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性学习及其实现

来源 :当代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b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实性学习让学生置身真实或类真实的生活情境,围绕“真实问题”自主探索,建构知识,发展思维,生发能力,从而真正实现对个体真实认知的促发.真实性学习本身强调知识隐喻问题主线,能力依存真实境脉,思维品质嵌入认知图式.同时,在真实情境动态再造与问题生成的复杂过程中,其也蕴含了对知识、思维、能力的三维重塑,从中彰显了真实性学习的价值诉求,即能够真正实现将零散知识整合为群组,能力习得转向迁移,思维模仿指向创造.基于这种理解,真实性学习的实现路径应该以“真实问题”为链环,以“情境再造”为机制,并以“认知真实”为根本旨趣.
其他文献
从生态化培养模式的角度探讨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是当下教师培训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基于休伯曼职业生涯阶段理论分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并深入剖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即采用生态化培养模式,构建由“一种培训”“两个引领”“三大工程”“四个平台”“五类评比”构成的“12345教师可持续成长培养体系”,从实践层面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行有益探索.
乡村教师曾经是乡贤群体的重要人员,坚守治教合一的人生追求,但在治教分离的现代境遇中,乡村教师悬浮于乡土社会之外,乡贤身份逐渐衰落.新时代乡村教师要发扬乡贤文化传统,传承乡贤文化基因,唤醒乡贤身份的自我意识与主观行为,形成乡贤身份自觉.乡村教师乡贤身份自觉具有引领乡村教化、推动乡民致富、优化乡村治理、教化乡童心灵的重要价值.但乡村教师乡贤身份自觉之路,经受着“责任”“场域”“文化”三重困境.走出困境的可能路径:助推乡村教师追求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乡贤”,增强乡村教师成为“新乡贤”的内在动力,同时完善制度支
教师专业实践共同体生成了教师专业实践的动态环境,最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以活动理论为基础,教师专业实践共同体是成员基于育人和自主专业发展的目标,自愿开展一系列专业学习和实践的合作性活动,旨在通过反思与共享实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团体.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围绕着共享活动愿景明确活动成员的任务分工,保持活动交往的主体间性,最终促进教师活动实践的共享性.基于其内涵和特征,教师专业实践共同体的模型应围绕着力量源泉、运行基础、文化支撑和活动方式四个方面来加以构建.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实践共同体的发展,可以从开展多向沟通,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对学习者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与学业成绩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与评估至关重要.本研究构建了中小学生信息素养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深入分析了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对学业成绩的作用关系和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学生信息素养整体水平对其语文、数学成绩均有显著的正影响作用.
本研究基于黑龙江省和甘肃省三个县7所中小学的81位教龄10年以上教师的半结构化访谈资料,利用NVivo 11软件进行编码分析,梳理了外控模式下教师们的专业发展路径;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上述三县的285份有效调查问卷数据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来进一步探索外控式下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研究发现,个体化发展是主要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但这也是教师在专业发展活动供需矛盾突出背景下的理性选择;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对于专业发展路径的选择具有积极影响;在群体层面,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主要依赖于学校内部学习共同体的教研,但对外部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