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使民重死而不远徙”的解读,出土的简帛本中没有“不”,应为衍文。从老子所处时代的特征、“道”与“智”的哲学理论与其政治主张来看,全句意在劝诫统治者停止战争,引导民众尊重和接纳叶落归根、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不被短期物质诱惑或政府政策趋使而随意迁徙,造成更大的社会动荡与灾难,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让人类生命的发展达到最和谐的状态。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重死;叶落归根
老子的传世之作《道德经》由于年代久远,解读的准确性常让人存疑。对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中的“使民重死而不远徙”的解读历代颇多,以“重视现实生命而不轻生”为主。如王弼注曰“使民不用,惟身是宝,不贪货赂,故各安其居,重死而不远徙也”。宋范应元注曰“上化清静,民不轻死,何用迁徙? ”现代开始有学者对这种解读提出质疑。
一、是“不远徙”还是“远徙”
近年出土文献中《老子》出土的版本有四种,分别是马王堆汉墓帛书的《老子》甲乙本,郭店简的《老子》本和北大汉简的《老子》本,这四种版本的出土给校勘通行本的《老子》带来了广阔的研究空间,为解读《老子》提供了更多可靠依据。北大汉简《老子》四十三章:“使民重死而遠徙。”马王堆《老子》甲乙本:“使民重死而远送(徙)。”通行本的“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中有“不”字,而帛本和简本中没有“不”字,“不”字疑为后人所加。“远徙”之远字,应不是作远近解的副词,而是作疏、离解的动词。《广雅·释诂》: “远,疏也。”《汉语大词典》“远”读第四声时有避开、离去的意思。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认为:“远与重对言,作动词用,远徙尤言避免迁徙。”笔者认为这种解读较为合理。如有“不”字的话,“远徙”便有了强调副词“远”的意思,言外之意老子还是同意迁徙的,只是不同意“远徙”。那么如何界定迁徙的远与近呢?民众为了躲避统治者的暴政压迫和战争,向较为宜居的地方迁徙,怎么会迁的近便可以,远就不行呢?且这与后文老子所倡导的“安其居”及“老死不相往来”思想相悖。因此,这里的“不”字应是衍文,依简帛本该作:“使民重死而远徙。”
二、是珍惜生命还是重视死亡
王力先生将“重死”注释为(《古代漢語》P377)“以死为重,即爱惜生命。‘重’是意动用法。”郭锡良版本的《古代漢語》教材(P608)也注释“重死:看重死。即爱惜生命。‘重’用作意动。”这里将“重死”解读为爱惜生命,与后文的“远徙”的逻辑关系便显牵强。人类的迁徙活动多出于趋利避害和渴望生存的本能,决不存在不爱惜生命或玩笑而选择举家迁徙。“重死”意应为使民众接纳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重视死亡的形式与场所,即有叶落归根的意识。
1. 老子所处的时代特征看“重死”的需求
在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周王室衰落,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战争愈演愈烈,周天子分封的上千个小国,兼并成十几个大诸侯国。由于各国忙于征战,对于统辖区内的民众管理混乱,政策各不相同。且各国在争夺劳动力和加强征兵增税间摇摆,朝令夕改。民众向赋税、徭役等较轻的诸侯地区迁徙是求生的本能。高从容先生在《略论老子无为思想》中论述:“西周末期,天下诸侯互相攻伐,战乱频仍,社会极为动荡。春秋计242年,列国军事行动达483次,朝聘盟会450次,而这些朝聘盟会大多也是军事行动的前奏或后续;周朝有140多个诸侯国,绝大多数小国在春秋时代被灭亡。大国之间也战争不断,战争规模也很大:‘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在经济领域,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农业生产有了飞跃式的发展。这两项技术的推广使用不仅使大量的荒地得到了开垦,也使得深耕细作成为可能。