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特点分析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szf2222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调研合肥工业大学在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特点,发现大学生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比较乐观,读研和就业为毕业后主要去向;福利待遇仍是毕业生择业时的首选因素;择业标准趋于理性,兼顾国家需求与个人发展;西部、基层就业需要国家配套更多优惠政策支持。同时分析这种就业价值取向下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此提出国家、高校和家庭三方面应该采取的措施,以进一步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地就业。
  [关 键 词] 新时期;就业;就业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062-02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全社会要把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作为广大的高校就业工作者,就要明确新时期就业工作的新特点,准确把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平稳和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本文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对合肥工业大学关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涉及大二、大三、大四三个年级,共发放问卷860份,其中大二年级学生320份,大三年级学生450份,大四年级学生90份,实际回收840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7.67%,调查基本完成预期目标。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特点
  (一)对就业形势比较乐观,读研就业为当前大学毕业生主要去向。
  调查数据显示,对当前就业形势的预判:60.95%的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充满信心,非常乐观;20.00%的大学生没有特别关注,无所谓;还有19.05%的大学生信心不足,感到迷茫。毕业之后的打算:32.86%的大学生选择直接就业,56.43%的大学生打算继续读研,5.95%的大学生打算出国留学,1.19%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3.57%的大学生表示还没有考虑清楚。
  (二)福利待遇仍是毕业生择业时的首选因素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择业时考虑的因素前几位分别是薪酬与福利,个人发展机会、工作地点、自己的性格和兴趣、专业对口。选择单位时,首先考虑员工的薪酬与福利;其次是单位发展潜力;最后才是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单位性质和规模、企业文化和激励机制。最希望从单位获得,首先是满意的薪酬福利,其次是良好的专业技术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职业评价的标准,48.24%的大学生认为是经济收入,32.94%的大学生认为能发挥个人能力,16.47%的大学生认为是工作环境优越,2.35%的大学生认为是社会地位高、权力大。而对职业目标,33.72%的大学生认为是获取生活和工作的平衡,22.09%的大学生认为是个人兴趣得到满足,有发展空间;18.60%的大学生认为是成为领导者或者管理者,17.44%的大学生认为是获得安全感和稳定感;8.14%的大学生认为是获得独立自主的工作。
  (三)择业标准趋于理性,兼顾国家需求与个人发展
  大学生对就业区域的选择是:社会环境好(30.23%),回报家乡(29.07%),就业机会多(24.42%),人才政策好和创业环境优(16.28%)。对择业标准的选择是:51.76%的大学生认为要兼顾国家需求与个人发展,40%认为要以个人需要为主,国家需要次之,7.06%的大学生认为要前方百计实现自我设计、自我选择,1.18%的大学生认为要完全服从社会需要。选择就业单位时,受影响的因素从大到小一次是:社会导向(45.24%)、家庭(28.57%)、学校和同学的影响(13.09%)。
  (四)西部、基层就业需要国家配套更多优惠政策支持
  立足西部、基层就业的看法:2.27%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愿意,12.50%的大学生表示找不到工作才去,44.32%的大学生表示有好的发展机会才去,40.91%的大学生根本不会考虑。不愿意去基层工作主要考虑因素是担心个人未来发展受到限制,地方偏远,生活条件较差,以及配套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
  二、就业价值观对就业的影响
  (一)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准确,会导致“慢就业、不就业”的现象进一步加剧
  经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对自身的定位比较模糊,甚至很不明晰,在校期间,学生更多偏向于被动应付学校考试,对毕业后的就业目标认识也很片面。很多学生认为就业的定位就是找一份“薪资待遇好,社会地位高”的工作,而忽视了这些待遇优厚的岗位更需要有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有的学生甚至为了逃避就业,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跟风考研,导致现在学校的研究生报考率逐年上升,甚至有的专业的报考率达到了70%。还有些学生“官本位”思想严重,纷纷加入考公务员的大军,一年不成功继续再考一年,这样就加剧了就业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导致了“慢就业、不就业”现象进一步加剧。
  (二)受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度不大
  大学生对待基层和西部就业的态度并不排斥,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此不作考虑。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基层和西部地区企业的工资、福利、生活条件与经济发达地区差异较大,大学生理所当然地认为在基层和西部等偏远地区就业发展机遇不大,而往往忽视了越是这种地区对人才的需求反而更大,大学生会有更广阔的空间来发挥自己的專业才能;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的有关政策措施配套还不到位,目前来看基层工作环境差、保障机制不健全是造成大学生不愿意下基层的重要原因[1],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尽快落实相关政策,根据基层工作人员的内在需求,在工资、职称评定、晋升、子女教育、住房、荣誉、退休待遇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使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为大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物质和政策保障。
  (三)对薪酬福利、工作稳定性过分看重会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   当今社会,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般大学毕业生就业起薪不会很高,而少数高薪岗位,必然会形成激烈的竞争。毕业生过分看重薪酬福利,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就业机会,如果被迫选择薪酬较低的岗位就业,巨大的心理落差就会降低就业满意度,从而影响就业质量。而即使是幸运获得了高薪职位,在工作后发现现实情况与预期不符,工作的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因素也会影响工作的满意度,对就业质量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三、如何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的就业价值观
  (一)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出台更加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
  在当前大学生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矛盾为结构性矛盾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大学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到中小微企业、到基层、应征入伍和自主创业,并采取多种措施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和大学生自主创业[2],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同时我们也发现,如何使大学生在这些企业“愿意去、待下去、发展下去、有用武之地”,也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应结合大学生的实际诉求,出台更加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解决这些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使毕业生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真才实干,在所在行业中建功立业。
