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趣味性活动”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脚手架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qiaos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活动离不开趣味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趣味性活动”这一有效的教学资源,让数学学习活动的趣味性很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请看以下几个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阿凡提的故事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他很善于动脑筋,经常利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惩恶扬善,帮助穷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摸球游戏”中隐藏的秘密。
  【简评】在这里,因为有了阿凡提,所以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的引入设计极具趣味性,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趣味性,成功地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片段二:
  师:(出示盒子)瞧,这就是巴依老爷的盒子,他对阿凡提说:“盒子里有两个球,如果你摸到的是白球,我就将那些穷鬼的债一笔勾销,否则,否则你的那袋金子,呵呵,就归我啦!”
  师:哎呀,阿凡提能从这个盒子里摸到白球吗?你们想不想替他摸一摸?
  生:想!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做摸球游戏? (接着老师请摸球志愿者顺序摸球)
  师:看到刚才几个同学都摸到了黄球,老师也不禁为阿凡提着急啊,这不,我也想摸一次。你们看,老师也摸到了一个黄球……奇怪,巴依老爷会在这个盒子里藏什么玄机呢? 请大家自己猜一猜。
  生1:既然大家摸出的没有一个是白球,我猜这个盒子里压根儿没有白球。
  生2:我猜盒子里的两个球都是黄的。
  师:哦,究竟是不是这样的呢?同学们请看——老师揭开摸球盒子的盖,里面的两个球都是黄球。
  师:啊,盒子里只有2个黄球、没有白球,摸球结果会怎样呢?
  生1:从这个盒子里一定能摸到黄球。
  生2:阿凡提不可能摸到白球。(老师板书:一定、不可能)
  师:如果按巴依老爷的游戏规则来摸球,阿凡提就输定了。你们能不能重新设计一种规则,如果阿凡提想赢,让他一定赢?
  生1:盒子里仍装有2个黄球,把摸球规则变一下:如果阿凡提摸出来的是黄球,就算阿凡提赢。
  生2:在盒子里放入2个白球,如果阿凡提摸到的是白球,就算阿凡提赢。
  生3:我想可以不改变盒子里的球和输赢规则,让巴依老爷先摸,如果摸到的是白球,算巴依老爷赢,否则,算阿凡提赢……
  【简评】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看似简单,却不乏精彩。当同学们一个个都只摸出黄球,老师也接着摸到黄球的时候,阿凡提是否能顺利赢巴依老爷的确扣人心弦。妙就妙在老师的笔锋一转“你们能不能重新设计一种……”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就此开始积极动脑,这才有了精彩的设计。课堂,因为这样的趣味性设计而变得精彩纷呈,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也变得很浓。
  教学片段三:
  师:哦,聪明的阿凡提还真想按照你们刚才设计的规则来摸球,这下巴依老爷肯定会输。地主老婆眼看着巴依老爷要吃亏了,眼珠一转,计上心来,她说:“阿凡提,你果然聪明,名不虚传啊!这样吧,我这里也有一个盒子,里面装了1个白球和9个黄球,只要你在20次里摸到白球的次数比黄球多,就算你赢,怎么样?”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次阿凡提会赢吗?为什么? 请大家先在各自的学习小组里猜一猜,摸一摸,议一议,然后准备汇报交流。
  师:谁想把你们组讨论的结果向大家展示一下?
  生1:我们组摸出白球次数明显很多,而摸到黄球的次数却很少,这和我们猜的一样。
  生2:我们也猜对了,摸出的白球次数多,黄球次数少。
  生3:我们摸的结果和我们的猜测基本上是一致的。因为盒子里白球多,黄球少,所以摸出的白球次数多,黄球次数少。
  ……
  师:呵呵,你们真是些爱动脑筋的孩子,回答得精彩极了!
  【简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学生完全沉浸在趣味性极其浓厚的“摸球游戏”里。在这里,学生的探索活动是自主的、开放的。他们大胆地猜,自信地摸。这里有发现、有探索、有交流、有创新。在这里,老师为学生搭建的是一个完完全全互动交流的平台,给学生自主交流的时间,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其他文献
用明媚的色彩成就艺术的笔触,无论是淋漓尽致的挥洒铺陈,還是抽象或具象的描绘,都是新的灵感绘成的春之风尚。
观摩过多次《天鹅的故事》的公开教学,每堂课几乎都有这一幕:学生沉浸在老天鹅的壮举中,铿锵有力地读着,有的甚至还用双手模仿老天鹅在桌面上拍打,在“克噜——克哩——”的叫声中体验震撼。每当此时,我都会自问:孩子们的激情点燃了,声音抬高了,小手拍红了……这就算好课吗?《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学习,令我醍醐灌顶,修订稿把语文课程的特质聚焦在“语言文字运用”上,凸显了“实践性”和“综合性”。像以上
【案例背景】  1.我校数学县级课题——如何培养高年级学生预习的习惯。学生通过预习,对书上的例题有所了解,初步感受了正比例。  2.正比例概念抽象难懂,大多数学生学完后,只是机械地模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3.书后练习出现这样一道习题: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能照葫芦画瓢,不能理解应用。  【案例描述】  (课件出示金字塔的图片)这是什么图片?  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这段文字:  众所周知,埃
“重视积累”已经成了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会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就学
纵观当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以组织游戏、歌曲等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并使用大量的视频、动画等直观性的媒体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些都只是从学生外在的感官上吸引学生,却失去了许多从学生的内在思维过程中主动感受语言本身魅力的宝贵机会。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纪律差缺乏专注力、过度使用媒体使学生感官疲劳、课堂过分花哨实效性低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英语课堂中的孩子表面看似活跃,却很少认
有句广告语说得好,“简约而不简单”。在当今的课堂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为了上好一堂公开课,我们往往会考虑很多:情境如何别出心裁,手段如何新颖,环节如何合理紧凑,语言如何精雕细琢……在不断追求完美中,原本简单的数学课堂变得千头万绪。这样的课堂表面看来很完整,很丰满,但许多时候,往往是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不扎实。其教学效果并不比一节简单的、朴素的家常课效果好。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删繁就简
常常听到老师抱怨:“现在的教材真难教,总有一些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太远的话题。无论是课文还是作文,都是如此。”对此我总是微微一笑:“要是有电脑,能用多媒体,这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教师首先要创设一个富于激发儿童情绪、情感和思想的情境,将儿童引到特定的情境之中,当儿童的情感被激发,并产生愿意学习的愿望时,学习才能收到好效果。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就非常重视一课开始富有情感的导语激发,她以富
“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新一轮课改的春风吹拂而来,我有幸加入全区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整体推进改革实验之路,这是一次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我校根据学校的校情和学生的学情制定了“乐学、会学”生本课堂实践研究的思路: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不断让学生思考,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学习。课堂上,教师要精讲、学生要多练,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造学生乐学、会学的课堂情境
24种唇膏颜色囊括了各个实用色系。  Hermes即将推出美妆的消息并不新了,第一个美妆产品线是唇膏,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如果说美妆是消费者接触奢侈品牌的起点,那么唇膏就是消费者接触美妆产品的起点.Hermes唇膏的定价也证明了品牌对于招揽新消费者的野心——62欧元,约人民币480元,和市面上大多数定位高端的唇膏产品持平。这个价格足以让Hermes粉丝们没有压力地出手,很多人还可以因此得到人生中第一
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持有饱满的精神和高涨的学习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把握学生的兴奋点,不但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还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兴奋与抑制的规律,并将其灵活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有a利于提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质量。  一、抑制或减弱学生课间休息所形成的兴奋中心  课始