农业的发展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土地的私有化和土地所有者的经营方式的改变。[1](62)“隐民”的数量成为豪门贵族财富的象征,并因此而形成了租税制。而经营方式的改变造就了大批的新兴地主,使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旧有的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的崩塌,使整个社会呈现出无序、多元的混乱状态,刺激了统治阶层的贪欲,并在政策上无意加大了对底层人民的迁徙的引导。而战乱、压迫与贫瘠也引发了人民贪婪与投机的欲望,底层民众为了寻找安居地或受各诸侯不断抛出的政令驱使而频繁地迁徙,造成了社会更大的动荡,因此而陷入恶性循环中。
2. 从老子的“道”与“智”思想解读“重死”
老子所说的“道”即其哲学思想,自《老子》出世,历代都有解释《老子》的著作出现,然而因各个时代的哲学观不同,作者常常以自己的哲学观改造老子哲学,如最早解释《老子》的文章《韩非子》书中的《解老》和《喻老》,目的是改造老子哲学,为自己的政治主张服务。因此其文章虽然所成年代最接近老子生活时期,却不宜作为解读老子思想的参考标准。要还原老子思想本来面貌,还应放下历代的解读文本带来的误导,从对其原文的理解入手。
《老子》七十八章“正言若反”一词是正确打开老子思想的钥匙,离开了这个“反”字,不但难以把握老子思想的深义,而且容易产生误解。《小国寡民》常被解读成“向原始社会的倒退”,“倒退的历史”,或者是老子关于小农村落的构想。但是理解了老子的“正言若反”,便会看见一个老子“无为而治”主张下的典范:统治阶层不使用各种手段进行强加搅和与重重压迫,让民众顺其自然地组织生活与生产秩序;民众没有过度的物质欲望与自以为聪明的无知折腾,而以质朴的大智慧去收获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和平。老子是要用这种“太上不知有之”的典范,揭示现实中的由于“大国霸政”及“物欲横流”而偏离了人类生命正轨,所采取的自我毁灭式的发展。
3、老子以“道”治国的经世方略(政治主张)
《小国寡民》反映了老子以“道”治国的经世方略,表达了老子想要建立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的政治主张。从“使民重死而远徙”中的“使民”可以看出,老子是在给君主提建议、讲道理,在以当政者的角度解决矛盾,安排普通民众的利益。让统治者不要采用高压或残酷的政策限制人民的活动范围,也不要用小利诱惑而争夺民众,而是建议统治者以“道”为原则来治理国家,在行动上推行“无为”而治,在思想上主张引导民众顺应叶落归根的自然规律,重视死亡的场所,这样人民安居乐业,自然也不愿意迁徙。《史记》说老子是“隐君子”,诚然有一定道理,因为老子确实有过从王官到隐士的经历。但我们不应忘记,老子是在晚年由于王子朝之乱才不得已而退出政治的,而《老子》一书中反映的丰富思想,应该说主要都是在他作周王朝的守藏史时所产生并成熟的。长期作为史官的特殊生活背景,使得老子对政治极为关注,而“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的职业经历,也使得老子積累了极为丰富的政治经验,对政治有着深刻而独特的见解。我们可以认为,《老子》一书,就是老子在告别了王官的生活,远离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避开了宫廷的喧嚣后,才得以静下心来创作而成。一部《老子》五千言,可以说是充满了政治斗争的经验,充满了对社会的体察,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洞见。
三、结语
《老子》揭示了社会与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虽然这种可能性离我们现实越来越远。但“小国寡民”这样的在政治与道德上自然和谐的理想国度,一直是人类发展的终级目标,无论人类社会发展正在或将要经历多少磨难与曲折,最终都会到达这种“无需为”的自然秩序中的大同社会。“重死而远徙”的观念自老子而始,深种在了一代代华夏儿女的心中。而在将来人生奋斗的某一阶段,在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老子揭示的叶落归根、物极必反的哲理也会在耳边回荡,振聋发聩,给我们警醒,让社会反省。我们在解读《老子》作品时应首先把握其哲学思想,领会其真谛,才不至偏颇,甚至误入歧途。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7
