艺术特点、地位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让大家更好的了解欧阳询,学习欧阳询。  【关键词】欧阳询;艺术特点;影响  引 言  欧阳询书风爽厉,意韵清远,深受学书者追捧。本文试图从欧阳询书法艺术特点、书坛的地位影响、来了解
期刊
【摘要】作家的创作都或多或少会受到个人经历的影响。本文在研究沈从文个人经历的基础上,分析沈从文小说作品。将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分为三个阶段:以叙写个人见闻为主的早期探索阶段、以描摹大众生活为主的过渡转折阶段和以探寻人性善恶为主的成熟阶段。不管是创作初期对个人痛苦生活的平铺直叙,还是过渡转折时期对命运折磨的细腻刻画,抑或是成熟时对人性悲悯的深层探究,都透漏出深深的悲剧意识。而后,分析了其悲剧作品的演变原
期刊
【摘要】贾尼·罗大里的儿童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以及对儿童的教育价值。罗大里崇尚的教育理念是:让孩子们在笑声中发现生活的真谛,罗大里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一种儿童本位的儿童教育观,多种儿童教育理念均在其创作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另外他致力于儿童教育实践,其成果体现在《幻想的文法》一书中。  【关键词】罗大里;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幻想童话  一、罗大里儿童教育思想溯源  罗大里的儿童教育思想可以从西方儿
期刊
【摘要】汉字文化上至商朝甲骨文,下到如今简化体,其演变历程经历了沧海桑田。书法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漫长的汉字演变史中,书法更是逐渐成为了文化传承交流的主题之一。“书圣”王羲之的存在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的《兰亭序》不仅是将汉字书法推到了一个无人能及的巅峰,而且字里行间还传达出对人生的深切感悟。  【关键字】王羲之 ;兰亭序 ;书法 ;汉字; 玄学  王羲之书法技艺将汉字线条完美的用毛笔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对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实践与市场经济机制的理念进行详细介绍,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改革实践中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实现途径,以及在国家改革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几点内容。最后,通过对政府的职能的剖析,以提高政府在市场经济调节中发挥作用,从而促进改革实践高效开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实践;市场经济;反思;借鉴  一、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实践与市场经济机制  社会主义发展正
期刊
【摘要】乐教、寓教于乐思想是素质教育主要倡导的,也是孔子所倡导的传统教育思想,这一思想在《论语》中有集中地体现。分析归纳《论语》中“乐”的内涵,体会总结孔子的乐教思想从中发觉“乐”对当今音樂教育的现实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乐;礼乐;乐教;素质教育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的一本语录体著作,是儒家的经典,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礼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论语》中多有体现
期刊
【摘要】全球经济形势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实施开放型经济政策,而开放经济在抵御此次经济危机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的转型期需要继续提供开放的经济环境,进而加快金融信息、资本、劳动力等多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再次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企业已经全面参与到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中,开放的经济环境提高了国内企业的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