  (二)高校要结合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方面,高校要全面深化教育教學体制改革,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优化生源招生及学科专业设置[3],加强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的新特点,不断更新完善就业指导体系,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引导毕业生正确看待就业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现象,树立多元化就业的心态,努力适应形势和时代的需要,建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从而提高就业机会和就业满意度。
  (三)家庭教育要与时俱进,科学合理
  首先,家庭教育要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落俗套,家长要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和价值观,并将之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子女。其次,家长要提高自己对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现状的认识,并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加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后,家长要有科学的薪酬观[4],教育子女不要一味追求高薪酬、高福利,要有科学合理地自身定位,眼光要放长远,求职要有积极理性的心态,同时也要把握就业机会,最终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参考文献:
  [1]蒋义丹.90后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调试[J].高教学刊,2015(9):83.
  [2]朱宇,丁连涛,罗春阳.新常态下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统计分析及实现高质量就业路径研究[J].就业指导,2016(12):57-62.
  [3]侯典牧,刘梦馨.大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对就业意愿及择业价值观取向的影响[J].当代经济,2016(28):118-121.
  [4]潘文庆.就业价值观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4(4):40-46.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国梦”的核心目标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主旨思想。知青精神是情怀也是时代感召,更是新时期实现中国梦的教育呼唤。深度解析了知青精神的本质内涵,并辩证分析了知青精神对现代教育的支持反思作用,同时提出了基于解读知青精神的新时期中国梦实现维度,以期使知青精神对现代教育的实质作用逐步深化。  [关 键 词] 知青精神;中国梦;教育呼唤  [中
期刊
[摘 要] 根据“易班”网络平台的特点,课题前期构建了工科大学新生班级的管理模式。对该模式进行了实践,通过制度建设、活动引导、平台搭建、交流服务等方面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取得了一点成效。  [关 键 词] 易班;工科;新生班级;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029-01  课题在前期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易班”网络平
期刊
[摘 要] 以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现有的研究生奖助体系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的改革建议。  [关 键 词] 研究生;奖助体系;奖助学金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027-01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升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和提供高水平
期刊
[摘 要] 随着驱动创新背景下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应用型高校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探索教师队伍分类考核管理、科学构建评价体系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以推动高校师资队伍多元化、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 键 词] 应用型高校;教师分类考核评价;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7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03
期刊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民办高校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就民办高校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 键 词] 民办高校;行为规范;新形势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043-01  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不断修订和完善,民办高校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获得了更加稳步的发展,在全国各
期刊
[摘 要] 在幼儿教育事业中,做好园本教学研究,能够为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带来重要支持。先对园本教研的价值予以分析,之后对基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园本教研工作对策予以探讨,希望能够为幼儿园教师团队专业素质培养目标的实现带来支持。  [关 键 词] 园本教研;幼儿教育;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031-01  幼儿教育
期刊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课程教学是“思想政治修养与法律基础”,因此,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能力和素质共同发展的基础。立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的重要内涵,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中的共同特性,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服务。  [关 键 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统一性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
期刊
[摘 要] 通过浙江省安吉县农村居民参与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意愿与形式调查,对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愿与形式进行了探讨。通过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样本数据进行观察,得出结论。结果表明,对政策了解程度越高、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宣传的了解程度越高、较高受教育程度(初高中、中专及本科学历)的、长期居住当地的年轻人的居民越倾向于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对农村居民提出关注生态讯息,培养主人翁意识;弘扬志愿
期刊
[摘 要] 基于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充分研究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理论及实践效果,深入研究目前土木工程专业院校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与社会及行业期望之间的不协调状况,掌握行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设计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采取“3+1”和“3.5+0.5”等方式和不同的行业领先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培养。  [关 键 词] 校企联合;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 目的:调查各年级本科护生的学习态度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高校护生培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采用一般资料、学习态度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对本校各年级本科护生(共201人)进行调查。结果:高年级本科护生学习态度明显优于低年级,且具有统计学差异,即在学习兴趣(P <0.0001)、学习体验(P<0. 01;P <0.001)、学习习惯(P<0. 01;P <0.001)与学习认识维度(P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