作者简介:黄红英, 1982年生,女,汉族,湖南永州人,广西师范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重死;叶落归根
老子的传世之作《道德经》由于年代久远,解读的准确性常让人存疑。对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中的“使民重死而不远徙”的解读历代颇多,以“重视现实生命而不轻生”为主。如王弼注曰“使民不用,惟身是宝,不贪货赂,故各安其居,重死而不远徙也”。宋范应元注曰“上化清静,民不轻死,何用迁徙? ”现代开始有学者对这种解读提出质疑。
一、是“不远徙”还是“远徙”
近年出土文献中《老子》出土的版本有四种,分别是马王堆汉墓帛书的《老子》甲乙本,郭店简的《老子》本和北大汉简的《老子》本,这四种版本的出土给校勘通行本的《老子》带来了广阔的研究空间,为解读《老子》提供了更多可靠依据。北大汉简《老子》四十三章:“使民重死而遠徙。”马王堆《老子》甲乙本:“使民重死而远送(徙)。”通行本的“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中有“不”字,而帛本和简本中没有“不”字,“不”字疑为后人所加。“远徙”之远字,应不是作远近解的副词,而是作疏、离解的动词。《广雅·释诂》: “远,疏也。”《汉语大词典》“远”读第四声时有避开、离去的意思。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认为:“远与重对言,作动词用,远徙尤言避免迁徙。”笔者认为这种解读较为合理。如有“不”字的话,“远徙”便有了强调副词“远”的意思,言外之意老子还是同意迁徙的,只是不同意“远徙”。那么如何界定迁徙的远与近呢?民众为了躲避统治者的暴政压迫和战争,向较为宜居的地方迁徙,怎么会迁的近便可以,远就不行呢?且这与后文老子所倡导的“安其居”及“老死不相往来”思想相悖。因此,这里的“不”字应是衍文,依简帛本该作:“使民重死而远徙。”
二、是珍惜生命还是重视死亡
王力先生将“重死”注释为(《古代漢語》P377)“以死为重,即爱惜生命。‘重’是意动用法。”郭锡良版本的《古代漢語》教材(P608)也注释“重死:看重死。即爱惜生命。‘重’用作意动。”这里将“重死”解读为爱惜生命,与后文的“远徙”的逻辑关系便显牵强。人类的迁徙活动多出于趋利避害和渴望生存的本能,决不存在不爱惜生命或玩笑而选择举家迁徙。“重死”意应为使民众接纳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重视死亡的形式与场所,即有叶落归根的意识。
1. 老子所处的时代特征看“重死”的需求
在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周王室衰落,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战争愈演愈烈,周天子分封的上千个小国,兼并成十几个大诸侯国。由于各国忙于征战,对于统辖区内的民众管理混乱,政策各不相同。且各国在争夺劳动力和加强征兵增税间摇摆,朝令夕改。民众向赋税、徭役等较轻的诸侯地区迁徙是求生的本能。高从容先生在《略论老子无为思想》中论述:“西周末期,天下诸侯互相攻伐,战乱频仍,社会极为动荡。春秋计242年,列国军事行动达483次,朝聘盟会450次,而这些朝聘盟会大多也是军事行动的前奏或后续;周朝有140多个诸侯国,绝大多数小国在春秋时代被灭亡。大国之间也战争不断,战争规模也很大:‘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在经济领域,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农业生产有了飞跃式的发展。这两项技术的推广使用不仅使大量的荒地得到了开垦,也使得深耕细作成为可能。农业的发展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土地的私有化和土地所有者的经营方式的改变。[1](62)“隐民”的数量成为豪门贵族财富的象征,并因此而形成了租税制。而经营方式的改变造就了大批的新兴地主,使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旧有的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的崩塌,使整个社会呈现出无序、多元的混乱状态,刺激了统治阶层的贪欲,并在政策上无意加大了对底层人民的迁徙的引导。而战乱、压迫与贫瘠也引发了人民贪婪与投机的欲望,底层民众为了寻找安居地或受各诸侯不断抛出的政令驱使而频繁地迁徙,造成了社会更大的动荡,因此而陷入恶性循环中。
2. 从老子的“道”与“智”思想解读“重死”
老子所说的“道”即其哲学思想,自《老子》出世,历代都有解释《老子》的著作出现,然而因各个时代的哲学观不同,作者常常以自己的哲学观改造老子哲学,如最早解释《老子》的文章《韩非子》书中的《解老》和《喻老》,目的是改造老子哲学,为自己的政治主张服务。因此其文章虽然所成年代最接近老子生活时期,却不宜作为解读老子思想的参考标准。要还原老子思想本来面貌,还应放下历代的解读文本带来的误导,从对其原文的理解入手。
《老子》七十八章“正言若反”一词是正确打开老子思想的钥匙,离开了这个“反”字,不但难以把握老子思想的深义,而且容易产生误解。《小国寡民》常被解读成“向原始社会的倒退”,“倒退的历史”,或者是老子关于小农村落的构想。但是理解了老子的“正言若反”,便会看见一个老子“无为而治”主张下的典范:统治阶层不使用各种手段进行强加搅和与重重压迫,让民众顺其自然地组织生活与生产秩序;民众没有过度的物质欲望与自以为聪明的无知折腾,而以质朴的大智慧去收获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和平。老子是要用这种“太上不知有之”的典范,揭示现实中的由于“大国霸政”及“物欲横流”而偏离了人类生命正轨,所采取的自我毁灭式的发展。
3、老子以“道”治国的经世方略(政治主张)
《小国寡民》反映了老子以“道”治国的经世方略,表达了老子想要建立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的政治主张。从“使民重死而远徙”中的“使民”可以看出,老子是在给君主提建议、讲道理,在以当政者的角度解决矛盾,安排普通民众的利益。让统治者不要采用高压或残酷的政策限制人民的活动范围,也不要用小利诱惑而争夺民众,而是建议统治者以“道”为原则来治理国家,在行动上推行“无为”而治,在思想上主张引导民众顺应叶落归根的自然规律,重视死亡的场所,这样人民安居乐业,自然也不愿意迁徙。《史记》说老子是“隐君子”,诚然有一定道理,因为老子确实有过从王官到隐士的经历。但我们不应忘记,老子是在晚年由于王子朝之乱才不得已而退出政治的,而《老子》一书中反映的丰富思想,应该说主要都是在他作周王朝的守藏史时所产生并成熟的。长期作为史官的特殊生活背景,使得老子对政治极为关注,而“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的职业经历,也使得老子積累了极为丰富的政治经验,对政治有着深刻而独特的见解。我们可以认为,《老子》一书,就是老子在告别了王官的生活,远离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避开了宫廷的喧嚣后,才得以静下心来创作而成。一部《老子》五千言,可以说是充满了政治斗争的经验,充满了对社会的体察,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洞见。
三、结语
《老子》揭示了社会与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虽然这种可能性离我们现实越来越远。但“小国寡民”这样的在政治与道德上自然和谐的理想国度,一直是人类发展的终级目标,无论人类社会发展正在或将要经历多少磨难与曲折,最终都会到达这种“无需为”的自然秩序中的大同社会。“重死而远徙”的观念自老子而始,深种在了一代代华夏儿女的心中。而在将来人生奋斗的某一阶段,在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老子揭示的叶落归根、物极必反的哲理也会在耳边回荡,振聋发聩,给我们警醒,让社会反省。我们在解读《老子》作品时应首先把握其哲学思想,领会其真谛,才不至偏颇,甚至误入歧途。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7
作者简介:黄红英, 1982年生,女,汉族,湖南永州人,广西师范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